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单分子膜在水面上的聚集状态与膜分子的亲水基间的静电排斥作用和疏水基间Van der Waals引力的相对大小有关.在293K亚温度下,2C~nSN~a单分子膜聚集行为的电子显微研究表明,n=12时呈非晶性单分子;n=12时在较高的表面压下形成结晶性单分子膜;n=16时可在表面压为0mN.m^-1的情况下形成结晶性单分子膜.FT-IR和透射电镜对单分子膜聚集结构的解析结果相互一致.本文还讨论了压缩速度对单分子膜π-A等温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对模拟生物膜功能和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用于形成囊泡双分子层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是类似天然磷脂的双烷基链两亲分子,单烷基链两亲分子在引人刚性基团时亦可形成双分子膜k'.含SChiff碱基两亲分子在水溶液中的聚集性质及间、尾链长度对SChiff碱基构象的影响已有报道"'.本文报道了这类分子的另一种重要成膜性质,即改变制备条件,可选择性地得到不同聚集结构和相变温度的双分子膜·实验中所用成膜分子为:CH。(CH。)。;OPh-N-CH-PhO(CH;)n;N"(CH。)。Br-(m-4;n-…  相似文献   

3.
我们考察了四(十六烷硫基)四硫富瓦烯/硬脂酸(THT-TTF:SA=1:n)在气一液界面的聚集状态及在LB膜中的排列.当n=1时,THT-TTF分子在气-液界面形成了双分子膜;当n>6时,THT-TTF分子形成了单分子膜;1相似文献   

4.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有机分子HTDIOO单层和多层LB膜结构进行了观察·实验结果表明,针尖与LB膜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对成像的膜结构有影响.当悬臂针尖与LB膜表面分子的相互作用力较大时,针尖会扰动HTDIOO分子在单层LB膜中的有序排列.HTDIOO单层LB膜具有有序结构;而在多层LB膜中,HTDIOO分子则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定的畴结构.  相似文献   

5.
我们考察了四(十六烷硫基)四硫富瓦烯/硬脂酸(THT-TTF:SA=1:n)在气-液界面的聚集状态及在LB膜中的排列,当n=1时,THT-TTF分子在气-液界面形成了双分子膜;当n>6时,THT-TTF分子形成了单分子膜;1相似文献   

6.
有机HTDIOO分子LB膜结构的AFM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有机分子HTDIOO单层和多层LB膜结构进行了观察。实验结果表明,针尖与LB膜表面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会对成像的膜结构有影响。当悬臂针尖与LB膜表面分子的相互作用力较大时,针尖会扰动HTDIOO分子在单层LB膜中的有序排列。HTDIOO单层LB膜具有有序结构;而在多层LB膜中,HTDIOO分子则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定的畴结构。  相似文献   

7.
高振  黄焜  杜林  刘会洲 《化学学报》2019,77(6):506-514
液-液两相萃取过程中,有机磷类萃取剂分子的界面行为决定了其以何种形式参与到界面萃取反应中.为了阐明萃取剂分子界面行为的变化特点,采用Langmuir单分子膜技术研究了单分子膜中P507分子在气-液界面的吸附和聚集行为随亚相pH、有机溶剂极性的变化.通过测定表面压-分子面积等温线,并采用界面红外反射吸收光谱(IRRAS)分析表征气-液界面P507分子间相互作用,结果发现,以正己烷作铺展溶剂时,随亚相pH的降低,P507单分子膜质子化程度提高,P507分子极性端水化能力削弱,分子间相互作用增强,单分子膜中形成含有分子间氢键的聚集体.但采用极性有机溶剂(二氯甲烷和氯仿)铺展P507单分子膜,膜内P507分子界面聚集状态发生变化.铺展溶剂极性增强,单分子膜内会含有更多极性端水化能力强的P507分子单体,并且亚相pH降低,单分子膜不会出现类似正己烷条件下的π-A曲线收缩和P-O-H基团峰位红移现象.这证实了有机铺展溶剂极性可以改变P507单分子膜中分子界面存在形式和聚集状态.本工作为深入理解溶剂萃取过程中水油两相界面处酸性有机磷类萃取剂分子的聚集行为变化及其对界面反应活性的影响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梁映秋  卢先春  李春 《化学学报》2000,58(7):742-747
提出普通表面活性剂(单链两亲分子)亲水头基相互作用诱导疏水尾链平行聚集形成双分子膜的新机制。设计和合成了系列单烷基取代乙二胺C~nH~2~n~+~1NHC~2H~4NH~2(n=8,12,14,16,18)。通过电镜形态,分散液凝胶/液晶相变和对应铸膜的二维双层结构,表明单链两亲分子头基相互作用和脂链引入刚性片断一样,两者形成的双分子膜具有类似的结构和性能;展示了各体系取代乙二胺双层结构和性能的密切联系。指出了广泛认同的单链两亲分子形成双分子膜必须引入刚性片断的单一成膜机制的片面性,为组装新一类功能头基表面活性剂双分子膜独辟蹊径。  相似文献   

