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本文针对双极堆式的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中,因电极1框结构所导致液流过程中存在的支路电流(shunt current)进行分析,提出了支路电流的计算方法并对5组单电池组成的电池组进行了理论计算,并探讨了支路电流对电池性能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支路电流的大小与电池位置密切相关,支路电流呈对称分布,电液通道中电流越接近电堆中心越小.主路电流充电时越靠近电池中心越小,放电时越靠近电池中心越大.2)充电时,电液通道中的支路电流会对接触溶液的双极板产生腐蚀;放电时,过大的支路电流会降低电池的电压、库仑及能量效率.  相似文献   

2.
本文推导了同时受反应物和产物影响的脉冲极谱电流方程式, 并对电流-电位曲线的性质进行了讨论, 用三种体系进行验证, 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合。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恒电流库仑滴定装置的结构与原理,对电解电流的自动恒定以及利用计算机对库仑滴定过程进行自动控制做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推导出统一的卷积和去卷积配位吸附电流方程式,讨论了电流、电位性质,并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相符。  相似文献   

5.
线性扫描伏安法研究 II: 超微盘电极上催化电流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斌  张祖训 《化学学报》1992,50(3):274-280
本文提出了超微盘电极上线性扫描伏安法催化电流理论及恒电位催化电流方程式,证实在k~1~1~z值足够大的条件下, 两种方法具有相同的电流-电位方程式。对理论进行了验证, 测定了亚铁氰化钾-氨基比林-氢氧化钾体系的化学反应速率常数(k~f)。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了超微盘电极上线性扫描伏安法催化电流理论及恒电位催化电流方程式,证实在k~1~1~z值足够大的条件下, 两种方法具有相同的电流-电位方程式。对理论进行了验证, 测定了亚铁氰化钾-氨基比林-氢氧化钾体系的化学反应速率常数(k~f)。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在玻璃碳电极上不可逆溶出催化的理论进行了研究,推导了溶出催化过程的电流方程,峰电流和峰电势方程,并用微计算机模拟出各种关系曲线,从理论方程得知溶出催化伏安法所得的峰电流比溶出伏安法的峰电流提高了二个数量级。本文还用钯的溶出催化实验验证理论方程,所得的实验结果均与理论方程相吻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针对双极堆式的全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中,因电极框结构所导致液流过程中存在的支路电流(shunt current)进行分析,提出了支路电流的计算方法并对5组单电池组成的电池组进行了理论计算,并探讨了支路电流对电池性能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1)支路电流的大小与电池位置密切相关,支路电流呈对称分布,电液通道中电流越接近电堆中心越小。主路电流充电时越靠近电池中心越小,放电时越靠近电池中心越大。2)充电时,电液通道中的支路电流会对接触溶液的双极板产生腐蚀;放电时,过大的支路电流会降低电池的电压、库仑及能量效率。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恒电位下两个铜线电极在磷酸溶液中的电流混沌振荡行为,通过恒定不同的电位数值,改变单个电极的电流振荡混沌行为,研究了不同混沌间的相互作用.调整线电极间的距离,研究了电极间距对电流振荡行为的影响.实验中两电极的振荡间呈现了复杂的耦合作用,耦合后的频率与耦合前电极原有的频率不同.两电极的混沌电流振荡中呈现出同步、准周期同步和反相同步等现象.电极距离一定时,振荡波形差别很大的两电极的电流容易呈现反相同步和准周期同步,波形差别不大时容易产生同步.强的耦合导致电极间电流振荡的同步,电极距离的加大,电极间电流振荡难以产生同步.对耦合作用机制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芳香烃含有环电流的理论,首先由Pauling在1936年对芳烃的抗磁各向异性进行研究中提出,次年由London应用LCAO分子轨道理论对π-电子的抗磁磁化率进行了计算。London的方法虽然用量子力学进行了计算,但是,只讨论了环电流对抗磁磁化率的影响,没有讨论到环电流本身。以后,Pople和McWeeny分别对London的计算法加以改进,用他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一种研究导电聚合物的现场电位、电导测量/电化学方法。该实验方法基于一种可重复使用的玻璃碳-碳纤维组双电极。用该方法研究了聚(3-甲基噻吩)和聚噻吩的现场电位、电导/电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12.
纳米沸石胶体化学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主要考察了MFI和BEA结构纳米沸石的胶体化学性质,对与纳米组装过程直接相 关的纳米沸石的电动性质体现为ξ电势)和自聚集性质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值、 离子强度和硅铝比对沸石ξ电势的影响.发现纳米沸石表的变化取决于其骨架结构 和组成,而电解质浓度的增大可使沸石胶粒的ξ电势减小;州增大可使ξ电势向负 电性增方向变化.较高的ξ电势是维持沸石胶液稳定的基本条件;而过小的ξ电势 则将导致纳米沸石的聚集或沉降,在毛细作用下纳米沸石可以自组装成沸石纤维, 沸石的粒径是影响该组装的关键因素,沸石粒径越小,越容易组装成致密透明的沸 石纤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推导了电负性电荷与静电势电荷的关系, 并把电负性电荷用于分子力学计算。我们的推导和计算结果表明, 电负性电荷也能很好的反映分子中的静电相互作用, 并用于分子力学计算, 从而我们为用电负性作为分子力学力场参数提供了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4.
李国胜  郑能武 《化学学报》1994,52(5):448-455
本文将价电子的轨道平均半径~n~l(n、l为轨道的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引入电负性函数中,并采取与常规方法不同的方式确定有效核电荷数Z'。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电负性标度-Z'/~n~l。该标度与Mulliken电负性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与Pauling电负性有大体上一致的周期性变化趋势。新标度有一定的物理含义,它代表价电子的平均核势,并且完全可由理论计算得到。  相似文献   

