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文清  王立权 《高分子学报》2023,(12):1935-1942
两端系留纳米粒子聚合物是研究末端对聚合物链弛豫行为影响的优选分子模型.本文构建了两端系留纳米粒子聚合物模型,运用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了两端系留纳米粒子聚合物的特征温度和弛豫行为,探讨了纳米粒子半径和聚合物链长对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晶温度和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聚合物两端纳米粒子的存在可延缓聚合物链的弛豫并促进结晶,使两端系留纳米粒子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结晶温度均增加.研究结果与相关的实验报道吻合,可加深对两端系留纳米粒子聚合物结构和性能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虽然用阴离子引发可以得到接近单分散线型聚苯乙烯,但还没有人能合成具有α-苯基乙基端基的聚苯乙烯。对低分子量聚合物来说,端基可以影响某些物理性能例如粘度,玻璃化温度,熔体粘度。一个“理想”结构的聚苯乙烯分子的两端,应该都是氢原子,只有当引发剂中终止部分是一个质子才有可能达到这目的。  相似文献   

3.
用扭辫仪(TBA)和线膨胀仪测定了一组规则的星形聚苯乙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Tll松弛。两种实验方法的结果表明:支链分子量相同的星形结构聚合物的Tg随着支化度增加而升高,但也发现星形聚苯乙烯的Tg却低于具有相同分子量的线形聚苯乙烯的Tg·液1-液2松弛温度Tll和损耗峰的强度也依赖其支化度。与以二乙烯基苯为凝胶核的星形结构相比较,证实了后者的双Tg转变。  相似文献   

4.
本工作采用光散射测定第二维利系数的方法,确定了环形聚苯乙烯在环己烷溶液中的θ温度为30℃,比线形聚苯乙烯的θ温度低4.5℃。在此温度下及35℃,环形聚苯乙烯(1×10~4<(?)_W<22.7×10~4)的Mark-Houwink方程分别为:[η]=5.10×10~(-2)(?)_(W~(0.508)),cm~3g~(-1) [η]=2.70×10~(-2)(?)_(W~(0.576)),cm~3g~(-1)  相似文献   

5.
用正电子湮没技术,在-80°~100℃温度范围内,测量了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三嵌段聚合物(SIS)的正电子寿命谱。在长寿命成分的温度谱中,实验发现除了有和聚异戊二乙烯及聚苯乙烯的玻璃化温度相对应的温度转变区外,在37℃还存在一个温度转变区。这个中间转变温度可以解释为SIS嵌段共聚物的中间相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相似文献   

6.
本工作采用光散射测定第二维利系数的方法, 确定了环形聚苯乙烯在环己烷溶液中的θ温度为30 ℃, 比线形聚苯乙烯的θ温度低4.5 ℃。在此温度下及35 ℃, 环形聚苯乙烯(1×10~4相似文献   

7.
1969年,Smidsrφd和Guillet就应用反相色谱法(IGC)测量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十几年来许多科学工作者研究了IGC测量聚合物玻璃化转变现象的各种影响因素,但应用IGC研究离聚物还属罕见。离聚物分子上带有离子基闭,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复杂,我们曾用热激放电电流法(TSDC)等测量了本实验所用的聚苯乙烯磺酸(PSSA)样品的玻璃化转变现象。应用IGC法,不仅能够比较精密地测出不同磺化度  相似文献   

8.
对聚合物玻璃化转变的几点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聚合物玻璃化转变的定义,探讨了聚合物宏观单晶体和聚合物单链单晶的玻璃化转变问题,指出玻璃化转变的温度依赖性不服从普适的Arrhenius方程,可以把WLF方程看作是聚合物玻璃化转变的特有温度依赖关系。介绍了二维状态下聚合物可能的玻璃化转变。  相似文献   

