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温打破龙牙百合休眠过程中可溶性蛋白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龙牙百合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所发生的可溶性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温贮藏的60d里龙牙百合鳞茎盘中可溶性蛋白电泳所得的条带无明显变化,而当休眠解除初期,鳞茎盘出现一条新带,一条带明显表达增强,另有一条带表达则有所减弱;鳞叶中的可溶性蛋白电泳出现相同的趋势,只是鳞叶蛋白电泳条带数比鳞茎盘中的少,低温贮藏期没有变化,萌发初期两条带表达增强,另外一条带则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从百合鳞茎中提取3种植物内源激素的方法,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龙牙百合中的赤霉素(GA3)、吲哚乙酸(LAA)和脱落酸(ABA)等3种植物激素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简单快捷.费用低等优点,适合对色素含量不高样品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3.
通过在诱花和诱芽培养基之间转换培养,发现黄瓜去顶苗花分化临界期是培养后的第5至6天(即去顶后的3至4天).对花芽分化初期子叶节中内源激素质量分数的测定表明,IAA质量分数在花芽分化初期处于较低水平,ZT质量分数呈下降趋势,GA3质量分数则出现升-降-升的波动状态.ZT/IAA、GA3/IAA比值的变化趋势相似,0至2天上升,2至3天下降,3至4天再上升.根据实验结果,联系黄瓜去顶苗成花的形态变化过程,对激素质量分数变化与花芽分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微量三十烷醇(TRIA)与GA3 配合使用, 比GA3 单独使用能明显地促进幼苗生长和增加幼苗干物质 积累.同时还增强了GA3 对幼叶中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呼吸速率、细胞膜透性和过氧化物酶 活性的影响.GA3 +TRIA 与GA3 处理相比, 促进幼叶内源GA3 水平提高, 稳定保持内源ZT 于一定水平, TRIA 在GA3 低浓度时降低IAA 水平, 在高浓度时则提高IAA 水平.作者认为TRIA 可作为GA3 处理时 的增效剂  相似文献   

5.
KT和6-BA诱导绿豆子叶培养物 器官发生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T与6-BA处理使离体绿豆子叶培养物不定芽形成的前期与对照间有明显差别,对不定根则存在显著差别。6-BA出芽进程快于KT,KT处理部分抑制培养物不定根的形成,6-BA处理则完全抑制不定根形成。6-BA抑制根形成,影响了再生枝的干物质积累。KT与6-BA处理使子叶培养物的内源Put水平升高,特别是KT处理与对照相比达显著程度。KT处理显著降低子叶培养物的内源ZT水平,6-BA处理则显著提高内源ABA水平。对器官发生和内源激素测定结果的对比提示,6-BA和KT对不定芽发生的不同影响与二者对子叶内源CTK/IAA比值的影响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6.
低温解除龙牙百合休眠过程中糖类物质的转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与石蜡切片等技术研究了低温解除龙牙百合休眠过程中糖类物质的转化。结果表明:淀粉转化为还原糖的关键酶在不同时期表达有显著的差异,还原糖含量在低温处理的中期含量较高,淀粉粒的含量随低温处理的时间延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贮藏温度和储藏时间对大黄鱼质构和风味变化的影响, 运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谱联用法(HS-SPME-GC-MS)分析在4, -20, -80℃的3种条件下, 储藏不同时间(1, 3, 5, 7, 30, 60, 90d)时大黄鱼肉的挥发性风味变化, 并应用质构仪测定大黄鱼肌肉质构特征参数. 结果发现, 4℃条件下贮藏3~7d, 其质构参数值明显相对于-20℃条件偏大(主要为硬度、韧性、回复性和黏着性差异显著); -20℃和-80℃条件下储藏30~90d, -80℃条件下贮藏大黄鱼肉质构特性优于-20℃条件; 而且, 随着贮藏温度降低, 大黄鱼挥发性物质种类减少. 在-20℃和-80℃条件下, 大黄鱼挥发性成分相对较少, 且各成分占总峰面积的相对含量变化不明显, 主要挥发性物质为烃类和醛类; 在4℃条件下贮藏的鱼肉, 其挥发性组分复杂且相对含量变化明显. 结果表明, 低温冻藏能有效保留大黄鱼肉质构特性和风味.  相似文献   

