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平面钢框架极限承载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钢框架结构的受力、变形性能及破坏,作者对四榀平面钢框架进行了极限承载力静力试验,本文介绍了试验情况,分析了试验现象,并将理论分析屯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2.
考虑钢框架受到分布和集中荷载的作用以及梁柱剪切变形的影响,从割线刚度方程出发,导出梁柱单元的切线刚度方程.通过简便的数值方法,实现对钢框架结构的二阶弹性计算.对所得结果分析表明,实际作用荷载与其等效节点荷载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3.
空间钢框架二阶弹塑性稳定极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非线性连续介质力学的有限变形理论和内力屈服面塑性流动理论,对空间钢框架结构体系进行了二阶弹塑性稳定极限承载力分析,同时分析了主弯曲、非对称水平荷载对空间钢框架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经算例分析得知:如果非对称水平荷载比在0.5~2.0之间,则水平荷载的非对称性对结构的极限承载力影响很小;主弯曲对钢框架整体极限承载力的影响随结构层数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4.
灾难性荷载作用下钢结构承载力损伤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灾难性的短期荷载作用下,结构构件以至结构整体承载力下降,称为强度退化。文中建立一种能够模拟钢框架构件及其结构强度退化的数值分析方法,与多种试验结果的比较表明该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5.
框架节点反复荷载下的受力性能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进行了 4个框架节点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 .通过节点核心区体积配箍率、箍筋间距、混凝土强度等参数的变化 ,对试件的开裂、通裂荷载、刚度、延性、抗震性能等方面作了对比分析 .对常用的节点开裂荷载计算公式进行了考虑核心区箍筋影响的修正 .在参考规范承载力公式基础上提出与fc,fbv有关的节点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6.
魏德敏  涂正献 《广西科学》2006,13(2):113-117
采用Eu ler-B ernou lli梁单元,考虑几何非线性和材料非线性以及温度沿截面高度的不均匀分布等因素,推导火灾条件下平面钢框架非线性分析的增量变刚度法相关公式,编制相应的计算程序,并进行具体算例的计算分析.算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钢框架结构在火灾作用下的抗连续倒塌动力响应。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分别对二层四跨平面钢框架瞬间去柱动力试验以及平面钢框架火灾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将数值模拟获取的竖向位移-时程曲线和破坏模态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准确性,获取的位移-温度曲线也验证了顺序热力耦合方法的适用性。在验证有限元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瞬间去柱的钢框架结构在不同受火温度下的抗连续倒塌动力响应。研究表明:不同节点的连接形式对钢框架进行瞬间去柱时,钢框架的破坏模态与结构的稳定性影响显著,当火灾高温下钢框架采用加强型节点时,框架柱更容易发生过度屈曲,从而更容易引发连续倒塌;温度越高,钢框架去柱后中柱节点的峰值位移值和稳定后的竖向位移值均有明显提升,结构动力响应越明显,结构抗连续性倒塌能力也越小。  相似文献   

8.
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稳定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受力、变形性能及其破坏特点,对带双腹板角钢的顶底角钢连接钢框架进行了极限承载力静力试验。得到了半刚性连接钢框架的稳定极限承载力和对应的荷载-位移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半刚性连接钢框架要产生很大的变形后才达到极限承载力;对于有侧移半刚性钢框架结构,分析中必须考虑二阶效应。  相似文献   

9.
采用杆系有限元地空间钢框架结构进行整体稳定分析,并推导出空间塑性铰单元稳定刚度矩阵,本法可适用于任意形式的空间框架结构,并能给出结构的荷载位移曲线,所获得的数值结果与有关实验数据吻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10.
在已有的混凝土和钢筋高温力学性能统计结果基础上,拓展了它们相对高温强度概率模型的温度适用范围;通过在混凝土轴压柱的截面分析中引入2种材料的随机性,探讨了该类柱的截面高温极限承载力的概率特性.研究表明:无论是否考虑材料常温强度的随机性,柱截面高温极限承载力都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是否考虑材料常温强度的随机性,对柱截面高温极限承载力均值几乎没有影响,但对其变异系数影响明显;直接选用混凝土和钢筋常温强度以及相对高温强度的均值进行计算,可较好地确定柱截面高温极限承载力的均值.  相似文献   

11.
根据钢骨高强混凝土柱/钢筋高强混凝土梁框架边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的结果,确定了在开裂时核心区的抗剪承载力.基于MATLAB建立了钢骨高强混凝土柱/钢筋高强混凝土梁框架边节点的神经网络模型,并根据试验结果对网络进行训练,使其具有分析和判断的功能,从而形成1种快速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结构疲劳累积损伤与极限承载能力可靠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反复荷载作用造成的疲劳累积损伤对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研究了疲劳累积损伤下结构承载能力的可靠度计算方法,并以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抗剪螺栓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即使常规的极限承载能力可靠度(不考虑疲劳累积损伤)和疲劳可靠度都很高,疲劳累积伤下结构的实际承载能力可靠度也可能较低,因此,在有条件时应对结构疲劳累积损伤下的极限承载力进行验算。  相似文献   

