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成了4-羧基苯氧乙酸铜配合物[Cu(CBOAH)2(H2O)2](CBOAH-为4-羧基苯氧乙酸根阴离子), 对其进行了IR、TG和单晶X-射线衍射等表征。晶体C18H18CuO12 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C2/c, 晶胞参数a = 12.298(3), b = 7.380(1), c = 21.413(4) ? ?= 94.00(3), V = 1938.8(7) , Mr = 489.88, Z = 4, Dc = 1.678 g/cm3, ?= 1.194 mm-1, F(000) = 1004, 最终R = 0.0279, wR = 0.0535。2个不同配体的氧乙酸上的羧基氧原子和醚氧原子与铜原子配位, 并形成赤道平面, 2个轴向位置分别被2个水分子所占据, Cu(Ⅱ)离子具有八面体配位构型。热分析结果表明在220℃前配合物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N(1)取代5-氟尿嘧啶乙酸、5-氟尿嘧啶丙酸与铜(Ⅱ)、钴(Ⅱ)、镍(Ⅱ)和锰(Ⅱ)的十种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差热-热重分析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组成,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电子光谱的表征。讨论了各配合物中金属离子与配体的配位状态。在Cu(Ⅱ)配合物中,Cu(Ⅱ)是与配体的N~3原子和C~4上的羰基氧原子配位,其他金属配合物中,金属离子是与配体的C~2的羰基氧原子和羧基配位。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一个新的配合物 [Co(m-CPOAH)2(H2O)4](m-CPOAH- = 3-羧基苯氧乙酸根), 并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和单晶X-射线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 晶胞参数为a = 4.9701(10), b = 5.8701(12), c = 18.272(4) , a = 97.50(3), b = 94.76(3), g = 98.34(3), V = 520.11(18) 3, Z = 1, Mr = 521.29, Dc = 1.664 g/cm3, m = 0.901 mm-1, F(000) = 269, 最终R = 0.0415, wR = 0.0787。2个不同配体的氧乙酸上的羧基氧原子和4个配位水分子与钴原子配位, Co(Ⅱ)原子为六配位八面体构型, 且由分子间氢键形成了三维超分子氢键网络结构。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N(1)取代5-氟尿嘧啶乙酸、5-氟尿嘧啶丙酸与铜(Ⅱ)、钴(Ⅱ)、镍(Ⅱ)和锰(Ⅱ)的十种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差热-热重分析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组成,并对这些化合物进行了红外光谱、氢核磁共振谱,电子光谱的表征。讨论了各配合物中金属离子与配体的配位状态。在Cu(Ⅱ)配合物中,Cu(Ⅱ)是与配体的N3原子和C4上的羰基氧原子配位,其他金属配合物中,金属离子是与配体的C2的羰基氧原子和羧基配位。  相似文献   

5.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_4(L)_2(CH_3O)_2(CH_3OH)_4(SO_4)_2]SO_4·6CH_3OH (1)的结构(L为3-乙基-2-乙酰吡嗪双缩水合肼)。单晶衍射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中,每个Cu(Ⅱ)离子与来自半个腙配体的2个N原子和分别来自配位甲醇、桥联甲氧基及2个不同硫酸根的单齿配位和桥联氧原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4个Cu(Ⅱ)离子通过对称操作形成理想的平面四核铜簇。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L。  相似文献   

6.
利用邻羧基苯甲醛分别与1,3-丙二胺和乙二胺进行缩合得到邻羧基苯甲醛缩1,3-丙二胺双席夫碱(L1)和邻羧基苯甲醛缩乙二胺双席夫碱(L2)。以L1和L2为配体,分别与一水合乙酸铜在无水甲醇中通过溶剂热反应得到2个铜(Ⅱ)配合物[Cu(L1)(CH_3OH)](1)和[Cu_2(L)_2]·2H_2O·CH_3OH (2),其中邻苯二甲酸单甲酯缩乙二胺双席夫碱(L)为配体L2与甲醇发生加成反应形成的新配体。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法、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紫外光谱、荧光光谱、热重分析等测试手段对其进行结构表征与性质研究。单晶结构分析表明:L2为邻羧基苯甲醛缩乙二胺双席夫碱配体,属单斜晶系,I2/a空间群。配合物1属正交晶系,Pbca空间群,Cu(Ⅱ)与一个双席夫碱L1配体和一个甲醇分子配位,形成五配位的四方锥[CuO3N2]构型。配合物2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Cu(Ⅱ)与配体L的2个氮原子和3个氧原子配位,形成五配位的扭曲三角双锥[CuO_3N_2]构型,并通过羧基氧原子桥连形成双核铜结构。  相似文献   

