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甲醛是一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化学物质.生活中甲醛污染无处不在,室内装饰的各种人造板材、贴墙布、贴墙纸、化纤地毯、泡沫塑料、油漆和涂料等均含有甲醛,并会逐渐向周围环境释放;使用了树脂整理剂或涂层的织物面料、服装也含有甲醛成分,直接接触人体损害人们的健康.  相似文献   

2.
甲醛与环保纺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冬 《化学教育》2000,21(Z1):4-5
本文重点介绍了甲醛在印染助剂合成上的应用,甲醛的危害,环保纺织品对甲醛的限量、检测方法以及降低织物上甲醛含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甲醛是无色、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是室内环境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危害.各国对室内甲醛污染有严格的卫生标准[1],因而甲醛的测定很受关注.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介绍了在印染助剂合成上的应用,甲醛的危害,环保纺织品对甲醛的限量,检测方法以及降低织物上甲醛含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在磷酸介质中 ,甲醛可以催化溴酸钾氧化 花青的反应使其退色 ,据此建立了顺序注射催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织物和室内空气中痕量甲醛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 0 .5~ 7.0 μg mL ,检出限 0 .1 μg mL。用于树脂整理特殊织物和室内空气中痕量甲醛的测定 ,回收率在 97.0 %~ 1 0 5 .0 %之间。  相似文献   

6.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纺织品中的甲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纺织品中甲醛的来源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纺织纤维在生产过程中进行醛化或增白处理后残余的甲醛;在对纺织品进行特殊处理如防皱、防水、阻燃、柔软等过程中的一些整理剂会释放甲醛;纺织品在印染过程中一些助剂会释放甲醛.织物上的甲醛不仅会刺激呼吸道黏膜和皮肤,而且会诱发癌症.服装在穿着和使用过程中,甲醛会释放出来,对人体造成伤害.  相似文献   

7.
MBTH法测定织物中的微量甲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MBTH法测定织物中微量甲醛的原理及条件.甲醛与MBTH反应形成嗪,嗪与MBTH的氧化产物反应生成青蓝色化合物,该青蓝色化合物在635nm处有最大吸收,在最佳条件下甲醛的检出限为0.00l8μg/mL.利用此法测定织物中甲醛的含量,相对标准偏差为0%-2.5%,回收率为96%-105%,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溴酸钾氧化靛红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甲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甲醛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对人体呼吸道黏膜和皮肤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吸人过量甲醛,可导致流泪、流涕等症状,并发生呼吸道疾病.慢性吸入低浓度甲醛,可导致持续头疼、无力、失眠等症状.长期皮肤接触,会导致皮炎,过敏者还会发生皮疹.国际癌症研究所已将其列为可疑致癌物质[1].因此,对食品、饮料及室内空气中所含甲醛的测定,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甲醛是有特殊气味的气体,易溶于水,环境水中甲醛的含量较低,但其对人体危害较大。因此,完全有必要实时监测废水中微量甲醛的含量。测定微量甲醛的方法较多,其中催化动力学分光光度法由于其仪器要求简单,在近年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这类测定方法通常采用微量甲醛作为催化剂,催化氧化剂氧化有色染料褪色的方法,按被氧化物的种类分为甲基橙法[1-6]、甲基红法[7-10]、亚甲基蓝法[11]、溴甲酚绿法[12-14]、络黑T法[15]、溴酚蓝法[16]、二甲酚橙  相似文献   

10.
吖啶红动力学荧光法测定痕量甲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H2SO4介质中,以KCIO3-吖啶红为指示反应,建立了测定甲醛的动力学荧光分析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40~600μg/L,检出限为27μg/L。方法用于树脂整理特殊织物和动物标本室内空气中甲醛的测定,与标准方法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进行对照,所测结果经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The photooxidation of chloral was studied by infrared spectroscopy under steady-state conditions with irradiation of a blackblue fluorescent lamp (300 nm < λ < 400 nm, λmax = 360 nm) at 296 ± 2 K. The products were hydrogen chloride, carbon monoxide, carbon dioxide, and phosgen. The kinetic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reaction proceeds via chain reaction of the Cl atom: The results lead to the conclusion that mechanism (B) is confirmed to be more likely than mechanism (A), which was favored at one time by Heicklen for the mechanism of the oxidation of trichloromethyl radicals by oxygen molecules: The ratio of the initial rates of CO and CO2 formation gave k7/k6 = 4.23M?1, and the lower limit of reaction (5) was found to be 3.7 × 108M?1 sec?1.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