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Hg^2^+在碳纤维微电极电沉积Hg的形态, 沉积机制和实验参数对汞膜性质及溶出电流的影响; 剖析了Hg的成核过程, 验证了成核理论; 借扫描电镜观察了汞晶体图象。约在6×10^-^5mol·L^-^1Hg^2^+时镀汞, 可形成密布型微汞滴构成的类汞膜, 微滴直径在0.03-0.2μm, 汞微滴密度约为5.7×10^6个/cm^2, 提出了优化汞膜的实验条件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3.
熊丽华  施财辉 《电化学》1998,4(1):25-29
本工作利用微循环伏安法和阶跃电位法研究在AuCl3的酸性溶液中金在玻碳和铂微电极上的电沉积行为。结果表明,金在微电极上成核所需的过电位较高,但成核几率也高,在所研究的微电极尺寸范围内,金可形成大量的临界单核,且核的生长速率很快。铂微电极上金电沉积的I-t曲线符合连续成核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用电化学方法和扫描电镜对沉积晶体图象的观察,剖析了碳纤维微电极上汞膜的形成过程,提出了优化汞膜的实验条件;导出了碳纤维微汞膜电极上单扫描溶出电流方程式。通过搅拌和支持电解质对溶出峰电流影响的研究,提出了一个简化的分析手续,开发了CFME在ASV中的应用,Cu~(2+),Pb~(2+),In~(3+)和Cd~(2+)同时测定的检测限达3.0,0.6,1.2和0.5ppb,Zn~(2+)的检出限为1.3ppb。  相似文献   

5.
用现场电化学原子力显微镜(ECAFM)观察玻碳微电极上银单核电化学成核与生长的不同阶段的行为,结果表明银单核在玻碳边缘生成以(100)面择优的晶粒,证实了成核过程强烈地信赖于玻碳棋底的状态,有成核历史的基底沉积多核,经特殊方法“清洗”的基底沉积单核,本工作首次把ECAFM应用于微电极系统的研究,对微是极上的单核生长进行实时观察;同非现场测量进行比较,演示一种轩单晶微电极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6.
将胆固醇吸附在碳纤维汞膜微电极表面,阳极溶出时,可产生一个灵敏的1.5次微分溶出峰,其峰电位为-0.06V(vs,SCE,下同),峰电流和样品浓度在1.0×10-5~1.0×10-7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可达1.0×10-8mol/L。本文讨论了测定条件,建立了测定胆固醇的新方法,并对实际样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碳纤维汞膜微电极1.5次微分伏安法测定米托蒽醌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米托蒽醌(MXT)能吸附在碳纤维汞膜微电极表面,阴极溶出时,产生一个灵敏的1.5次微分溶出峰,其峰电流和米托葱酿的浓度在1.0×10-5mol/L~1.3×10-9mol/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经3min的富集,检出限可达1.0×10-10mol/L,据此建立了测定MXT的灵敏的新方法,本文讨论了实验条件,并对血样中的MXT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8.
普鲁士蓝膜的电沉积及其电化学阻抗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循环伏安法在两种不同组成的电解液中进行铂电极上普鲁士蓝膜的电化学沉积,在氯化钾溶液中测量了修饰膜的循环伏安行为,比较了两种膜的电化学阻抗谱。修饰普鲁士蓝膜铂电极的电化学阻抗谱测量结果表明,沉积条件及其沉积膜厚度均对电子传递过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用旋转圆盘电极法研究了激光照射下铜的电沉积过程。证明激光照射引起电极界面微区温度升高, 使平衡电位正移, 交换电流i~o和电荷传递系数α均增大, 剧烈的微区搅拌提高了极限扩散电流。这些变化都加快了电沉积速度, 使高速局部电镀有可能实现。  相似文献   

10.
Mg离子二次电池是有望用于电动汽车的“绿色”蓄电池,它比Li离子二次电池低价、较高的安全性和环境友好及可大电流、大容量放电。本文对迄今为止关于镁的电沉积及镁离子二次电池的电解质溶液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设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一种简单电化学方法,即恒电流法处理自制碳纤维电极,在脑神经递质测定中显示了很高的灵敏度和分辨能力.活化后的电极对多巴胺的检测限达5×10^-8mol.dm^-3,对多巴胺和抗坏血酸的伏安峰分离达170mV.作者使用该电极,采用半微分伏安法测定了活体大鼠脑内抗坏血酸,3,4-二羟苯乙酸和5-羟吲哚乙酸的浓度分别为1.7×10^-4,2.1×10^-5和 3.3×10^-6mol·dm^-3.本文对电极的制作,活化条件,伏安峰判别,在体药物实验和电极活化机理等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溶出伏安法中玻碳镀汞电极表面的汞膜状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宝祥  漆德瑶 《化学学报》1985,43(2):134-139
本文对不同条件下形成的汞D$的形成过程丶汞膜形态与其形成条件的关系以及对溶出峰的影响.结果表明: 玻碳表面的汞膜是由视直径小于10μm, 的微汞滴构成, 其分布密度随镀汞电位的负值增加而增加;微汞滴在电析过程中不断长大并相聚成更大一些的微汞滴, 在旋转玻碳电极上, 汞膜的最大平均厚度大会超过5μm, 而适用于溶溶出分析的范围为0.05~1μm, 比文献记载的范围(0.001~10-5M时虽经长时间镀汞用的Hg2+ 浓度的适用范围为1X10-5 ~2x10-4 m; Hg 2+浓度为2X10-ⅴM 时虽经长时间镀汞亦不易产生较大的微汞滴. 实验还表明峰高的重现性与电极表面载汞量有关. 还观察到较大的微汞滴在电极表面滑动以致被甩离电极表面的现象, 严重时会引起峰的下降.  相似文献   

