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根据1997年,2002年和2003年3幅不同时段的卫星照片,以及各相应时段上海港潮汐水位和1982年海图等资料,采用RS,GIS技术进行分析和处理,计算出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一期工程前后九段沙及江亚南沙的面积,实现了对工程前后九段沙岛泥沙冲淤特点及冲淤速度变化的分析.从沙岛的自然延伸方向、航道整治工程方向和南北方向计算了沙岛各部分的淤涨与冲刷速率,分析了深水航道对该岛屿冲淤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工程的建设,九段沙及江亚南沙的演变特点及速度有明显变化:①九段沙6年来的淤积面积增长很快;②沙岛自然延伸方向淤涨速度有所下降;③沙岛沿航道整治工程导堤方向上的淤积速率增加;④沙岛局部位置冲刷程度有一定增强.  相似文献   

2.
福州盆地南北港冲淤规律与洪涝灾害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福州盆地南北港冲淤规律,近年来北港洪水分流量呈上升趋势,洪峰对北港的压力加大,文中还对福州城防洪涝灾害的措施等方面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以长江宜昌站、汉口站和大通站的径流量、输沙量等水沙特征值以及在崇明东滩上的实测数据为资料来源,探讨了多年来长江口的来水来沙态势,并运用泥沙通量估算方法,推算出近年崇明东滩的年淤涨速度,通过对比发现:近年来长江的径流量未见减少,输沙量却有减少的趋势;潮滩向海淤涨明显减慢.作者对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及其原因作了初步探讨,认为潮滩淤涨减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长江的输沙量减少所致;淤涨减慢的幅度超过了来沙量减少的程度,其重要原因是上游来沙减少的主要是易于沉积的中粗颗粒部分.  相似文献   

4.
武定门节制闸位于南京市武定门外秦淮河下游,2008年4月上游河道清淤从闸孔中心线(0+000)向上游60m(0+060)范围,河底清淤设计高程为0.20m。经断面测量分析,清淤段河道回淤情况发展较快,需继续加强观测,注意变化。  相似文献   

5.
针对洞庭湖泥沙研究大多基于物理与数学方法的现状,为实现泥沙冲淤变化的空间定位与可视化,基于GIS的空间数据处理与空间分析,提出泥沙冲淤变化空间定量计算与分析的综合方法。其步骤是:通过收集水下地形数据,建立数字高程模型;根据不同时间的高程模型计算容积及其变化;对冲淤区域进行空间划分,计算各区域冲淤量;总结泥沙冲淤的总体与局部规律。选择西洞庭目平湖,运用该方法,定量计算其库容,分析湖底地形变化情况,对冲淤变化区域进行空间划分,最后分析并总结其冲淤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目平湖约85.42%处于淤积状态,少部分处于冲刷状态,北部淤积现象较严重,泥沙淤积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减少。  相似文献   

6.
数值模拟方法是研究河口海岸环境问题的理想工具之一。但由于河口区域的海岸线与河岸线的形状非常复杂,加上众多的岛屿,给模式网格的划分造成很大的困难,为此,将自适应网格的生成方法应用于长江口和杭州湾的水动力学模拟,较好地克服了均匀网格拟合边界的困难,得到了较合理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7.
摘 要:通过对湛江湾不同时期的海底地形图进行对比,发现近年来湛江湾外航道南北二侧的拦门沙体积在不断缩小,地貌形态由丘陵状逐渐向梳状地貌演变,其中航道南侧等深线一直向东海岛岸线逼近,岸线侵蚀严重。文章对导致这一变化的成因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湛江湾内近年来大规模的围填海工程改变了整个湛江湾的纳潮量、泥沙来源、悬沙含量和潮流特征,使得原本处于平衡状态的湾外浅滩发生冲淤变化。  相似文献   

