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氯磺酸法合成了C8-10、C12和C14-16烷基硫酸钠,精制后表征了碳链分布组成,在C12为30%-80%范围内研究了烷基硫酸钠中高碳同系物和低碳同系物的比例对甲基丙烯酸甲酯种子乳液聚合生成的聚合物粒径大小和分布的影响,并讨论了成核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高碳同系物比例的增加,聚合物平均粒径增大,低碳同系物比例的增加,胶束数目增多,由胶束成核(包括均相成核)而形成的聚合物粒径分布变宽,而对在种子上增长的聚合物粒径分布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超声辐照引发MMA微乳液聚合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超声波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的微乳液聚合.辐照40min时单体转化率高达90%.透射电镜观察发现,PMMA微乳液平均粒径为36.5nm,粒径分布窄,表明超声波引发是制备PMMA微乳液的有效方法.采用分光光度计对微乳液聚合过程中乳胶粒的形成和大小进行了间接表征,研究了超声功率输出、乳化剂、助乳化剂、单体和引发剂对MMA微乳液聚合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朱再盛  吕广镛 《应用化学》2004,21(11):1202-0
聚氨酯型反应性乳化剂存在下MMA/BA的乳液聚合;无皂乳液  相似文献   

4.
超声辐照引发MMA微乳液聚合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自由基捕捉剂N,N-二苯基-2,4,6-三硝基苯肼基(DPPH)进行超声辐照引发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微乳液聚合引发过程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所得速率常数比超声辐照引发纯单体聚合的速率常数大一个数量级,说明超声辐照在微乳液聚合体系中的引发作用远远强于本体聚合;得到的表观活化能为正值,说明升温有利于超声辐照引发微乳液聚合.对聚合过程动力学的研究表明,引发剂用量决定聚合反应速率曲线恒速期的长短.  相似文献   

5.
种子乳液聚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种子乳液聚合法因具有乳液稳定性更好、粒径分布窄、易控制等优点,在乳胶粒子设计及制备各种功能性胶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制备高固含量乳液及具有核壳结构乳液的最常见最简便的方法.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种子乳液的聚合工艺、聚合机理, 包括接枝机理、互穿聚合物网络机理、聚合物沉积机理、种子表面聚合机理和离子键合机理等,以及种子乳液聚合在乳胶粒子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影响种子乳液聚合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6.
MMA/BA无皂乳液聚合机理研究——三阶段成粒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用Coulter LS230激光粒径分析仪研究MMA/BA无皂乳液共聚合中单分散粒子的成粒机理。根据理论和实验数据分析,其成核过程为均相成核机理。根据粒径分布和凿子数变化情况,把无皂乳液聚合过程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成核-凝聚阶段,体系粒子数密度迅速增加,而粒径变化较小;第二阶段为成核-凝聚,增长 -聚并共存阶段,当粒子数密度开始快速减少时,标志着第一阶段结束,第二阶段开始,当初级凿子开始消失时  相似文献   

7.
醋酸乙烯酯种子乳液聚合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装有红外跟踪器和计算机记录监控系统的膨胀计进行了醋酸乙烯酯的种子乳液聚合。聚合直接从乳液聚合的阶段Ⅱ开始,避开了复杂的成核阶段和成核阶段粒度变化对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在引发剂浓度5.030×10^-5 ̄1.002×10^-3mol/L范围内,依据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求出了准稳态聚合速率、自由基进入乳胶粒子的速率、自由基从乳胶粒子解吸的速率和kpn^-。结果表明:聚合速率、自由基进入乳胶粒子的速  相似文献   

8.
丙烯酸甲酯与醋酸乙烯酯的种子乳液聚合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阚成友  刘温红 《高分子学报》1999,265(6):687-691
以过硫酸铵(APS) 为引发剂,合成了粒径分布较均匀的聚醋酸乙烯酯种子乳液(PVAc) ,然后以丙烯酸甲酯( MA) 为第二单体和以油溶性偶氮二异丁腈(AIBA) 为引发剂,分别进行不溶胀与溶胀条件下的无皂种子乳液聚合,并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表征了胶粒形态.表明在不溶胀条件下,胶粒形态随PVAc/ MA 重量比的不同而变化,当PVAc/ MA 为1/2 时,形成以PMA 为核,PVAc 为壳的胶粒.在溶胀条件下则得到类似互穿网络型乳胶粒.  相似文献   

9.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制备以聚苯乙烯为壳、聚有机硅氧烷为核的弹性粒子、探讨了加料和引发方式对粒子的结构及形貌的影响,并对苯乙烯种子乳液聚合的机理进行了切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微波辐照下,通过间歇无皂种子乳液聚合制得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复合乳液,将所得复合乳液进行碱/酸分段处理,得到具有多孔结构的乳胶粒。用透射电镜对胶粒形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酸处理初始pH值及酸处理时间对胶粒成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用改进的Stöber法和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窄分布的二氧化硅/PMMA核-壳纳米微球. 用改进的Stöber法将3-乙氧基甲基丙烯酸丙基硅烷(MPS)修饰在纳米的二氧化硅表面后, 用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核-壳纳米微球. 该法简单有效且得到厚度均匀的聚合物包覆层. 随着单体MMA用量的增加, 用动态光散射法测量, PMMA壳层的厚度从6.4 nm增加到96.3 nm. 热重分析表明, PMMA的含量从22.25%增加到93.41%. 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 得到的是包覆良好、表面光滑的核-壳无机/聚合物纳米微球.  相似文献   

