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酶促反应热动力学方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酶促反应速率方程积分式和酶促反应中能量变化与物质参与反应量的关系推出了单底物酶促反应的热动力学方程。并用精氨酸的酶促水解反应进行了验证,求出的米氏常数K_m和最大速率Vmax与文献值相符。  相似文献   

2.
非水溶剂中酶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报道了在非水溶剂系统中进行酶促反应的最新进展。对于酶反应的低水体系与必需水,酶活性与非水介质性质之间的关系,疏水参数logP,介质工程与酶经酶经配体印迹后,其活性比未经印迹的酶活性明显提高等进行了介绍,并举例说明了在非水溶剂中进行酶促反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无溶剂体系中的脂肪酶催化反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在常温常压等温和条件下能进行操作等优点,从而引起众多学者的兴趣.传统酶学研究的是酶在水溶液中的催化行为,这使得人们产生了误解,认为只有在水溶液中酶才能保持活性,有机溶剂会使酶变性失活.1984年,美国麻省理工工学院的科学家Klibanov首次发现有许多酶可用于有机溶剂,从而解决了有机化合物在水介质中的低溶解性限制酶催化剂应用的问题,酶不仅能够在有机溶剂中保持稳定,而且还显示出很高的催化转酯活力.这一发现为酶学研究和应用带来了又一次革命性飞跃,从而促进了非水酶学的兴起,使之成为目前重要的酶技术之一.其中研究较多的是脂肪酶,脂肪酶不仅能催化油脂水解,而且在非水介质中也能催化油脂的酯交换反应,用来提高油脂的品位.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学科的交叉,各种新的酶促反应体系也相继被发现,大大拓宽了酶催化反应的应用范围,使酶法合成逐步发展成为与化学法合成相互补充的合成方法.近年来非水介质中的不同反应体系的酶催化反应,主要有:有机溶剂体系、反相胶束体系、超临界体系、气相体系等,其中无溶剂体系中的酶促反应是非水体系中酶促反应的特例.  相似文献   

4.
李宝山 《大学化学》1996,11(5):31-33
人体皮肤中所含7-脱氢胆甾醇在阳光照射下转变为维生素D3的反应机理是,由两个连续的协同反应组成:(1)7-脱氢胆甾醇分子中的环己二烯开环转变为开链共轭三烯;(2)预钙化醇分子内发生1,7-氢迁移反应。在温和的生理条件下要发生非酶促反应,通过环状过渡态按协同方式进行反应,当为大自然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5.
用固相合成法制备阳离子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再将其连接到巯基化合物上,用于纳米金表面配体交换,制备阳离子多肽修饰的纳米金,并研究了这种纳米粒子对油-水(O/W)乳液界面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将含有荧光底物的乳滴同酶直接混合时,45 min内溶液中未检测到荧光信号变化,但向该溶液中加入纳米粒子后溶液中荧光信号立即增强.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当乳液界面酶促反应体系中含有纳米粒子时,纳米粒子表面的阳离子多肽同时吸附带负电荷的酶和乳液,迅速屏蔽酶与乳液之间的电荷排斥,使酶与乳液中的底物能有效接触,加速酶促反应进行;通过选用不同的油相制备乳液,调控纳米粒子与乳液之间的氢键作用,还可使酶促反应速度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传统观点认为酶促反应并不会影响酶本身的扩散运动.最近的研究表明,在酶促反应过程中,酶分子的扩散系数会增大,而且其增大强度具有底物依赖性,即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酶促反应分子马达,是利用酶促反应过程中产生的能量驱动纳米或微米级物体的运动.尽管在几种不同的酶体系中的研究已经证实了酶在催化过程中的底物依赖性,但是造成酶扩散增强的原因至今仍不清楚.本文从酶促反应过程中酶自身扩散系数的变化、酶自身扩散系数变化的可能机理及其应用等3个方面,对酶在催化过程中的底物依赖性以及酶促分子马达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向四海  崔大付  蔡浩原  陈翔 《分析化学》2003,31(12):1425-1429
在理论上,基于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生物传感器的酶促反应检测分析方法被证明是可行的。这种方法与通常SPR传感器检测技术不同,它消除通常当成检测目标的表面吸附信号,而检测通常认为是噪声的本体折射率变化信号,以此实时检测酶促反应的动态过程。利用自产的SPR2000生化分析仪,在检测胶原酶I降解胶原I的实验中检测到了反应引起的反应液本体折射率的上升变化,从而证明了这种新颖的检测方法实际上也是可行的。这种技术一旦成熟,可以用来进行酶学分析及酶靶标的药物筛选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8.
在生物化学教学和研究中,一些酶促反应被归类为不可逆反应。然而,此处的"不可逆"与物理化学中的"不可逆"有所不同,这一表述本身常导致学生的困惑。不仅如此,"不可逆"的实际含义及其衍生的观念可能进一步使学生产生很多对基本生化反应过程的严重误解。本文以物理化学所定义的"不可逆"为准,重新讨论生物化学中所指"不可逆"的准确含义,并举例讨论了包括"速控步""限速酶""高能磷酸键"在内的若干因生物化学中"不可逆"的不准确定义造成的认知误区。  相似文献   