9.
邰子厚  钱向平  邹娟  杨思军  张富生 《化学学报》1994,52(11):1071-1075
本文研究了四种合成的二氮杂芴酮Schiff碱两亲配体分子C~1~1N~2H~6NC~nH~2~n~+~1(n=18,16,14,12)所形成的单分子膜,双分子膜的特性,并用透射电镜,紫外- 可见光谱及微量差示扫描量热观察了在所形成的囊泡中分子的聚集形式与相变过程.结果表明,该系列两亲配体分子所形成的单分子膜和双分子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稀溶液中能自组织成双层结构的囊泡  相似文献   

10.
生物膜中脂筏微区结构的动态特征与稳定性决定着生物膜的功能。通过从动物细胞提取脂筏,实验不但观测到质膜微囊烧瓶状凹陷结构,而且还观测到大量的球状和椭球状结构.通过模拟脂筏微区结构,重点对二元体系和三元体系的超分子聚集体结构的多形性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研究发现随着表面压力的增加,鞘磷脂和胆固醇双层膜出现了紧密聚集不规则的微区结构,在 SM/Chol/DOPC双层膜中,SM/Chol形成的微区结构漂浮在液态DOPC小颗粒上部。当 DOPE加入到SM/Chol中,三种成份形成不稳定的双层膜结构.Ceramide促进了SM/Chol结构发生重排,微区形状从原来的不规则向着紧密聚集的圆形结构演变;混合单层膜的分子面积与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决定了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当过量分子面积与过量吉布斯自由能为负值时,分子间相互作用表现为吸引力, 出现凝聚现象; 为正值时,分子间相互作用表现为排斥力, 促使单层膜出现相分离现象. 过量吉布斯自由能值越小, 单层膜的热稳定性越高.通过动物细胞提取脂筏与体外模拟脂筏相结合的方法,从超分子水平阐述了脂筏微区结构与功能的生物学意义,为生物膜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11.
表面活性素是一类具有较强表面活性的微生物脂肽类化合物,能在空气/水界面形成不溶性单分子膜.利用Langmuir膜天平测定了表面活性素单分子膜的压缩-扩张循环曲线,发现单分子膜在经历了“平台区”后出现较大的迟滞环,迟滞环的形状与亚相pH有关.将“平台区”的单分子膜转移到云母表面后,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均观察到高度达几十至数百纳米的表面聚集体,说明表面活性素在单分子膜的“平台区”伴随着自聚集.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素单分子膜在空气/水界面的迟滞现象是分子浸入亚相和形成三维表面聚集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三氯锗丙酸及其衍生物自组装单分子膜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制备了三氯锗丙酸及其酯类衍生物(Cl3GeCH2CH2COOCnH2n+1,n=0,2,4,6)在羟基化的单晶硅片上的自组装单分子膜,并利用接触角测量、椭圆偏振和光电子能谱法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这类分子的自组装行为与三氯硅烷相似,组装后在基底表面形成准二维锗烷网状排布;分子链轴有一定倾斜角;膜表面润湿性随表征液体和三氯锗丙酸尾链取代基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3.
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与十八醇的混合单分子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双子表面活性剂12-2-16和12-2-12分别与十八醇(C18H37OH)在空气-水界面上混合单分子膜的π-A等温线. 在相分离表面压以下, 比较了不同表面压下和不同混合比单分子膜的混合表面过剩自由能ΔGMexo, 分析了双子表面活性剂与脂肪醇在空气-水界面上混合膜中的相容性. 结果表明, 12-2-16与C18H37OH在所有混合摩尔比下随着表面压增高, 自由能增大. 12-2-12与C18H37OH混合膜体系的相容性取决于两者的混合比, ΔGMexo随所加入C18H37OH摩尔分数的增加逐渐增大, 从异种分子间净的吸引作用转变到相互排斥作用体系, 转变点为C18H37OH加入量的摩尔分数0.65. 当混合为热力学自发过程时, 增大表面压将有利于混合; 而对相互排斥体系, 增加表面压将使体系内异种分子之间的相互排斥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4.
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光活性层由p型电子供体和n型电子受体构成.这些有机半导体分子的共轭结构和杂元素使其分子间存在强非共价键作用,易于自组装形成分子聚集体,展现出与单个分子截然不同的光电性能,更决定了太阳能电池光吸收、激子解离和电荷传输等光电转换过程.本文介绍了n型非富勒烯电子受体材料在分子及微纳尺度下的多级聚集体形态,包括强结晶性非富勒烯受体的堆叠、成核、结晶机制与抑制手段,以及弱有序非富勒烯受体无规聚集及有序性提升策略.最后,重点讨论了非富勒烯电子受体纤维化的研究进展及关键技术,并对未来高性能非富勒烯电子受体的结构设计和聚集调控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通过测定在纯水和CdCl2溶液亚相上十八胺单分子膜的平衡、循环π~A等温线及其动态弹性,发现在亚相中加入Cd2+可以使膜的液态相凝聚性增强,固态相凝聚性减弱.液态的单分子膜在两种亚相上有较好的可回复性,而在固态膜中则不然.这可归因于在水面上十八胺分子间可形成氢键,而在CdCl2水溶液亚相上的十八胺则与Cd2+发生配位,形成了多配位络合物,两种情况下十八胺分子在高膜压区都会发生稳定的聚集.静、动态弹性的比较表明,膜障的振动不利于十八胺分子与Cd2+间的配位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宋昌盛  叶汝强  牟伯中 《化学学报》2009,67(17):2038-2042
研究了一种微生物脂肽——Surfactin(表面活性素)在气/液界面形成的单分子膜性质, 测定了压缩速度对其单分子膜的表面压-分子面积(π-A)曲线的影响. 结果表明, Surfactin单分子膜铺展在pH=2酸性亚相上的过程是一个亚稳过程. 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不同压缩速度时在25 mN•m-1下转移的Langmuir-Blodgett (LB)膜. 在中等压缩速度(0.6 nm2•mol-1• min-1)时转移的LB膜表面观察到分布均匀、排列规则、类似球形的表面聚集体, 而在其它压缩速度下, 形成了按一定规则分布的表面团簇结构. 结合π-A曲线和AFM图像, 提出了Surfactin表面聚集体在气/液界面上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用作“表面离子”的钌螯合物Ru(dpphen)32+与脂肪酸类成膜分子以1:2混合时能够得到稳定的混合单分子膜.以十八烷基三氯硅烷(octadecayl trichloro silane, OTS)分子部分取代Ru(dpphen)32+,得到功能分子组份可控的混合单分子膜.研究表明,OTS分子在纯水表面上可以形成交联网状单分子膜结构,混入硬脂酸(SA)分子后,网状结构逐渐被破坏.SA含量增加,破坏的程度就增大,直至SA/OTS为3:1时,完全没有网状交联结构,形成可以用来沉积LB膜的均匀致密的单分子膜.表面离子Ru(dpphen)32+与OTS和SA一起构成三组份混合单分子膜,OTS和Ru(dpphen)32+为表面离子.单分子膜中混有Ru(dpphen)32+分子,可以有效地阻止OTS的交联发生,同时Ru(dpphen)32+/SA基团与OTS/SA基团是均匀共混的.改变Ru(dpphen)32+/SA基团与OTS/SA基团的混合比,即可以做到Ru(dpphen)32+的组份精确可控,得到可用来沉积LB膜的均一、稳定的单分子膜.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3'-正十五烷基苯并15-冠-5和六种无脂链难于直接成膜的四苯基卟啉与花生酸混合形成单分子膜。结果表明, 冠醚被嵌进而卟啉被挤出花生酸单分子层。卟啉-花生镉LB膜的可见吸收光谱指出卟啉分子成团聚集。扫描电镜观察了卟啉-花生酸镉混合LB膜的表面形貌, 在膜表面上无金涂层时直接测到了混合膜的相分离。  相似文献   

