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采用基于Shan-Chen伪势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对液滴在存在润湿梯度的倾斜表面上克服重力、自下而上运动的过程进行模拟。探究润湿梯度、液滴尺寸、Bond数以及表面倾斜角度对液滴运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液滴在运动过程中,内部会出现沿斜面向上的速度矢量,润湿梯度越大,液滴运动速度越快,润湿长度也越长,且动态接触角减小速率越快。液滴尺寸和Bond数对液滴运动的影响较小,但存在临界Bond数,超过该临界Bond数时,液滴将沿梯度润湿表面向下运动。表面倾角对液滴运动有显著影响,倾角增大,液滴运动速度和润湿长度都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2.
液滴在润湿梯度表面运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进行了液滴在不同润湿梯度表面运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通过改变Lennard-Jones(LJ)势参数来实现表面的不同润湿性。模拟结果表明在润湿梯度差为10°的界面上,疏水表面的液滴运动更快,达到最终界面所需时间最短,并且液滴运动方向距离最远。当润湿梯度差为20°和30°时,液滴在疏水表面工况的运动速度与从疏水跨越到亲水的工况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并且液滴在从疏水跨越到亲水的工况达到了最远的运动距离。同时,润湿梯度差的增加也引起了液滴运动速度的增大。  相似文献   

3.
对倾斜均匀表面上等直径水滴的聚合过程及特性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获得了水滴直径和表面倾角等参数对液滴聚合过程中液滴液桥半径、接触角和接触线变化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水滴聚合对其运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表面倾角越大,下滑的临界半径越小;液滴的直径越大,液滴聚合后越容易下滑;液滴聚合可以加快液滴的运动,使下滑临界半径减小.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铜管外制备疏水超疏水组合表面,控制铜管和重力方向的倾角为0°、30°、45°、60°,利用高速摄像系统研究混合蒸气冷凝过程中表面润湿性和重力的协同调控机制,观测了液滴的动态特性,测量了组合表面上混合蒸气传热性能.结果表明:倾角增大,组合表面上的冷凝液滴会偏离重力方向沿着疏水环向下冲刷;倾角60°时,疏水区域的液滴会合并到相邻的上下超疏水区域;和亲水光滑铜管相比,组合表面上含不凝气30%的混合水蒸气冷凝传热随倾角度增加先下降、之后保持不变、最后升高,分别提高50%~65%(竖直)、35%~55%(倾角30°和45°)、45%~55%(倾角60°)。  相似文献   

5.
滴状冷凝过程中,存在蒸汽流动对液滴的吹扫作用,液滴在蒸汽剪切作用下克服壁面黏附变形和运动,液滴运动速度越大,冷凝传热性能越高。但是液滴在蒸汽作用下变形和运动的细节还不清晰,蒸汽速度对液滴变形和运动的影响机理还不明确。本文采用自由能格子Boltzmann方法研究了在不同蒸汽速度剪切作用下,液滴在具有不同润湿性固体表面上的变形和运动过程,分析了蒸汽速度和接触角对液滴变形和运动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随着蒸汽速度的增加,液滴变形越大,液滴在固体表面的运动速度越大,停留时间越短,有利于液滴的移除和表面更新,相同蒸汽速度的作用下,液滴在接触角大的固体表面上变形和运动速度越大,也有利于液滴的移除和表面更新。从而定性或半定量地揭示了蒸汽速度影响蒸汽滴状冷凝传热的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液滴在梯度微结构表面上的铺展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林林  袁儒强  张欣欣  王晓东 《物理学报》2015,64(15):154705-154705
本文通过改变肋柱宽度和间距, 构造了二级和多级梯度微结构表面, 采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液滴在两种梯度表面上的铺展过程进行了研究, 探析液滴运动的机理和调控方法. 结果表明, 在改变肋柱间距的二级梯度表面上, 当液滴处于Cassie态时, 接触角滞后大小与粗糙度梯度成正比关系; 当液滴从Cassie态转换为Wenzel态或介于两者之间的不稳定态时, 这一正比关系不再遵循. 在改变肋柱宽度的二级梯度表面上, 接触角滞后大小与粗糙度梯度始终成正比关系. 在多级梯度表面上, 随液滴初始半径增大, 接触角滞后减小, 但液滴平衡位置相较于初始位置偏离增大. 对梯度微结构表面上液滴运动和接触角滞后的定量分析, 可为实现梯度微结构表面液滴运动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具有不同润湿特性的表面上液滴运动的规律,本文依据液滴接触角与基底方位角的关系以及运动液滴的动态接触角模型,运用Fluent软件,实现了对竖直表面上静止和运动液滴的数值模拟,得到了液滴的形貌以及内部的速度分布。模拟所得竖直表面上静止液滴和运动液滴的接触角和形貌均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液滴内部速度分布表明,裸铝表面(亲水)上液滴的运动方式为滑动;114°疏水表面上的液滴内部出现不完整的环流,但仍然以滑动运动为主;而145°疏水表面上液滴以滚动方式向下运动,液滴运动较快。  相似文献   

