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报道了高、低熔点的RS(O)CH_2CH_2S(O)R(R=n-C_3H_7,n-C_8H_(17),C_6H_5)与钯(Ⅱ)的配合物(PdCl_2·L)的合成与性质.并对R=n-C_3H_7的一对配合物进行了单晶分析,发现高熔点配体为内消旋体,低熔点配体为外消旋体.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一种新配合物1(R),2(R)-二(2-苯并咪唑)乙二醇四核铜(Ⅱ[Cu4(bbmed)4Cl2L2].Cl2(CH3OH)5(H2O)2(L=MeOH或H2O,Hbbmed=1(R),2(R)-二(2-苯并咪唑)乙二醇,bbmed表示去质子后的配体)简称Cu( Ⅱ)-bbmed)。该晶体经X-射线衍射确定为正交晶系,空间群C221(20),晶胞参数a=1.7424(5),b=2.4942(7),c=3.8887(11)nm,V=16.900(8)nm^3,Z=4,Dc=1.427g.cm^-3,F(000)=7472,并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IR、^1H NMR及ESR表征。  相似文献   

3.
通过NiCl2.6H2O与双齿配体2-(二苯基膦)乙醇(Ph2PCH2CH2OH)或其氧化物2-(二苯基氧膦)乙醇[Ph2P(O)CH2CH2OH]的反应,制得两种结构新颖的阳离子型镍配合物[NiCl(Ph2PCH2CH2OH)2(H2O)]^+Cl^-(1)和[Ni(Ph2P(O)CH2CH2OH)4]^2+[NiCl4]^2-(2).通过元素分析、31P核磁共振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配合物1和2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的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中心金属Ni具有六配位八面体几何构型.配合物2属四方晶系,I4(1)/a空间群,中心原子Ni与P==O基团中的O配位形成平面四边形构型.  相似文献   

4.
由9-咔唑乙酸和二丁基氧化锡反应制得了新配合物{[(n-C4H9)2Sn(0.5·O2CCH2C12H8N)(0.5·C2H5O)]2O}2·(C12H8NH)。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和分子结构。该配合物晶体属于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a=2.7975(13)nm,b=2.1534(10)nm,c=1.5154(7)nm,β=118.759(6)°,V=8.003(7)nm^3,Z=4,μ=1.285mm^-1,Dc=1.386g/cm^3,F(000)=3408,R=0.0571,wR=0.1362,GOF=1.005。结构测定表明,它具有以Sn2O2四元环为中心,中心对称的二聚体结构。内、外环Sn原子均为五配位的畸变三角双锥构型。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对体外培养的乳腺癌细胞株MCF-7和结肠癌细胞株WiDr有较好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La(NO3)3(bipy)(2H2O)(B-15-C-5),(Mr=785.46)的合成和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为P21/n,晶胞参数:a=11.951(6),b=18.181(7),c=14.754(5)A,B=96.19(3),V=3187,0A3,Z=4,Dc=1.637g/cm3,晶体结构由直接法和Fourier合成解出,使用对角块矩阵和全矩阵最小二乘法对原子参数进行修正,最后偏离因子R=0.035(5261个1>3σ(I)射衍,单晶结构分析表明,在该配合物中,直接参与位的是联吡啶上的两上氮原子,三个NO3中的六个氧原子以及两个水分子中的氧原子,La^3 的配位数为10,B-15-C-5是通过氢键与2O分子 相连的。  相似文献   

6.
李淑兰  杨兆荷 《结构化学》1997,16(2):159-163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深蓝色的水杨醛-L-缬氨酸二吡啶合铜(Ⅱ)配合物晶体-C22H23CuN3O3属单斜晶系,空间群对1114可观测衍射最终一致性因子为R=0.066,该配合物中心离子是5配位的,其中希夫碱配体提供3个配位原子:N(1)、O(1)、0(2);另外2个配位原子为2个吹吹分子提供的N(2),N(3)。N(1),N(2),N(3)组成三角形平面与O(1),O(2)构成三角双锥,Cu的配住为畸变三角双锥构型。其中,N(1),N(2),N(3)为赤道配位原子,而O(1)-Cu-O(2)为配合物的轴。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配体2,6-双{N-[(1′-甲基羟基-2′-苯基)乙基]氨基甲酰胺}吡啶及其钴(Ⅲ)配合物,利用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红外光谱和元素分析对配体的结构进行确证,经表征配合物组成为{[Co(L-2H)]2O2}?2H2O。红外光谱分析表明,该配体为四齿配体,通过2个酰胺氮原子和2个羟基氧原子参与钴(Ⅲ)配位。运用圆二色谱对目标配体和配合物的光学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均为手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水对二氧化碳插入TpRu(PPh3)(CH3CN)H生成甲酸根配合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研究了在干燥THF及H2O/THF条件下CO2与TpRu(PPh3)(CH3CN)H(Tp=Hydrotris(pyrazolyl)borate)的反应, 发现水对CO2插入TpRu(PPh3)(CH3CN)H的反应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原位高压NMR研究显示, 在水存在下, CO2插入Ru-H键形成水合甲酸根配合物TpRu(PPh3)(CH3CN)(η1-OCHO)H2O, 其中甲酸根配体与溶剂中水分子形成分子间氢键. B3LYP水平的理论计算表明, CO2插入TpRu(PPh3)(CH3CN)H 中Ru-H键的能垒由于水的存在而显著降低; 在过渡态, CO2分子中碳原子的亲电性由于其氧原子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而得到增强. TpRu(PPh3)(CH3CN)(η1-OCHO)*H2O很快转化为另一甲酸根配合物TpRu(PPh3)(H2O)(η1-OCHO), 并与之达成平衡. 后者由于甲酸根配体与水分子配体间形成分子内氢键而稳定.  相似文献   

