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夏佑林  叶朝辉 《物理学报》1994,43(8):1371-1379
用虚拟1/2自旋算符讨论了核四极共振(NQR)中自旋I=1的自旋系统对激发脉冲宽度和频率偏置的响应。用单脉冲和双脉冲来观测的核四极共振信号与理论预期相符合。此外还证明,若只考虑射频场在分子电场梯度(EPG)张量主轴坐标系(PAS)中的一个轴上的分量(即有效射频场分量)的作用,就可用NMR矢量模型来处理I=1的核自旋系统。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
李鲠颖  蒋瑜 《波谱学杂志》1993,10(2):165-170
本文对遥测NQR谱中的偏离共振效应作了较详细地研究,发现14N谱线的强度随偏离共振效应而变化。当偏离共振强度与射频场强度接近时,测得的谱线强度最大。该效应可用来增强14N遥测NQR谱仪的灵敏度。上述实验现象在理论上采用脉冲的激发带宽方法作了解释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李鲠颖 《物理学报》1996,45(4):681-688
用密度矩阵理论和计算机模拟较详细地讨论了自旋I=3/2核四极共振(NQR)粉末体系对梳状脉冲的响应以及偏共振效应的影响.在偏共振强度(包括谱线的非均匀增宽)较小的条件下.由它获得的谱与二维章动谱是相似的.但是实验所需时间能够减少近两个数量级. 关键词:  相似文献   

4.
用虚拟1/2自旋算符讨论了核四极共振(NQR)中自旋I=1的自旋系统对激发脉冲宽度和频率偏置的响应。用单脉冲和双脉冲来观测的核四极共振信号与理论预期相符合。此外还证明,若只考虑射频场在分子电场梯度(EPG)张量主轴坐标系(PAS)中的一个轴上的分量(即有效射频场分量)的作用,就可用NMR矢量模型来处理I=1的核自旋系统。  相似文献   

5.
14N核四极共振自旋系统的自旋-晶格弛豫是一种双指数弛豫。本文介绍了14N核四极共振自旋系统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的3种测量方法,利用可变多面体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获得了14N核四极共振自旋系统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1s和T11,对有关文献中关于核四极共振弛豫时间的测量的3个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6.
首先介绍固态中自旋扩散的一般理论,包括半经典描述和建立在投影算子理论上的密度矩阵描述. 接着以丰核环境中相互偶合的自旋-1/2系统以及自旋-3/2系统为典型列举了自旋扩散速率的计算. 最近藉助多量子魔角旋转(MQMAS)方法实现半整数四极核的多量子谱自旋扩散实验,可以测量固体粉末中半整数四极核体系四极张量相对方向. 结合作者最近的计算机模拟和实验测量结果对这一新兴方向作了重点介绍,尤其指出了射频
脉冲强度、宽度及样品旋转速度对交叉峰线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4N核四极共振自旋系统的自旋-晶格弛豫是一种双指数弛豫。本文介绍了 ̄14N核四极共振自旋系统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的3种测量方法,利用可变多面体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获得了 ̄14N核四极共振自旋系统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_1s和T_11,对有关文献中关于核四极共振弛豫时间的测量的3个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8.
简要回顾了目前有关非束缚态核11N的实验研究现状,并根据GANIL和MSU的逆运动学弹性共振散射实验的结果,用多能级R矩阵理论拟合了散射质子的激发函数共振峰. 拟合结果表明,新的11N能级顺序应为:1/2+, 1/2,5/2+,3/2+, 3/2,5/2+,7/2,同镜像核11Be的实验测量结果和GCM理论计算11N的能级顺序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12C+48Ti布局52Mn和54Mn核的高自旋态. 用14台高纯锗反康谱仪组成的γ探测器阵列测量γ-γ符合. 经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发现了52Mn和54Mn核一些新的能级跃迁. 应用OXBASH程序对52Mn核进行了理论计算与分析, 其结果与实验中测量得到的数值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0.
用能量为95MeV的13C束流,轰击天然厚Ba靶,对146Sm的高自旋态进行了实验研究,观测到17条γ射线和11条新能级,能级纲图延伸到了激发能为103MeV处,在此高激发能区,能级结构仍呈现粒子组态的特性,没有发现长寿命的同质异能态.  相似文献   