8.
对倾斜均匀表面上非等径液滴的聚合过程及特性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获得了液滴半径和表面倾角等参数对液滴聚合过程中液滴液桥半径、接触角和接触线变化特性的影响规律,进一步说明了倾斜表面上液滴聚合可以加快液滴的运动.  相似文献   

9.
通过改变微环境保温箱内放置的可旋转冷台的旋转角度(θ=0°、15°、30°、60°),使用恒温恒湿箱控制微环境温湿度,利用3D数字视频显微镜观察冷台上方的微型换热器表面,得到了在不同重力势场下可视化的液滴冷凝结霜过程、液滴数量分布情况。并通过实验数据间接分析了不同重力势场对微型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倾角增大,霜层结构更疏松有序、生长更缓慢。倾角为60℃时,霜层更利于换热与除霜,换热器的换热效率更好。  相似文献   

10.
本文建立了固体表面上静止液滴的势能方程,根据能量最小化原理,当系统总势能取得最小值时,液滴将处于平衡状态.采用有限元方法,将初始自由液面离散化,通过曲面上节点的虚拟位移,改变自由液面的拓扑结构,使系统总势能取得最小值,从而得到静止液滴的形状.并应用该方法对均质表面和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上的液滴界面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均质材料表面和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上静止液滴的界面形状及分布.  相似文献   

11.
表面纳米结构及其自由能对滴状冷凝传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抛光和氧化刻蚀方法在基体壁面形成微米和纳米尺度的微观结构,然后制备十八烷基硫醇分子自组装膜,从而得到空气中表观接触角为160°的SAM-1表面和空气中表观接触角为116°的SAM-2表面.实验研究了常压条件下两类表面的滴状冷凝传热特性.结果表明两种表面都能够有效提高冷凝传热效果.但是,具有表面纳米结构的SAM-1表面的滴状冷凝传热特性低于SAM-2表面.分析了纳米结构和液固自由能差效应对滴状冷凝传热影响的共同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2.
水平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上的滴状凝结换热系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均质表面的单个球缺形液滴换热模型和液滴通用尺度分布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的液滴分布和凝结换热特性,得到了一维水平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上的滴状凝结换热计算式。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壁面过冷度、接触角梯度、工质物性等参数对梯度表面能材料表面滴状凝结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过冷度的增加和凝结工质汽化潜热的增大和表面张力的减小和接触角梯度的增大,平均表面凝结换热系数会增大。  相似文献   

13.
 利用二次离子质谱法(SIMS)测量和分析了金刚石的表面杂质。为获得表面杂质的深度分布,采用了离子剥蚀法,用15 keV的Ar+总共剥蚀了6 400 s,以N、Na、Mg和Si四种杂质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各种杂质的浓度最大值均位于最外表面的一薄层内,它相当于剥蚀时间不足6.5 min。对于某一给定的杂质,在不同样品的最外表面上的浓度可以相差很悬殊。但当Ar+剥蚀30 min以后,不同样品中的浓度相差不大,且同一样品中,各种杂质的浓度随剥蚀时间的增大(即随深度的增加)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关于"毛细现象的能量来源"的表面热力学讨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大学物理》1994年第12期所刊登的“毛细现象的能量来源”一从表面热力角度进行详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田来科 《光子学报》1996,25(8):760-763
通过对光学表面光散射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光散射强度随入射光波长的增加而减小,随表面粗糙度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皮伟 《物理与工程》2006,16(5):14-15
从点电荷的电势计算公式出发推导出了瓣形均匀带电面在其直径处的电势分布.进一步讨论了均匀带电半球面在其底面以及均匀带电球面内部和外部的电势分布.  相似文献   

17.
The deposition of silver on an ordered alumina film prepared on Re(0001) surface has been studied by Auger electron spectroscopy (AES), low energy electron diffraction (LEED) and high resolution electron energy loss spectroscopy (HRE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Ag grows initially as clusters at 90K and 300K. A red shift of the Ag surface plasmon as a function of decreasing coverage is observed,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cluster size effect. A surface plasmon characteristic of metallic Ag appears at coverages higher than 2.8 monolayer equivalent.  相似文献   

18.
激光辐照InSb晶体表面产生的龟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一定宽度和一定能量密度的脉冲激光辐照InSb晶体时,该晶体表面产生了有规律的龟裂现象。从InSb晶体的晶格结构出发,分析了产生龟裂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表面张力与温度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表面张力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