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论述工程力学专业设置“工程概论”课程的必要性及对面向21世纪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并以流体力学专题为例,介绍了专题内容,讲授方式以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设想和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2.
论述工程力学专业设置“工程概论”课程的必要性及对面向21世纪工程力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并以流体力学专题为例,介绍了专题内容,讲授方式以及培养学生综合与素质的设想和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3.
 为帮助学生理解并处理实际工程中力学问题,本文针对医药工程专业特点,在工程力学教学中引入具有专业特色的实训项目,深入浅出的将工程力学理论教学融于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提前应用专业项目进行"工程力学" 实践,直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了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应用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关于工程力学课程教材建设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巍 《力学与实践》2010,32(5):96-97
工程力学乃众多工科专业中一门必不可少的技术基础课.为进一步提升与完善工程力学教材的建设质量, 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 针对当前教材的编写现状, 提出了若干改进建议. 具体可表述为: 进一步密切各章节间的知识点联系, 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应在阐明基本概念的基础上, 对所编内容进行多层次的难度取材; 适量增补一些富有专业实践性或趣味性的教学素材; 加强课后习题的建设, 注重与各种职业资格考试真题的衔接.  相似文献   

5.
着重阐述了在工程力学教学各环节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法的具体做法.实践证明互动式教学法在工程力学教学活动中可以使教、学双方都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教学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工程力学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掘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4个方面对工程力学课程的育人功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挖掘和探讨,从工程力学的具体内容中精选提炼素材,寻找适当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生长点",形成一系列自然、生动的"育人点",达到教书与育人的有机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工程力学课程在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工程力学中运用信息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明运用信息论的观点,在工程力学教学中怎样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工程力学教育的现状和课程体系改革方向为背景,分析 了近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工程力学教育存在的6个问题,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工 程力学教育内容普遍性与职业教育基于岗位群特殊性要求之间的矛盾,指出工程力学教育与 工科高职院校相关专业技能培养并不相悖性,并对工程力学教育的重新定位、课程体系的确 定、力学教师素质的要求以及各级力学学会对高等职业院校工程力学教育应该给予的关注提 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力学思维培养是力学专业培养目标的“高阶性”定位,实践选题训练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思维能力培养。为达成高阶性教学培养目标,力学基础理论课的实践选题训练教学设计和实施需进一步思考。本文以工程力学专业理论力学课程中自由刚体运动为例,通过多层次构建知识点关联性结构框架,多角度设计实践选题训练实施方案,探索工程力学专业本科学生力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选题训练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在工程力中运用信息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明运用信息论的观点,在工程力学教学中怎样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一带一路"战略为深化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契机,也为我国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开拓了新视野,提出了新挑战。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建设具有新理念、新结构、新体系、新质量、新模式的新工科,迫切需要借助国际化加快工程人才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构建面向"一带一路"的工程教育国际化新体系,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工科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以工程力学、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的国际化联合培养为抓手,深入研究面向新工科建设的"一带一路"工程教育国际化新体系。  相似文献   

12.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养实践水平与创新能力兼具的工程人才,必须落实到课程改革.本文提出了一种力学创新实践型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从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个层次的培养目标出发,通过开设《力学设计与操作》课程实现对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经过七年的持续优化改进迭代,将“学与做”稳固结合,注重理论授课与竞赛促学的反馈优化调整,发展了优质本科生科创团队,教学成果显著,深受学生欢迎.本文是对该课程的介绍、分析与总结,希望对我国“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创新型的卓越工程人才课程改革起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新工科”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创新人才培养新要求而提出的我国工程教育改革方向。“新工科”建设的主要目标即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高素质的学科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本文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分析了当前培养新型工科人才的背景和迫切性,探讨了适应新形势人才培养理念的力学示范中心建设思路和内涵,提出了建设实践教学新模式的途径和举措。  相似文献   

14.
响应《力学与实践》编辑部组织的关于工程力学专业与学位点办学的讨论。提出6个期待讨论的问题并参加提纲式的讨论。为抛砖引玉,期待相关的教学与研究者的实践与实证的交流。这6个问题是:(1)两千年的力学发展长河会断流吗(历史)? (2) 现代与今后国内外力学专业的学生将会面临怎样的需求(需求)? (3)应该怎样认识力学和工程力学的性质(性质)? (4)据此我们应该怎样界定工程力学专业与学位点多样性办学的目标(目标)? (5)培养今后工程力学人才的途径是什么(途径)? (6)力学专业办学的本质功能是什么(功能)? 为简明计,每个设问末了用两个字概括问题的关键词。这些问题并非泛泛之玄问, 乃是当今办学同仁们关心且必须讨论并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力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1600年至1900年间力学、19世纪物理学和同时期的工程教育的发展史,描述了应用力学的发展及其与科学和工程的关系.随之讨论现代物理学、现代工程学和作为科学与工程的一门学科的应用力学的形成,后者被《AppliedMechanicsReviews》杂志分为94个学科方向共10个门类.总结了科学与工程之间的关系以及应用力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胡海岩  王立峰 《力学进展》2021,51(2):386-405
张阿舟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航空工程专家、固体力学家、教育家. 在20世纪后半叶,尤其是在新中国工业化初期的艰苦条件下,他面向我国航空工业发展需求,攻坚克难、培养后学,取得了突出成就. 本文全面回顾张阿舟先生的学术生涯, 介绍他在飞机结构强度、结构动力学、工程动力学反问题三个领域的主要学术贡献, 归纳他的治学特点. 文中介绍了张阿舟先生的航空报国情怀,以丰富的事例说明:他在主持新中国第一架飞机静力试验研究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在开拓我国飞机结构静/动强度等研究领域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在培养航空、力学领域的优秀人才中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索涛  李玉龙  郭万林 《力学进展》2022,52(4):914-947
黄玉珊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力学家、航空航天科学家,新中国航空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他不满14岁考入大学,不满23岁时师从国际著名力学大师铁摩辛柯获博士学位,随即义无反顾地回到战火连绵的祖国,受聘中央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面对航空工业初建时期技术基础薄弱、人才储备不足、教育体系不完善的困境,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建立新学科,开创新局面,毕生致力于祖国航空航天教育和科技事业.他被认为是我国旧飞机疲劳定寿和延寿、损伤容限评定和新飞机损伤容限设计最早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我国飞机自激励振动研究和航天结构环境强度事业的开拓者.本文通过回顾黄玉珊先生在固体力学、航空航天结构强度领域的主要学术成果和卓越贡献,缅怀其坚定不移的报国情怀、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高瞻远瞩的学术视野以及求真务实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8.
新工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使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云教材是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契合的教学资源。工程力学云教材的建设贯彻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明确学习目标,集成富媒体数字出版、云服务和移动学习三大领域的前沿技术,为工程力学混合式教学提供配套的教学资源。实践应用表明,工程力学云教材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助力新工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课程中的"金"和"水"之争议成为热点,地方高校的材料力学课程亦面临此问题。为适应新工科建设和地方高校转型升级需求,重组材料力学知识模块,利用多维度素材建设、"教与学"模式转变以及多指标综合评价等手段,建立一套教书与育人、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设计与竞赛相结合的"教学相长、内外联动、上下融合、虚实结合"的材料力学金课,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实践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