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使用多体摄动理论研究了碱土金属氧化物CaO的电子激发态和光吸收谱. 运用GW近似方法来改进DFT对电子交换关联的处理, 并计算了CaO电子能带结构. 考虑到电子与空穴的相互作用, 运用二粒子格林函数理论来求解Bethe-Salpeter方程, 计算电子-空穴激发态, 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光吸收谱. 计算结果CaO能隙为7.0eV, 与实验结果7.1eV符合很好; 并且CaO光吸收谱的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也相符合.  相似文献   

2.
新疆和田玉的谱学特征及其鉴别标志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等测试方法对新疆和田玉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新疆和田玉的主要化学成分为SiO2、MgO、CaO,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主要结构为纤维交织毛毡状结构.本文还对新疆和田玉的谱学特征和鉴别标志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新疆和田玉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碱土金属邻苯二甲酸氢盐的振动光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碱土金属邻苯二甲酸氢盐的晶体结构.Ca(C8H5O4)·2H2O为正交晶系,属Pmn21(No.3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2.7482,b=0,9125,c=0.6926nm,Z=4;Sr(C8H5O4)2·2H2O是正交晶系,属(No.36)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2.8465,b=0.8798,c=0.6980nm,Z=4;Ba(C8H5O4)2·H2O为单斜晶系,属(No.7)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3.1051,b=0.7008,c=1.1781nm,β=100.55°,Z=6.研究了这些化合物的红外和拉曼光谱,讨论了固体样品中邻华二甲酸根与碱土金属离子的配位结构及其对光谱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显微硬度等分析测试技术从材料科学和物理学的角度对长江中游地区战国晚期占楚墓中出土地的青铜箭镞的锈蚀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发现由于锈蚀程度不同,青铜箭镞的组织结构可分为完全矿化层、过渡层和心部原始材料等3个特征层,其中主要成分为氧化物的完全矿化层的结构最疏松,硬度最低;另外,由于埋藏环境的不同,不同地区的锈蚀分层又有差异.实验还对两种类型的开裂裂纹进行了分析,认为一种裂纹是由矿化层氧化物膨胀引起的剥离开裂,进一步发展形成所谓的“粉状锈”;另一种裂纹是当圆柱形箭镞杆膨胀时,矿化层的塑性差,抗变形能力低而产生的开裂.  相似文献   

5.
根据量子能带理论,采用经验赝势方法,对(Pb)n/(Bi)n,(A1)n/(As)n的假想简立方二元超品格结构的弹性应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弹性应力随超晶格周期λ的增加而迅速升高至一定大小后趋于稳定,且只有在周期较小时才同过渡金属氮化物超晶格硬度随周期的变化的趋势定性一致,为超晶格硬度随周期的变化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采用离子色谱抑制电导检测若干过渡金属离子.由于淋洗液抑制后成中性,过渡金属离子易发生水解形成氢氧化物沉淀而无法采用抑制电导检测,实验中采用在常规强酸淋洗液中加入两性离子,用于控制抑制后淋洗液的pH值.经过实验,在Waters IC-Pak CM/D柱上(150mm×3.9mm,ID)确定淋洗液条件为6.5mmol·L^-1甲基磺酸(MSA)和10mmol·L^-1 4-羟基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Co^2+、Ni^2+、Zn^2+和Cu^2+等4种过渡金属离子在抑制电导检测下得到了检测信号并与碱金属、铵离子和碱土金属离子获得了较好的分离.在该实验条件下,方法具有较好的灵敏度(检测下限1.31~31.2μg·L^-1)和重现性(时间RSD小于0.86%,峰面积RSD小于5.09%).  相似文献   