9.
(S)-乙酰氧基十三烷;酶促酮酸酯还原合成(S)-2乙酰氧基十三烷;酶促还原反应;信息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导出了单底物酶促反应的热力学变换方程组, 建立了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对比进度方程和热动力学的数学模型。根据此模型, 可由一次反应的热谱曲线同时解析出动力学参数(K~m, V~m)和反应的摩尔焓(△H)。用热导式热量计研究了α-糜蛋白酶催化N-乙酰基-L-酪氨酸乙酯水解的热动力学。并对本文建立的热动力学研究法的特点作了详尽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非水介质中,选择性催化曲克芦丁羟乙基上的伯羟基发生酯交换反应,合成一系列曲克芦丁乙烯酯.同时考察了酶源、酶量、反应介质、酰化试剂链长、溶剂含水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曲克芦丁酶促酯交换反应区域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吡啶为溶剂,其含水量1%时,枯草杆菌碱性蛋白酶催化活性最高,随着酰基供体碳链的减少,产率增大,且反应达平衡的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2.
热动力学对比进度法VI. 单底物酶促反应的热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导出了单底物酶促反应的热力学变换方程组, 建立了单底物酶促反应动力学的对比进度方程和热动力学的数学模型。根据此模型, 可由一次反应的热谱曲线同时解析出动力学参数(K~m, V~m)和反应的摩尔焓(△H)。用热导式热量计研究了α-糜蛋白酶催化N-乙酰基-L-酪氨酸乙酯水解的热动力学。并对本文建立的热动力学研究法的特点作了详尽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陈志刚  宗敏华  顾振新 《有机化学》2007,27(11):1448-1452
糖酯作为一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由于特殊的两亲结构, 已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及化妆品工业. 除作为表面活性剂外, 一些糖酯及其衍生物还具有抗菌及抗肿瘤等生物活性. 酶法合成糖酯反应条件温和, 选择性高. 有机介质中酶促糖酯合成的困难在于糖类化合物的低溶解度. 离子液体作为新型绿色反应介质, 用于糖酯类化合物的酶法合成具有许多优点. 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用计时电流法研究了烟草特有亚硝胺之一4 (N 亚硝基甲氨基) 1 (3 吡啶基) 1 丁酮(NNK)对谷氨酸脱氢酶(GLDH)催化活性的影响,测定了NNK存在与否时GLDH酶促反应的最大反应速率及米氏常数或表观米氏常数。实验结果表明,NNK对GLDH的催化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且属于可逆竞争性抑制,测得在25℃,pH 8.0时抑制常数Ki为176μmol·L-1。  相似文献   

15.
用滴定量热法分别建立了滴定期和停滴反应期单底物酶促反应热动力学的数学模型。根据这两种模型,可由一次实验的滴定量热曲线同时解析出单底物酶促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rH~m)和动力学参数(K~m和k~2)。用滴定量热法研究了一个经典的单底物酶促反应---过氧化氢酶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反应的热动力学,由滴定期和停滴反应期热动力学模型解析出在298.15K和pH=7.0时该反应的米氏常数K~m分别为(5.41±0.24)×10^-^3和(5.43±0.21)×10^-^3mol.L^-^1,酶转换数k~2分别为(3.58±0.33)×10^3和(3.60±0.41)×10^3s^-^1,摩尔反应焓为(-86.75±0.88)kJ.mol^-^1,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热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用滴定量热法分别建立了滴定期和停滴反应期单底物酶促反应热动力学的数学模型。根据这两种模型,可由一次实验的滴定量热曲线同时解析出单底物酶促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rH~m)和动力学参数(K~m和k~2)。用滴定量热法研究了一个经典的单底物酶促反应---过氧化氢酶催化分解过氧化氢反应的热动力学,由滴定期和停滴反应期热动力学模型解析出在298.15K和pH=7.0时该反应的米氏常数K~m分别为(5.41±0.24)×10^-^3和(5.43±0.21)×10^-^3mol.L^-^1,酶转换数k~2分别为(3.58±0.33)×10^3和(3.60±0.41)×10^3s^-^1,摩尔反应焓为(-86.75±0.88)kJ.mol^-^1,实验结果验证了上述热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微量热法研究黄嘌呤氧化酶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热导工热量计双参数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较快酶仲反应研究的双参数初始速度法的热动力学模型,用微量热法研究了黄嘌呤氧化酶催化氧化黄嘌呤的热动力学,该较快酶促反应遵循Michaelis-Menten这,在298.15K和PH=7.5时,其米氏常数为1.04×10^-3mol.L^-1,与文献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8.
(±)-DemethylSalvicanol的首次全合成研究王学超,潘鑫复,崔育新,陈耀祖(兰州大学化学系,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关键词DemethylSalvicanol,全合成,选择性还原,锌促偶联反应9(10→20)重...  相似文献   

19.
采用电化学方法和紫外-可见光谱法对邻氨基酚(OAP)-H2O2-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酶联免疫分析体系的反应产物进行了较为详细地研究.紫外-可见光谱实验表明HRP的加入极大地催化了H2O2氧化OAP的反应.循环伏安实验结果表明,其酶促产物在玻碳电极上发生可逆的氧化还原反应,峰电流与扫描速率的平方根成线性关系;微分脉冲伏安曲线表明酶促产物在-0.336 V左右(一8.0 B-R缓冲溶液中)产生了1个峰形良好的还原峰,峰电流随HRP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借助此还原电流可用于测定HRP.用微分脉冲伏安法对酶促产物的测定条件进行了优化.在最佳条件下测定游离HRP的线性范围为8.0×10-11~4.0×10-9-g/mL.检出限为6.9×10-11g/mL.  相似文献   

20.
固定化酶的制备及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酶的固定化及其酶促反应是最具发展前景的生物技术前沿领域之一。固定化酶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生物技术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化学化工等方面,将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期固定化酶制备及应用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