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简述了有机电致发光及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基本原理 ;概述了小分子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讨论了它们的光电性质、器件的发光效率和稳定性 ;展望了小分子配合物电致发光材料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稀土有机配合物电致发光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稀土配合物发射带窄, 发射光谱具有类原子光谱性质, 色纯度高(半宽峰<10 nm), 非常适合于全彩色显示. 另外, 稀土配合物发光效率高, 理论上内量子效率可达100%. 因此, 稀土配合物是全色平板显示器件中理想的发光材料之一, 研究稀土配合物电致发光性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以稀土镧系离子配合物作为发光中心的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光效率比较高的Eu3+, Tb3+ 以及近红外的Nd3+, Yb3+和Er3+ 离子. 分类综述了近年稀土配合物电致发光研究的成果及其进展. 总结了不同类型的铕配合物、铽配合物的电致发光特性, 证明配体对于稀土离子的敏化作用非常重要; 总结了近红外的镱、钕、铒配合物在光放大、激光技术、生物医学等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4.
电致发光二极管(LEDs)具有能耗低、寿命长、绿色环保等优点,在固态照明、全色显示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与传统的荧光电致LEDs相比,磷光电致LEDs能够同时利用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子,理论上可以使器件的内量子效率达到100%,突破5%的外量子效率极限。 因此,发展高效的磷光材料以及实现其在电致LEDs中的应用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综述了目前主要的磷光材料,包括有机金属配合物、纯有机分子、聚合物、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和碳量子点等,并总结了稀有金属配合物和纯有机分子在电致磷光 LEDs中的研究进展,同时对电致磷光LEDs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含铕配合物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光伏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1986年Tang发表了双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有光伏效应[1]以来,人们就一直对有机器件的光伏效应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近年来有大量的文章报道有机器件的光伏效应。在这些报道中,使用材料中有用聚苯乙炔及其衍生物的[2,3],有用C60做电子受体的[4],但这些研究都与电致发光无关,仅研究了光电转换特性,我们研究组首次报道了电子给体发光,电子受体稀土配合物不发光的有机光伏器件[5]。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铕配合物OEL器件的光伏效应。铕配合物OEL器件不仅仅有利于利用配体三重态能量、提高能量转换效率的潜力,而且中心离… 相似文献
6.
稀土有机电致发光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介绍了近年来有机电致发光研究中稀土有机电致发光研究的动态,对稀土有机配合物的选择、配合物的载流子传输性能、稀土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电致发光与光致发光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电致发光器件亮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电子传输材料在OL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电子迁移率高的传输材料可以使器件的电子与空穴注入大致平衡,从而增加激子形成的概率,减少器件中由于空穴数量过剩而导致空穴通过器件内部传输到阴极而形成的漏电流,提高器件发光亮度和效率。本文概述了有机金属配合物电子传输材料的进展,以金属中心离子来划分有机金属配合物电子传输材料的种类,分别介绍了主族的Al、Be等,副族的Cu、Zn等以及稀土金属为中心离子的电子传输材料;并展望了金属配合物电子传输材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9.
高效白色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真空热蒸镀方法以4,4'-bis (carbazol-9-yl) biphenyl (CBP)为主体材料、以bis[2-(4-tert-butylphenyl) benzothiazolato-N,C2] iridium (acetylacetonate) [(t-bt)2Ir(acac)]磷光染料为掺杂剂构成黄色发光层, 制备了高效白光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 OLEDs的器件结构为indiumtin oxide (ITO)/N,N’-bis-(1-naphthyl)-N,N’-b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 (NPB)/CBP: (t-bt)2Ir (acac)/NPB/2,9-dimethyl-4,7-diphenyl-1,10-phenanthroline (BCP)/8-hydroxy quinoline aluminum(Alq3)/Mg:Ag, 从ITO阳极开始的第一层NPB为空穴传输层, 第二层超薄的NPB为蓝色发光层, BCP为空穴阻挡层和激子阻挡层, Alq3为电子传输层. 结果表明, 器件电压在3 V启亮, 在16.5 V时, 器件的最高亮度达到15460 cd·m-2; 在4 V时, 器件达到最大流明效率为7.5 lm·W-1, 器件启亮后所发出的白光光谱在低电压时随电压变化有稍微的移动, 但是都在白光范围内变化. 在电压达到8 V后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I’Eclairage(国际照明委员会) (CIE)色坐标为(0.33, 0.32), 并且光谱及色坐标稳定, 不随电压变化而改变, 与最佳的白光坐标(0.33, 0.33)几乎重合. 同时, 从机理上解释了光谱移动和效率衰减的原因, 并探讨了载流子陷阱和能量传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11.