7.
价电子平均能级拓扑指数mW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Randic分子连接性拓扑指数mX的启发,构建了价电子平均能级拓扑指数mW.用mW的0、1阶指数分别与16种碱金属卤化物的熔点m.p.、磁化率Xm、键长Bd、20种碱金属卤化物的生成焓△fHθm、离子水化能△hGθm、晶格能U1、20种碱土金属卤化物的晶格能U2、19种金属氧化物、硫化物和氟化物的晶格能U3、51种金属离子水合热△hHθm和80种离子标准生成热△fHθm关联,拟合的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指)数分别为0.950 8、-0.989 3、-0.995 6、0.986 0(0.986 4)、0.981 7(0.982 0)、0.996 5(0.996 9)、0.988 7(0.989 5)、0.994 9(0.995 4)、0.989 4和0.981 0,基本上满足优级或良级标准.预测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发蓝绿光的4SrO?7Al2O3:Eu2+高显色荧光粉.从XRD、DTA以及红外谱图得出当干凝胶经1 200℃灼烧可以完全形成4 SrO?7A12O3晶相,这比用高温固相合成法低了200℃.通过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分析其发光特性,随着灼烧温度的升高,其发光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几个三癸基锡化合物——一氯化三癸基锡烷、碘化三癸基锡烷、双(三癸基锡)氧化物和三癸基锡醋酸盐的合成,并经熔点、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鉴定。  相似文献   

10.
电子束蒸发制备ZnO薄膜及其晶体结构和电学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子束蒸发法制备了ZnO薄膜。研究了退火温度及衬底对薄膜的结晶状况以及电学性质的影响.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相同蒸发条件下制备的ZnO薄膜,硅(100)衬底上薄膜晶粒尺寸为73nm。结晶情况明显好于陶瓷和玻璃衬底上的薄膜.退火之后,各种衬底上薄膜的结晶情况相对未退火时都有明显好转;400℃退火时。薄膜逐渐结晶;600℃退火时,ZnO薄膜体现良好的择优生长的趋势,晶粒长大,晶化程度提高,大部分晶粒发生了织构.在400℃退火后。掺入Al2O3的薄膜和未掺杂的ZnO薄膜的电阻率下降了一个多数量级,但掺入MgO的薄膜电阻率变大。这是由于MgO掺杂起到了补偿作用,掺入MgO有可能实现ZnO薄膜的P型掺杂.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玄武岩及其幔源包体是研究地球深部上地幔物质组成和成因的探针。对发现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玉环县石峰山地区的橄榄玄武岩及其所含的大量二辉橄榄岩包体与单斜辉石捕虏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橄榄玄武岩中这些幔源包体主要为尖晶石相,橄榄石和辉石的Mg#分别在90%和90%~91%,对应为镁橄榄石和顽火辉石端元,尖晶石Cr#[Cr/(Cr+Al)]在0.1左右,为富铝尖晶石,与福建明溪、浙江新昌等地玄武岩中幔源包体的矿物成分相近,指示其地幔源区部分熔融程度不高。另外,单斜辉石捕虏晶呈浑圆状,其被捕获上涌过程中与岩浆发生了少量物质交换。镜下观察与电子探针背散射图像(BSE)显示,二辉橄榄岩与捕虏晶中的单斜辉石均发育有“筛状结构”,指示了明显的长英质熔体熔出现象。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早期K、Na含量较高的单斜辉石在岩浆上涌过程中发生减压,导致富含K、Na成分的熔体析出,随后经快速冷却形成,而非外来熔体交代形成。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二维粒子模拟方法研究了超强超短脉冲激光与圆形等离子体薄靶相互作用中产生的高能离子.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圆形等离子体薄靶后表面所产生的高能离子,角分布较小,定向性好,能获得很高的能量,并且等离子体薄靶的形状对高能离子的产生和会聚有一定地影响.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小尺寸铁团簇在熔点附近的预熔化现象,根据均方根键长涨落判断出预熔化现象发生的温度区间并讨论在此温度区间内能量和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团簇体系预熔化过程中,表面原子是先于内部熔化,随着温度的增加,两部分原子在熔点附近相互扩散,趋于无序并最终完全熔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加入各种类型的成核剂的方法得到了不同结晶形态的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用偏光显微镜研究了各种成核剂的成核作用和结晶形态;用显微激光分析仪和差动热分析(DSC)研究了各成核剂对结晶和熔融过程的依赖关系,并测定了它们对结晶度的依赖关系,研究了它们对拉伸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成核剂可以明显地使晶粒细而均匀,能改变结晶和熔融速率,以适应各种工艺性要求,但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小,因此可以根据工艺和使用要求选用不同的成核剂。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不同阳离子氯盐作用下, 水泥净浆中游离氯离子浓度和结合氯离子浓度的变化, 并通过X射线衍射技术和电镜扫描分析技术观察其微观状态. 结果表明: 掺氯化钠的试件中游离氯离子浓度更高, 钙离子对氯离子的结合能力更强; 氯化钙比氯化钠更易与水泥熟料发生反应, 生成水化产物Friendel复盐和C-S-H凝胶; 掺氯化钙的试块表面晶体更为细密且结构多样.  相似文献   

