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细花百部碱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海南岛产野生细花百部(Stemona parciflora Wright, C.H.)的根部分得一新生物碱-细花百部碱(parviatemonine), 根据MS, ^1H NMR去偶, ^1H-^1HCOSY , NOESY, ^1^3C-^1H异核相关谱, ^1^3C NMR及^1H NMR 宽峰效应等技术推定了结构, 在百部类生物碱中首次归属了质子和碳原子的NMR信号, 该结构业经X单晶衍射法证实。  相似文献   

2.
百部生物碱的化学研究 I. 细花百部新生物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海南岛产野生百部, 细花百部(Stemona parviflora Wright C.H.)的根部又分得三个新生物碱, 分别命名为细化百部酰胺(parvistemoamide)(1), 细花百部次碱(parvistemolone)(2)和脱氢细花百部碱(didehydroparvistemonine)(3)。经IR, MS,^1H和^1^3C NMR、NOE差谱, 2D-同核及异核相关谱等技术推定了结构。同时归属了它们的^1H和^1^3C NMR信号。  相似文献   

3.
从海南岛产野生百部, 细花百部(Stemona parviflora Wright C.H.)的根部又分得三个新生物碱, 分别命名为细化百部酰胺(parvistemoamide)(1), 细花百部次碱(parvistemolone)(2)和脱氢细花百部碱(didehydroparvistemonine)(3)。经IR, MS,^1H和^1^3C NMR、NOE差谱, 2D-同核及异核相关谱等技术推定了结构。同时归属了它们的^1H和^1^3C NMR信号。  相似文献   

4.
从玉柏石松中分得三个新的△^1^4-serratene型的五环三萜酯(1-3), 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 运用二维核磁共振新技术异核远程相关谱(HMBC), 证明1为16-oxo-lyclanitin-30-yl-p-coumarate, 2为16-oxo-diepilycocryptol-30-yl-p-coumarate, 3为diepilycocryptol-30-yl-p-coumarate, 并指定了1中所有碳和氢、2和3中所有碳和部分氢的NMR信号的归属。  相似文献   

5.
从云南紫草乌(Aconitum delavayi Franch)中又分得四个生物碱, 其中三个为新的二萜类生物碱, 分别命为紫草乌碱丙(delavaconitine C,3),紫草乌碱丁(delavaconitine D,5)和紫草乌碱戊(delavaconitime E,6),经乙酰 化、水解及UV、IR、MS、^1H和^1^3CNMR 的测定, 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另一个经鉴定为紫草乌碱甲胺醇(delavaconine, 2), 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中国乌头的研究:XXIII, 紫草乌生物碱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云南紫草乌(Aconitum delavayi Franch)中又分得四个生物碱, 其中三个为新的二萜类生物碱, 分别命为紫草乌碱丙(delavaconitine C,3),紫草乌碱丁(delavaconitine D,5)和紫草乌碱戊(delavaconitime E,6),经乙酰 化、水解及UV、IR、MS、^1H和^1^3CNMR 的测定, 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另一个经鉴定为紫草乌碱甲胺醇(delavaconine, 2), 首次从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林文翰  徐任生  钟琼芯 《化学学报》1991,49(10):1034-1037
从海南岛产野生百部(Stemona parviflora Wright C.H.)的根部又分得三个微量生物碱成份, 其中羟基百部叶碱(oxystemofoline)(1)和甲氧代百部叶碱(methyloxystemofoline)(2)为新生物碱成份。经IR, MS, ^1H和^1^3C NMR, NOE, 2D-同核及异核相关谱以及远程偶合相关谱推定了它们的结构, 并首次归属了它们的^1^3CNMR信号。  相似文献   

8.
从海南岛产野生百部(Stemona parviflora Wright C.H.)的根部又分得三个微量生物碱成份, 其中羟基百部叶碱(oxystemofoline)(1)和甲氧代百部叶碱(methyloxystemofoline)(2)为新生物碱成份。经IR, MS, ^1H和^1^3C NMR, NOE, 2D-同核及异核相关谱以及远程偶合相关谱推定了它们的结构, 并首次归属了它们的^1^3CNMR信号。  相似文献   

9.
从翠雀花根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两个新的C~2二萜生物碱:翠雀花定(1)和乙酰翠雀花定(2)经谱图分析(IR, ^1H和^13C NMR, )推定了它们的结构。迄今报告的C~20二萜生物碱中, 1和2在结构上是具有含氧了取代基最多的两例药理试验表明,2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黄芪属植物化学研究 II: 梭果萤芪花A和B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梭黄芪的干燥根中分得胡罗卜芪, β-谷甾醇和两个新黄芪皂芪A和B, 经光谱和化学方法确证, 芪A为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β-D-木吡喃糖基]-25-O-β-D-葡萄吡喃糖基环黄芪醇花B为3-O-[α-L-鼠李吡喃糖基(1→2)-(3'-O-乙酰基)-β-D-木吡喃糖基]-25-O-β-D-葡萄吡喃糖基环黄芪醇。  相似文献   