19.
张悦  冯涛涛  纪文亮  张美宁 《电化学》2019,25(3):400-408
自组装单分子膜(SAM)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近年来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SAM通过金硫键在电极表面形成高度有序的单分子膜,该稳定的分子膜不仅可以调节表面的亲疏水性质,而且可以促进电极表面氧化还原活性分子的反应速率. 本论文提出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在金微电极上构建半胱氨酸和胱胺共自组装单分子膜用于活体内抗坏血酸的检测. 研究发现,当混合单分子层中半胱氨酸和胱胺的摩尔比为1:1时,可以在低电位下(约为0.10 V)显著增强抗坏血酸氧化的电子转移动力学,同时该膜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抗蛋白质在电极表面的非特异性吸附. 将共自组装单分子膜应用到活体检测中,作者检测到鼠纹状体中抗坏血酸的基准值为257±30mmol·L-1(n = 3). 本论文为活体电化学检测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LB膜在非线性光学材料、生物传感器等众多领域有着诱人的应用前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为了充分发挥LB 膜的功能,必须制备高度取向、无缺陷的LB 膜,因此充分把握LB膜的构成单元单分子膜的聚集结构显得十分重要.由于气液界面离子复合结构的形成对单分子膜的聚集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近年,有关这方面的工作越来越活跃.本文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