9.
由Bi(Hcydta)·5H2O和Nd(NO3)·6H2O按1:1的物质的量比,在水溶液中合成了含Bi(Ⅲ)-Nd(Ⅲ)的异核配位聚合物[(NO3)Nd(H2O)4(μ3-cydta)Bi(μ-ONO2)]·2.5H2O)n.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差热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手段对标题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晶胞参数:a=0.9235(3)nm,b=1.0902(4)nm,c=1.4253(5)nm,α=71.840(4)°,β=86.877(4)°,γ=76.991(4)°,z=2,Mr=936.65,V=1.3284(8)nm^3,Dc=2.342g·cm^-3,μ=8.646mm^-1,F(000)=900,最终偏离因子R1=0.0406,wR2=0.1124.在该配合物中,铋(Ⅲ)与配体cydta^4-的4O2N和1个硝酸根中1个O原子以及邻位分子的硝酸根形成8配位的畸变双帽三棱柱.钕(Ⅲ)与4个水分子的O,1个硝酸根中2个O以及来自3个不同配体cydta^4-的桥联羧基O结合,形成9配位的三帽三棱柱构型.羧酸根在Bi-Nd和硝酸根在Bi-Bi间的桥联作用,使得整个配合物分子连接成无限二维框架结构.热分析以及分解产物的红外光谱表明配合物热分解经历脱水、配体热分解、硝酸盐转变成氧化物等多步连续分解过程,最后在625℃失重恒定.  相似文献   

10.
将配体L[2,5-二-(3,5-二甲基吡唑-4-巯基)-1,3,4-噻二唑]与Co(NO3)2 6H2O,Cd(NO3)2 4H2O和MnCl2 4H2O进行配位反应,得到三个配合物[Co(L)2(H2O)4](NO3)2 4(CH3CH2OH)(1),[Cd(L)2(H2O)4](NO3)2 4(CH3CH2OH)(2),[Mn(L)2(Cl)2(CH3OH)2]2(CH3OH)(3),并用元素分析,FT-IR和X射线单晶衍射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配体L呈"U"形,配合物1~3呈"S"形.配合物中Co(II),Cd(II),Mn(II)的配位环境均为扭曲八面体,每个金属离子同时和两个配体进行配位.配体和配合物体外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配体及其配合物都有一定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11.
长链烷基二苯基膦—铑配合物催化烯烃氢甲酰化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骏如  陈华等 《分子催化》2001,15(6):413-415
研究了烷基二苯基膦-铑配合物RhCl(CO0(n-C8H17PPh2)2(1)和RhCl(Co)(n-C12H25PPh2)2(2)对1-辛烯氢甲酰化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配合物1比2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而配合物2对生成正构醛的选择性更好;当催化剂浓度或膦/铑比增加时,配合物2催化成正构醛的选择性呈下降趋势,显示出与以PPh3为配体时的不同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型吡嗪铱(Ⅲ)配合物的合成及其磷光性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5-甲基-2,3-二苯基吡嗪(MDPP)和水合三氯化铱(IrCl3•H2O),合成了一种新型吡嗪铱配合物Ir (MDPP)2 (acac).通过1H NMR、元素分析和质谱方法对配合物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配合物的吸收光谱和光致发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Ir (MDPP)2(acac)在393和528 nm处存在单重态1MLCT(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跃迁)和三重态3MLCT的吸收;在588 nm 处有较强的金属配合物三重态的磷光发射,是一种绿色磷光材料.  相似文献   

13.
一种新型有机多羧酸镍(Ⅱ)配合物的合成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多羧酸HOOCCH2OC6H4N(CH2COOH)2(H3L),并用它与六水合硫酸镍在常温下反应得到配合物[Ni3(L)2(H2O)12]·6H2O(1)的单晶。经单晶结构测定,该配合物中含有两种不同配位环境的镍(Ⅱ)离子,一种镍(Ⅱ)离子与配体中氮原子上的两个亚甲基羧基配位,另一种与六个水分子配位.配体中与氧原子连接的亚甲基羧基没有配位。配合物(1)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7301(14)nm,b=1.0597(17)nm,c=1.3639(16)nm,α=97.14(8)°,β=91.26(6)°,γ=96.50(8)°,V=1.040(3)nm^3,Z=1.  相似文献   