13.
钴(II)-丁二肟体系的吸附伏安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文睿  刘坤 《化学学报》1985,43(10):923-929
本文对钴(II)与丁二肟配合物Co(II)A2在悬汞电极上的吸附伏安法作了研究。在-0.60~-0.90V(vs.SCE)Co(II)A2能在悬汞电极上很好地吸附,当电极向阴极方向扫描时,吸附在电极上的Co(II)A2分二步不可逆地还原到Co(O)(Hg)。本文导出了在低覆盖度下富集阶段电极表面吸附量的表达式,实验结果与理论推导相符.理论上分析了不可逆过程线性扫描吸附伏安法的灵敏度,影响灵敏度的主要因素是吸附富集时间,当富集120秒时,检测下限可达1x10[-9]M,此结论得到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Tl(I)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了Tl^3^+-H2O2-Fe^2^+体系的反应参数, 据此计算了该体系的反应级数, 得到了反应速率方程式, 对该反应体系的反应机理进行了探讨, 并用稳态处理法对所提出机理进行验证, 其结论与实验所得速率方程完全符合。  相似文献   

15.
邹时复  韩本政 《化学学报》1989,47(7):694-698
光度法工作曲线不成线性关系的情况多数是由体系存在逐级配合物所致, 为获得线性关系, 有人提出在两逐级配合物的主要等色点波长测量, 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同时生成第二配合物的影响, 但没有深入的理论分析。本文通过实验与理论分析, 证明此法在多数情况下仅可改善线性关系, 但不能得到直线, 经进一步研究, 找到了这个问题的另外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在60℃和恒定离子强度下,用平衡pH法研究顺丁烯二酸存在下Cr^3^+的水解和聚合作用.Cr^3^+和顺丁烯二酸同时以三种不同的浓度0.006,0.008和0.01mol.dm^-^3存在,Cr^3^+在水溶液中的状态用作图法和pqr分析法测定,发现有如下粒子存在:[CrA]^+,[Cr(OH)A],[Cr~2(OH)~2A~3].作图法的结果用计算机进行修正,计算了约50个数据点.所有粒子的水解常数均得到了良好的拟合.结果表明,使用LEMIT程序计算能比作图法所得的结果更为精确,此外还讨论了在顺丁烯二酸存在下Cr^3^+的聚合机理.  相似文献   

17.
利用连续流动微反研究了Rh+Co/Al2O3催化剂的CO加氢反应, 结果表明反应在220℃以上发生, 反应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和H2/CO值的增加而增加。利用TP-IR动态方法研究了Rh+Co/Al2O3上CO和H2共吸附及其动态行为。结果表明在Rh+Co/Al2O3的孪生及线式中心上, CO和H2室温共吸附时即有部分孪生及线式CO转化为相应的羰基氢化物, 随着温度的升高, 剩余的孪生和线式CO继续向相应的羰基氢化物转化。而羰基氢化物则向多羰基氢化物转化。在到达反应温度之前, 催化剂表面只存在羰基氢化物及相应的多氢羰基氢化物。在反应温度则导致产物CH4生成。与CO加氢反应和CO歧化的吸附态研究结果相关联, 作者认为Rh+Co/Al2O3上CO加氢生成CH4是经由羰基氢化物-多氢羰基氢化物途径。  相似文献   

18.
马桂林  黄明昌 《化学学报》1992,50(3):262-268
本文合成了[Co(tp)~2(Me-en)]ClO~4(tp:2-羟基-2,4,6-环庚三烯-1-酮负离子;Me-en:N-甲基乙二胺)三元不对称配合物, 用离子交换法分离了该配合物的Λ(R)△(S)和Λ(S)△(R)两对对映体,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对映体的不对称配位氮的翻转速率常数k~e~p(差向立体异构化速率常数), 用^1HNMR法测定了对映体的不对称配位氮的重氢化质子交换)速率常数k~D, 并与同属CoO~4~2型的Na[Co(OX)~2(Me-en)](OX:草酸根)、[Co(acac)~2(Me-en)]ClO~4(acac:2,4-戊二酮负离子)配合物的k~e~p、k~D值进行了比较, 讨论了影响质子交换、不对称氮翻转速率的因素及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9.
20.
研究了单羟基冠醚配位体6-羟基-2, 3, 9, 10-二苯并-1, 4, 8,11, 14-五氧杂环十六-2, 9-二烯(L)对钙和镧系元素的竞争配位反应, 发现该配位体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对钙的配位能力要明显大于对重稀土的配位能力; 同时研究了标题大环配位体和钙的配位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该配位化合物的分子结构式为[Ca(NO3)(H2O)L](NO3),Mr=528.47, 晶体属单斜晶系, α=1.5285(6), b=0.9713(3),c=1.5134(7)nm, β=98.79(3)ⅲ, V=2.2205nm^3, Dex=1.521g/cm^3,Dc=1.527g/cm^3, Z=4, 空间群为P21/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