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测定了不同温度下Au(Ⅰ)、Ag(Ⅰ)、Ni(Ⅱ)、Cu(Ⅰ)、Fe(Ⅲ)氰合离子在Cl、NO3、OH型BPR树脂中的内扩散系数和扩散活化能,BPR树脂提取Au(Ⅰ)、Ag(Ⅰ)等氰合离子的机理为离子交换过程,并求得了几种氰合离子的活化熵差值(△S-△S)。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不同温度下Au(Ⅰ)、Ag(Ⅰ)、Cu(Ⅰ)氰合离子分别在大孔强碱性苯乙烯系CN、Cl、OH型离子交换树脂中的内扩散系数和扩散活化能。从结果得出,氰合离子在树脂相中扩散传质异常缓慢并非由于过高的活化能,而可能是由于过低的活化熵所致。  相似文献   

3.
用BPR树脂从氰化液中提取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用烷基吡啶基聚苯乙烯树脂(BPR)从氰化液中吸附各种金属氰离子。加入抑止剂可以改善BPR树脂吸附金的选择性。探讨了pH值、氰离子浓度和金氰络离子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Ag(Ⅰ)、Au(Ⅲ)、Pt(Ⅳ)离子与DNA相互作用的光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用中药小檗碱作为探针分子,在0.01mol·L-1醋酸-醋酸钠缓冲体系中,用荧光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贵金属离子Ag(Ⅰ)、Au(Ⅲ)、Pt(Ⅳ)与DNA的相互作用。在三种贵金属离子中,Au(Ⅲ)、Pt(Ⅳ)离子对小檗碱-DNA体系均具有明显的荧光猝灭作用,而Ag(Ⅰ)离子对该体系有强烈的荧光敏化作用。分别求出了三种贵金属离子与DNA的结合常数。三种贵金属离子与DNA结合能力的强弱顺序依次为:Au(Ⅲ) >Ag(Ⅰ) >Pt(Ⅳ)。探讨了三种贵金属离子与DNA的作用机理及导致结合力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测定了HW型吸附树脂对模拟氰化液中Au(Ⅰ)的静态吸附能力,研究影响吸附的一些因素。结果表明,HW树脂在中性条件下对Au(Ⅰ)的吸附量与活性炭接近,碱性条件下吸附量降低较多。某些胺的存在可使树脂吸金量提高十倍。树脂的解吸性能良好,解吸效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大孔聚氯乙烯树脂、乙二胺和乙酐为原料,两步反应合成聚乙烯乙酰胺螫合树脂。讨论了合成条件对酰胺化反应过程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确定了螫合树脂的组成及可能的吸附机理。经ICP—AES法测定表明,该螫合树脂可从溶液中(pHO~3)选择性吸附AuCl_4~(1-)和PtCl_6~(2-)离子而不吸附贱金属离子,并具有吸附容量大、可再生、干扰少和满意的回收等特点,而且被吸附的Au和Pt离子均可用5%的硫脲溶液洗脱。  相似文献   

7.
利用Gabriel反应以聚环硫氯丙烷为起始物合成4种新型的以聚硫醚为主链的伯胺型树脂,研究了树脂的合成条件及吸附性能.这些树脂对贵金属离子有很高的吸附容量,其中每克树脂对Au(Ⅲ)的吸附容量达到5~7mmol,对Ag+的为7~9mmol;而对贱金属离子吸附甚少.可望用于贵金属离子Au(Ⅲ)和Ag+的分离与富集.  相似文献   

8.
作者测定了聚三烯丙基氰尿酸酯(PTAC)树脂的孔结构及对Au(Ⅲ)的吸附性。包括pH值、初始金液浓度,共存金属离子存在下对金的吸附.实验结果表明,(PTAC)大孔吸附树脂对Au(Ⅲ)的吸附是通过分子链上氮或氧原子的孤电子对与H3+AuCl4-离子对形成弱键。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银(Ⅰ)配合物的合成及吸附动力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壳聚糖对Ag(Ⅰ )离子的吸附动力学 ,并对吸附条件进行优化 ,得到了较为理想的产物。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及核磁共振对配合物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 ,壳聚糖与Ag(Ⅰ )离子配位生成配合物Ag(CTS) 2 NO3 ;其吸附行为符合Freundich吸附等温式 ,此反应是一级反应 ,反应的活化能为 2 1 92kJ·mol-1,3 0℃时速率常数为 0 0 41 0h-1。  相似文献   

10.
聚酯基硫脲树脂PDTU-Ⅰ对Ag(Ⅰ)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聚酯基硫脲树脂对银离子的吸附容量,讨论了吸附时间、溶液酸度,温度及银离子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并对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树脂对Ag(Ⅰ)的吸附遵循G.E.Boyd液膜扩散方程和Langmuir等温式,且吸附为吸热过程.  相似文献   

