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述工程力学专业设置“工程概论”课程的必要性及对面向21世纪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并以流体力学专题为例,介绍了专题内容,讲授方式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设想和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2.
论述工程力学专业设置“工程概论”课程的必要性及对面向21世纪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并以流体力学专题为例,介绍了专题内容,讲授方式以及培养学生综合与素质的设想和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3.
为帮助学生理解并处理实际工程中力学问题,本文针对医药工程专业特点,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引入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项目,深入浅出的将工程力学理论教学融于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提前应用专业项目进行"工程力学" 实践,直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了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应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工程力学课程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巍 《力学与实践》2010,32(5):96-97
工程力学乃众多工科专业中一门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课.为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工程力学教材的建设质量,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 针对当前教材的编写现状, 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 具体可表述为: 进一步密切各章节间的知识点联系, 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应在阐明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对所编内容进行多层次的难度取材; 适量增补一些富有专业实践性或趣味性的教学素材; 加强课后习题的建设, 注重与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真题的衔接.  相似文献   

5.
着重阐述了在工程力学教学各环节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法在工程力学教学活动中可以使教、学双方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工程力学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掘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个方面对工程力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探讨,从工程力学的具体内容中精选提炼素材,寻找适当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生长点",形成一系列自然、生动的"育人点",达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力学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工程力学教育的现状和课程体系改革方向为背景,分析了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工程力学教育存在的6个问题,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工程力学教育内容普遍性与职业教育基于岗位群特殊性要求之间的矛盾,指出工程力学教育与工科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技能培养并不相悖性,并对工程力学教育的重新定位、课程体系的确定、力学教师素质的要求以及各级力学学会对高等职业院校工程力学教育应该给予的关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工程力学中运用信息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明运用信息论的观点,在工程力学教学中怎样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力学思维培养是力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高阶性”定位,实践选题训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思维能力培养。为达成高阶性教学培养目标,力学基础理论课的实践选题训练教学设计和实施需进一步思考。本文以工程力学专业理论力学课程中自由刚体运动为例,通过多层次构建知识点关联性结构框架,多角度设计实践选题训练实施方案,探索工程力学专业本科学生力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选题训练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工程力中运用信息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明运用信息论的观点,在工程力学教学中怎样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战略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我国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开拓了新视野,提出了新挑战。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结构、新体系、新质量、新模式的新工科,迫切需要借助国际化加快工程人才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构建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新体系,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工科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以工程力学、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国际化联合培养为抓手,深入研究面向新工科建设的"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化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战略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我国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开拓了新视野,提出了新挑战。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结构、新体系、新质量、新模式的新工科,迫切需要借助国际化加快工程人才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构建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新体系,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工科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以工程力学、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国际化联合培养为抓手,深入研究面向新工科建设的"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化新体系。  相似文献   

13.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养实践水平与创新能力兼具的工程人才,必须落实到课程改革.本文提出了一种力学创新实践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从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出发,通过开设《力学设计与操作》课程实现对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经过七年的持续优化改进迭代,将“学与做”稳固结合,注重理论授课与竞赛促学的反馈优化调整,发展了优质本科生科创团队,教学成果显著,深受学生欢迎.本文是对该课程的介绍、分析与总结,希望对我国“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课程改革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创新人才培养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建设的主要目标即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学科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本文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分析了当前培养新型工科人才的背景和迫切性,探讨了适应新形势人才培养理念的力学示范中心建设思路和内涵,提出了建设实践教学新模式的途径和举措。  相似文献   

15.
响应《力学与实践》编辑部组织的关于工程力学专业与学位点办学的讨论。提出6个期待讨论的问题并参加提纲式的讨论。为抛砖引玉,期待相关的教学与研究者的实践与实证的交流。这6个问题是:(1)两千年的力学发展长河会断流吗(历史)? (2) 现代与今后国内外力学专业的学生将会面临怎样的需求(需求)? (3)应该怎样认识力学和工程力学的性质(性质)? (4)据此我们应该怎样界定工程力学专业与学位点多样性办学的目标(目标)? (5)培养今后工程力学人才的途径是什么(途径)? (6)力学专业办学的本质功能是什么(功能)? 为简明计,每个设问末了用两个字概括问题的关键词。这些问题并非泛泛之玄问, 乃是当今办学同仁们关心且必须讨论并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面向新工科创新拔尖人才培养,建设了材料力学课程专属的虚拟实验仿真范例库,尤其融入了火箭筒壳轴压稳定性分析与设计、冬奥滑雪头盔变刚度抗冲击设计等工程案例,构建了问题导引、交互、体验、反思为一体的信息化混合式学习场域,完善了材料力学科教融合工程化教学资源体系。该范例库基于Python语言建立了一系列标准构件及工程实例的建模与有限元分析参数化脚本,可实现典型工程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有限元分析的自动实施与演示。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提出了材料力学课程全学习周期多元形成性评价体系,实现对学生新形势下学习状态与能力的诊断性评价,以促使学生合理制订学习规划并自主开展学习,使得虚拟实验技术的实际教学效果最大化。教学实践表明,该虚拟实验仿真范例库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力学报国情怀,成为材料力学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7.

材料力学是机械类、土木类和力学类等工科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秉承“强基础、重实践、融模拟、促创新”的理念;构建“融工程、融前沿、融思政”的教学资源与内容,夯实学生的力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利用力学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将抽象的力学概念与三阶递进的课程实践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数值模拟技术引入课堂,初步培养学生利用数值模拟软件解决力学问题的能力。建立以传授知识为中心,以解决工程问题为导向,以创新实践为特点,以数值模拟软件为工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课堂。

  相似文献   

18.
马新玲 《力学与实践》2021,43(4):623-627
“互联网+”和制造技术的融合,驱动着产业迅速发展。在“新工科”背景下,本文总结提炼出了“工”型人才概念,提出多循环嵌套式的教育 理念,培养兼具专业素质技能、创新探究能力、责任与时代担当的卓越工程人才。并在实践与不断优化中形成了“课堂—实验—科研”三位一 体的教学模式。致力于为国家建设提供专业素质技能过硬、创新探究能力突出、富有责任与时代担当的工程技术人才保障。  相似文献   

19.
马新玲 《力学与实践》2021,43(2):273-277
"新工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主动谋划,在工程教育改革背景下,现阶段本科教育教学过程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培养单一、创新不足、跨界融合少等问题。本文以华东理工大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一核两翼、双轮驱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双创为主体(一核),通过教务处统筹兼顾与各学院的纵深拓展(两翼),打造"教学科研-创新实践"一体化优质科创平台。设计"理论授课"与"双创实践"交叉螺旋推进的双轮驱动课程体系,做到"学与做"有机结合、相辅相成,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水平,培养创新引领型精英人才。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1600年至1900年间力学、19世纪物理学和同时期的工程教育的发展史,描述了应用力学的发展及其与科学和工程的关系.随之讨论现代物理学、现代工程学和作为科学与工程的一门学科的应用力学的形成,后者被《AppliedMechanicsReviews》杂志分为94个学科方向共10个门类.总结了科学与工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力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