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倩  何侃侃  侯自杰 《有机化学》2003,23(2):182-186
以香草醛为起始原料,经O-异戊烯基化、Witting反应、水解、还原、氧化等 反应步骤,首次合成了三种苯丙素天然产物boropinalA(1),boropinalC(2) boropinicAcid(3),有化合物结构均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及红外光谱确证,用 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3的晶体及分子结构。  相似文献   

2.
DCC缩合酯化法在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DCC缩合酯化法在苯丙素苷类化合物合成中的应用李辉,李中军,黄河清,蔡孟深(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北京100083)在合成天然活性糖苷苯丙素苷类化合物 ̄[1]时,要在合成的糖核 ̄[2]的指定位置上引入保护的咖啡酰基,首先采用了最常用的方法——酰氯酯化法...  相似文献   

3.
苯丙素苷是从药用植物中提取出的具有取代苯乙基和取代肉桂酰基的一系列天然糖苷化合物的统称,其糖核一般由一到四个单糖构成.许多研究表明,这类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镇痛、降压、治疗糖尿病和免疫调节等明显的生物活性[1],因此它们的合成研究已得到有机合成化学家的注意[2].二糖苯丙素苷Lugrandoside是从毛地黄属药用植物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天然化合物[3],具有强的抗氧化活性[4].本文从D-葡萄糖出发,经过15步反应,得到了全保护的二糖(3,4-二-O-烯丙基)-β-苯乙基(2,3,4,6-四-O-乙酰基)-O-β-D-吡喃葡萄糖基(1→6)-4-O-(3,4-二-O-烯丙基)咖啡酰基-2,3-二-O-乙酰基-1-O-β-D-吡喃葡萄糖,脱去保护基团,最终合成出Lugrandoside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相似文献   

4.
少花斑鸠菊中苯丙素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珂  贾安  朱建鑫 《分析化学》2008,36(1):47-51
利用DiaionHP-20、ToyopearlHW-40、MCI-GelCHP-20、SephadexLH-20、RP18、硅胶等柱色谱法对海南少花斑鸠菊(Vernonia chunii)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方法(1HNMR、13CNMR、DEPT、1H-1HCOSY、HSQC、HMBC、ESI-MS、IR)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中分离鉴定了7个苯丙素类化合物:3,2′-二-(3,4-二羟基苯基)-5,3′-二羟基-6,7-骈二氢吡喃-3,4-二氢苯骈吡喃酮(Ⅰ)、1,3-二咖啡酰基奎宁酸(Ⅱ)、1,5-二咖啡酰基奎宁酸(Ⅲ)、1-(3,4-二甲氧基苯基)-2,3-二羟甲基-6,7-二甲氧基-1,2,3,4-四氢萘(Ⅳ)、绿原酸(Ⅴ)、咖啡酸(Ⅵ)、阿魏酸(Ⅶ)。其中Ⅰ为新化合物,另外6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苯丙素类天然产物因其良好的生理活性而备受人们关注,化合物1是1999年Kikuzaki等[1]从植物Pimenta dioica的果实中分离出的一种新的具有抗氧化活性的天然产物,其分子所含的两个手性中心的绝对构型未定,迄今未见有关其合成的报道.最近我们以香草醛为起始原料,经羟基保护,Wittig反应还原,Sharpless不对称双羟化,脱保护等8步反应,以36%的总产率首次完成了化合物1的全合成,并确定了1的绝对构型,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均经1H NMR,IR,MS等光谱数据确证,合成产物的波谱数据与文献一致.合成路线如下:  相似文献   

6.
奥地利学者Brader等从南非一种灌木植物Coleonema pulchellum Williams的根部分离得到一系列具有抗真菌和抗细菌生物活性的烯基苯丙素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Colenemol(1a)和Colenemal(2)是生物活性很强的香叶氧基苯丙素类新天然产物,化合物Prenycol acetate(3)是具有异戊烯氧基苯丙素类天然产物,这些天然产物至今未见有关它们的合成报道.本文从羟基苯甲醛出发,通过氧代、缩合、还原、酯化(或氧化)等四步反应完成了天然产物Colenemol(1a),Colenemal(2)和Prenycol acetate(3)的全合成.所有化合物均经过1H NMR,IR,MS等光谱数据确证,合成化合物的波谱数据与文献[1]完全一致.其合成路线如下:  相似文献   

