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44
德福雷斯特毕业子耶鲁大学。1899年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上学时,开始对马可尼开创的无线电这一领域感到兴趣。博士论文是一篇涉及无线电波的文章。他的最伟大发明要算三极管了。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极整流电子管中又加进一个电极(栅极),从而使该元件成为了三极管。栅极上一个很弱的变化的电压,就会在灯丝-屏极上形成一个变化相同但要强得多的电子流。德福雷斯特的三极管成了放大元件,也可以用于整流,使收音机和多种多样的电气设备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75
赫兹第一个播出并接收了无线电波。1880年在赫姆霍兹指导下以优异成绩获得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883年开始研究麦克斯韦姻的电磁理论。1885-1889年任卡尔斯鲁厄工业学院物理学教授时,在实验室产生了无线电波,测量了波长和速度。他指出无线电波的振动性及它的反射和折射的特性,与光波和热波相同。结果他确凿无疑地肯定:光和热都是电磁辐射。1889年任波恩大学物理学教授,在该校继续研究稀有气体的放电。  相似文献   

3.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6-146
斯拉比是德国无线电报的先驱,就读于柏林商业学院和波茨坦的皇家商业学校。1883-1912年在夏洛滕堡技术高中任教,受到马可尼粥所做电磁波实验的鼓舞,他采用共振线圈测定波长。协助阿科和马可尼在英国发无线电报。接着又提出斯拉比-阿科系统——一种改进的马可尼天线。1903年这一系统与布劳恩和西门子-哈尔斯科系统一起用于德国建立的无线电系统中。为德国的无线电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9
威尔逊(R)于1957年以优等成绩毕业于赖斯大学,进而于1962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取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大部分生涯是在贝尔实验室度过的。他因与彭齐亚斯合作探测无线电波背景而声名卓著,这种无线电波背景乃是很久以前那次大爆炸的遥远回声。此后,他又探测到星际尘埃云中的一氧化碳和其他分子,从而对了解星际尘埃云的化学组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56
费森登在19世纪80年代是爱迪生髓手下的首席化学家,1890—1892年又在爱迪生的死对头威斯汀豪斯手下工作。虽然同爱迪生或19世纪的其他许多发明家相比,他几乎不为人知,但他获得的专利无论在数目上还是种类上都仅次于爱迪生而居第二位,他一生获得的专利达500项之多。他的最引人注目的发明是对无线电波的调制。无线电波可以以脉冲的形式模仿莫尔斯脚电码的点划记号向外发送。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26-26
布冉利首先将金属粉末检波器用于无线电,大大提高了检波的灵敏度。邮票B51中是他和马可尼的像,是为纪念国际电信联盟成立100周年而发行的。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84-84
卡斯特勒出生时,阿尔萨斯是德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这个地区划给法国。他在阿尔萨斯开始了教学生涯,在法国的许多省份任过教,1941年成为巴黎大学的教授。1950年,他发展了光泵理论:用能被原子吸收的光照射原子。顷刻之间,原子进入高能级状态,然后再发射出光。卡斯特勒既用可见光,又用无线电波照射原子,并根据再发射的情况推断出原子的结构,这比以前拉比等人所采用的繁复技术巧妙得多。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7
阿姆斯特朗(E)十几岁时在科普读物里看到了有关马可尼和他的实验的故事。不到20岁,他便制成了他自己的无线电发射器并用它发射信号。他去哥伦比亚大学,在浦品嘲的指导下进行研究。阿姆斯特朗发明了一种电路,用它先降低频率然后加以放大。他把这称之为超外差接收器。有了它,使用无线电收音机就更方便了。只要旋转刻度盘即可调谐好,因此,无线电收音机大大地普及了。  相似文献   

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5-105
马可尼是无线电的发明人。他将别人阐明的电磁学原理应用于信息的空间传输,从而开拓了不用导线就能对无数接收机同时进行电波通信的可能性。他在学生时代攻读物理时,曾不断探讨麦克斯韦四的早期数学成果和赫兹、洛奇的电工实验结果,1894年,他用相当简陋的装置:一只增压感应线圈,一只发送端上由莫尔斯断键控制的火花放电器,以及一只接收机上的简单检波器进行短距离的初步实验,之后他改进了检波器,并使用垂直天线,使信号的发射范围扩大到1.5英里左右,这位他确信该项新通信系统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光谱实验室》2007,24(1):73
亨森早年丧亲,12岁在船上当侍者。后来在华盛顿的一家帽店工作,这时遇到探险家皮里。1888年皮里到尼加拉瓜探险时,用亨森当仆从。此后皮里连续7次带他去北极探险。1909年皮里与亨森成为第一次到达北极的人。亨森亲自把美国国旗插在北极。他著有《一个黑人探险家在北极》(1912)。  相似文献   