8.
以濒危植物新疆沙冬青和蒙古沙冬青幼苗为材料,研究了低温对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体色素含量、叶绿体中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氰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等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0℃、-5℃和-15℃低温处理后,两种沙冬青的初始荧光(Fo)、Chla/Chlb比值和Car含量随温度降低呈上升趋势,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Chla和Chlb含量随温度降低呈下降趋势;MDA含量、SOD和POD活性均随温度降低旱上升趋势,0℃、-5℃处理48h后,两者的APX活性升高,-15℃处理48h后,两者的APX活性与-5℃时相比活性下降.这说明低温对两种沙冬青的光化学效率都有一定的影响,其光合机构通过增加过剩光能的热耗散来抵御低温对比合系统的破坏,另外较高的抗氧化酶活性保证了两种沙冬青在低温下能够维持一定的光合作用,保护光合系统免遭活性氧的损伤.比较分析两种沙冬青幼苗光合生理受低温的影响,初步说明蒙古沙冬青比新疆沙冬青对低温的适应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说明模拟自然界温度渐降低温胁迫的冷害作用的机理,以黄瓜品种“津优1号”为试材,以直降低温胁迫(昼温/夜温=(10±0.5)℃/(5±0.5)℃)为对照CK,常温(昼温/夜温=(25±0.5)℃/(18±0.5)℃)为对照CK1,研究渐降低温胁迫(即以1 ℃·h-1的平均降温速度进行降温处理)对黄瓜幼苗叶绿体膜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1)Ca2+ATPase和Mg2+ ATPase活性在低温胁迫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随着低温胁迫的进程,渐降低温胁迫下2种酶活性下降的幅度明显低于直降低温胁迫.(2)经过低温胁迫,冷害指数、叶绿体膜蛋白质量浓度和叶绿素质量浓度显著下降.(3)处理T的冷害指数、膜蛋白和叶绿素质量浓度、Ca2+ ATPase和Mg2+ ATPase活性均显著高于CK.总之,渐降低温胁迫可以减少叶绿体膜的损伤,增强抵御低温逆境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摘要:以山荷叶新生嫩叶为外植体,基于均匀设计法筛选其最适宜的离体培养和种质试管保存各阶段培养基.结果表明,最适合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6 BA 1.00 mg·L-1+IBA 0.08 mg·L-1,诱导率为99.7%;愈伤组织再分化培养基为MS+6 BA 2.80 mg·L-1+IBA 0.02 mg·L-1+GA30.90 mg·L-1,分化率为99.5%;生根培养基为1/6MS+IAA 0.02 mg·L-1+IBA 0.04 mg·L-1,生根率达99.2%以上;试管保存培养基为1/4MS+6 BA 0.10 mg·L-1+根皮苷2.50 mg·L-1,通过27个月的保存,芽苗生长率仅在7.9%以下.试验结果证明,成功建立了山荷叶离体培养体系,常温条件下利用延缓生长的方法在试管内保存山荷叶种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实验模拟中国家庭烹饪加热方式,测定大豆油在这种烹饪过程中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变化。实验发现当温度加热到180℃时,饱和脂肪酸增加,单不饱和脂肪酸变化不明显,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其中反式脂肪酸和共轭亚油酸含量增加,n-6/n-3PUFA比值增加。因此建议烹饪过程中降低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不同贮藏条件下竹笋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不同贮藏条件下2种竹笋(毛笋和雷笋)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竹笋褐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竹笋的褐变与其PAL活性密切相关,PAL活性越高,越容易发生褐变,竹笋PAL以基底部为最高,其次为中部,顶尖部最小,竹笋PAL活性受贮藏温度和状态的影响,低温(3~5℃)状态的酶活低于高温(18~24℃)状态,剥壳状态的酶活高于带壳状态.而在其它条件相同时,雷笋的PAL活性明显高于毛笋,在3~5℃冷藏时,带壳雷笋和毛笋的PAL活性均会在2d后有所下降,然后在11d时出现一个酶活高峰.  相似文献   

13.
基于ITT Visual Information Solutions公司的快速大气校正模块QUAC(Quick Atmosphere Correction),采用静止轨道海洋水色卫星(GOCI)数据实现对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高浓度悬浮泥沙含量的快速反演,研究表明:1)经QUAC大气校正后得到的真实地表反射率比值与海洋遥感反射率比值基本一致,表明QUAC是一种适用于高浊度水体且快速简便的大气校正方法;2)悬浮泥沙反演结果显示,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的悬浮泥沙含量的日变化主要受潮水作用的影响,月季变化主要受长江冲淡水流量季节、季风以及涌潮等影响,杭州湾北部芦潮港沿岸和庵东沿岸悬浮泥沙长期处于高值,为典型的淤积水域.冬季,苏北浅滩的悬浮泥沙在苏北沿岸流的作用下,可穿过长江口,是杭州湾悬浮泥沙的来源之一.由此可见,GOCI小时分辨率的观测能力使得对杭州湾及其邻近海域悬浮泥沙含量动态变化的准实时观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4.
鱼类免疫应答中的温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草鱼在不同温度 ( 10℃、 18℃、 26℃ )饲养条件下 ,注射细菌抗原 (嗜水产气单孢菌 ) ,用凝集抗体的检测方法测定其血清的凝集效价 ,研究不同水温下草鱼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的差异 ,结果显示草鱼在 26℃ , 18℃ , 10℃三种温度下凝集抗体效价具有随时间推移 (抗原注射后 )而变化的规律 ,得出了草鱼在 18℃ , 26℃的温度范围内 ,温度越高 ,体液免疫应答的水平也越高 ,低温能抑制其体液免疫应答 . 该文还研究了草鱼外周血中淋巴细胞 ,在不同温度 ( 10℃、 18℃、 26℃ )的体外培养中 ,分别受 PHA与SP A的刺激 ,经 3 H-Td R掺入法间接检测其细胞免疫应答 ,发现低温 ( 10℃、 18℃ )时 , T淋转受抑制 ,而 B淋转不受影响 ,反映出低温效应所引起的免疫抑制是与 T细胞免疫应答抑制有关 .  相似文献   