16.
在pH 7.4的Tris-HCl缓冲液中,通过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圆二色谱(CD)以及粘度实验和熔点实验研究农药氰戊菊酯与小牛胸腺DNA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发现,随着氰戊菊酯浓度增大,DNA农药体系出现紫外增色,CD谱收缩现象,DNA的粘度和熔点明显增大,说明氰戊菊酯主要以嵌入方式与DNA结合,氰戊菊酯可导致DNA链增长,破坏右手螺旋以及碱基堆叠。测定不同温度(293,302,310K)下氰戊菊酯与DNA之间的表观结合常数,并通过Van’t Hoff方程计算出两者作用的热力学参数焓变(ΔH)和熵变(ΔS)分别为78.63kJ.mol-1和359.5J.mol-1.K-1,据此推测疏水作用是两者结合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一种用Ar+以不同入射角轰击Ag 表面时形成锥体形貌的方法.不同溅射表面所形成锥体丛的平均高度分别为:(a)入射角φ为20°时约1μm ;(b)φ=40°时约1.5μm ;(c)φ=60°时约7μm ;(d)φ=70°时约为8μm , 并随入射角φ的增大而增加.我们认为这些变化特征是在离子轰击表面的溅射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对3种不同残奥(RA)含量的马氏体高强钢进行干滑动摩擦磨损试验, 研究RA含量对其磨损性能的影响. 利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对试验后的磨损表面及横截面显微组织进行表征. 结果表明, RA含量越高, 磨损表面越光滑, 摩擦系数和磨损率越小, 也即马氏体高强钢的耐磨性越好. 磨损引起的大应变使RA发生应变诱导马氏体相变, 导致硬度和硬化层厚度显著增大. RA含量最高的HT3试样的硬度提高了18.3%, 硬化层厚度达70μm. 相比RA含量低的试样, HT3试样表现出很好的耐磨性. 这是因为马氏体相变使硬度逐步增加, 抗裂纹萌生能力提高; 同时由于亚表面良好的韧性, 可延缓和阻止裂纹扩展, 使得点蚀和剥落不易形成. 因此, 要提高马氏体高强钢的耐磨性, 除了硬度要求外, 还需要考虑其亚表面韧性.  相似文献   

19.
对轴承钢GCr15在油润滑条件下开展滚动接触疲劳试验, 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疲劳样品亚表面微观组织进行观察, 并分析塑性变形层微观结构变化引起的形变强化和裂纹萌生机制. 结果表明: 在摩擦力作用下, 接触表面组织发生塑性流动是由于晶界处的位错滑移使晶粒产生滑移变形, 越接近表面组织滑移变形越严重, 硬度也越高; 塑性变形层内有纳米晶产生, 并有部分碳化物溶解, 无相变发生; 由于在塑性变形层的晶界处产生孔洞而出现层状纤维组织, 孔洞在循环应力的作用下形成裂纹; 塑性变形层的厚度随着接触应力和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