9.
超浓乳液聚合制备PU/PS的SIPN粉状树脂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聚氨酯予聚体 (PU ) 苯乙烯 (St)的复合体系 ,用超浓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半互穿聚合物网络(SIPN)复合聚合物 ,得到了用聚氨酯予聚体改性的聚苯乙烯 (PU/PS)SIPN粉状树脂 .研究了分散相的比例(α)和聚合温度对聚合稳定性及聚合转化率 -时间的关系 ;测定了聚合物胶乳粒子的大小、形态 ,玻璃化温度 ,动态力学性能等 .结果表明 ,超浓乳液聚合较之本体聚合具有较高的聚合速率 ,容易控制所制备的胶乳粒径 ,能够制得PU/PS复合聚合物的SIPN粉状树脂 .该粉状树脂便于加工 ,具有良好的强韧性 ,有利于扩大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以横向取代的液晶基元为侧基合成了聚甲基丙烯酸酯,并对此聚合物进行初步表征.在玻璃化温度(170℃)以上样品进入液晶态.样品较高的玻璃化温度以及能形成液晶态的特性被认为是棒状液晶基元使聚合物分子链刚性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HBPS-PEO多臂星形聚合物电解质的合成及离子导电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叠氮化超支化聚苯乙烯(HBPS-N3)与端炔基聚乙二醇单甲醚(ay-PEO)的点击反应,合成了以超支化聚苯乙烯(HBPS)为核、不同分子量的聚氧化乙烯(PEO)为臂的多臂星形聚合物(HBPS-PEO),并利用ATR-FTIR,1H-NMR,GPC对合成的星形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将该种星形聚合物与双三氟甲基磺酰亚胺锂(LiTFSI)进行复合,制备了星形聚合物为基体的聚合物电解质,通过交流阻抗技术和DSC对该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导电性能及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星形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结晶的形成,这种新型的星形聚合物电解质的室温电导率明显高于相应的线形聚合物电解质,当n(EO)/n(Li)=40,PEO臂的分子量为1000时,该星形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最高,30℃时为6.7×10-5Scm-1,40℃时可以达到1.2×10-4Scm-1;TGA结果表明,制备的星形聚合物的初始分解温度(Tonset)都高于360℃,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采用氯化亚铜为催化剂, 1,1,4,7,10,10-六甲基三亚乙基四胺(HMTETA)为配体, 溴代聚苯乙烯为大分子引发剂,以异丙基丙稀酰胺为单体进行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 合成窄分布的聚苯乙烯接枝聚异丙基丙稀酰胺聚合物. 红外光谱(IR)和氢核磁共振波谱(1H NMR)证明了接枝聚合物的结构. 凝胶渗透液相色谱(GPC)(用聚苯乙烯作为标样)研究发现, 接枝共聚物的分子量分布是单分散的, 数均分子量为19815 g/mol.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表明, 由于疏水的异丙基和胺基的氢键作用, 接枝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比作为原料的聚苯乙烯提高了16.0℃. 报道了温敏的以溴代聚苯乙烯为骨架的接枝共聚物的成功制备.  相似文献   

13.
设计合成了三种侧链含有Mn-Re双核过渡金属基团的金属有机高分子, 并且使用GPC, DSC, TG, NMR, FT-IR, UV-Vis和元素分析等测试手段对所合成的三种聚合物进行了表征. 这三种金属有机聚合物具有与普通聚苯乙烯不同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为今后合成更多的类似的金属有机聚合物提供了一种合成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三异丁氧基混合稀土增韧聚苯乙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原位本体聚合制备三异丁氧基混合稀土掺杂聚苯乙烯 ,采用FT IR、UV Vis、FS和DMTA等对其表征 ,并测定其冲击强度 .表明改性聚苯乙烯中存在着稀土金属离子和苯环的配位作用 ,改性聚苯乙烯的玻璃化温度随稀土含量增加而下降 ,但其抗冲性能显著提高 .说明三异丁氧基混合稀土对聚苯乙烯有明显的增韧改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grafting-onto方法合成高侧链接枝密度的环形侧链聚合物刷并进行结构表征.先通过开环易位聚合(ROMP)制备带有炔基侧基的线形聚降冰片烯衍生物主链(l-PND),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和铜催化的叠氮-炔环加成(Cu AAC)反应制备带有一个叠氮基的环形聚丙烯酸叔丁酯侧链(c-Pt BA),再利用Cu AAC反应将环形侧链高密度地接入主链,得到环形侧链聚合物刷.通过核磁氢谱(1H-NMR)、凝胶渗透色谱(GPC)和红外光谱(IR)对聚合物主/侧链及聚合物刷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该聚合物刷主链聚合度为400,高接枝密度的环形侧链使主链构象伸展.聚合物刷在原子力显微镜(AFM)下呈单分子蠕虫形貌(柱状形貌),分子长度为200 nm,直径为30 nm.  相似文献   