11.
CL—5709萃淋树脂吸附及分离稀土元素性能的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L—5709萃淋树脂是异烷基膦酸(1—甲基庚基)酯萃淋树脂,含5709 50%6。本文报导了该树脂在盐酸体系中对稀土元素的静态分配系数,并与偶氮胂Ⅰ螯合树脂作了比较。讨论了温度、树脂用量、振摇时间对吸附稀土百分率的影响。测定了树脂吸附稀土的饱和容量及树脂的含磷量,并由此确定树脂所含功能基对稀土的配位比。用红外光谱探讨了该萃淋树脂吸附稀土离子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Cu(Ⅰ)-A沸石的吸附性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考察了离子交换方法和Mn~(2 )、Tl~ 和Fe~(2 )共存阳离子对Cu(Ⅰ)-A沸石及其吸附性质的影响以及CO吸附动力学.离子交换方法不改变Cu(Ⅰ)-A沸石的CO、N_2吸附类型,但影响其吸附量.Mn~(2 )基本上未改变Cu(Ⅰ)-A沸石的吸附性质,而Tl~ 和Fe~(2 )则产生显著影啊,其中Fe~(2 )使N_2吸附增强而不利于CO-N_2二元混合气体的分离.采用CuA、MnCuA和TlCuA型沸石,在25℃及2.94×10~5Pa压力下,可将CO从30%提浓到97~99%,CO回收率可达90%.CO在Cu(Ⅰ)-A沸石上的吸附为二级过程,其吸附热为63.5KJ/mol.讨论了CO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13.
早期巯基乙酰苯胺(mereaptoacetaniⅠ简写MAA)曾作分析试剂使用[1,2],其Au(Ⅰ)配合物的合成及在医疗中的应用已有报道[3,4]。但它的Au(Ⅲ)配合物的合成、表征,Au(Ⅰ)、Ag(Ⅰ)配合物的表征以及它们通过高温裂解法用于回收贵金属的工作尚未见报道。本文对此进行了一些试探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一系列(1,1'-联苯)-2-二(1-金刚烷基)磷配体,并制备出8种相应的Au(Ⅰ)配合物.以甲醇为溶剂,在6-十二炔水合反应中考察了8种Au(Ⅰ)配合物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以含有3'-(吡咯-1-羰基)官能团的Au(Ⅰ)配合物为催化剂时,其用量仅需炔烃用量的0.1%~0.3%(摩尔分数),室温下即可高效地催化炔烃进行水合反应.  相似文献   

15.
以环氧氯丙烷为交联剂合成β-环糊精聚合物树脂被双硫腙包结的产物能与Au(Ⅲ)形成稳定的吸附络合物,并以此做吸附剂,结合原予吸收光谱法考察其对水体中痕量Au(Ⅲ)的吸附性能.研究了吸附、洗脱条件及富集倍数,提出了一种富集测定痕量Au(Ⅲ)的新方法.合成树脂对Au(Ⅲ)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常温下静态饱和吸附量为30.98 m...  相似文献   

16.
用从头算方法研究[Au(i-mnt)]22-(i-mnt=i-marononitriledithiolate)的电子吸收和磷光发射性质,利用MP2和CIS方法分别优化了[Au(i-mnt)]22-基态和激发态几何结构.计算的基态Au(Ⅰ)—Au(Ⅰ)键长为0.2825nm,表明Au(Ⅰ)之间存在弱吸引作用.采用SCRF方法中IPCM模型模拟配合物在乙氰溶液中的行为,计算得到的最大吸收波长为315.5nm,指认X1Ag→A1Au来源于i-mnt配体内电荷转移跃迁.在436.2nm处得到具有B3Au→1Ag跃迁的磷光发射,指认为i-mnt配体内电荷转移和金属到配体电荷转移跃迁,与500nm乙氰溶液的发射相对应,为金属修饰的有机配体发光机制.  相似文献   

17.
以二乙烯三胺(DETA)为改性剂, 对多壁碳纳米管(MWCNTs) 进行共价键修饰,合成了一种对Au(Ⅲ)和Pd(Ⅱ)有选择性的吸附剂MWCNTs-DETA, 并对Au(Ⅲ)和Pd(Ⅱ)的吸附参数进行了研究和优化. 结果表明, 最佳洗脱剂浓度为1.0 mol/L 硫脲-1.0 mol/L 盐酸, Au(Ⅲ)和Pd(Ⅱ)的洗脱率分别为94.48%和89.06%, 最佳条件下Au(Ⅲ)和Pd(Ⅱ)的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50.45和25.68 mg/g. 在对吸附等温线的考察中, Au(Ⅲ)拟合Langmuir等温线较好, 而Pd(Ⅱ)则拟合Freundlich等温线较好. 吸附动力学均拟合二级模型较好.  相似文献   

18.
在298±1K时以恒界面搅拌池法考察了Au(I)/(Na,H)Cl、CS(NH2)2/HDEHP(或HEHEHP)-煤油体系的萃取平衡和动力学过程.确定了萃取平衡机理为阳离子的交换,动力学过程的速控步骤可能发生在两相交界处,属于界面反应。  相似文献   

19.
不同类型阴离子交换树脂对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动力学实验,从3种吸附去除Cr(Ⅵ)的离子交换树脂中优选出DEX-Cr树脂,研究了pH、温度对其交换性能的影响,进一步对树脂的动态吸附-再生性能和重复使用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DEX-Cr树脂对Cr(Ⅵ)的吸附去除效果好,且重复使用稳定性高,可以作为分离去除Cr(Ⅵ)的高效吸附剂。  相似文献   

20.
以自合成的氨基吡啶(ANA)树脂为吸附剂,研究其对单组分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行为和在双组分体系中对目标重金属离子的分离去除能力。单组分静态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5条件下,ANA树脂对Cu(Ⅱ)和Ni(Ⅱ)的吸附容量分别达到1.022mmol/g和0.446mmol/g。静态吸附等温线和动力学过程可采用Langmuir方程和Lagergren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在Cu(Ⅱ)/Ni(Ⅱ)双组分体系下,Cu(Ⅱ)的吸附量较单组分大,高浓度Ni(Ⅱ)条件下,Cu(Ⅱ)在ANA树脂上具有更好的吸附选择性能。前222BV、248BV出水中,Ni(Ⅱ)纯度分别高达100%、99.999%,经简单浓缩处理即可进行回收利用,为树脂在高纯金属制备技术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同时在有色金属资源的深度提纯和高级应用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