7.
以白杨素为起始原料, 通过卤代和水解反应制得中间产物7-O-羧烷基化的白杨素衍生物(6~9); 然后以1-乙基-3-(3-二甲氨基丙基)碳二亚胺(EDCI)、 1-羟基苯并三氮唑(HOBt)和4-二甲氨基吡啶(DMAP)为催化体系, 4个中间产物分别与甘氨酸甲酯盐酸盐进行酰胺缩合反应, 制得白杨素甘氨酸甲酯类化合物12~15; 化合物12~15在pH=10~11和室温下水解得到相应的白杨素甘氨酸类化合物(16~19). 所有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均经 1H NMR, 13C NMR, IR以及MS确认. 以顺铂为阳性对照药物, 采用噻唑蓝比色(MTT)法检测了目标化合物对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胃癌细胞MGC-803的体外增殖抑制作用. 结果表明, 目标化合物14~16, 18和19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明显强于白杨素, 且化合物18(IC50=4.36 μmol/L)对MGC-803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强于阳性药物顺铂(IC50=4.40 μmol/L).  相似文献   

8.
本文选用1,3-二溴丙烷、邻苯二甲酰亚胺钾、硫脲、二硫化碳及取代溴苄为原料,经5步反应合成8个未见文献报道的辣根素类化合物,通过核磁氢谱、碳谱及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选取大肠杆菌(DH5a)、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白色葡萄球菌(ATCC8799)、藤黄八叠球菌(ACCC11001)、枯草芽孢杆菌(ATCC6633)、蜡状芽孢杆菌(ACCC11077)及四联球菌(ATCC35098)测试室内杀菌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合成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杀菌活性,其中6a对藤黄八叠球菌的最小杀灭浓度仅为4μg·m L-1。  相似文献   

9.
汉黄芩素(wogonin,5,7-二羟基-8-甲氧基黄酮)是传统中草药黄芩的有效成分之一,其抗肿瘤活性显著,且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有其独特的机制.目前报道的化学合成法大多总收率较低,反应条件苛刻或原料来源困难.笔者以2,4-二苄氧基-6-羟基苯乙酮与苯甲醛为原料,经Claisen-Schmidt缩合、氧化关环得到5,7-二苄氧基黄酮,通过对5,7-二苄氧基黄酮的8-位碘代、硼酸酯化和氧化从而高效引入8-位羟基,再经甲基化和脱苄基保护完成汉黄芩素的克级合成,总收率大于70%,且反应条件温和、无需柱层析,适合规模化生产.为该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结构修饰、活性和机制研究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三种保护的二糖苯丙素苷的合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先成苷法,从已合成的2-对烯丙氧苯乙基-4,6-O-亚苄基-β-D-葡萄糖苷(1)出发,经2位选择性乙酰化、3位引入三乙酰基保护的鼠李糖基、4,6位脱去亚苄基,得到了关键的中间体4;在化合物4的葡萄糖4、6位分别引入对位取代的肉桂酰基,便得到了保护的二糖苯丙素苷5、7、8。与后成苷法相比,路线缩短一步,收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4个天然1,7-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4个天然1,7-二芳基庚烷类化合物:1-(4′-羟基-3′-甲氧基苯基)-7-(4″-羟基苯基)-5-羟基-3-庚酮(1),1-(4′-羟基-3′-甲氧基苯基)-7-(4″-羟基苯基)-4-庚烯-3-酮(2),1-(3′,4′-二羟基苯基)-7-(4″-羟基苯基)-5-羟基-3-庚酮(3),1-(3′,4′-二羟基苯基)-7-(4″-羟基苯基)-4-庚烯-3-酮(4).化合物1,2,4为首次合成.  相似文献   

12.
徐焱  王振  凌云  董玮  邢静  梁沛  杨新玲 《有机化学》2012,32(7):1278-1283
酪氨酸酶在昆虫体内起着很重要的生理作用,是一个潜在的农药作用靶标.为了发现新的农药先导化合物,在前期工作基础之上,设计了一系列取代苯丙醛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以取代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5步反应合成了15个目标化合物,其结构通过红外、核磁氢谱、质谱及元素分析确认.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该系列化合物对棉铃虫酪氨酸酶活性均优于商品化药剂托酚酮.  相似文献   

