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不除氧条件下喹啉的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性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不除氧条件下,在含20μL二溴乙烷(DBE)的10mL体系中,喹啉就能产生强而稳定的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CD-RTP)信号,最大λex/λem=276/496nm,喹啉浓度在2.0×10^-6 ̄4.0×10^-4mol/L范围内与RTP信号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2.0×10^-7mol/L。由于所用重原子微扰剂DBE的量很少,本发光体系仅均匀地呈轻微的雾状,而无明显沉淀,使测量精度明显改善。实验 相似文献
4.
5.
6.
7.
8.
首次将杂环分子十氢喹啉(decahydroquinoline,DHQ)引入β-环糊精(β-cyclodextrin,β-CD)诱导α-溴代萘(α-bromonaphthalene,α-BrN)室温磷光(room 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RTP)的体系中,由于DHQ和β-CD及α-BrN形成三元包络物,不经除氧就可观察到强而稳定的RTP信号。实验证实,孤对电子、氢键封盖作用和微晶的二次刚性化作用是DHQ存在下β-CD诱导α-BrN产生强而稳定的RTP的关键因素。在优化实验条件下,体系的RTP强度与α-BrN浓度在1.0×10^-6~3.5×10^-5mol.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60),检出限为6.25×10^-9mol.L^-1。该方法用于合成样中α-BrN的测定,回收率为90%~10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8%~6.5%(n=5),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10.
以2-溴乙醇作重原子微扰剂,用亚硫酸钠化学除氧技术,建立了β-环糊精诱导室温磷光法(β-CD-RTP)测定痕量二氢苊,芴,菲,7,8-苯并喹啉的方法。该法除氧简便快速,体系澄清。 相似文献
11.
萘和正丁醇存在下β-环糊精诱导1-溴萘室温磷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萘和正丁醇存在下β-环糊精诱导1-溴萘室温磷光的研究杜新贞,张勇,黄贤智,李耀群,江云宝,陈国珍(厦门大学化学系、环境科学研究中心,厦门,361005)关键词1-溴萘,β-环糊精,萘,室温磷光室温下β-环糊精(β-CD)诱导的发光现象由于其不同于胶束... 相似文献
12.
13.
首次研究了不同的胺对α-溴代萘(α-BrNp)/β-环糊精(β-CD)体系RTP发射的影响,发现胺能显著增强α-BrNp/β-CD体系的RTP发射,RTP强度 随着胺的烷基链的增长和支锭的增加而增加,且当胺的用量是β-CD用量的一倍时,RTP强度最大。由此认为,胺的影响主要应归因地胺分别从β-CD的二端接近,胺的-NH2基与β-CD的-OH基形成氢键,而其烷基从CD二端折向空腔,封住了CD的上、下 相似文献
14.
利用4-溴联苯内含重原子的特性,通过外加有机溶剂对4-溴联苯的增容作用和γ-CD腔的保护性作用,在不除氧条件下首次获得了有分析意义的透明CD-RTP体系,该体系对4-溴联苯的检测限为3.0×10^-7mol/L。 相似文献
15.
β—环糊精存在下直链脂肪醇诱导1—溴萘室温磷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β-环糊精溶液中直链脂肪醇诱导1-溴萘的室温磷光光谱性质。结果表明,三元包络物中1-BrN分子的磷光起初随醇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增强,正戊醇对磷光呈现最大的敏化作用,随后从正己醇至正辛醇,磷光强度逐渐下降,测定了包络物组成和稳定常数,发现1-BrN和A:β-CD包络物的结合强度是三元包络物磷光强弱的决定性因素,并从三元包络物可能的结构解释了醇分子大小对室温磷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18.
在pH4.3的HAc-NaAc介质中,Cd(Ⅱ)与7-碘-8-羟基喹啉-5-磺酸(7-I-H2QS)生成络合物。有二苯胍存在下,于-0.68V(vs.SCE)产生一灵敏的极谱波,峰电流与Cd(Ⅱ)浓度在8.9×10-9~2.2×10-6mol/L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通过对该极谱波性质及反应机理的研究,证实其为络合物吸附波,络合比为1∶1,络合物带负电荷。方法用于铜矿中镉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