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張元鼎著的“从算术到代数”一書中,我認为有下面一些問題值得提出来供大家討論,对不对尚希大家指教。在数学理論上的錯誤 1.第12頁第七行:“除法有分配定律,如(18+6+4)÷2=18÷2+6÷2+4÷2,”我認为把这样的运算称之为除法分配定律是不对的,这种运算实际上是乘法分配定律: 相似文献
2.
过去一段时期,在党的教育方針的鼓舞下,全国各地中学数学教师对教学中的有关問題展开了热烈的討論,在各地的数学杂誌中先后发表了很多文章。这次羣众性的討論,是很有意义的。它涉及到教学計划、教学大綱、教材、教法等各个方面,具有空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无疑地,这对今后中学数学教学貭量的提高将起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同志們的討論,使我們受到很大的鼓舞和启发,在思想认識上也有所发展。茲結合一年来的教学实践,就有关問題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同志們批評指正,以期达到深入探討共同提高的目的。 (一) 1.关于中学数学課程的安排問题 1.問題的提出: (1)苏联中学用10年学完的教学知識。我国用了12年; (2)我国过去在中学曾开設过解析几何; (3)我国过去小学的算术教材比較松,中小学算术教材有些不必要的重复,多占了一些时間,而大学理 相似文献
3.
一 現行中学数学教学大綱所提出的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对有关的各个方面大体上都提到了,而且基本上是符合党的教育方針的。但是有些提得不够明确,不够突出的地方。比如数学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提得不够明确,对于数学教学必須联系生产、联系实际,也提得不够突出。当教师中的资产阶級教育思想和忽視政治、脫离实际的傾向还沒有彻底清除的时候,在教学实践上就容易滋长这样或那样的片面性。目前,由于对数学教学的目的任务认識模糊而引起教学上的片面性的,主要是两个問題。一个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科知識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問題,另一个是基础知識和联系生产实际在数学教学中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关于前一个問題。长期以来,許多教师强調数学特殊,很难结合政 相似文献
4.
这本球面三角学有它一定的优点:例如,介紹了球面三角学与平面三角学之間的联系,使讀者能体会球面三角公式与平面三角公式的內在关系;但也有它一定的缺点,这可能是翻譯上的毛病,也可能有些地方是排版上的錯誤。我僅就1953年10月初版、1955年1月3版的譯本提出以下几点意見。如有不当之处,請讀者多加批評与指導! (一) 兩球面三角形的圣等(或相等)与对称是有区別的(前者可以疊合,后者不能疊合),不应該混为一談。固然有些書上把兩三角形的对称叫做对称相等,而把全等叫做絕对相等,但在提法上也应該区分开。譯本在給对称三角形下定义的时候,也很明确地把对称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划清了界限;但在定理証明的过程中便忽視了这一点。例如23頁有这样 相似文献
5.
現在中學校裹,數學教學中關於批改數學練習本問題,確是一個嚴重的,亟待研究解决的問題,數學練習本怎樣處理才能費力小而收效大?這就是要研究和討論的重點,如果僅採取了“檢查和抽改”的方法,似乎不够負責的,因為練習本中的錯誤是很多的,想像不到的,不但基本關係和運算上有限多的錯誤,像2(x+5)=2x+5, 相似文献
6.
近来,又重版了朱鳳豪、余源庆編的“初等代数复習講义”,其目的是所謂“为了已讀过初中的讀者参考之用”;而实际上却不加区別的罗列了許多高中教材,並將高中所精簡的教材也放在里面,由於初中学生的好奇心强,使他們花去了許多的精力来鑽研一些超过自己程度的 相似文献
7.
看到数学通报1964年12月号上王菅生同学写的“做作业的点滴体会”一文后,对我很有启发。作者通过一系列例子说明了不少问题,颇能发人深思。但是,我对该文的某些地方也还有一些不同的意见,现在提出来和王菅生同学商榷,并请大家指正。一.关于三角方程sin~2x-cos~2x=cosx的解法作者提出了两种解法。第一种解法是把原方程变形为:2cos~2x+cosx-1=0,然后再把左端因式分解;第二种解法是先把原方程变形为2sin~2x=1+cosx,然后再用半角的三角函数的公式把上述方程继续变形 相似文献
8.