16.
以L-酪氨酸、乙二醇与4种不同的二酸酰氯为起始材料合成了4种具有酚羟基侧链的聚酯酰胺.用FT-IR、NMR表征了聚酯酰胺的化学结构;DSC、TG分析了聚合物的热性质;乌氏黏度计法测算了合成聚合物的特性黏度值,研究了聚酯酰胺的亲水性与主链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合成了预期结构的聚合物,该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较低,而热分解温度较高,具有较好的热处理性能.同时,随着主链中柔性链段增加,玻璃化温度与热分解温度随之降低,热稳定性变差,在相同时间的吸水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以甲苯为溶剂,利用超临界CO_2诱导相转化法制备了多孔非对称聚苯乙烯膜.通过扫描电镜对膜结构进行了表征,探讨了不同温度、压力和铸膜液中聚苯乙烯浓度对膜形态、孔径分布及膜孔隙率的影响;同时,基于Tompa扩展的Flory-Huggins聚合物溶液理论计算了聚苯乙烯/超临界CO_2/甲苯铸膜体系的三元相图.研究表明,在温度为35~65℃、压力为8~16 MPa及聚合物质量分数为15%~35%条件下,制备的聚苯乙烯膜截面呈胞腔状孔结构,孔隙率为53.54%~84.67%,且孔隙率随温度、压力和聚苯乙烯浓度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相图计算结果表明,温度对体系双节线位置的改变影响较小,而压力对其影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热刺激电流 /松弛谱图分析法 (TSC/RMA)研究了聚碳酸酯掺杂染料体系 (TDAA/PC)的玻璃化转变 ,发现染料含量增加 ,体系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Tg)随之降低 ,玻璃化转变的温度范围变宽 .在TDAA掺杂质量比达到 4wt%时 ,其玻璃化转变 (协同松弛 )延伸至 95℃ ,温度范围增加到 3 5℃ .在较大的温度范围内存在协同松弛 ,说明在低于Tg 数十度的温度时 ,染料发色体的极化松弛仍然主要受聚合物玻璃化转变的控制 .  相似文献   

19.
低分子量聚合物电解质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低分子量梳状聚合物电解质的合成方法及结构,性能。首先合成了不同分子量的甲基丙烯酸聚乙二醇单甲醚酯,并进一步合成了分子量一万左右的梳状聚合物电解质,结果表明:反应严格按照反应方程进行,精制产物是非晶的梳状聚合物,本聚合物体系均存在两个玻璃化转变温度,一个在100℃左右,归属为梳状聚合物主链的玻璃化转变,另一个在-20摄氏度以下,归属于侧链玻璃化转变,在室温下侧链可以运动,有利于电活性物质的迁移和扩散,并用超微电极研究了该电解质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用自行合成的 2-氨基噻唑 (1)、2-氨基-4-苯基噻唑 (2)、2-氨基苯并噻唑(3)等荧光小分子化合物,与商品化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SMA)中的酸酐基团反应,制成聚苯乙烯马来酰亚胺 (SMI),实现了SMA化学改性.在获得荧光聚合物的同时,不仅保持了原SMA的可溶性、成膜性等优点,其热性能也得到了改善.通过示差扫描量热 (DSC)、凝胶色谱 (GPC)、红外、紫外及荧光光谱等手段表征了荧光聚合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子量及结构与荧光性能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