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盐湖卤水提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评述了目前国内外从盐湖卤水(海水)中提锂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对无机离子交换吸附法进行了探讨,认为具有尖晶石结构的LixMn2O4化合物是最有应用前景的提锂材料。 相似文献
2.
3.
无机离子交换法从卤水中提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机离子交换法主要适合于从含锂较低的卤水中提取锂,是开发我国盐湖锂资源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重点介绍了国内外无机离子交换法从卤水中提锂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提锂的技术关键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蓬勃发展不仅使锂离子电池需求量激增,大批锂离子电池在达到一定循环次数后也会因无法继续使用而报废。目前研究者们已经对废旧锂离子电池中有价金属的提取方法进行了许多研究,但回收过程中重点关注的对象是钴和镍,锂作为锂离子电池中的主要成分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随着锂资源供需关系的日趋紧张,近年来通过将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的锂优先选择性提取以提高其回收效率的研究不断增多。基于此,本文系统梳理了从不同正极材料(如钴酸锂、锰酸锂、镍钴锰酸锂和磷酸铁锂)中选择性提锂的方法,包括高温转型、选择性浸出、机械化学及电化学法,为后续有关退役锂离子电池选择性提锂的研究及产业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盐湖卤水提锂分离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吸附或离子交换技术直接从中低锂含量盐湖卤水中提取锂是最经济、最理想的提锂技术路线,寻找、研究性能优异的锂的吸附分离材料,是实现这一技术路径的关键。重点阐述了离子交换与吸附法提锂的各种分离材料,并指出了盐湖卤水提锂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7.
针对离子筛成型时成型工艺参数不明确的问题,以Li1.33Mn1.67O4为研究对象,使用反溶剂成型法合成复合吸附剂P-LMO,进行成型工艺及性能的研究。通过对进料管径、进料速度、反溶剂搅拌速度、聚氯乙烯(PVC)的聚合度、PVC和溶剂的配比等因素考察离子筛成型的规律,确定最佳合成条件为进料管径3.2mm、进料速度1~3mL/min、反溶剂搅拌速度50~200rpm、PVC的聚合度1300、PVC和溶剂配比为75mg/mL时,获得粒径为3mm的球形复合吸附剂。通过对比磨损率和硬度确定PVC理论添加量为20%。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pH=10、锂离子初始浓度为150mg/L的溶液中吸附40h,吸附达到平衡,吸附容量为7.5mg/g。 相似文献
8.
9.
在水热条件下,制备了水合碱式磷酸铁微球,500 oC焙烧后生成直径为5μm的碱式磷酸铁,接着与碳酸锂一起焙烧后生成了球形磷酸铁锂.我们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所获得产物的尺寸和形貌,同时在产物表面形成均匀碳包覆,改善了磷酸铁锂的电化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电动汽车和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于高比能二次电池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锂金属以其极高的理论比容量和极低的电极电势被视为下一代高比能电池理想负极材料之一. 但是, 锂枝晶的生长及体积膨胀等问题限制了金属锂负极的实际应用. 在金属锂负极中引入三维骨架可以有效抑制锂枝晶生长, 缓解体积膨胀. 其中亲锂骨架可以降低锂的形核能垒, 诱导锂的均匀成核, 更加有效地调控锂沉积行为. 本文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总结了锂金属负极中亲锂骨架的研究成果. 根据亲锂材料的不同对亲锂骨架进行了分类, 总结了各类亲锂骨架在调控锂沉积行为和提高电池性能方面取得的成果, 并对其今后的研究和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盐湖卤水萃取提锂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磷酸三丁酯(TBP)为萃取剂,煤油为稀释剂,在FeCl3存在的条件下,选择性萃取盐湖卤水中的锂。系统研究了相比、萃取剂组成、铁锂比等对锂萃取率的影响,及洗涤、反萃取工艺条件。得到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相比VO/VA为1.5,TBP质量分数为75%,cFe3+/cLi+=2,cH+=0.02 mol·L-1,萃取时间为20 min;洗涤相比VO/VA为15;反萃取相比VO/VA为20。并运用红外与核磁方法分析研究,表明是TBP上的P=O双键与LiFeCl4金属配合物的配位水分子产生氢键作用而使金属配合物与TBP结合。 相似文献
12.
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阻抗谱(EIS)是研究电化学系统最有力的实验方法之一,在过去的20多年中,EIS 被广泛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研究和生产领域,包括研究电极界面反应机理和容量衰减机制,测定相关电极过程动力学参数和电池的健康状态、荷电状态以及电池的内阻。本文分析了锂离子电池中电极极化过程包含的3 个基本物理化学过程———电子输运、离子输运和电化学反应过程,探讨了每一基本物理化学过程包含的步骤及其EIS 谱特征,详细论述了与电子输运相关的基本物理化学过程———接触阻抗和感抗产生的机制;介绍了多孔电极理论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阐述了基于多孔电极理论进行阻抗谱数值模拟的建模原理与方法。 综述了石墨、硅、二元3d 过渡金属氧化物、LiCoO2、尖晶石LiMn2O4、LiFePO4、尖晶石Li4Ti5O12、过渡金属氟化物材料等电极的典型阻抗谱特征和各时间常数的归属问题。最后讨论了EIS现存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固态锂电池具有安全性好、能量密度高等优点,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电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由化学/电化学和物理因素引起的界面副反应与高界面阻抗问题制约了其进一步发展。先前的综述已对解决化学/电化学界面问题的方法有了相对全面的阐述,但并未细致讨论不同结构固态电池中物理界面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本文将简要介绍化学/电化学界面问题及其解决方案;重点按结构特点将固态锂电池分为三明治结构、粉末复合结构和3D一体化结构,细致地分析不同电池结构的物理界面特点与优化策略,并对各种策略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分析;最后,对固态锂电池电极/电解质界面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4.
15.
用透射电镜、高分辩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和拉曼光谱表征了用催化热解法制备的纳米碳管的结构,研究了纳米碳管的电化学嵌脱锂性能.以纳米级铁粉为催化剂热解乙炔气得到的纳米碳管石墨化程度较低,结构中存在褶皱的石墨层、乱层石墨和微孔等缺陷,具有较高的贮锂容量,初始容量为640mAh/g,但循环稳定性较差.而以纳米级氧化铁粉为催化剂热解乙烯得到的纳米碳管结构比较规则,循环稳定性较好,但贮锂容量较低,初始容量为282 mAh/g.讨论了纳米碳管的结构对其温度特性和不同电流密度下的充放电容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17.
18.
抗癌药物与DNA作用的电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针对当前电化学研究领域中的热门课题——DNA的电化学研究,阐述了与DNA的电化学研究相关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作用机理和作用模式等,概述了其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抗癌药物与DNA的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工作特别是该研究的潜在应用,即抗癌药物的新型筛选方法——电化学筛选方法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