13.
微膨胀钢管混凝土膨胀性能与极限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膨胀剂掺量为参数,对微膨胀钢管混凝土试件进行膨胀性能和极限承载力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由于膨胀剂的加入,补偿收缩效果明显,能够产生自应力防止脱空现象的发生;同时在钢管的紧箍力下,核心混凝土处于3向受压状态,能与钢管协同工作,从而提高钢管混凝土构件的极限承载力.通过对理论计算值和试验实测值的比较,钢管膨胀混凝土承载力不宜用钢管混凝土承载力公式进行计算,容易造成材料浪费.  相似文献   

14.
与ALC墙板相连的高频焊接H型钢柱与单纯钢柱的抗火承载力将会有所差别,文章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墙板对火灾下钢柱的抗火承载力影响和钢柱在火灾下的特性;将有限元分析结果与规程计算结果进行比较,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可靠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荷载比和截面温度梯度,为带墙板的钢柱抗火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工程中常采用在截面上布置加劲肋的方法来增强构件的稳定性能。为研究冷弯加劲对高强钢管柱受力性能的影响,评估加劲高强钢管柱的经济性。采用有限元ABAQUS软件,建立了冷弯加劲钢管柱轴心受压分析模型。通过考察加劲形状、加劲个数、加劲间距及加劲大小对Q355钢管柱受力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优截面形式,进而分析在极限承载力相当时,高强Q690冷弯加劲钢管柱比普通Q355钢管柱用钢量的节约程度。结果表明,设置冷弯加劲可以明显地提升钢管柱轴心受压承载力,冷弯加劲对钢管柱承载力的提高作用随着加劲个数的增加基本保持不变。采用单个半圆弧加劲时,对构件承载力的增强作用便可达到良好的效果。冷弯加劲之间的距离对构件的稳定承载能力基本没有影响。加劲圆弧半径建议取板件厚度的2倍。承载力相当时,冷弯加劲Q690钢管柱的用钢量比Q355钢管柱节省35%左右。  相似文献   

16.
利用ANSYS软件,对5个不同参数下的钢骨高强混凝土柱,钢筋高强混凝土梁框架边节点进行了在低周期反复载荷作用下的模拟计算,确定了各个试件的节点承载力。根据达到极限状态时节点的平衡方程,求出节点核心区总剪力,进而对其在低周期反复载荷作用下的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经过节点核心区总剪力计算值与节点核心区承载力实验值的比较,发现二者吻合较好。为节点承载力的计算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针对竖向荷载、水平荷载与力矩荷载共同作用下的条形基础,在塑性极限分析理论与Meyerhof等效宽度概念的基础上,构造可变的运动许可速度场,推导了复合加载模式下条形基础承载力的上限解.为了证实上限解的合理性与适用性,采用了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推导的条形基础上限解能够很好地求解复合加载模式下地基的极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爆炸和火荷载对钢柱的联合作用效果,以有限元软件ABAQUS为基础,建立了爆炸和火荷载对钢柱联合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包括显式准静态分析、显式动力学分析、显式热传导及热应力耦合分析3个步骤,计算过程中考虑了应变速率和高温软化效应对材料本构关系的影响。通过典型的钢柱抗火试验数据验证了分析模型和方法的可行性,并利用该方法定量分析了先爆炸后火荷载联合作用下钢柱的变形与破坏特点。结果表明,爆炸荷载降低了钢柱的耐火极限。  相似文献   

19.
火灾下钢梁温度场模拟及实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钢结构进行抗火设计时,需要对钢构件进行温升计算.对于重型钢构件或构件不均匀受火作用以及构件表面保护层不同时,其截面温度分布很不均匀,温差将对构件截面内的应力场产生很大影响,因而也就影响到构件和这个结构在火灾下的反应.由于构件截面边界形状复杂,且火灾升温函数任意  相似文献   

20.
钢管自应力自密实混凝土柱偏心受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初始自应力对钢管混凝土压弯力学性能的影响,对15根钢管自应力自密实混凝土柱和3根普通钢管自密实混凝土柱进行了偏心受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钢管自密实混凝土相比,钢管自应力自密实混凝土具有较长的弹性工作段,其随偏心率和长细比的增加而略有下降;初始自应力的存在使核心混凝土在未加载前就处于三向应力状态下,从而显著提高了其密实度,最终使结构获得较高的偏心受压极限承载力;初始自应力对结构的破坏形态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