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建立不同产地半夏无机元素的分析方法和溯源体系,为半夏药材的质量控制和道地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对我国6个主产区72份半夏样品中K、Ca、Na、Mg、Al等37种无机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并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计量学方法进行统计与评价。通过对比BP-神经网络算法、K-最近邻算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等多种模式识别方法,探索适合半夏产地溯源的最佳模型。结果:不同产地半夏中无机元素的构成各具特征,各无机元素含量在产地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La、Pb、As、Na、Bi、Hg、Sn、Cd、Ag 9种元素在不同产区间的差异最为明显;3D-plots图显示不同产地半夏样品分布相对集中,具备产地分类的可行性;KNN分类模型(曼哈顿距离)是半夏产地溯源的最佳方法,测试集的正确率达到100%。结论:无机元素分析技术结合适当的计量学模型可以实现半夏的产地溯源。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采自甘肃、青海、四川和云南共计26批次的当归样品中37种无机元素的含量,并考察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安全情况.以37种无机元素的实测值为变量,应用主成分分析确定当归中差异性特征元素;再以特征元素为变量进行层次聚类分析,探讨当归中主要无机元素的含量与其产地的关系.结果表明,当归药材中37种无机元素检出32种,各元素含量差异较大,重金属及有害元素Hg、Cu、Cd、As含量与其他植物相比处于较低水平.不同产区的当归表现出一定的聚类性特征,甘肃与青海当归中无机元素也存在差异,Sm、Nd、Cu、Cr、Cd、Rb和Sr等7种无机元素为其主要指标性成分,可对当归进行有效产地溯源.  相似文献   

3.
通过测定云南不同产区白花蛇舌草中无机元素,绘制无机元素指纹图谱,对不同产区白花蛇舌草无机元素进行系统分析,为滇产白花蛇舌草的质量控制奠定基础。采用微波消解ICP-MS法测定白花蛇舌草中12种无机元素,建立无机元素对照指纹图谱,通过夹角余弦值法、系统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载荷矩阵分析。结果显示白花蛇舌草中Sr,Ti、B、Ni,这4种元素占所测定12种元素的93.96%。不同产地白花蛇舌草中各元素呈相似的分布态势。V、Sn、Sb、Ti、Al、Co、B元素是不同产区白花蛇舌草中的特征元素。通过建立滇产白花蛇舌草无机元素指纹图谱,分析不同产地间白花蛇舌草无机元素含量,为白花蛇舌草无机元素方面的质量特征研究及质量控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微量元素与中药的功效和安全性密切相关,也是药材道地性研究的一部分,为探讨党参中重金属元素的安全性、风险性及道地性的相关性。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及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测定来源于甘肃、山西、湖北、四川等产区的39批党参药材中的20种元素的含量,结果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对党参产区进行差异判别。通过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通过健康风险基于暴露量、危害指数法和暴露限值法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重金属在各自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仪器精密度和重复性良好,其中 Ba、Sr、Mn的含量最高。主成分分析显示39批药材分为三类,同一产区的党参能较好的聚在一起,元素含量差异与产区分布有一定规律,其中Cs、Ga、As、Co、Li、Pb、Hg、Se、V、Mn为关键的差异标志物,为产地元素特征分析鉴别提供依据。安全评价结果为39批党参药材污染等级为安全,但风险评估后DS-31、DS-32、DS-34、DS-36及 DS-37在人体长期蓄积中具有健康风险。结论:本研究方法高效、准确、简便,结合化学计量学可以对党参进行有效的产地判别,评价党参中元素的安全性及风险性,为党参道地性及健康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镍基高温合金中Sc、Cu、Zn、Ga、Ge、As、Ag、Cd、In、Sn、Sb、Te、Ce、Hf、Tl、Pb、Bi17种痕量元素的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方法。对激光剥蚀进样及质谱分析条件进行了优化,通过激光对样品表面的层层剥蚀顺利完成了对低沸点杂质元素的测定。采用格栅扫描采样,严格控制样品的聚焦位置和散焦距离以保证采样的准确性,由高温合金系列标准物质建立了18种痕量元素的校正曲线,其中14种痕量元素的线性相关性较好(r2≥0.99),In、Sn、Sb、Ce、Tl、Pb、Bi等超痕量元素的检出限和气体空白分别低于或接近0.000 005%和0.000 001%。方法对镍基高温合金样品中Cu、Ga、Ag、Cd、In、Sn、Sb、Te、Hf、Tl、Pb和Bi等痕量元素的测定结果与参考值吻合较好,且大部分元素的RSD(n=4)小于或接近30%。  相似文献   