11.
稳定核84Sr的高自旋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75MeV的18O束流,通过70Zn(18O,4n)反应布居了84Sr核的高自旋态,测量了激发函数,γ–γ符合及DCO比值和γ射线强度,观察到了12条新能级,近30条新γ跃迁,建立了新的能级纲图,与D.C.M.(deformod configuration-mixing shell model)理论计算结果符合得很好,发现其负宇称带有强烈的振动性.  相似文献   

12.
高自旋态下160Lu能级自旋的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44Sm(19F,3n)反应对160Lu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首次建立了160Lu高自旋态能级纲图.依据相加性法则对160Lu各能级的自旋及宇称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13串列加速器上,通过重离子核反应122Sn(16O,4n)对A=130缺中子核区的134Ce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134Ce的新的能级纲图,最高自旋态扩展到22.然而实验结果与近期发表的134Ce核的高自旋态结果不同,所谓在134Ce核中存在的磁转动带结构不能被实验证实.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134Ce核的高自旋态结构呈现出重要的形状共存特性在基带以上的回弯处的10+态起源于两个中子组态,基于此10+态的转动带具有γ≈–60°的扁椭形变;另一个10+同质异能态为yrast陷阱,也起源于两中子组态,为具有γ≈–120°的长椭形状;而由两个signature伙伴带组成的强耦合带,则起源于h11/2与g7/2质子组态,为具有γ≈0°的长椭形变带.  相似文献   

14.
通过束流能量为118MeV的59Co(32S,3pn)87Zr熔合蒸发反应,用在束r谱学方法研究了87Zr的高自旋态.利用7台反康普顿谱仪组成的探测阵列进行r–r符合测量,并确定部分r射线的DCO值,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旋直到(37/2+)和(43/2)的能级纲图.观测到了多条新的能级.与相邻的同中子异荷素的比较表明,中子对核结构性质的影响远大于质子的贡献.随着质子数的增加,第一交叉频率呈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利用148Nd(9Be, 5n)152Gd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 对152Gd(Z=64, N=88)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 在152Gd核中发现了10多个新的高自旋能级和一个新的S带结构. 实验中首次观察到152Gd核完整的第一个带交叉, 与推转壳模型计算结果和邻近核实验结果的比较显示带交叉是由一对i13/2中子的顺排造成的. 通过对152Gd核运动学转动惯量的分析, 得到152Gd核的形状随着自旋变化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和在束核谱学实验方法研究了奇A 核183Au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 扩展并更新了183Au的能级纲图. 首次建立了183Au的πi13/2转动带的能量非优先带. 分析并讨论了183Au中πh9/2转动带的能量非优先带和πf7/2转动带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用在束γ谱实验技术,对68Ge、65Ga与67Ga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所用核反应为46Ti(25Mg,xpxn),束流能量为68MeV.在68Ge中,观测到新的8+以上的多带结构、带间的交叉跃迁及一个新的可能具有大形变的带.新的微观模型(EXCITED FED VAMPIR)的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比较得到满意的符合.在65Ga与67Ga中,给出了这两种核的新的能级图,观测到集体性很强的带结构.  相似文献   

18.
对自旋1/2-自旋1耦合系统的单量子HSQC和双量子HDQC脉冲序列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的探讨. 研究结果表明,文献提出的HDQC实验中实际上还发生了零量子跃迁,因此该实验应该是多量子HMQC实验. 研究结果还表明,HSQC有比HDQC更高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130Te(14N,4n)反应首次对双奇核140Pr进行了在束γ谱学研究.在实验中进行了γ射线的激发函数、γ射线单谱和γγt符合测量.建立了激发能达4717.3keV的140Pr的能级纲图,其中包括新发现的42条γ射线和新建立的27个能级.基于实验测量的γ跃迁各向异性度,建议了140Pr部分能级的自旋值.根据140Pr附近同位素核结构的系统性,对部分能级的准粒子组态作了定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通过109Ag(19F,3n)核反应布局了125Ba核的激发态.使用带BGO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阵列和常规在束γ实验技术,测量了它的高自旋态.建立在h11/2中子支壳上的负宇称带和建立在g7/2中子支壳上的正宇称带分别被延伸到了35/2和23/2+态.负宇称带显示出明显的正负Signature劈裂,而正宇称带则几乎没有这种劈裂.负宇称正负Signature带均出现反弯,其反弯处转动频率与124Ba晕带反弯频率相近.正宇称带出开始出现反弯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