“數學學習”本年4月號第20頁所載“三個親密的朋友-0,1,∞”中有兩句話:“0可以看做∞的例數,∞可以看做0的例數”。我以為這兩句話不但容易使初學的人誤認為1/∞=0和1/0=∞,並且“∞的例數”和“0的例數”是沒有意義的。現在將有意義的0和∞看做沒有意義的東西,殊覺费解。舊書如葛斯郎三氏微積分中確乎有c/∞=0,c/0=∞這些樣的記法,雖然書中已談明這些是(?)的簡略形式,絕不是用∞或0去除常數c,但這兩種記法很容易引起不正確的觀念,還是應該批判的,又第22頁所載“一個小問題”的原文是:“如果以x-a除x的多項式f(x) 相似文献
9.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这部分的教材及教法进行了較大胆的改革,虽然效果还比較好,但由于自己水平的限制,这些意見是否正确,不敢肯定。希望能得到同志們的指正。一、关于基本概念教材一开始就提出平方根的定义:“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平方根。”接着就提出:“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开平方。”这是全章教材最重要的概念。但是这两个概念对学生来說卻是非常陌生而不易理解的。开平方与平方虽然互为逆运算,但是它們的关系卻不象減法与加法、除法与乘法那样的为学生所熟悉。因此对于这两个概念必需通过大量的数字例題,并在较长的时間里反复巩固。如果在这里学生感到模糊,在后面的教学中,就会出現各种各样纠纏不清的問題。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幾何与三角”我認为把几何与三角合为一科好,既好学、又好教。为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必要在几何課开头采用实驗几何,学生有兴趣容易接受。这种必要对于算术下放,中学一年就开設几何課更显得突出。 相似文献
11.
在初等幾何的教学上,時常会感到学生們对歸謬法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所以看了數学通報1953年12月号墨·墨·李曼“關於歸謬法的問題”觉得提出这一个教學方法問題的商榷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对这篇文章有下列幾點意見: 1.“任何三角形裹,等角对等边”的証明採用旋轉的方法是很有趣味的,但是对初学幾何的同学來說是会感到困难的,因为AB一旋轉已离開了原來的位置,突然BC又和它相合,学生一時会搞不清楚的,可以添繪一个反面的圖形來証明: 相似文献
12.
在中等专业学校数学教科书几何下册立体部分中,关于推导棱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有两种方法(见书上146-149页);一种方法是利用相等组成的多面体的概念,在平行六面体的体积基础上,推出棱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这是由特殊情况推广到一般的方法。另一种方法,就是利用祖(日恆)之公理,将棱柱的体积,变换为长方体的体积来计算,从而导出一般的棱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由于该书介绍了上述两种方法,因而当我们处理这一节教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两种方法都讲呢?还是只讲一种呢?如果只讲一种方法,究竟讲哪一种比较好呢?几年来,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由于中等专业学校数学课的教材内容较多,而时间较少的特点,不可能一一都讲。因此只需要向学生讲授一种方 相似文献
13.