13.
巴西木素类型天然产物是从中药苏木(Caesalpinia sappan)中分离得到的一类化合物,因其独特的结构和良好的生物活性而成为合成化学家关注的焦点.目前,已有许多关于这类天然产物合成的报道.我们主要对巴西木素类型天然产物的合成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4.
采用虚拟化合物生成法对抗肿瘤的苯丙素甙(PPGs)类化合物进行了配体受体对 接研究。以三种不同的骨架结构为基础分别生成了五十个虚拟苯丙素甙(PPGs)类化 合物,并将它们与端粒DNA受体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已知结构的对接结果,通过虚 拟筛选的方法得到了一批与受体相互作用能较高并且复合物能量较低的新的有潜力 的活性化合物。该方法可以弥补分子对接研究中,只能计算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无法有效设计新化合物的不足。这种方法在基于结构的药物分子设计中具有重要 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中军  张三奇  王安邦  蔡孟深 《化学学报》1998,56(11):1128-1134
首次报道了苯丙素苷类化合物EutigosideA,即1-O-[2-(4-羟基苯基)乙基]-6-O-(E)-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的全合成。从四乙酰溴代葡萄糖出发,经过成苷、脱乙酰基两步反应,制备了2-对烯丙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采用酰氯法在低温下将对乙酰氧基肉桂酰基引入化合物3的葡萄糖6位,再经过脱烯丙基、脱乙酰基两步,便顺利地合成了天然苯丙素苷EutigosideA。以化合物3为原料,经过对葡萄糖4,6位亚苄基化、2,3位乙酰化、4,6位脱亚苄基、选择性6位乙酰化及4位引入对乙酰氧基肉桂酰基等五步反应,得到了保护的苯丙素苷(OsmanthusideA(10);但在NH~3/MeOH条件下脱乙酰基时,化合物10中的香豆酰基从葡萄糖的4位迁移至6位,最终又得到了EutigosideA。  相似文献   

16.
李中军  张三奇  王安邦  蔡孟深 《化学学报》1998,56(11):1128-1134
首次报道了苯丙素苷类化合物EutigosideA,即1-O-[2-(4-羟基苯基)乙基]-6-O-(E)-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的全合成。从四乙酰溴代葡萄糖出发,经过成苷、脱乙酰基两步反应,制备了2-对烯丙氧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3),采用酰氯法在低温下将对乙酰氧基肉桂酰基引入化合物3的葡萄糖6位,再经过脱烯丙基、脱乙酰基两步,便顺利地合成了天然苯丙素苷EutigosideA。以化合物3为原料,经过对葡萄糖4,6位亚苄基化、2,3位乙酰化、4,6位脱亚苄基、选择性6位乙酰化及4位引入对乙酰氧基肉桂酰基等五步反应,得到了保护的苯丙素苷(OsmanthusideA(10);但在NH~3/MeOH条件下脱乙酰基时,化合物10中的香豆酰基从葡萄糖的4位迁移至6位,最终又得到了EutigosideA。  相似文献   

17.
联苯类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苯类化合物是一类极为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在有机合成中往往通过有机金属偶联反应构建此类化合物.以反应底物分类综述了近年来通过偶联反应合成此类化合物的方法,详细介绍了以卤代芳烃与芳基金属化合物为底物的反应.  相似文献   

18.
金属卟啉类化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属卟啉;次卟林(Ⅸ)二甲酯;(乙酰基)次卟啉(Ⅸ)二甲酯  相似文献   

19.
郭亚宁 《合成化学》2016,24(3):247-249
芳醛和取代肼经亲核加成 消去反应合成了5个腙类化合物(3a~3e),其中香兰素腙(3a)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1H NMR, 13C NMR, IR和元素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20.
赵曦  张士磊  段文虎 《有机化学》2007,27(12):1509-1515
报道了一条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A的有效合成路线. 通过L-脯氨酸催化对硝基苯甲醛与丙醛的羟醛缩合反应, 高立体选择性地构建了目标分子的手性中心, 羟醛缩合产物的ee值大于99%, antisyn=16∶1. 随后的合成过程中无消旋化现象, 合成的曲古抑菌素A是单一R型异构体, ee值大于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