在合成两种具有不同取代基的吡唑啉衍生物PD1和PD2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取代基效应对其光致发光和电致发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甲氧基取代的化合物PD2较N,N-二甲氨基取代的化合物PD1具有更高的荧光量子产率.而在作为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掺杂染料,当其器件结构为ITO/TPD/TPBI:2% PD/TP-BI/Mg:Ag时,PD1掺杂染料却有着较PD2更高的电致发光效率.当器件的电流密度为420 mA/cm2时,掺杂染料为PD1的器件在487 nm处发射蓝光,其发光亮度为1224 cd/m2.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元素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应用的发展史。分别叙述两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Brown和Wittig,以及Vollhardt和野依良治成功的经历。对元素有机化学应用于有机合成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14.
电致发光器件在光通讯、光信息处理、视频器件、测控仪器等光电子领域有着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价值.无机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粉末、半导体薄膜等电致发光器件尽管已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但由于其复杂的器件制备工艺,高驱动电压、低发光效率,不能大面积平板显示,能耗较高以及难以解决短波长(如蓝光)等问题,使得无机电致发光材料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相比之下,有机化合物可通过分子设计的方法合成数量巨大、种类繁多的有机化合物发光材料,使得有机材料构成的电致发光器件有着众多的优势,并成为目前电致发光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之一.有关材料的制备[1~3],发光机理[4,5],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性能[6,7]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得到了各种发光颜色的器件,器件的发光亮度也较高.但由于电/光转换效率(量子效率)较低(小于10%),而且稳定性差,目前还只能制备出一些原型器件. 相似文献
15.
本文简要介绍磷、硫、砷、硅、硼和锡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应用中研究得较活跃的一些例子,并着重讨论应用元素有机化合物合成立体专一性、光学活性和生理活性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Chi-fei Wu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Chemical Engineering Kanazawa University -- Kodatsuno Kanazawa Ishikawa - Japan 《高分子科学》2001,(5):455-466
A novel transition appeared above thc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 of chlorinated polyethylene (CPE) for binaryblends of CPE and additives such as organic small molecules or oligomers. This transition was assigned to the dissociation ofintermolecular hydrogen bonds between the polymer ard additive within the edditive rich phase. Of particular interest is thata novel pyramid crystal was observed in the annealed CPE/hindered phenol blends. Another intriguing observation is thatthese polymer/small molecule blends organized by intermolecular hydrogen bonding have several potential properties, suchas shape-memorization, self-restoration, self-adhesiveness and super damping. 相似文献
17.
在INDO/CI方法基础上, 用自己编制的计算二阶非线性极化系数β_(ijk)程序, 计算了苯胺、硝基苯、对硝基苯胺和4-硝基-4′-胺基二苯乙烯的β_(ijk), 并研究了其对外部激光场频率的依赖关系。结果表明, 分子内的电荷转移是产生非线性光学现象的根本原因, 而作为外因的激光场对二阶非线性光学系数的大小和方向也有直接的重要作用。当激光场频率与分子的共振频率接近时, 二阶非线性极化系数变得非常大, 在共振频率附近, β_(ijk)改变符号且Kleinman对称性被打破。 相似文献
18.
19.
陈鸿琪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0,36(6):267-270
在碳糊电极上有机化合物的富集能够增加溶出伏安法的灵敏度和选择性。不同的有机化合物的碳糊电极上的富集机理不同,在电极上的伏安溶出条件也不同。使用碳糊电极时,对有机化合物的富集、溶出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富集液和溶出液的pH值对它的影响十分重要文中通过碳糊电极对一些简单有机体例物如氯丙嗪(冬眠灵)、丁基羟基甲醚(BHA)、N,N-二甲基苯胺(DMA)、对苯二酚的富集与伏安溶出进程的研究,从理论和试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