11.
《光谱实验室》2007,24(1):134-134
里纪对电磁辐射感兴趣。在赫兹实验后不久,他便指出,赫兹波,至少是较短的赫兹波,会像光一样产生反射、折射、偏振和干涉等现象。这最终证明了无线电波仅是在波长上不同于光波,而在性质上与光波完全相同。里纪的这种实验结论最后导致了电磁波谱的确立。  相似文献   

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40
戴姆勒是汽车工业史上的主要人物,曾获最早的高速内燃机的专利(1885),并研制成功汽化器,使汽油能用作内燃机的燃料。他与著名发明家迈巴赫合作多年,1885—1887年先后把他们早期的汽油发动机用在自行车(这也许是世界上第一辆摩托车)、四轮马车和船上。1889年设计成功四轮汽车,1890年在坎斯塔特建立戴姆勒汽车公司(1926年与本茨汽车公司合并)。1899年制造了第一批梅塞德斯汽车。  相似文献   

13.
在欧洲,随着1871年麦克斯韦电磁理论的建立和 1887年赫兹电磁波的发现,1895年,意大利工程师马可尼(G.Marconi,1874—1937)和苏联物理学家波波夫(A.C. s,1859-1905)各自发明了无线电报。第二年,马可尼赴英国取得了无线电报专利。无线电报开始得到推广使用。从此无线电技术开始了飞速发展.无线电知识也比较及时地传入了我国. 关于无线电知识何时传入我国的问题,一些有关的文献对此未能作出介绍[1].也有人认为无线电知识是由1900年上海出版的译著《无线电报》介绍进我国的[2].但是笔者查得,早在马可尼取得无线电报专利的次年,即1897年,亦即…  相似文献   

14.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12
班纳克是美国早期重要的黑人知识分子。他是一个自由黑人,在巴尔的摩附近置有田产。他自学天文学和数学,1761年制造了一个木钟,走时准确,历久无误。在马里兰州实业家埃立科特的支持下,他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773年开始进行天文计算,曾准确预报1789年的日食。他的历书受到欧洲科学界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76-76
赫威什早年就读于剑桥大学。1967年,赫威什把2048个无线电接收设备布置在18000平方米的一块地上,搜捕恒星射电发射强度的快速变化。7月,研究生贝尔就注意到来自织女星和河鼓二这两颗恒星中间某处的无线电波辐射爆发——这些爆发的时间间隔远比预期的短得多、也远比预期的规则得多。  相似文献   

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95
莱布屁兹是哲学教授之子,6岁丧父。儿时是一个惊人的神童,一生才华横溢。他样样精通,但这恰恰使他未能在任何一个方面达到真正的第一流水平。莱布尼兹少年好学,8岁开始自学拉丁文,14岁学希腊文。1665年,获得法律学位,此外,他还是外交家、哲学家、政论作家。1673年,当莱布尼兹访问伦敦时,拜会了波意耳B,由于他的卓越成就而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相似文献   

17.
《光谱实验室》2007,24(1):37
库仑青年时是位军事工程师,1764年起在西印度群岛督建马提尼克岛的防御工事。1776年回到巴黎。一种寻求安宁生活的渴望,把他引向科学实验。法国大革命的动荡开始后,他以谨慎态度退居到省城布卢瓦,在安定环境中搞研究。他安然度过了恐怖时期,最后受到一名拿破仑党人的赏识而复职。那时候他已经出了名。1777年,他发明了扭力天平,1781年,他被选入法国科学院。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50-50
伊斯特曼出身贫穷,没有机会上学,14岁就自食其力。1877年,开始对照相术产生了兴趣。那年代,照相底片是玻璃片,在摄影之前在其上涂以化学乳剂。乳剂不能久放,必须在摄影时涂上。然而,玻璃片毕竟太重、太不方便。1888年,他开始出售把明胶涂于纸上的柯达照相机(柯达是伊斯特曼创造的,无含义,仅是一个商标而已)。  相似文献   

1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
贝尔14岁在爱丁堡皇家中学毕业后,曾在爱丁堡大学和伦敦大学听课,主要靠自学和家庭教育。1864年开始声学研究。1872年在波士顿开办培养聋人教师的学校并编著《可见的语言先导》,1873年担任波士顿大学发声生理学教授。1875年他的多路电报获得专利。1876年美国专利局批准他的电话专利,电话专利是历史上引起争执最多的一项,经过长期诉讼,他终于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20.
《光谱实验室》2007,24(1):5
阿奎那1240年进入那波利大学,以后在1244年加入多明我会(天主教派别之一),他的家庭对此竭力反对而将他软禁起来。他于1245年逃往巴黎,在阿尔伯特大师骷指导下学习。以后,他开始写关于亚里士多德^A17的评论并赢得极大声誉。他在意大利及法国各地教书,但他拒绝接受高的职位,包括那波利大主教职位。他成功建立了一种使亚里士多德哲学和天主教神学相协调的混合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