12.
Polymerization rate and molecular weight developm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for the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methyl methacrylate (MMA), in the presence of potassium persulphate (PPS) as initiator, and activated with a 50 W microwave source, are reported. The polymerization kinetics of the microwave activation experiment (MA) was compared against a traditional conductive heating (CH)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The number average molecular weights, Mn, of the polymer samples obtained with microwave activ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btained from conductive heating. These high values of Mn were obtaine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polymerization reaction. Polydispersity index (PDI) values in the range of 1.18 to 1.83 were obtained in the microwave irradiated samples. These values are lower than those produced by conventional emulsion polymerization of styrene and other vinyl monomers, and resemble the PDI values obtained in controlled‐radical polymerization processes. Polymer particles of submicron size (60 to 100 nm) we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13.
对PEO-PPO-PEO(127)三嵌段共聚物的水溶液行为及添加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后对共聚物溶液行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利用荧光探针技术对不同SDS浓度下F127/SDS体系的胶来形成进行研究,并研究了SDS对F127浓溶液凝胶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SDS浓度的增大,F127稀溶液胶束的形成受到抑制,SDS浓度愈大,形成的胶束结构就愈疏松.对F127浓溶液来说,SDS与F127摩尔比小于2时,体系易于凝胶化;但当SDS浓度增大,其与F127摩尔比大于2时,体系开始难于凝胶化,直至摩尔比大于5时,体系不再形成凝胶.  相似文献   

14.
用弱电解质理论研究水溶液中SDS胶团的电离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界胶团浓度以上,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在溶液中形成聚集态的胶团,从而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强电解质的电导行为.针对这一特点提出了一种胶团电离模型,即将胶团作为一种弱电解质,用弱电解质电导理论来描述其溶液电导的变化规律,导出SDS胶团电离度的计算式,并得到该溶液电导实测数据的验证.  相似文献   

15.
聚合工艺及m(MMA)/m(EA)对MMA-Ea-AA三元无皂乳液聚合及乳胶粒性质的影响;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  相似文献   

16.
顺磁共振和紫外光谱法研究SDS-PEO体系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更疏水的自旋探针4 羰基 2,2,6,6 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 2,4 二硝基苯腙.用顺磁共振(ESR)和紫外光谱法研究了十二烷基硫酸钠(SDS) 0.5 %(w,质量分数)聚氧乙烯(PEO)体系的分子间相互作用. ESR结果表明,此水溶液体系的微极性随SDS浓度增大而减小,并且SDS与PEO聚集体具有更加紧密的堆积结构使其结合处具有较大的微粘性, SDS与PEO间的相互作用导致PEO分子链伸展. UV表明自旋探针分子可能靠近胶束的表面存在, 2,4 二硝基苯肼基团可能位于靠近SDS的硫酸根基团,定向于SDS胶束的表面,氮氧自由基基团短距离渗透到SDS胶束的碳氢核.  相似文献   

17.
张彬  张兆斌  万小龙  胡春圃  应圣康 《化学学报》2003,61(12):2008-2012
以卤化亚铜(CuX)/1,10-邻二氮菲(phen)配合物为催化剂、2-溴代异丁酸 乙酯(EBiB)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LS)为乳化剂,进行了甲基丙烯酸甲 酯(MMA)的原子转移自由基乳液聚合(ATRP)反应。结果表明,与较高温度(70 - 90 ℃)下的聚合反应相比,室温(25 ℃)时聚合反应有更好的可控性,通过 外加钝化剂的复合催化引发体系CuBr/CuBr_2/phen/EBiB或利用CuCl/phen/EBiB催 化引发体系的“卤素交换反应”,可进一步改善聚合反应的可控性。紫外发光谱测 定结果表明,CuBr/phen配合物在MMA相中的分配倾向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大,使得 室温下MMA的乳液ATRP保持了较好的可控性和较快的反应速度。  相似文献   

18.
张凯  黄春保  沈慧芳  陈焕钦 《应用化学》2010,27(10):1144-1148
采用乳液聚合法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接枝到氯丁胶乳上,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证实了接枝产物的生成。 研究了反应温度、乳化剂浓度、引发剂浓度和单体浓度对表观聚合速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反应温度为50 ℃,引发剂叔丁基过氧化氢 四乙烯五胺(t-BHP/TEPA)用量为氯丁胶乳干重的0.5%,单体/聚合物质量比m(M)∶m(P)=3∶5,乳化剂十二烷基连苯醚二磺酸钠(DSB)用量为单体总质量1%时,单体转化率和接枝效率分别为99.1%和54.9%。 聚合反应动力学关系式为:Rp=Kc(E)0.15c(I)0.30c(MMA)1.41,式中,K为常数,在40~55 ℃范围内,聚合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a=60.2 kJ/mol。 接枝聚合基本符合自由基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9.
聚硅氧烷/甲基丙烯酸甲酯核壳结构复合粒子的制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聚硅氧烷/甲基丙烯酸甲酯核壳结构复合粒子的制备;种子乳液聚合;核壳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