8.
依据海河工程局1892-1943 年的水文观测数据等档案资料, 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分析河道的冲淤变化, 发现人类活动产生较大的作用, 而潮差和径流量是影响河道深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有利于今天维护海河泄洪防洪的功能。海河的治理过程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型阶段, 在中国水利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三峡工程对长江口岸滩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工程的兴建将改变河流的来水来沙条件,必然地人坝址下游至长江口地区带来一系列影响,根据多次长江口水下地形资料,分析研究了长江口内外岸滩各自的演变进规律,得出口内岸滩的坍失并非上游来沙量的减少,而是河床淤积、主槽摆动所致;通过点绘上游来沙量与口外南汇边滩的冲淤变化关系图,发现两者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同时综合分析了三峡工程坝址以下河床情况,对三峡工程兴建后大通站泥沙量作了估算,从而预测三峡工程对长江  相似文献   

10.
论三峡水库下游的河床冲淤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回顾和分析了三峡建库前后坝下游汉口以上河段的冲淤情况,通过分析丹江口、三门峡等水库下游实测资料表明,在水库下游河床冲刷、沙量恢复过程中,各粒径组输沙量均不会超出建库前水平,这是与河床边界、河型等因素无关的一般性规律,目前三峡水库下游冲淤计算成果与其他水库下游的冲淤规律存在矛盾之处,汉口以上河段冲淤情况以及对防洪的影响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北支沉积动力环境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长江口北支为喇叭形准强潮河口,其发育深受地形条件、水动力因素和泥沙来源的制约,并因此而形成了复杂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作者以北支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资料为依据,阐明长江口北支表层沉积物的分布规律,试用M.Pejrp的新三角图式划分长江口北支的沉积动力环境(相),以期揭示北支的沉积作用机制,为深入研究长江口北支演变规律及北支的开发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北支的涌潮及其对河口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根据限产踏勘,实测并结合历史资料,阐述了长江口北支涌潮的发育,种类,形态和特点,并利用流体水跃现象的Froude 数判别,解释了涌潮成因。进一步研究表明,河槽束狭加大涨潮流速,河床淤浅则减缓潮波传速。北支在自然和人为的影响下,河槽不断束狭,河床逐渐淤浅是近年来涌潮发生次数增多,潮头增大的原因。随着涌潮潮头的推进,大量水沙上溯,这对北支和南支上段的滩,漕变化和河口环境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长江河口北支潮位与潮差的时空变化和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考虑长江河口径流、潮汐和风场共同作用,数值模拟和定量分析北支潮位和潮差时空变化和动力机制.北支月平均潮位呈现出从1月到7月逐渐增大,从8月到12月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主要决定于径流量产生的余水位.潮差具有季节变化,一年中出现两次极大值和两次极小值.两次极大值出现在3月(农历二月)和9月(农历八月),两次极小值出现在6月...  相似文献   

