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语副词“やっぱり”在语法意义上有顺接和逆接作用。其顺接规律有应答功能,逆接规律能修正发话内容。在日本人的对话中,出现频率极高的“やっぱり”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性情特点以及语用环境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
作为语法成分的中,主要表示中间义和内部义.将表示中间义的中称为中.表示内部义的中称为中2,中1和中2的主要区别:中1乃指线性的两端之间或中间,因此参照项应该是两项,常与左、右前、后南、北东、西上、下等相对;而中2则指一个封闭的界限内或三维空间的内部,参照项应该是一项,常与外表等相对.现结合汉语史上的使用实例,略论中的语法意义与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3.
邹素 《科技信息》2007,(31):121
语法教学中语法意义的表现形式和语法形式经常被混为一谈,如何选择语法意义表现形式也是需要根据不同目的而定。文章将以Jef 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为依据,从选择主体的能动性和选择客体的动态发展性两个角度具体探讨这种选择的语用理据。  相似文献   

4.
“稍微”+动词+响应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稍微”及其呼应成分修饰动词时的语法结构,说明各自的意义、用法和特点。根据动词的可饰范围,将动词分为六类进行考察,阐述各类动词与“稍微”及其呼应成分的组合关系。指出动态动词可饰范围广,可以接受“稍微”及其各种响应成分的限制;静态动词可饰范围窄,一般只接受一部分补语修饰,有的动词则与“稍微”及其修饰构造格格不入。  相似文献   

5.
表示静止状态方位的介词“在”是由静态类动词“在”虚化而来。介词“在”表停点或终到点的语法意义取决于它所依附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南北朝时期,表示停点题元标记的“在”字短语开始前移,句子的中心成分变得相对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汉语语法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汉语是一种形态不丰富的语言,重叠是其中非常显著的形式标记,重叠作为一种语法形式,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语法研究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相结合,而语法研究的主要任务也是探讨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正是语法研究的最终目的和根本问题。因此,重叠作为一种语法形式,有必要对其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相互关系作一番理论上的探讨,这是重要的语法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语法意义与复句之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语法意义使复句与单名相区别,语法意义是复句分类的依据;另一方面,复句通过关联词语把蕴涵在句中的语法意义“显现”化,同时,联系到复句的特定语境, 有的关联词会临时改变原先句式所标明的语法意义,在“真言”与“假言”,“相承”与“相反”之间转化。  相似文献   

8.
“V+取”式双音词在十部明清小说中共见114个,附加式占多数,“取”字语法化为词缀为近代汉语的双音化做出了贡献.因为语言精确表义和简练原则的制约,“取”在现代汉语时期失去构词能力。“取”自唐而来的语法化历程适应了汉语不同时期对它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假设连词“使”产生于先秦,由泛义动词“使”发展而来,经历了“使令动词-泛义动词-假设连词”的演变模式。“使+N+V2”格式中V2所表示事件实现可能性的弱化、事件所在时间的变化以及事件关涉人物的变化是“使”语法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从语法功能看“莫”的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法功能来看,“莫”是作主语和状语的。“莫”字后面出现“者”字词组的时候,“者”字词组便充当名词谓语,“莫”字作主语。“莫”作主语时,是代词;作状语时,是副词。  相似文献   

11.
在时量补语句中,当谓语动词具有持续性特征时,句末的“了_2”表述了动词的未完成体意义;当谓语动词具有瞬间性特征时,句末的“了_2”表述的则是动词的完成体意义。就时量补语句言,其谓语动词必须是动作动词,时量补语必须表时段,否则,就不是本文所论述的时量补语句,“了_2”的两种体意义也无从表述。  相似文献   

12.
语法隐喻(grammar metaphor)是功能语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Halliday认为名物化(nominalization)是产生语法隐喻的一项重要来源。名物化的意义在于可以使得小句、语篇中的信息结构,通过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变化、小句层次和词组结构的变化,重新组合。在正式的语体中,名物化结构是一个重要特征,因为名物化具有囊括和浓缩的功能,可以使得意思在语篇中的表达符合正式文体关于客观、严密、紧凑、合理、简练等的行文要求,并且使得术语的构建和使用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古代汉语“V+上”格式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的"V+上"格式是个比较复杂的结构,争议较大。这种争议的产生有语言本身的原因,也有研究者主观认识不同的原因。本文在收集大量语料的基础上,整理出"V+上"演变的历史过程,从历时的角度出发,解释现代汉语中"V+上"格式复杂性的成因:共时平面上的词都实际存在着不同的历史层次。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趋向动词是一个特殊的类,其特殊性在于它可以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文章对趋向动词进行了考察,把它们分为两大类,三小类。认为,补语位置为趋向动词的语法化提供了一个优选位置,在这一位置上不同类型的趋向动词表现出不同的语法化进程。这一进程与谓语动词后体词性成分做为趋向动词论元载体有关。A类单音节趋向动词保存了较多的动词功能;双音节趋向动词的语法化进程因论元载体身份角色不同而有变化,表现出一定的条件性;B类双音节趋向动词在语法化进程中走得最快,与此相联系,我们根据动词与体词性成分语义联系的特点建立了体词性成分前移测试框架,使上述结论可以在形式方面得到更多的支持,更具可操作性,从而建立了趋向动词语的语法化系列。  相似文献   

15.
袁平  吴咏花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1):143-146
构式语法是对语言本质的一种崭新的认识,对先前未解释的语言结构具有强大的解释力,是近年来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介绍了构式语法的理论基础、构式意义与动词意义互动的关系;探讨了构式语法对语法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17.
语言中信息冗余按照其呈现的方式可分为复现型信息冗余和蕴涵型信息冗余。根据英语句子语法性对句中信息冗余的制约程度,信息冗余可分为语法性要求的信息冗余,语法性容许的冗余信息和语法性禁止的信息冗余三大类,从信息冗余出现的句法条件和语用功能看,在一个英语句子的任一管辖范畴内,一个虚词的语法意义与另一个虚词或语法范畴的标记式的语法意义之间不容许存在信息冗余。  相似文献   

18.
在总结了国内关于“及物性”的分类标准及国外的有关论证后,采取了Halliday的“及物性”的观点,把“及物性”看成是句子的一个特征,不能只是单纯地考虑动词和名词的搭配问题。并用“配价”的观念来区分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可以说是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口语中大量存在“V掉”用法,‘V掉”的语法意义是“表示动作过程的完成”,“V 掉”存在次范畴的类型及非谓“掉”的形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语法化是人类语言中一种普遍的语言演变现象。通过运用语法化学说和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分别对汉语副词"白"的语法化过程及其演变的动因和机制的分析研究发现:语用需要是"白"发生语法化最重要的动因,而由于汉语是分析-孤立型语言,缺少曲折形态系统,因此"白"语法化的结果并未演变成曲折词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