7.
以2-(N,N-二(2-吡啶甲基)氨甲基)-6-醛基-4-甲基苯酚(HL)为配体合成了一个新的双核钙配合物[Ca_2L_2(NO_3)_2](1)和一个单核镉配合物[Cd(HL)(NO_3)_2](2),在碱性条件下,2能转化为双核镉配合物[Cd_2L_2(NO_3)_2]·H_2O(3)。分别对它们进行了红外、质谱、元素分析和单晶结构表征。配合物1和3属于单斜晶系,空间群分别为P21/c和C2/c,配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为P1。单晶结构表明,配合物1含有一个酚氧桥连的双核钙单元[Ca_2O_2],每个钙均为八配位的扭曲十二面体构型[CaN_3O_5],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一个配体L-的3个氮原子和一个酚氧原子、另一个配体L-的一个酚氧原子和一个醛氧原子以及一个硝酸根的2个氧原子。2是一个单核镉配合物,八配位镉的配位构型是扭曲的十二面体[CdN3O5],配位原子分别来自配体HL的3个氮原子和一个酚氧原子以及2个硝酸根的4个氧原子,醛基不参与配位。配合物3含有一个酚氧桥连的双核镉单元[Cd_2O_2],每个镉均为七配位的单帽三棱柱构型[CdN_3O_4],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一个配体L-的3个氮原子和一个酚氧原子、另一个配体L-的一个酚氧原子和一个醛氧原子以及一个硝酸根的一个氧原子。  相似文献   

8.
以对甲酰基苯氧乙酸和2-氨基苯并噻唑为原料,合成了一种三元铜配合物,并通过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以及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晶体属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中心铜(Ⅱ)离子的配位数为4,分别与2个对甲酰基苯氧乙酸配体分子的羧基和2个2-氨基苯并噻唑配体分子的噻唑环上的氮原子发生配位。抑菌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对新型隐球菌、粘性红圆酵母、桔青霉和黑曲霉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而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一般。  相似文献   

