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叙述潜艇非壳体穿透光电桅杆的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介绍这种光电桅杆的当前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光电桅杆在复杂海洋工况下的水动力学分析,得到了光电桅杆的相关力学参数。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光电桅杆进行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材料定义、加载和求解,分析了光电桅杆在受到复杂水动力作用下的静态受力变形和动态固有频率和固有振型,为桅杆的最优化设计提供了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3.
安东 《应用光学》2006,27(2):143-143
潜艇执行水上监视任务需要能在桅杆出水几秒钟内获取完整水上图像的先进光学/光电传感器。潜艇利用光学瞄准具和光电桅杆仔细探测和分辨难以辨认的目标或那些在远距离上通过协同或非协同的方式使用杂波有限弹道的目标。Kollmorgen光电公司、Zeiss Optronik公司和Thales光电公司等专业公司正在生产潜艇光电桅杆系统。其中,Thales公司为将多光谱成像传感器引入潜艇和将潜望镜传感器数据集成到潜艇作战系统铺平了道路。美国光电系统领域的专业公司Kollmorgen公司为包括阿根廷(2艘TR1700型SANTA CRUZ级潜艇)、荷兰(4艘WALRUS级潜艇)和意大利(装备6艘SAURO级潜艇)在内的世界范围用户提供各种先进的光电桅杆系统。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进入80年代以来,国外一些先进国家正在积极研制一种新的现代军事装备——桅杆式光电观测装置。这种光电观测装置集现代光电技术于一体,达到多功能全天候的性能要求。观测头采用了激光测距和指示技术、红外热成象技术、微光夜视技术和电视摄象技术。信息传送采用同轴电缆和光纤传输  相似文献   

5.
车载升降桅杆系统的关键技术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立学  刘宇  李瑞峰 《应用光学》2009,30(2):187-190
为提高车载光电系统的作用距离,设计了一种升降式桅杆,采取液压驱动和机械传动相结合的复合传动形式,桅杆采用方形结构,长宽比控制在1∶20之内,采用硬铝合金材料,壁厚不小于3mm,桅杆最大升起高度10m,升起或降下时间1min,最大负重200kg。分析了桅杆的载荷能力、抗风特性和振动特性,给出了一种无滑环发条式收线装置,适合桅杆上下多路光电信号和电源电压传输。  相似文献   

6.
书讯     
《潜艇光电技术》将于2007年3月由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以潜艇潜望镜为主线,从研究设计的角度,介绍了潜艇光电装备的类别、用途、工作原理,并较为详细地介绍了与此相关联的一些基础技术;安装和动态环境条件的影响、结构总体技术、光学设计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测距技术、红外热像技术、动态基座上光电设备的图像稳定原理;本书还从总体的角度专门介绍了国内外正在大力发展的光电桅杆与光电浮标技术、水下光电成像探测技术、潜用与舰用天文导航定位定向的原理与相关技术。  相似文献   

7.
本文综述潜艇潜望镜的发展,重点论述90年代现代光电潜望镜和光电桅杆的技术特点及其典型产品。  相似文献   

8.
针对驻车情况下光电桅杆系统的工作特殊环境,提出基于光电校正INS的光电桅杆方位角度修正方法。采用光电系统定时瞄准某一固定目标,获得参考方位角修正光电系统中惯性导航系统(INS)的方位角误差,然后采用该误差修正INS的方位角,实现抑制INS的方位角误差发散,提高长时间工作情况下光电系统方位角精度。实验表明,在桅杆摆动造成光电系统瞄准目标时的等效方位角误差为0.06°的情况下,以STIM300作为IMU的INS,采用提出的修正方案在60 min内的方位角误差为0.059°,而没有进行修正时在31 min内的误差发散到1.14°。  相似文献   

9.
基于线阵CCD的测隙装置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工业现场,传统的测量方式不能快速准确地测量微小尺寸。基于工业上小尺寸测量的需要,设计了一种可用于测量间隙的光电检测装置。用线阵CCD(Charge Coupled Device)作光电接收传感装置,单片机作主控处理器,对齿轮和高频淬火感应器之间的间隙进行在线非接触测量,取得了较好的测量效果。该方案适用于成本低但测量精度相对要求较高的场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中光电接收用雪崩光电二极管倍增因子对接收信号的信噪比的影响,给出依据使传感系统光电接收电路输出信号信噪比最大这一最佳意义下APD雪崩因子的表达式,并对此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0.2至0.4μm波段的紫外传感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光导材料和光电晶体管均对该波段的光不敏感。但是有许多方法制作UV敏感的光电二极管和CCD、此外,PMT和MCP技术在紫外波段很有作为。同时可用UV荧光粉将UV光转换成可见光,可用于长波探测器。光电二极管和CCD两种主要技术可用  相似文献   

