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乙酸钴为钴源,水合肼为还原剂,在不同表面活性剂下,溶剂热法制备出不同形貌的二维、三维钴微纳米颗粒。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量色散谱(EDS)和X射线衍射(XRD)对产物进行了表征。采用自制的2-十一烷基-1-二硫脲乙基咪唑啉季铵盐(SUDEI)为表面活性剂时,制备出直径400~600nm,厚度约100nm的六角盘状二维产物,采用其他表面活性剂只能制备出三维的花状钴。初步探讨了溶剂热条件下钴微纳米颗粒的构筑习性。  相似文献   

2.
在溶剂热条件下成功制备了纳米α-Fe2O3.对产物进行了XRD、TEM、HRTEM及FESEM等表征.所得到的六方相的纳米α-Fe2O3平均粒径为200nm.通过改变实验的反应条件,可以控制纳米α-Fe2O3的形貌.并对产物的形成提出了可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以1,4-丁二醇为溶剂,利用溶剂热反应,在200~300℃的条件下,制备出了颗粒均匀、粒径小、无杂质的TiO2纳米粉体.用X射线衍射仪(X-Ray Diffractomer,XRD)分析了样品的晶形及其与处理温度的关系,用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了样品的形貌,用红外光谱仪研究了样品的红外光谱.  相似文献   

4.
采用溶剂热的方法,以乙酸镍和硫脲为原料,乙二胺作为溶剂,在180℃下制备α与β混晶型硫化镍棒.利用XRD、SEM和EDS等分析手段对样品的形貌和化学组成进行表征.在1.0~3.0V时,制备的NiS样品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为589.66mAh/g;在0.01~3.00V时,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 050.28mAh/g.初步探索出其容量衰减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通过溶剂热法,以FeOOH作为前驱体,以油酸作为表面活性剂,以十八烯为溶剂,制备了纳米Fe3O4颗粒,研究了油酸和FeCl3用量、反应时间对纳米Fe3O4粒子的大小以及分散性的影响.结果显示,FeCl3用量的增加和反应时间的延长均可使Fe3O4粒子粒径增大,油酸用量的增加会导致Fe3O4粒子粒径先减小再增大.利用XRD、TEM等手段对所制备颗粒的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纳米Fe3O4粒子属于反尖晶石结构.FeCl3用量为0.003mol,油酸用量为13.5mL时(即Fe3+/油酸约为1/15),在230℃反应12h得到结晶度较高,分散性良好,平均粒径比较小的纳米Fe3O4粒子.  相似文献   

6.
溶剂热合成CdS纳米棒形貌及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传统的溶剂热技术,以CdCl2·2.5H2O和硫脲(H2NCSH2N)为镉源和硫源,在不同的反应温度下溶剂热(无水乙二胺)合成了CdS纳米棒. 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了产物是六方相CdS,电子扫描电镜(SEM)观察展示了产物的形貌随反应温度的变化过程;透射扫描电镜(TEM)和高倍透射电镜(HRTEM)分析了产物的微结构.  相似文献   

7.
以甲苯作为溶剂,在不锈钢反应釜中用KBH4还原NiCl2制备了超细镍纳米微粉.反应最佳温度为240℃,反应时间为10 h.X射线粉末衍射(XRD)结果显示,产物为单相的面心立方晶镍.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显示,产品呈棉团状,这些棉团由细小的纳米颗粒组成.颗粒直径在2 nm左右,尺寸分布均匀.镍纳米微粉的磁矫顽力为73.37 Oe.  相似文献   

8.
 以L-Trp和碳酸钕为原料,通过混合溶剂热法制得DL-Trp晶体,并进行红外光谱、单晶X-衍射等表征。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具有中心对称结构。a=1.890 8(2) nm, b=0.572 67(11) nm,c=0.930 32(15) nm,Z=4。此晶体通过′C-O-H-N′氢键缔合作用形成三维空间构型。对构型转变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测定溶液体系旋光度-时间曲线可知,L色氨酸构型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降温至90 ℃左右是色氨酸发生构型转变最显著的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9.
以甲醇为溶剂,乙酸镍为镍源,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具有分级结构的镍基花状微球.通过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红外光谱对结构和性质进行了表征.利用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和交流阻抗等方法对产物的超级电容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发现用此反应合成的产物在1 mol/L KOH溶液中,电流密度为1 A/g下充放电比电容达到1 698 F/g.同时具有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在电流密度为10 A/g时比电容为915 F/g,在5 A/g的电流密度下循环500次后容量仍然能够保持在首次的55%左右.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备的镍基花状微球具有良好的超级电容性能.  相似文献   