9.
在乙醇钠催化下, 将3-(1,2亚丙二硫基)亚甲基-2,4-二羰基戊烷与2-羰基苯氧乙酸进行缩合反应, 获得了柔性二元酸配体1[4-(1,2-亚丙二硫基)亚甲基-3,5-二羰基-1,6-庚二烯-1,7-二(2-羰基苯)氧乙酸(LH2)]. 再将配体1与二正丁基氧化锡进行脱水反应, 获得新型二正丁基锡羧酸酯配合物2. 采用元素分析、1H NMR、 IR及晶体结构测定等手段对配体1和配合物2进行了结构表征, 配合物2是以菱形环Sn2O2为中心对称的二聚体结构, 中心菱形环通过氧原子与2个环外锡原子相连. 每个羧基分别与环内锡和环外锡原子配位, 形成2个对称的六元环, 3个环呈梯形排列, 将整个分子分割成2个对称的二十二元大环. 初步研究了其杀菌活性和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0.
用水热方法合成了两个新的配位聚合物[Co(trza)](1)和[Ni(trza)(H2O)2](2)(Htrza=4H-1,2,4-三氮唑-4-乙酸).单晶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和2具有二维(2D)层状结构.在1中,Co(II)离子采用六配位方式,分别与来自两个不同配体(trza)上的两个氮原子和四个羧基氧原子配位,形成八面体配位聚合物,每个羧基以二齿桥联方式连接两个Co原子,形成1D链,这些一维链进一步与唑环上的N原子形成2D层状结构.在2中,中心Ni(II)离子采用同样的配位模式形成八面体配位聚合物,与1不同的是:来自两个配体阴离子(trza)上的两个羧基氧原子分别被两个配位水分子所取代,且配体上的羧基氧原子采用的是单齿配位模式.化合物1的变温磁化率测定表明了金属间弱的反铁磁相互作用.此外,两个配位聚合物的IR光谱、热稳定性以及化合物1的磁性质也被测定.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三(苯并咪唑-2-甲基)胺和间苯二胺四乙酸为配体与硝酸铜在CH3COCH3/CH3OH/H2O混合溶液中反应得到配合物[Cu(ntb)(H2mpda)].0.5CH3COCH3.2H2O(1),在DMF/CH3OH/H2O混合溶液中反应得到配合物[Cu(ntb)(H2mpda)].DMF.CH3OH.2H2O(2)(ntb=三(苯并咪唑-2-甲基)胺,H4mpda=间苯二胺四乙酸)。2个配合物的中心的铜离子分别与1个ntb配体的4个氮原子和1个H2mpda的氧原子配位形成三角双锥的配位构型。受溶剂的影响,配合物中配体的相对位置和构象有较大的区别,配合物2的配位构型更加扭曲。两个配合物均通过氢键连接形成不同的复杂三维网络。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一种新的肟类配体HL(HL=1-(4-{[(E)-3-乙氧基-2-羟苯亚甲基]氨基}苯乙酮肟)与一水合乙酸铜反应,合成了一种铜(Ⅱ)配合物[Cu(L)2].CH3OH。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是一种单核配合物,其中铜(Ⅱ)原子以四配位的形式分别与2个单肟配体的酚氧原子和亚胺氮原子结合,形成稍微扭曲的平面四边形几何构型。O和N配位原子互为反式,所形成的Cu1N2O2平面和Cu1N4O5平面的二面角为23.33(3)°。在这个晶体结构中,每1个配合物分子分别与近邻的2个配合物分子通过O-H…O氢键连接,沿b轴形成了1个一维的无限延伸的链状结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Cu(Ⅱ)的吡唑和硫氰酸根混合配体配合物[Cu(pz)4(NCS)2](1)(pz=吡唑)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配合物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a=1.1520(4) nm,b=1.2247(4) nm,c=1.4188(5), β=106.747(8)°, Z=4, R1=0.0554, wR2=0.1420.配合物中Cu(Ⅱ)与4个吡唑环上的4个N原子及2个NCS-的N原子配位形成4+2型拉长八面体配位环境,4个吡唑环上的N原子占据赤道位置, 2个NCS-的N原子占据轴向位置.对配合物的IR、UV-Vis、ESR进行表征和分析.比较不同轴向配体对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配合物Fe(pda)2(H2O)4和[FeCo(pda)4(H2O)4]n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2个3-(3-吡啶基)丙烯酸的配合物:Fe(pda)2(H2O)4(1)和[FeCo(pda)4(H2O)4]n(2)(pda=3-(3-吡啶基)丙烯酸),用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差热以及X-射线衍射单晶结构分析进行了表征.2个配合物都属于单斜晶系,配合物1的空间群为P21/n,配合物2的为P21/c.配合物1是一个pda配体中仅吡啶基氮原子参与配位、而羧基上的氧原子未参与配位的单核结构,通过大量的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体系.2是pda配体桥联Fe和Co的异核二维层状配位聚合物;配体吡啶基上的氮原子和羧基上的氧原子都参与了配位,其中羧基采用单齿配位模式.  相似文献   

15.
水热法合成了配合物{[Ln(Hbmdc)(bmdc)(H2O)3].3H2O}n(Ln=Eu,1;Dy,2;H2bmdc=苯并咪唑-5,6-二羧酸),用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配合物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1和2具有相似的一维链状结构。配体H2bmdc以2种不同的类型与Ln3+离子配位:完全去质子化的bmdc配体和咪唑环上的氮原子被质子化的Hbmdc配体。bmdc配体的2个羧基采取双齿螯合/双齿螯合方式配位;Hbmdc配体的1个羧基采取双齿螯合方式配位,另1个羧基未参与配位。每个Ln3+离子与6个羧基氧原子和3个水分子中氧原子配位,形成9配位的扭曲单帽四方反棱柱体。相邻的Ln3+离子通过bmdc配体桥联形成螺旋链状结构。链和链之间通过π-π堆积和氢键进一步连接成三维超分子结构。配合物1和2分别显示Eu3+和Dy3+离子的特征荧光。  相似文献   

