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双子格模型和相干态表示,研究了链与链之间存在反铁磁相互作用的双铁磁链系统中的非线性激发的性质,得到了孤子的宽度,能量及有效质量。结果表明在不同情况下的各向异性双铁磁链中可以激发拓扑性孤子或非拓性孤子或非拓生反孤子。 相似文献
2.
采用自旋波的理论研究反铁磁层间耦合强度和不同自旋值对铁磁—反铁磁双层系统磁性质的影响,在层间反铁磁耦合情况下.得出了不同自旋值时每层子晶格交叉点的温度,在低温下表现出量子效应。 相似文献
3.
对最近邻自旋间具有反铁磁相互作用Js,相隔偶数个自旋间又具有指数型长程铁磁相互作用J1的一维Ising模型,利用积分方程的方法得出内能和比热的解析表达式。在J1=1,Js分别为0.05,0.1和0.3的条件下,作出零场时的内能和比热随温度参量变化的图形,并指出其相变临界点。在J1=1,Js=0.1的条件下,作出外磁场变化对内能和比热的影响图。鉴于系统在低温、零场或弱场以及较弱关键词: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反铁磁海森伯模型为对象,设想了一个相互作用在t=0时刻开启的非平衡体系.在低温近似下,本文利用重整化群流方程方法讨论了该体系可观测量随时间的演化趋势.本文根据此类体系的特点,给出了获得算符时间演化形式的路径,并成功将其应用于本文所讨论的模型中.其中,本文着重介绍了如何在非平衡自旋体系中应用流方程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得到了随时间演化的基态磁化强度,同时论证了该方法处理此类系统的有效性.同时,在与平衡体系基态磁化强度的对比中,发现非平衡可观测量随时间震荡而无法收敛,这一点有别于相互作用突然开关键词:非平衡体系反铁磁海森伯模型流方程方法磁化强度 相似文献
5.
利用铁磁性介质作非线性耦合组件的微波参量放大器,在1957年就已经从理论上提出并随卽在实验上制成了。这是在目前的几种微波固体参量放大器(参阅“物理通报”1961年第2期)中最早提出和实现的一种。经过几年来的不断研究和改进,利用铁氧体的微波参量放大器已有电磁型、半静磁型和静磁型,以及横激和 相似文献
6.
采用微磁学理论研究了铁磁/反铁磁双层膜中的铁磁共振现象.本模型将铁磁薄层抽象为一个单晶,具有立方磁晶各向异性和单轴磁晶各向异性,而反铁磁层视为厚度趋近于半无穷,且只有单轴磁晶各向异性.推导出了该系统的铁磁共振频率和频率谱宽度的解析式.数值计算表明,铁磁共振模式分两支,取决于立方磁晶各向异性.而界面的交换耦合,是磁易轴具有单向性的起因. 相似文献
7.
在三角形反铁磁相互作用网络中,磁体的自旋取向遭遇到一个尴尬局面,或者叫作窘阻(Frustrated))局面.让我们考虑在平面上的三个磁体,它们分别位于一个等边三角形的3个顶点(a,b,c). 相似文献
8.
张应力对铁磁/反铁磁体系交换偏置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能量极小原理及Stoner-Wohlfarth模型,研究了张应力对铁磁/反铁磁双层薄膜交换偏置的影响。在不施加外磁场时,根据体系能量与铁磁层磁化强度方向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内禀易轴与内禀难轴的位置。交换各向异性与单轴各向异性之间的竞争使体系存在单稳态与双稳态两种不同的状态,直接决定了交换偏置的角度依赖关系。分析磁化过程发现,外磁场在沿内禀易轴及内禀难轴方向施加时,磁滞回线的一支转换场发生突变,另一支转换场保持不变,最终导致交换偏置场和矫顽场出现阶跃行为。在阶跃点处,体系具有较大的交换偏置场和矫顽场。数值计算表明:张应力的大小与方向对交换偏置均有很大的影响,均可以使体系在单稳态与双稳态之间相互转变并导致角度依赖关系发生显著变化。研究表明,应力可作为一种可行的方法来控制和调节铁磁/反铁磁体系的交换偏置。 相似文献
9.
利用经典Heisenberg模型和Monte Carlo方法研究外磁场和反铁磁磁晶各向异性、交换相互作用对铁磁球均匀嵌入到反铁磁基体中的铁磁/反铁磁纳米体系磁滞回线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外加反向最大磁场不同时,磁滞回线形状不同.当磁场正向增加时,体系的磁化强度会产生一个跃变,但跃变高度与反向场最大值无关.反铁磁磁晶各向异性越大,体系的交换偏置现象越明显,且磁化强度回到饱和值所需的外磁场越大.随着反铁磁基体交换相互作用的增大,在正向和负向磁场区域还可能出现新的磁滞现象. 相似文献
10.
交错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对反铁磁Heisenberg链纠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了具有交错Dzyaloshinskii-Moriya(DM)相互作用的反铁磁Heisenberg链的纠缠.基于 density-matrix renormalization group(DMRG)的数值计算表明,交错DM相互作用消除了系统在外磁场H=2处的二级量子相变,从而量子纠缠反常行为也随之消失;同时纠缠范围的发散也被消除,意味着该模型因子化点的消失.交错DM相互作用导致系统在任意强场下也不会达到铁磁饱和状态,从而保持着自旋纠缠.交错DM相互作用有利于通过外场调控纠缠程度和纠缠范关键词:Dzyaloshinskii-Moriya相互作用量子纠缠量子相变纠缠范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