我們感謝叶述武同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們翻譯了苏联师范学校用的算术教科書。由於它的叙述是那么詳尽,內容是那么丰富,完全可以預料,它將給我們的工作和学習帶来極大的帮助。不过,当我閱讀后,觉得該書譯得不大很恰当,我現在就主要感到的有这么几点:語言不够简練、准确,概念模糊,邏輯性不强,为了要說明这些問題,請讓我在下面举出些例子,並写出自己的意見,希望大家来研究。 1.語言不够簡練准确的: a.該書28頁8行中“自然数8叫做自然数5及3的和,但它們的和的从5及3的組成都叫做这些数的加。” 相似文献
14.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几何基本概念和簡單圖形”一書。書中把几何概念和簡單圖形用通俗的語言叙述出来,是可以帮助初二学生理解敎材內容的。但是,我觉得还有几个問題是值得商榷的。請大家考虑。一.关於“线段的运算”我認为提法不清,書中写道:“…綫段是可以作加、減、乘、除等运算的。”綫段的加法运算在初中几何范圍內是一定成立的,而“减法”就要受到限制,那就是:必須大綫段減去小綫段,否則学生就要搞不清了。至於綫段的“乘法”和“除法”可以說沒有什么意义,因为綫段乘线段的結果不是一条綫段了,在高中时才把它定义为“面积”。这当然不合於这本書的要求的,綫段和綫段的“除法”,我們更無法指出它的含义,是否可把它理解为“比”呢?那只有在学到綫段的比和比例之后才可以,而該書著者所說的“乘”、“除”还不是这个意思,而是一个綫段和某一个自然数的乘或除。“除法”就是把某一綫段分成若干等分;至於“乘法”,則是“除法的还原,或加法的变形,…线段的乘法就是把等長的几条綫段相接而成一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在学習排列、組合时往往感到一些困难,这些困难有的是来自排列、組合內容的抽象和处理这类問題方法上的新穎,有的是来自敎师对学生情况了解不够和敎学上的一般化。为了帮助学生在学習中多解决一些困难,敎师的努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学講授排列、組合的目的是敎給学生排列、組合的概念及其主要公式。並培养学生应用这种知識来解决实际問題所需要的技能和熟練技巧,要求学生学完排列、組合以后分析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因此敎师在講授排列、組合时,要特別注意啟發学生的积極性,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則。茲特將敎学过程中的一些点滴体会列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讀了数学通报1959年1月号王篤民同志的对处理“‘稜柱的体积”教材的意見一文后,总的來說,我是同意的。因为几年來我們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实践表明:应用祖(日忄瓦)之公理,将稜柱的体积变換为长方体的体积来計算,从而导出一般的稜柱体积計算公式,不但可以大大簡化在 相似文献
17.
<正> 数学学报第7卷3期发表了李国平著“Cauchy氏不等式的轉化形式”一文(340-345頁),本人有以下两点意見: 1.在342頁上的补題1中关于T_n(D)的表达式是写錯了,应該写为(見341頁) 相似文献
18.
在每次讲过“预定准确度的計算”这节課后,大部分同学都感到它难于接受。本期征求各班对教学学习的意見时,几乎每班都提到这节“不懂”、“摸不着头脑”。此次我在讲这节課时,沒有被书本束縛,讲的虽不很成功,但反映不懂的現象沒有过去那么普遍了。由于这节課是近似計算的一个重点,透彻理解与学会“预定准确度的計算”不仅有实用价值,通过它,还可以使同学进一步理解近似計算的目的与激发同學的学习兴趣。因此本节課的教法探討就很必要,本刊1958年11期謝乃全同志的文章是着重理論方面的意見,我現在是談談这节課教法的体会。 相似文献
19.
“数学通报”1962年第8期上登載了张广柱和帅启慧两位同志合写的“关于定积分換元法则中的若干問题”一文(以下簡称原文),經过初步閱讀后,我感到有必要弄清楚定积分换元法则的适用范围的問題。对这个問題,我不作全面詳尽的探討,只談談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借此与张、帅二位同志商榷。原文首先在§1中对于积分簡单地列出了它的換元法则。即假設:1.f(x)是区間[a,b]上的連續函数;2.命x=φ(t),使函数φ(t)合于下列諸条件: (ⅰ) φ(t)在某一区間[α,β]上确定且連續,并且当t在区間[α,β]上变化时,φ(t)的值不超出区間[a,b]的范围(可能发生这样的事情:函数f(x)在比[a,b]更大的区間[A,B]上确定且連續,于是只需要 相似文献
20.
“在变数变化的过程中,任意給出一个正数δ来,这变数的值从某值以后与一常数之差的絕对值永远小於δ时,此常数就叫做这变数的亟限”,由这个極限的定义,可知極限本身实是一个常数,本書說“∞代表某一量的極限”(第87頁)一話是有問題的。第95頁上有一个“代数数”的表,这里面有几处有問題: 一.“由10的乘方做分母的分数,叫做小数,这是小数的定义。由这个定义,可知小数是分数的一种,即分数是包括小数的。表中說:正数包括 1.整数;2.分数;8.小数。这是欠妥的。二.零也是有理数,而表中未列入,欠周到。三.表中把循环小数列为無理数,是不对的,我們知道,循环小数可以用分数表示,即循环小数是分数的一种,因而分数是包括循环小数的,故循环小数实是有理数,决不是無理数。四.無理数中除不尽根数外,街有超然数(如π),表中也未列入。五.虚数也分正負,我在这个表中才第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