15.
采用动态高压微射流技术处理乳清蛋白溶液,研究其分子量、巯基含量以及二级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动态高压微射流处理前后的乳清蛋白的分子质量几乎没有发生改变;而其巯基含量及紫外吸收基团的含量随着微射流压力的增大表现为先增后减;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动态高压微射流处理后乳清蛋白在3 295.2cm-1处的吸收峰发生红移,1 650cm-1处的吸收峰强度有所降低,说明其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但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6.
以红薯浆、复原乳为原料,接入乳酸菌发酵后制得红薯酸奶;比较了3种添加不同比例红薯浆的红薯酸奶在4℃贮藏15d的总酸度、pH、活菌数、持水力(WHC)、酸乳胶体脱水收缩作用敏感性(STS)及感官的变化;结果表明:红薯酸奶在贮藏过程中,总酸度增加比较缓慢,添加量愈大,酸度增长愈平缓;说明添加50~60%的红薯浆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酸奶的后酸化;乳酸菌活菌数在15d仍然保持在108CFU/mL以上;2#(50%红薯浆)红薯酸奶的品质稳定性及感官评价等在3种酸奶中最佳。  相似文献   

17.
在200℃脉冲吸附吡啶或2,6—二甲基吡啶饱和后,进行TPD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总酸还是B酸都随铈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脉冲吸附碱法比TPD法所得酸量大,在Pt-Ce/v-Al2O3催化剂中,主要是B酸,B酸和总酸的TM值随铈含量的变化而异。总酸的TM(TM≈290℃)降低,B酸的TM(TM≈265℃)增高  相似文献   

18.
实验利用一套自行设计的水浴式供能好氧堆肥系统,以典型有机垃圾-餐厨垃圾为原料进行了3批堆肥处理试验,第1批实验利用太阳能供能,第2批利用太阳能辅助电能供能,第3批无任何外加能量,研究了此3种供能堆肥过程中物质降解与关键性酶的活性变化规律.实验结果显示:(1)第1批受外界天气影响较大,堆温变化波动幅度大,最高堆肥只有43℃,仅为中温堆肥;第2批实验最高堆温可达56℃,高温堆肥期有4 d;第3批实验完全为常温堆肥,反映出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较大;(2)第2批实验最终的C/N值为10.2,低于第1批的12.1与第3批的13.7,表明第2批实验中物料降解更彻底;(3)第2批实验过程中,过氧化氢酶、脲酶、蛋白酶的活性均高于第1批与第3批实验,表明第2批实验过程中的生化反应更剧烈.其中,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在初期较高,堆体温度上升后迅速下降,并保持在较低水平;蛋白酶活性初期较高,随堆温的升高而上升,反映出在堆肥的不同阶段发挥主导作用的酶活性不同.  相似文献   

19.
热解温度对畜禽粪便制备的生物质炭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猪粪和鸡粪为原料,研究了热解温度(200~700 ℃)对生物质炭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炭的得率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逐渐降低,猪粪生物质炭的得率较鸡粪高;猪粪和鸡粪生物质炭的灰分含量分别为41.2%~70.6%和20.3%~48.1%.生物质炭均为中性或碱性,300~700 ℃热解所制备的生物质炭的pH值不仅与灰分含量有关,还可能与Ca含量密切相关.红外光谱表明,低温热解条件下(≤300 ℃)生物质炭中的含氧官能团与原材料相比无明显变化;但是当热解温度高于400 ℃时,生物质炭中的含氧官能团明显减少.生物质炭中的矿质元素含量均随着热解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猪粪生物质炭的富集倍数平均为1.04~1.65,鸡粪生物质炭为1.08~2.26.此外,猪粪K、Cu、Zn的挥发损失较鸡粪少,300~700 ℃热解鸡粪中K的挥发损失达30%;700 ℃热解,鸡粪Cu、Zn挥发损失达14.02%和21.70%.这些结果为畜禽固废制备生物质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畜禽固废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饲喂频率对鲈鱼生长及体生化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同一种饵料设置1次·d-1、2次·d-1、3次·d-1、4次·d-14个饲喂频率,采用静水连续充气养殖系统,在盐度为26.0%~27.0%、温度为26~30℃条件下对鲈鱼(85.95±2.04)g进行为期40d的生长实验.结果表明:(1)饲喂频率影响鲈鱼的生长是由食物转化率和摄食率的提高共同引起的.(2)水分含量随饲喂频率的增高而保持不变;蛋白质含量随饲喂频率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脂肪含量随饲喂频率的增高而明显减少;灰分含量随饲喂频率的增多而明显增加.(3)鲈鱼的适宜饲喂频率为2次·d-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