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仔细讨论了在面光源照明下用肉眼直接观察的迈克耳逊干涉仪实验中产生的干涉条纹形状,指出等倾干涉和等厚干涉的实验条件,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两种干涉条纹的理解和判别。  相似文献   

2.
声波干涉演示实验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潘友华 《物理实验》2002,22(3):33-35
从波的叠加原理和波的干涉条件出发对纵波的干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声波干涉实验的关键、方法及注意事项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魏育逐  沈京玲 《大学物理》1993,12(10):31-32
本介绍了物理光学薄膜干涉中的等倾干涉实验的新做法:使用激光、硫酸纸屏(或毛玻璃屏)和云母片代替汞灯、薄云母片产生干涉圆环纹,大大简化了实验条件和方法,并对光源和圆环纹的形成作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4.
干涉、衍射实验中衍射物位置的估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光源的空间相干性和实际光源的边缘衍射特性两个方面分析给出了干涉、衍射实验中衍射物到光源的距离的估算公式,分析了双缝干涉和泊松亮斑两个实验实例.  相似文献   

5.
王芊萍  王书颖 《大学物理》1994,13(1):46-47,30
本文对图像相加实验中像面上产生干涉条纹的原因从理论和实验上作了分析讨论,找到了消除干涉条纹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多个等倾干涉条纹同时形成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情况下在迈克耳逊干涉仪上只能观察到一个等倾干涉条纹,但是实验中只要调节得当,可以同时观察到4个等倾干涉条纹,而且变化规律相同.本文根据迈克耳逊干涉仪构造原理、等倾干涉条件和菲涅尔公式,对迈克耳逊干涉仪同时形成多个等倾干涉条纹的实验现象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7.
自Dirac提出一个光子只能与自己干涉之后,Mandel等人用两个独立的激光器实现一阶干涉实验,引发了人们对于独立光源干涉问题的更多关注和探讨。我们首次以两个独立的伪热光源观察到二阶关联亚波长干涉现象。在实验中发现当两个独立的光源偏振相同时,固定一个单光子探测器扫描另一个探测器,通过符合探测能够探测到类经典的一阶干涉;在反对称的方向(x,-x)同时扫描两个探测器,能够探测到亚波长干涉条纹。用经典的理论方法也可对此现象作简单的解释。当光源的偏振互相垂直时,则无法探测到类经典的一阶干涉或亚波长干涉。这些实验现象将有助于人们理解双光子干涉的本质;热光因其双光子特性有可能有些特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钱裕昆 《物理》1994,23(8):F003-F003
中性原子干涉实验干涉实验是古老的实验,最早的干涉是可见光干涉,演示了光的波动性。最早的物质粒子干涉是电子干涉。著名的电子双缝干涉演示了物质粒子的波动性,为量子力学建立奠定了基础。1959年Aharonov-Bohm提出了AB效应的理论,1960年Ch...  相似文献   

9.
仔细研究了迈克耳孙干涉仪实验中产生等倾干涉和等厚干涉的实验条件和它们所产生的条纹的区别.提出了判别迈克耳孙干涉实验中等倾与等厚干涉条纹的依据.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两种干涉条纹的理解和判别.特别是在反射镜M1与M2不严格垂直时,同样可以观察到类似于等倾干涉的准圆环状条纹.我们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解释,并首次推导出等厚干涉直条纹任意一点上的微商(aδ/ad=2)为常数的结论,这一结果可以作为对迈克耳孙干涉仪现象的一个补充。  相似文献   

10.
本文自主设计了一种水波干涉衍射的演示实验仪器,通过光影法进行增强,展示了水波干涉衍射的效果。本文还研究了振动频率、衍射缝宽等不同条件下的干涉衍射现象,并对该现象的原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本文基于Matlab开发了一种可视化的水波干涉衍射虚拟仿真实验,具备图形化、直观性等优点。经过与演示实验现象的对比验证了仿真实验的合理性。仿真实验可以更好地应用于大学物理课堂演示。本研究成果可以促进物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对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迈克耳孙实验是大学物理中的一个重要实验.本文从迈克耳孙实验出发,讨论两个点光源在空间光场中产生的非定域干涉和承接光屏放在不同方位上所显示的干涉条纹,用Matlab软件做出干涉条纹图样,并对条纹的形状和光屏位置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通过条纹的形状判断出光源的位置.同时,解释实验中的一些现象,由此加深了对干涉原理和迈克耳孙实验的理解,为下一步更好地学习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牛顿环实验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顿环实验是大家熟悉的一种空气薄膜产生的等厚干涉实验,尽管实验原理并不复杂,却有不少著名物理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它进行过细致研究,因而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牛顿深入研究了这种实验现象,进行了精确测量,找出了环的直径分布规律;杨氏利用这一装置验证了位相跃变理论;阿喇戈由检验牛顿环的偏振状态,对微粒说理论提出了怀疑;斐索用牛顿环装置测定了纳黄双线的波长差.下面让我们看一下牛顿环实验的历史背景和作用.l最初的《顿环实验1665年胡克(RobertHooke)在他的著作中就描述了薄云母片、肥皂泡、吹制玻璃和两块压在一起…  相似文献   