14.
将(1R,2R)-环己二胺与2-羟基-1-萘甲醛和3,5-二叔丁基水杨醛反应,得到非对称Salen配体H2L,然后将配体H2L与Ni(OAc)2·4H2O、Cu(OAc)2·H2O、Mn(OAc)2·4H2O进行配位反应,得到3个单核配合物[Ni(L)]·CH2Cl2(1),[Cu(L)](2),[Mn(L)(Cl)]·CH2Cl2(3),分别采用1H NMR、FT-IR和元素分析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技术测定了配体和3个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体H2L属于正交晶系,P212121空间群。配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而配合物2和配合物1的结构相似。配合物3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三元混配配合物[Cu(L-Ile)(Phen)(H_2O)(ClO_4)](L-Ile=L=异亮氨酸,phen=1,10-邻菲咯啉),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摩尔电导率、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该晶体属单斜晶系,P2_1空间群,晶胞参数:a=1.1704(5)nm,b=0.8090(5)nm,c=2.1822(5)nm,β=98.061(5)°,Z=2,D_x=1.60Mg·m~(-3),R_1=0.0462,wR_2=0.1225。每个配合物分子中Cu(Ⅱ)离子与一个L-Ile(N,O)配体、一个Phen(N,N)配体、一个H_2O(O)配体及一个Cl_O~-(O)形成六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本文还用电位滴定法测定了配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配合物具有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NH4Bi(edta)·2H2O和硝酸镨为原料,二者按摩尔比为1:1在水溶液中合成了含铋(Ⅲ)和镨(Ⅲ)的双金属配合物PrBi(edta)(NO3)2·6.5H2O,产率为45%,该配合物在空气中稳定,不吸湿。用元:素分析、FT-IR、XRD和TG—DSC测试技术对产物进行了组成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相应晶胞参数为α=0.9885nm,b=2.3472nm,c=1.3756nm,β=93.375°。通过红外光谱和热分析共同研究了热分解过程,配合物在热分解时,经过脱水、配体热分解、金属盐分解,最后在600℃失重恒定,残余物为BiPrO3。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了4-[(N-甲基-N-羟乙基)氨基]苯甲醛缩氨基硫脲(HL)及其金属配合物的合成,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核磁共振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配合物的组成为ML2(M=Ni(Ⅱ)、Cu(Ⅱ)、Zn(Ⅱ)、Cd(Ⅱ)、Pd(Ⅱ)。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体分子中除了羟乙基偏离平面外,其余各原子几乎在一个平面上。晶体结构中存在N-H…O(N1…O1)和O-H…S氢键,形成一个二维网状结构。在与金属离子配合时,配体由硫酮式转变为硫醇式作为负一价二齿配体通过S和β-N与金属离子螯合,形成稳定的中性配合物。  相似文献   

18.
蔡元坝  戴亮等 《结构化学》1990,9(4):315-321
本文从结构化学角度,阐述了标题化合物的EI质谱断裂行为,这些化合物的分子离子基本上按分步断裂分别失去羰基,直至获得[CH3CCo3[PPh2CH2PPh2)]^ 和[CH3CCO3]^ ,然后,这些残基和含膦配体继续断裂,失去Ph,PhP,Ph3P,C7H7,C6H6,C2H2,H2和Co等,生成各种相应的三核,二核和单核钴的碎片离子。  相似文献   

19.
用电子轰击质谱(EI-MS)研究了一类喹喔啉化合物;1-烷基-3-甲基-2(1H)-喹喔啉-2-酮(1-alkyl-3-methyl-2(1H)-quinoxalin-2-one,简称AMQ,其中alky1=H,CH3,C2H5,n-C3H7,n-C5H11;结果表明随着烷基链的增长,样品熔点通常会有所降低,结合在电子轰击下所产生的裂解碎片离子,并根据其结构特征为乙基化样品为代表,推导了该类化合物在电子轰击作用下可能发生的裂解机理。  相似文献   

20.
《化学学报》2012,70(5)
分别以1,3,5-苯三甲酸(H3BTC)、苯六甲酸(H6MTA)和1,2,3,4,5,6-环己六甲酸(H6CCA)为配体合成了Eu(Ⅲ)的二元发光配合物Eu(BTC)2H2O,Eu2(MTA)4H2O和Eu2(CCA)4H2O.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对其化学组成进行了结构表征,表征结果与理论吻合良好.利用荧光分度计,研究了所制备配合物室温条件下的荧光性能(荧光激发光谱、发射光谱、荧光寿命和量子效率),结果表明:该三种配合物在紫外光照射下,均发射Eu(Ⅲ)离子的特征红光,其中Eu2(MTA)4H2O(量子效率=10.25%,荧光寿命=0.36 ms)的荧光性能最好,这说明配体H6MTA的能级与Eu3+离子能级匹配程度很好.另外,通过热分析对配合物的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三种配合物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主要分解温度远高于其他β-二酮配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