16.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_2](1),[Zn(HL)_2](NO_3)_2(2),[Cd(HL)_2](NO_3)_2(3),[Cu_2L_2(NO_3)_2](4)和[Cu_2(L)_2(SO_4)]·4CH_3OH (5)的结构(HL为2-乙酰-3-甲基吡嗪-缩N-乙基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Ni(Ⅱ)离子中心与2个脱氢的缩氨基硫脲配体中的N_2S供体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在配合物2和3中,中心Zn(Ⅱ)和Cd(Ⅱ)离子与配合物1中Ni(Ⅱ)离子配位构型相同,但缩氨基硫脲为三齿中性配体。而配合物4和5中均存在双核的Cu_2S_2中心,每个Cu(Ⅱ)均采取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所不同的是外轴向配位点分别由单齿配位的硝酸根和μ_2-桥联的硫酸根所占据。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1~5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配合物[Cu(HL)(H_2O)(NO3)]NO3(1)和[Zn(HL)Cl2](2)(HL为3-乙基-2-乙酰吡嗪缩4-苯基氨基脲),并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结构。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中心Cu(Ⅱ)离子与1个中性三齿缩氨基脲配体,1个水分子和1个硝酸根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四方锥。配合物2中Zn(Ⅱ)离子周围的配位原子为N2OCl2,其配位构型与配合物1中Cu(Ⅱ)离子的相同。甲醇溶液中,配合物2的荧光发射峰与配体HL相似。而配合物1由于配体和金属离子之间的能量转移,最大荧光发射峰略有红移。  相似文献   

18.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Cu(L)Br]·DMF (1),[Cu(L)Cl]·2H2O (2)和[Cu2(L)2(SO4)]·H2O·CH3OH (3)的结构(HL为3-乙基-2-乙酰吡嗪缩4-甲基氨基硫脲)。单晶衍射结果表明,配合物1和2中的Cu(Ⅱ)离子与来自1个缩氨基硫脲阴离子配体的N2S给体及1个卤素阴离子配位(1和2中分别为溴离子和氯离子),采取扭曲的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而双核配合物3中,2个Cu(Ⅱ)中心由2个缩氨基硫脲配体的2个硫原子桥联形成Cu2S2簇,Cu…Cu距离为0.318 0 nm。每个Cu(Ⅱ)离子还与来自同一缩氨基硫脲配体的2个氮原子和处于外轴向位置η2-SO42-的1个氧原子配位,配位构型为扭曲的四方锥。此外,荧光光谱结果表明,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19.
赵晶  张衡  朱果逸 《应用化学》2012,29(10):1158-1162
合成了D-甘露糖肟的混价四核铜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技术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及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分子中包含2个Cu(Ⅱ)原子和2个Cu(Ⅰ)原子,其中1个Cu(Ⅱ)与2分子配体肟基的2个N原子和2个羟基O原子配位,另1个Cu(Ⅱ)与1分子配体上的1个羟基O原子和1个解离羟基O-配位,与另1分子配体的1个羟基O原子和肟基的1个N原子配位,每个Cu(Ⅰ)与2个糖肟骨架上的2个羟基O原子和1个OH-配位,4个铜离子通过3个去质子化的配体桥连成链。OH-的加入是配合物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合成并通过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及红外光谱表征了配合物[Ni(L)(HL)](SO_4)_(0.5)·3CH_3OH (1)和[Cu_2(L)_2SO_4]·1.5CH_3OH (2)的结构(HL为3-甲基-2-乙酰吡嗪苯甲酰腙)。单晶衍射实验结果表明,在配合物1中,Ni(Ⅱ)中心离子与2个酰肼配体的[ONN]配位原子组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构型;2的最小非对称单元中含有1个独立的双核Cu(Ⅱ)配合物分子,它的2个Cu(Ⅱ)中心由2个酰肼配体中的2个O原子桥联。每个Cu(Ⅱ)离子还与L-配体中的2个氮原子和η_2-SO_4~(2-)阴离子中的1个O原子配位,拥有扭曲的四方锥配位构型。此外,荧光光谱表明配合物和DNA的结合能力强于配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