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世界上第一颗氢弹爆炸标志着轻核聚变的成功,这一聚变是在上千万度的高温下完成的,因此,轻核聚变过程又称为热核反应.这一声巨响,为人类探寻新能源开拓了美好的前景.氢弹爆炸是一种不可控的热核反应,人类为了和平利用聚变反应能就需要实现可控热核反应.从第一颗氢弹爆炸到现在的几十年间,人们一直在努力研究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这是当今物理学领域中最重大课题之一.实现可控热核反应,需要满足四个方面的条件.  相似文献   

2.
<正>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50周年纪念日。50年前的这一天下午,我也在试验基地的参观场地上,对那时的情景,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我们这些刚从爆心撤回来的参试人员被安排在离爆心几十公里处的一个小山坡上,指挥部给每个人发了一副  相似文献   

3.
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的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5年8月6日,美国一架B-29战略轰炸机在日本广岛上空投下了第一颗原子弹,8月9日又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至今已整整60年了。原子弹的使用尽管迫使日本于1945年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并未为人类赢得永久的和平,相反地却把世界带进了原子战争的时代,笼罩在广岛长崎上空的原子弹烟云,绵延到整个世界,核武器从此开始威胁全人类。一、原子弹的物理基础原子弹是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瞬时释放巨大能量的核武器。其基本原理是:铀235、钚239等重核在中子轰击下发生裂变反应,这一过程同时放出2~3个中子和200MeV的能量(相当于3.2×1011焦耳)。  相似文献   

4.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宣告了核武器的问世,即产生了第一代核武器--原子弹.原子弹是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的链式裂变原理制成的核武器.  相似文献   

5.
从1961年5月至1980年4月,从32岁到51岁,周光召先生在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工作了19年,把人生最富于创造力的一段时间献给了祖国的核武器事业,与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一起,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与氢弹的突破立下了丰功伟绩,为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6.
<正>于敏院士是当代中国杰出的科学家,20世纪50年代开始在近代物理所(1956年改为原子能研究所,即现在原子能研究院和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前身)从事原子核理论的研究工作,1961年调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从事核武器的研制。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氢弹原理爆炸试验成功仅用了两年零两个月,那是我国核武器发展最为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6月17日是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50周年。相关部门曾经对当年那段历史做过许多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侯艺兵等整理的《亲历者说"研制热核弹"》一书。本文是我对当年亲历氢弹研制和试验的情况的点滴回忆。20世纪60年代初,二机部(核工业部)在进行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时就安排了氢弹的预研。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二机部九院抓紧组织氢弹的研制工作。  相似文献   

8.
 1999年,中国政府严正宣布:中国早已掌握了中子弹技术且拥有了自己的中子弹。此消息极大地震撼了世界各国,也有力地回击了个别国家对我国所掌握的核技术的恶毒攻击。我国国防科技人员几十年的心血铸就的神秘杀手──中子弹,它到底为何物呢?让我们掀开它的面纱来看看。 一、中子弹的概述及特点 中子弹是一种以高能中子为主要杀伤因素,相对减弱了冲击波和光辐射效应的一种特殊的小当量战术核武器,它是在小型氢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和普通核武器相比,中子弹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早期核辐射效应强。原子弹和氢弹都是杀伤和破坏力极强的核武器,这样的武器会毁灭对方,但对使用者本身也没有太多的实际利益。  相似文献   

9.
核能应用与核电事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著名化学家哈恩早年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在矿物分离等研究过程中,出人意料地发现了放射性钍Th、锕Ac及镤91234Pa等;1938年,哈恩、斯特拉斯曼和梅特纳,在费米、伊仑·居里等人用中子轰击铀核的实验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实验与分析,提出了中子打进铀核,引起铀核剧烈振荡,使铀核发生形变,最后分裂成两个原子核.铀核裂变既放出巨大能量,又释放出中子.每一个铀核裂变,将放出200MeV的能量,并且放出2-3个中子,这些中子被另外的铀核分别吸收,又再引起铀核裂变,如此继续下去,形成链式反应.1942年费米利用核裂变的链式反应,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控的链式反应装置--核反应堆,揭开了人类利用原子能的新篇章.原子能首先在军事上应用.1945年美国最先安装了核爆炸装置,制造和爆炸了原子弹,1949年苏联也研制成功原子弹,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英国于1952年、法国于1960年相继试爆原子弹成功.我国也于1964年成功爆炸了自己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  相似文献   