10.
潘琴 《科技信息》2009,(13):26-26,6
无机材料的溶剂热合成研究近些年得到飞速发展,在这里我们用溶剂热法来合成得到一维纳米结构的粉体。通过选择不同的有机溶剂来观察溶荆对产物形貌、结构等的影响。利用XRD、扫描电镜对产物的结构与形貌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1.
以AgN03,KBr为原料,运用混合溶剂热法合成了Ag/AgBr光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镜(SEM)、电子衍射能谱(EDS)、紫外-可见(UV—Vis)光谱等技术对样品进行了表征。以甲基橙(MO),甲基蓝(Mb),罗丹明B(RhB)为目标降解物,考察了该光催化剂在可见光辐射下(λ〉420nm)的光催化性能。并且进行了不同的合成方法、尿素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的不同用量、乙二醇与乙醇的不同体积比对Ag/AgBr样品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溶剂热法合成样品的光催化活性要高于水热法合成的样品,尿素与SDBS的添加量分别为10mmol和0.2g,乙二醇与乙醇的体积比为3:1时,复合物Ag/AgBr表现出最佳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2.
采用溶剂热法制备了玉米棒状的Co3O4.借助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Co3O4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产物由Co3O4纳米颗粒构成,并形成明显的棒状结构.循环伏安法、恒流充放电及循环寿命等电化学测试表明,所得Co3O4电极在4mol.L-1电解液中具有较好的电化学电容特性,0.5A.g-1电流密度下的单电极比容量可达310.5F.g-1,且经700次循环后,比电容衰减约为10%,库仑效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13.
Preparation of Nanocrystalline NiO in Mixed Solvent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Ni(NO3)2和NH4HCO3为原料,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通过化学沉淀法制备出一种深绿色非晶前驱物,400℃分解即得产物NiO.产物及其前驱物经热分析、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研究表明,前驱物是一种名义组成为NiCO32Ni(OH)22H2O的无定型非晶体.产物为粒度分布均匀、分散性好的球形纯立方相NiO纳米晶,平均粒度为7nm.该法成功地克服了湿化学法制备超微粒子过程中的团聚问题.  相似文献   

14.
以适量的月桂酸硫脲咪唑啉季铵盐(SUDEI)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溶剂热法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乙二醇中140℃反应24h,制备出了花状的SUDEI-CuS混凝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与UV-Vis等进行了表征,对SUDEI-CuS混凝球形成机理、结构的材料性能进行探索。同时发现SUDEI-CuS混凝球,具有较强的紫外可见吸收。  相似文献   

15.
前驱物中温固相法合成硼酸镍纳米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草酸为结构导向剂,硝酸镍、硼酸为原料,室温同相反应得到前驱物,将前驱物于750℃焙烧得到硼酸镍纳米棒.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和红外光谱(FT~IR)对产物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产物为分布均匀的Ni3(BO3)。纳米棒,纳米棒长度受硝酸镍和硼酸的物质的量之比影响,比例越小,长度越大.当n(H3BO3)/n(Ni(NO3)2)为4:1时,纳米棒直径为300-400nm,长度为3~4μm  相似文献   

16.
电化学沉积法制备氧化镍/镍电容器电极材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镀镍金属基底上,应用电化学方法阴极沉积氢氧化镍,经热处理得到氧化镍功能薄膜材料.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热重分析(TG)等技术对氢氧化镍和氧化镍功能材料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循环伏安技术测试表明,本实验阴极电沉积制备的氧化镍薄膜材料的比电容达到55 F/g,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分别达到34 J/g和15 W/g.此外,该功能薄膜材料还显示出较高的机械强度和良好的循环寿命.  相似文献   

17.
用干法灰化法对有机膦配位镍催化剂进行前处理,盐酸溶解残渣,紫脲酸铵作为指示剂,采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其中的镍含量.探讨了前处理方法、溶解残渣的酸的选择以及指示剂的选择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用于测定含镍量较高的有机膦配位镍类催化剂具有准确度高、精密度好、方法简便、易于操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Co-2-(2- 苯骈噻唑偶氮)-5-二甲氨基苯甲酸(BTAMB)-十二烷基硫酸钠(NaLS)体系的显色条件和性质.在pH5.2~7.7内,有还原剂硫脲存在下,形成 Co(Ⅱ)的酸合物λmax=640nm,ε640=1.12×105;在氧化剂(NH4)2S2O8存在下,形成 Co(Ⅲ)的配合物,λmax=690nm,ε690=9.7× 104. Co(Ⅱ)和 Co(Ⅲ)的配合物的组成比均为 Co:BTAM=1 :2,0~6μg Co/10ml符合比耳定律.用卡尔曼滤波分光光度法同时测定了钴和镍,合成试样的分析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