6.
以黑木耳为例,利用DNA条码(ITS条码)对采自5个不同产地的24份黑木耳样品进行了产地溯源的分子检测研究。实验结果表明ITS条码能清楚溯源分别采自东北和未知地1的10个黑木耳样品,但未能溯源分别采自湖北、四川和未知地2的14个黑木耳样品,可能是产自湖北、四川和未知地2的样品DNA突变率低,积累的突变低于ITS条码的分辨率。因此,对于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分子溯源应扫描多种基因片段以获得更多的DNA突变位点,提高DNA条码对农产品产地的溯源灵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造成前列舒通胶囊不同批次间差异的标志性无机元素,并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采用ICP-MS测定制剂中Al、As、B、Ba、Ca、Cd、Co、Cr、Cu、Fe、K、Mg、Mn、Mo、Na、Ni、Pb、Sb、Se、Sn、Sr、Ti、Tl、V、Zn和Hg元素含量并进行数据分析。运用主成分及综合评分结合聚类分析手段,确定制剂的特征性元素;进行元素含量和相关性分析,明确不同批次各元素的差异及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多元素含量为指标,绘制无机元素谱图。结果:19批样品中均未检测出Se、Mo、Sn、Sb、Tl和Hg,且Pb、Cd、As、Cu、Hg均符合限量标准,无机元素含量谱图趋势一致。主成分分析提取了4个主成分,确定元素B、K、Al、V、Cr、Ca、Ti、Na、Co和Mn可作为特征元素。主成分得分图将19批样品分为两类,聚类分析及综合评分结果与其一致,两类样品中各元素含量存在差异性。相关性分析中,明确了B与K、Al、Cr正相关,K与Cr、Co正相关,V与Cr、Mn正相关,Mn与Co正相关,Ca、Ti、Na两两正相关。结论:通过分析前列舒通胶囊中无机元素含量,确定了特征元素,为前列舒通胶囊质量全面控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脱矿物质、提取腐殖酸等方法结合ICP-MS对伊敏15、16煤中的32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赋存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地壳克拉克值及中国侏罗-白垩纪煤和世界褐煤中微量元素含量相比,伊敏褐煤中微量元素没有明显富集。脱矿物质处理后,Ni明显富集,As略比原煤高,其他微量元素都低于原煤。原煤提取腐殖酸和脱矿物煤提取腐殖酸中Ni、Mo、Cd、Sn、W明显富集,这表明Ni、Mo、Cd、Sn、W和腐殖酸形成了稳定的有机态化合物。原煤提取腐殖酸残煤和脱矿物煤提取腐殖酸残煤中V、Ni、As富集,表明V、Ni、As与煤的大分子结构形成了稳定的有机态化合物。根据微量元素和灰分的相关性系数,把微量元素分为以下几类:无机富集元素Cr、U;亲无机元素Cu、Cd、In、Sn、Ga、Y、Zr、Hf、Bi、Th;偏无机元素Be、Sc、Rb、Sr、Nb、Cs、Ta、Pb;偏有机元素V、As、Tl、Ba、Se;亲有机元素Li、Co、W;有机富集元素Ni、Zn、Mo、Sb。  相似文献   

9.
为对比分析产地对丹参中酚酸类和丹参酮类成分的影响,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及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技术(UPLC-QQQ-MS)同时测定来自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安徽共408份丹参中23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并对数据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发现17种酚酸类及6种丹参酮类成分在不同产地丹参中均存在显著差异。山东的丹参样品中丹参酮类成分含量最高,四川的样品中丹酚酸B含量最高,安徽丹参的紫草酸、丹酚酸Y、丹酚酸A、丹酚酸D和丹酚酸E等的含量最高。多种模式识别方法均可用于不同产地丹参的判别分析,线性判别分析(LDA)为产地溯源的最佳模型。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表明不同产地丹参的化学成分差异较大,不同来源丹参的质量差异标志物不仅限于丹酚酸B、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其他丹酚酸类及丹参酮类也是重要的质量标志物。该研究对全国不同主产区的栽培丹参进行多指标含量测定及建模分析,所建立的定量方法专属性强、准确高效,可为不同产地丹参的质量控制及产地判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氢化物发生-银溶胶光度分析法探讨了GeH_4、AsH_3和H_2Se的性质,并利用共价氢化物气体分离柱分别建立了测定锗、砷时消除其它可生成氢化物元素干扰的简便、高效方法。测定1.0μg Ge(Ⅳ),5000μg As(Ⅴ)、Bi(Ⅱ)、Pb(Ⅰ)、1000μg Sb(Ⅱ)、Sn(Ⅰ)、500μg As(Ⅱ)和100μg Se(Ⅳ)、Sn(Ⅳ),Te(Ⅳ)不产生干扰。对砷的测定,其它共价氢化物元素的允许倍数分别为:Sb(Ⅱ)(5000)、Pb(Ⅰ)(5000)、Bi(Ⅱ)(5000)、Sn(Ⅰ)(1000)、Se(Ⅳ)(100)、Te(Ⅳ)(100)和Ge(Ⅳ)(15)。  相似文献   

11.
12.
Swelling in chloroform resulted in delamination of surface-hydroxylated styrene-butadiene-styrene block copolymers,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ree fractions: crosslinked gel, reacted sol, and unreacted chloroform-soluble material. From the relative weights of these fractions, the depth of penetration of the reaction and the shape of the reaction front were determined. The weight of the gel fraction gave directly an estimate of the depth of penetration, λx which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film thickness. This was attributed to the increased amount of reacted polymer being noncrosslinked material (sol) in the interior compared to the 100% crosslinked nature of the surface region and to a reduction in the penetration of the reaction front resulting from the effect of stress transfer in lowering the permeation rate of peracetic acid. Comparison of the depth of penetration estimates λx and λs determined from the weight of the unreacted polymer demonstrated that, for the conditions used, the reaction front is quite broad. (For example, at 40°C, in 71% acetic acid for 80 min, the fully crosslinked portion is 15 μm thick and the partially reacted region extends for another 8.5 μm.) The combined influences of the increase in penetration of the reactants in the polymer and the relief of stress secondary to this increase in penetration were reflected in the time dependence of the depths of penetration λx and λs.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y means of thin-layer 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human hemoglobins A, S, and C in various combinations can be distinctly separated. Also, hemoglobin F can be separated from the A, S, and C components of cord blood samples from infants and in adult blood samples with a relatively high percentage of F (15% or more). The procedure uses CM-cellulose and solutions of Tris-HCl, NaCl, and KCN. A 0.3-mg sample in 5-10 mul of solvent is required. Development can be completed in 30-4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