13.
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实验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维玲 《物理实验》1997,17(5):237-239
一、引言法布里一拍罗于涉仪实验(以下简称F-P实验)是一个典型的等倾干涉实验,其干涉花样比牛顿环实验更清晰、更细锐.因其调节有一定难度,某些实验者往往将精力主要集中于调节上,忽略了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现对以下三个问题进行讨论:1.干涉环的宽度;2.测量误差;3.从第几圈干涉花样开始测量比较合理,以及至何时第一圈干涉花样算形成完整.二、F-P实验中的光强分布因为光的干涉花样是光强分市的表现,所以,对上述三个问题的讨论应从光强分布公式”‘的讨论入手,式中I0为入射光强,R为F-P标准具镀银面的反射系数;…  相似文献   

14.
陈玉琴  李跃 《物理实验》1997,17(4):178-179
杨氏双孔干涉实验是物理光学史中著名的实验.其意义在于有力地证明了光的波动性,并首先在应用方面完成了对光波波长的测量.我们结合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一简易的实验装置,不仅可以观测杨氏双孔所产生的直线条纹,也可以观测到在非近轴条件下的双曲线条纹.一、原理杨庄四刀立验县中分钟降而技得相干件而实现干涉的实验.如图1所示,点光源S发出球面波,被两小孔S;和S。(S;和S。相距很近,且到S等距)由同一波阵面分割出的相干光,在屏上P(x,y,z)点相遇,则光程差j为消去式中根号,化简便得到等光程差面的方程(2)式表明等光程…  相似文献   

15.
1波(机械波)的干涉实验.旧式的波的干涉演示实验仪,用水作为介质,相间的加强区域和减弱区域在振子附近还能看出一些,但稍远一些此实验现象就不明显了.新式的波的干涉实验仪通过镜像放大,效果明显,但发波槽内产生的两列波很不明显,会产生似事先设计好的多媒体演示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吴慧 《物理通报》2007,(5):41-43
用J2515型双缝干涉实验仪做双缝干涉实验,其目的有两个:一是观察自光的干涉条纹;二是观察和测量单色光的波长.实验仪器提供了红色和绿色滤光片,即测量红光及绿光的波长.通过本实验要达成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在狭缝间的距离和狭缝与屏间的距离不变的条件下,单色光的波长越长产生的干涉条纹间距越大,从而理解为什么自光产生的干涉条纹是彩色的.同时也知道不同色光具有不同的频率和波长.  相似文献   

17.
对部分相干光束的双缝实验干涉条纹进行了研究。利用转动的毛玻璃以及两个透镜构成了一个简单的产生部分相干光束的光学系统,通过调整毛玻璃与两个透镜的共焦点之间的距离,可以定量地控制光束的相干性。对不同相干性的光束经过双缝干涉之后的光强进行了实验观测,发现光束的相干性会对双缝干涉条纹的衬比度产生影响,光束的相干性越低,条纹衬比度也越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理论模拟,理论数值模拟的结果与实验观测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牛顿环干涉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光的干涉现象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光的波动性的认识,产生光的干涉的仪器很多,牛顿环仪是一种常见的观察光的干涉的光学器件、用牛顿环仪可以观察到光的等厚干涉,对其干涉条纹有关量进行测量,便可以很精确地测得产生牛顿环干涉条纹的光学元器件的一些特性参数、用牛顿环仪可以测单色光的波长、组成牛顿环仪的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检验物体表面的光洁度和平面度.用牛顿环干涉实验测平凸透镜的曲率半径是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基本实验.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该实验中存在一些问题,而且在数据处理方法上没有一个规范和统一的方法,本文就此进行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和师范物理教科书中都没有声波干涉的演示实验,只是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说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声波的干涉引起的,缺乏直观性。例如,某教材中讲到声波的干涉时,是这样举例分析的:“操场上安装两个相同的扬声器,当它们发出相同频率的声波互相叠加时,会产生振动加强和振动减弱的区域,因此,在操场上某些地方听到的声音大,在另外一些地方听到的声音小,这是声波的干涉现象。”  相似文献   

20.
一 本刊2003年第11期的<托马斯·杨双缝演示应用于电子干涉实验>一文描述了电子、中子等实物粒子显示出波动性,并得出了"单电子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表明,当少量电子通过仪器落在屏上时,其分布看起来毫无规律,并不形成暗淡的干涉条纹,这显示了电子的‘粒子性'.但大量电子通过仪器时,则在屏上形成了清晰的干涉条纹,这又显示了电子的‘波动性'"以及"这是单电子的干涉"两个结论.这里有两点需要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