12.
梁庆仟  陶禹  周丽华  刘宇 《应用光学》2015,36(4):509-512
针对工作在静座桅杆条件下的光电设备,提出一种低成本的方位角度检测方法。采用2个倾角仪检测光电设备的俯仰轴和倾斜轴的角速度,用1个陀螺检测光电设备的方位轴角速度,完成光电设备方位角度变化量的解算。在已知初始方位角度的情况下,获取光电设备的实时方位角度值。实验表明,采用0.01的倾角仪和零偏稳定性为0.015/h的激光陀螺,方位精度达到0.009。  相似文献   

13.
光学电流传感器传感头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李红斌 《光学学报》1997,17(7):46-949
设计了一种光路全闭合的光学电流传感头、推导出传感头双射折和被测量关系的解析式,得出了若干重要的结论,给出了实验结果。此传感头已在110kV变电站投入试运行。  相似文献   

14.
光电传感器在战场侦察车上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国内外战场侦察车光电传感器资料及实物的查阅和调研,并通过总结几十年的工作和设计经验,论述了战场侦察车上光电传感器在未来数字化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对国外传感器系统在侦察车上的应用状况进行了分析,着重对各种传感器进行分析与比较,并对多光谱技术、多传感器的图像融合技术以及桅杆的应用和要求提出看法。最后对我国光电传感器在战场侦察车上的应用与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混沌光纤激光的准分布式布拉格传感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光纤激光器的准分布式布拉格光纤光栅传感系统,将波长可调谐的混沌光纤激光器作为传感光源,全同弱反射布拉格光纤光栅作为传感元件。利用混沌光源具有delta函数的自相关特性,将混沌源的参考光信号与从全同弱反射布拉格光纤光栅反射的光信号经光电探测器进行光电转换,结合相关法对参考光和反射光进行相关运算,根据相关峰的位置对传感器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利用混沌激光的可调谐性实现因应力作用而发生变化的全同弱反射光纤光栅的中心波长的解调,从而实现准分布式的传感网络。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混沌激光可在单路光纤上复用全同弱反射光纤光栅实现传感,并有望实现密集型全同弱反射光纤光栅传感网络。  相似文献   

16.
触觉传感器有一个光电元件列阵,上面覆盏着一个弹性膜片,膜片有一露暴表面,用来与物体接触。来自光源的光由端接在光电元件上的光纤传到每个光电元件,从光电元件反射出的光通过光纤传输到光处理机。每当一个物体与上述光电元件的膜片表面接触时,处理机就传感从环境电平接收到的光变化。  相似文献   

17.
设计了一种远程多点光纤传感系统用于大范围对象测量,其结构为一个本地控制节点通过双向光纤链路串联所有远端传感节点。在本地控制节点共享光源、光电检测器等光电器件,并结合虚拟仪器实现数据处理电路;而远端传感节点仅包含敏感元件、无源光器件构成的光路,并能直接实现时分复用。以3节点系统的甲烷气体检测为例进行实验和计算,结果证明该方案能够有效工作,通过循环检测可使首个传感节点的相对误差降至0.2%以下。  相似文献   

18.
潜望式光电仪器具有细长桅杆的典型外形,对因桅杆振动所导致的瞄准线通过俯仰反射镜折转后在成像靶面上的移动量进行了分析计算,讨论了像点的移动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改善其观测效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杨颖 《光学技术》2019,45(6):712-717,736
基于光纤光栅复用传感原理,结合F-P可调谐滤波技术,采用波分复用与空分复用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光纤光栅复用传感网络,并对传感网络中的电源、可调谐滤波器、光电探测器、光开关及传感光纤光栅阵列的组成等进行分析和选择,提出了结构优化的分布式、大容量光纤光栅传感网络的组网方案。通过在光路中使用F-P标准具和参考光栅对波长值进行标定和校准,提高了传感系统的测量精度,为构建大容量、高精度、实时性强的光纤光栅传感系统提供了设计参考。分布式大容量光纤光栅传感网络在多点、多参量和大空间范围传感测量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一种准分布式光纤光栅漏油传感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对两种结构的传感头组成的分布式光纤Bragg光栅漏油传感器进行实验后得出,具有限位装置的传感头组成的传感系统综合性能好于由另一种结构传感头组成的传感系统。具有限位装置的传感头不仅有较好的漏油检测响应性能,而且能防止相邻信号间的串扰,同时能很好保护光纤光栅不被拉断,更重要的是它受温度干扰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