10.
<正>(一)1964年春,托举原子弹的百米铁塔在罗布泊拔地而起,中国第一次核试验的现场准备工作全面展开。5058名参试人员来自解放军总部、各军兵种、新疆、兰州军区、二机部、公安部、国防部十院、军事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等26个单位,他们怀着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豪情壮志,搭起帐篷,连营千里,誓夺原子弹爆炸的成功。二机部九院派出222人的第九作业队奔赴试验现场。他们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押运原子弹元器件,  相似文献   

11.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美国于1945年8月6日和9日先后在日本两次投掷原子弹,遏制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继续。原子弹的巨大破坏力,使人们一听到“原子弹”三个字便不寒而栗,令人闻而生畏。原子弹刚在日本爆炸,在中国社会各界产生了很大的反响,人们惊呼人类已经进入原子时代。有关原子弹的内容,很快成为中国人非常热门的话题,竺可桢和胡适的日记中都多次提到原子弹。  相似文献   

12.
 王承书是中国科学院数理学部委员,著名的气体动力学和铀同位素分离学家.她于1956年冲破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挠,返回祖国.从60年代起长期从事和领导我国的铀同位素分离理论研究,培育出一批具有严谨的科学作风、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队伍.她在我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发展的各阶段,特别是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装料工作作出重大贡献.她治学严谨,平易近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深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  相似文献   

13.
<正>今年10月16日,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50周年纪念。近年来,我国原子弹研制的相关部门和学者对当年的那段历史以及"亲历者"做过许多访谈123。本文是我应《现代物理知识》刊物之约,对当年亲历原子弹研制和试验工作的情况的点滴回忆。20世纪50年代,党中央作出重大决策:研制原  相似文献   

1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今天,我们深怀景仰和激动之情,在这里隆重举行彭桓武先生铜像落成揭幕仪式. 大家知道,再过四天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44周年纪念日,在举国欢庆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时候,因特网上广泛转载这样一份Blog:"1964年10月16日15时,一团蘑菇云的升起令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在全球炎黄子孙心灵上引起了震撼.  相似文献   

15.
<正>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50周年的前夕,《现代物理知识》杂志约我写一篇回顾性文章。今年也是邓稼先同志诞辰90周年,我不由自主地回忆起与邓稼先在核武器研究院共同奋斗拼搏的26个年头的日日夜夜。他那高大的形象及特有的风格和品质展现在眼前。他的战友们会永远记住那火热激情的  相似文献   

16.
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问世.四十多年来核武器的性能不断提高.美、苏庞大的核武库对国际政治、外交、军事都产生重大的影响.现代核武器不但数量极大,性能也远远超过了初始阶段的原子弹。美、苏为改进其核武器投入了很大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许多精明能干的物理学家在武器实验室从事研究  相似文献   

17.
 五卢鹤绂不可逆性方程去年的七月,《香港新晚报》连续三次发表青子的文章,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卢鹤绂先生的历史贡献。在这篇题为《揭露原子弹秘密第一人--卢鹤绂与原子弹秘密》文章中,认为卢鹤绂是“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大的当数近年来高校的连续扩招.几年时间,我国在校大学生便从几百万扩展到两千多万,成了全球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在这个过程中,一大批专科学校升成本科"学院",而且就成了万人大学,跃过了寻常一所大学几十年、甚至几百年规模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等人发现铀裂变现象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在写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指出铀裂变可能导致新型重要能源的产生和武器的建造,由此导致了1942年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和1945年7月16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沙漠里进行的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试验,从而使得核能成为可供利用的主要能源之一。通常所说的核能包括原子核的裂变能和聚变能。裂变能是重原子核通过裂变而释放的能量而聚变能是由两个轻原子核聚合成一个较重核而释放能量。除了核武器外,裂变能主要用于发电,目前世界的核电已达总电量的16%。  相似文献   

20.
 芝加哥原子堆团队的成员于1946年12月2日团聚, 为纪念第一个自持链式核反应4周年。费米站在前排最左边, 右边第3位是西拉德虽然20世纪30年代发生了全球经济大萧条, 但在物理上却是一个令人振奋、戏剧性的十年。当时全球政治持续动荡不安, 但在核物理方面却有一连串革命性的突破, 为建造第一颗原子弹, 以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巨大赌注的竞赛揭开了序幕。卷入此竞赛核心的是一位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Enrico Fermi), 他的名字后来让这最顶尖的实验室之一(指位于芝加哥近郊之费米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Fermilab)增色不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