15.
本文测定了278.2~318.2K间的五个温度下七种浓度的NaOAc分别在10, 20,30, 40, 50, 60, 70, 80, 90及100%MeOH-H~2O体系中的摩尔电导Λ, 并应用FOS,Pitts, L-W, F-78等四个电导方程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处理, 得到了三个拟合参数Λ~O, K~Λ及R(或α)。最后, 对四个方程与实验的吻合程度, 温度、溶剂组成等对Λ~O、K~Λ的影响规律及溶质-溶剂相互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电流反馈示波极谱滴定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昭亮  高鸿 《化学学报》1990,48(6):554-560
本文提出了电流反馈示波极谱滴定法的原理、仪器装置及操作技术。为了提高去极剂切口的灵敏度, 可将dE/dt信号转换为电流信号后再反馈回电解池以补偿充电电流,一般可将切口灵敏度提高1至5倍, 图形分辨率也较经典方法高, 从而使滴定终点的变化更为敏锐, 扩大了示波极谱滴定的应用范围, 推导了电流反馈的交流电流极化理论公式, 分析了电流反馈对示波极谱图形、去极剂切口灵敏度及切口电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锁江  张海朗  陈庚华  韩世钧 《化学学报》1995,53(12):1157-1162
本文设计并制作一套可搅拌U型电导池, 并用其测定了LiCl, NaCl在PrOH-H2O二元混合溶剂中的摩尔电导。应用Fuoss-Onsager电导方程关联得到Λ。, a°及Ka, 并据此探讨了LiCl, NaCl-PrOH-H2O的微观结构及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CTAB反相微乳液中水辛烷分子的自扩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电导测量确定了CTAB/正丁醇/正辛烷/水四组分体系的相态,在反相微乳液区有明显的渗滤现象,通过脉冲梯度场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反相微乳液中水和辛烷分子的自扩散行为,采用双指数拟合得出辛烷的自扩散系数。对于体系中出现的渗滤现象以及水和辛烷分子自扩散系数反常的原因,从分子水平上进行了解释。水和自扩散系数(2~7×10^-10m·s^-1)比一般文献值高,其原因:一是水在油相中有较大的溶解度;二是渗滤现象的存在,由于液滴间相互作用的增强和:粘性“碰撞而导致液滴的融合,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瞬时水相连续通道,使水的自扩散系数增大。而辛烷自扩散系数比一般文献值小,则是由于在微乳液液滴的栅栏中表面活性剂分子烃链与辛烷分子间范德华引力所造成。  相似文献   

19.
用MSCV法研究了活性炭及乙炔黑在pH1-12范围内的电氧化,两种炭的φ~s、η~s与pH的关系(φ~s及η~s是CO~2开始析出的电位及超电位)以及I~M、φ~I与pH的关系(I~M、φ~I分别为给定电位下的质谱强度及给定I~M下的电位)均为一折点在的pH~7的折线。这暗示酸、碱介质中有不同的氧化机理。pH>7时,η~s及Tafel斜率b均较pH<7时的大。似可推断在酸性介质中形成CO~2所需的氧原子来自水分子放电,其活性明显大于来自碱性溶液中OH^-放电产生的氧原子。因而在酸性介质中炭氧化为CO~2较碱性介质中易于进行。两种炭之间氧化活性亦有明显区别。活性炭的φ~s比φⅲ(O~2/H~2O)负400-600mV;乙炔黑的φ~s则接近或正于φⅲ(O~2/H~2O)。前者的I~M及b均后者大。乙炔黑较低的氧化活性可归因于其较高的有序性结构。  相似文献   

20.
曹镛  郭可珍 《化学学报》1988,46(5):445-451
用XPS(X射线光电子能谱法)研究了十余种掺杂聚乙炔的电荷转移过程, 发现对大部分掺杂剂, 由Cls谱裂分所计算的电荷转移量与掺杂剂的氧化电位直接相关. 一些强氧化性或过渡金属质子酸也符合这一规律, 同时观察到掺杂后这些氧化性质子酸本身发生价态变化. 因此这些质子酸的掺杂不是文南中所报道的质子酸机制而是氧化还原机制.所研究的若干种非氧化性或弱氧化性质子酸掺杂后电导率均较低, 这进一步表明掺杂过程中的电荷转移过程是产生高导聚乙炔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