14.
长江河口横沙小港泥沙浓度的观测及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OBS-3浊度计在1998年2月12日至21日期间在长江河口横沙小港对悬浮泥沙浓度作了观测,同时也用ENDCO海流计测量了流速、流向、水温和盐度。观测数据表明不论潮还是小潮期间,在落潮过程中泥沙浓度的扰动比涨潮过程中更加频繁和强烈,存在着高频振荡。动力分析表明这是由潮扩散的不对称性造成的,即落潮期间垂向湍流扩散比涨得垂向切变不稳定增强。观测还指出泥沙浓度的变化与流速密切相关,存在着泥沙峰值滞后于流速峰值的现象。这是首次用先进的OBS浊度仪在长江口横沙小港观测在落潮期间泥沙浓度的高频扰动,并从动力成因上做出了解释。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枯季水动力悬沙特征与再悬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2月13~22日枯季大小潮期间在长江口北港、口门及口外进行了水动力、悬沙浓度和盐度的全潮观测,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研究区域的再悬浮/沉降通量进行计算,进而讨论长江口枯季水动力和再悬浮特征.结果表明,长江口外以潮流作用为主,但流速、悬沙浓度和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仍与径流作用有关,观测期间再悬浮现象不显著.北港内及口门处,径流作用较强,盐度较低,落潮流速大于涨潮流速,当流速较大时,底部再悬浮作用显著.计算结果表明,再悬浮通量的数量级为10-3~10-6kg m-2s-1,沉降通量为10-9~10-10kg m-2s-1.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冰后期沉积物的元素组成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长江口冰后期钻孔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无比民表层沉积物非常接近,反映冰后期沉积物主要来自长江,其它物源及环境变化影响较小,不同沉积环境中一些元素组成会发生变化,尤其是河床相沉积物中过渡金属元素组成化最明显,不同沉积相中稀土元素(REE)绝对质量比虽有差异,但稀土的配分模式很接近,同样反映出冰后期沉积物物质来源的单一。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9年2,4,8和11月共4次长江口南北槽的全潮水文泥沙测验数据,分析全年4个季节期间长江口南北槽的分流、分沙特征.结果表明:南槽的分流比、分沙比均大于北槽的分流比、分沙比,进入南港河道的水流、泥沙通过南槽的通量大于其通过北槽的通量.在春夏秋3个季节,南北槽均处于由陆向海输运格局;在冬季,南槽处于由海向陆输移状态,泥沙更易于南槽落淤,而北槽处于由陆向海净输移状态.与2006年,2007年冬季相比较,长江口三期整治工程实施后,北槽的水动力作用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改进的河口海岸海洋三维数值模式ECOM,考虑潮汐、径流、风应力和江表面热通量的作用,计算和分析石洞口电厂扩建工程夏季温排水的输运扩散.数值模式计算流速流向和实测资料符合良好,表明模式能较正确地模拟长江河口的水动力过程.模式计算结果表明,温排水分布在沿岸一带,受径流作用,下游受影响范围远较上游大.在本工程排水口附近,大潮和小潮平均温升分别为2.34和2.84℃,表层温升为1.0℃的面积分别为0.09和0.20 km~2,底层温升为1.0℃的面积均为0.09 km~2.大潮期间流速大,平流和侧向扩散作用大,造成大潮期间本工程排水口附近温升大小、温升沿岸扩展的范围和量值明显比小潮期间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海水中溶解有机碳(DOC)的研究对于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南黄海及长江口邻近海域夏季溶解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为进一步丰富我国陆架边缘海碳循环的研究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方法】利用高温燃烧氧化法对2013年夏季南黄海及长江口邻近海域水体中的DOC进行测定,初步分析夏季南黄海DOC的分布特征,并结合水文、化学、生物同步观测参数,探讨影响DOC分布的主要因素。【结果】2013年夏季南黄海及长江口邻近海域DOC的含量为0.24~2.37mg/L,平均值为(1.34±0.42)mg/L。整体而言,调查海区平面分布呈现北部浓度高,向南部逐渐降低,近岸浓度高远岸浓度低的分布趋势。DOC的垂直分布呈现表层高,逐渐向底层减小,在底层又有所增加的趋势。【结论】研究海区DOC的分布受水团物理混合控制作用十分明显,近岸DOC高值区的分布主要受鲁北沿岸流和陆源输入影响,南部的低值区主要受黑潮表层水及台湾暖流的稀释作用影响,而生物作用对DOC的分布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北槽水域的Delaunay三角剖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行长江口水动力过程等的有限元数据模拟,研究了任意平面区域的Delaunay三角剖分和基于背景网格等值线点集的新的自动生成方法:局部三角形内得到等值线、进行自动加点;改进任意平面区域的Delauay三角剖分法,与行波法结合,从区域边界向域内逐步三角化,前者简化了自动加点算法,保证新生成点均位于域内、疏密连续变化和最终网格具有良好形态,后者则统一解决了多连通、4点共圆和非凸域的自动三角剖分问题,逐步减少人为给定边界的影响,从而减少了算法的运行时间,据此开发的软件包可动态监控点,网格的生成过程,并经大量的测试、验证,应用于长江口北槽水域的自动加点和三角剖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