11.
祝明松 《化学学报》1983,41(10):974-976
谢德龄研制出一种新的农用抗生素,具有防治农作物真菌病害的显著效果.由不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ahygroscopicus)产生.经离子交换法,从中分离出三个组分,均系碱性水溶性抗生素.其中之一为白色粉末,易溶于水,不溶于一般有机溶剂,熔点200~205℃,[α]_D~(20) 54.9(c.1,H_2O). 对上述抗生素样品作了电子轰击(EI)质谱和场解吸(FD)质谱分析.从EI质谱的碎片峰m/z 67(C_3H_3N_2~ )、68(C_3H_4N_2~ )、69(C_3H_5N_2~ )及111(C_4H_5N_3O~ )推断,分子结构中存在一个胞嘧啶(cytosine)核甙组分;由FD质谱m/z 444(M H)~ 峰确定分子量  相似文献   

12.
缪振春  蔡定国 《有机化学》1992,12(5):503-509
本文从峨眉千里光中分得二个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经测定,一个为阔叶千里光碱,另一个为新阔叶千里光碱.采用选择性远程^13CDEPT技术对这二个化合物的结构及其^1H和^13CNMR谱峰归属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张韫宏  梁映秋 《化学学报》1994,52(9):838-846
本文研究了BSF中染料BY和MO分子的取向问题, 建立了三点式数据采集方法,测得各种入射角θ下BSF中BY和MO分子的-N=N-对称伸缩振动谱带的Raman偏振比R~1和R~2, 分别用单轴唯一角取向模型和取向分布模型, 讨论偏振比R~1和R~2与入射角θ的关系。单轴唯一角取向模型处理上述偏振数据的结果表明, BY以较大的倾角(约80°)斜躺在BSF的膜壁上; 凝胶相的BSF中, MO取向角约为70°, 随温度升高,BSF转变为液晶相对, MO的取向角减小到65°。用取向分布模型处理, 得到染料分子的取向分布图象, BY和MO在BSF中均以90°取向几率为最大, 但其它各方向亦有一定的取向几率, BSF的相变导致MO分子的取向分布图象由较为集中型转变为更加弥散型。  相似文献   

14.
金果榄化学成分的研究 I: 新呋喃三萜苷-金果榄苷的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纯清  徐任生  徐亚明 《化学学报》1988,46(10):1049-1052
从金果榄中分离得到十余种化学成分, 鉴定了其中一个新的配糖体, 经鉴定为呋喃二萜苷—金果榄苷(异非洲防己苦素4-β-D-葡萄糖苷), 还鉴定了异非洲防己苦素和药根碱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15.
对取代的杂氮硅三环类化合物(Silatrane)-(3R,4S)-1-氯甲基杂氮硅三环-4-羧酸(1)和(3R,4S)-1-氯甲基-3-甲基杂氮硅三环-4-羧酸(2)及它们相应的三乙基铵盐(3)和(4)的结构采用^1H,^1^3C,^2^9Si NMR进行研究, 其一维^1H NMR谱根据二维同核和异核相关谱进行了归属。从测得的偶合常数及化学位移分析, 得出羧基及其铵盐的取代造成相邻另外两环上的-CH2-CH2-O-链上二面角发生扭拐,成为拐折旁式构象。分子动力学方法的模拟计算证明了这种构象变化。另外根据溶液中^2^9Si及^1H的化学位移实验结果, 讨论了该类化合物环上取代对分子内配键(N-Si)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详细报道用理论计算和绘制的37个元素分析线的发射轮廓. 吸收线轮廓和Zeeman分裂后的吸收线轮廓, 并建立了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三者轮廓间的重叠关系  相似文献   

17.
郭宁  曾广赋  席时权 《化学学报》1993,51(3):278-282
测定了[n-CnH2n+1NH3]2ZnCl(n=7~12, 16)配合物在碳氢伸缩、碳氢弯曲、碳碳伸缩和低频区的Raman光谱。发现它们的频率和相对强度与分子中烷基链的链长有关, 并且表现出碳原子数的奇偶效应。从不同的分子堆积结构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角度讨论了光谱变化。  相似文献   

18.
石凤  庄文德  孝延文  倪嘉缵 《化学学报》1987,45(11):1091-1095
研究了从Sm^3^+到Lu^3^+(Gd^3^+除外)九个稀土单酞菁化合物的^1H NMR化学位移.发现对重稀土化合物,酞菁环上α、β质子诱导位移符号的变化呈现"三个一组效应".即,"Tb^3^+、Dy^3^+、Ho^3^+化合物,^1H共振谱线移向高场,而对Er^3^+、Tm^+^3、Yb^3^+化合物,则移向低场.化学位移的最大变化发生在4f^8构型(Tb^3^+)处.所得结果与Bleaney理论一致.测得部分稀土单酞菁化合物的^1^3C NMR谱,讨论了化学位移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