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6 毫秒
1.
毕健 《化学教育》1987,8(6):52-52
在一小团脱脂棉(药用棉花即可)上,放一药匙过氧化钠,并将其包起来放在石棉网上,用一支玻璃管,对着过氧化钠用嘴吹气。棉花即剧烈姗烧,且全部姗宪,生成白色固体(碳酸钠);再点燃一团不放过氧化钠的棉花,进行比较,足以说明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了载气,且为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2.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演示实验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娜花 《化学教育》2003,24(4):44-44
高中化学新教材第一册第三章中有“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的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后情绪高涨 ,但有些疑惑 ,他们一直认为水是用来灭火的 ,为什么水还能“生火”呢 ?并且好多学生问 :二氧化碳是否也可以用来“生火” ?书中只有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 2Na2 O2 +2CO2 =2Na2 CO3 +O2 )的知识点 ,而没有相关的实验 ,为了给学生以感性认识 ,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 ,打破思维定式 ,经过多次探索和实践 ,特设计如下实验。方法一1 实验用品药匙、石棉网、长玻璃管、三角架、棉花、Na2 O2粉末2 实验装置 (三角架略 )图 13 实验步骤与现象( 1)…  相似文献   

3.
二、演示方法方法一用常见的制气方法制取NH_3和HCl产生白烟:各取豆粒大已研细的NH_4Cl和Ca(OH)_2粉末,在纸片上混匀后放入干燥的大试管中,在小试管中加入豆粒大NaCl,在滴管中吸入浓H_2SO_4,如上图装置好并固定在铁架台上。演示时,向上抽动玻璃管,带动小试管上移,加入几滴浓H_2SO_4后使小试管下移到大试管底部。给大试管加热,立即产生白烟并充满整个大试管。冷后,大试管内部各处均挂一层白霜。  相似文献   

4.
取100×12.5mm铁片(可用仪器箱上的包装钢带代替)三块,其中两块两端折弯(见P35图1),用粗砂纸擦去铁锈,使成粗糙面,或用稀盐酸洗去铁锈亦可,洗净置于20毫升刻度试管中,在试管内注入普通水使管内保留空气约15毫升,滴加酚酞试液5滴,然后将试管倒置于盛水的500毫升烧杯中,在铁片下垫一根长约5厘米的玻璃管,使铁片上端伸向试管底部空气层中,并保留2厘米长的铁片浸在水层中,(若作定量观察,须在烧杯中加水,调节试管内水位与试管外水位相齐,保持试管内气体压强与大气压强相等),精确读出试管内空气体积数(见P35图2)。  相似文献   

5.
碱在H2O2溶液中起均相催化作用,使H2O2的分解速度加快。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引进这个实验,有积极的意义。一、实验步骤与现象在盛有5mL30%H2O2溶液的试管中放入一小粒NaOH固体,即可观察到固体表面泛起少量气泡。随着NaOH的溶解扩散,溶液其它部分才逐渐有气泡生成。著增加NaOH的用量,H2O2的分解速度就加快。用带余烬的木条伸入试管内木条复燃,说明生成氧气。静置,待H2O2分解完全后,滴入酚酞试剂,溶液变红,表明反应后碱仍然存在。二、本实验的作用1.高中化学第一册关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演示实验,教材中只写出一个化学方程…  相似文献   

6.
讲到初中化学新课本(许国培、王世显、周芬编)第一章第五节中,糖在加热时变成了炭和可燃性气体的演示实验时,我感到在实验仪器上需要改进一下。这个实验主要是说明糖经加热后,变成了炭和可燃性气体,当用火点燃来证明有可燃性气体放出时,因为试管口太粗,气体跑得太快,使火焰很难站住,这样所得到的现象就不够明显,最好用一个带有导管(不很长的玻璃管)  相似文献   

7.
高增尊 《化学教育》1984,5(6):48-48
按图组装仪器,先给滴液漏斗中加入稀盐酸,锥形瓶中放入石灰石,广口瓶、大烧杯中分别盛约1/2体积的水,大试管中加入15毫升氨化食盐溶液,并检查气密性。再点燃酒精灯,加热烧杯,使水温上升至36。C。移去酒精灯停止加热,保持在此温度下,旋动滴液漏斗的旋塞,给锥形瓶里放入稀盐酸,与石灰石作用产生二氧化碳,经过洗瓶,通入氨化食盐溶液中,约3分钟左右,在大试管中即有大量碳酸.  相似文献   

8.
在中学教材里,过氧化钠的颜色是这样叙述的:过氧化钠是淡黄色的固体。对这一叙述,笔者认为有改进的必要: 一、过氧化钠的颜色是一个没有统一看法的问题。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叙述。从我国已出版的书中,大体就能见以下几种: 1.纯的过氧化钠是淡黄色的固体(或粉末)[2].[3].[4].[5]. 2.纯的过氧化钠是无色粉末,工业制备的过氧化钠因含有超氧化钠(NaO2)杂质而呈黄色[6].[7].[8].[9]。  相似文献   

9.
玻璃水泵是化学实验抽滤常用的仪器其简易制作如下:(1)将30×200mm的具支试管底部截断,烧圆滑。(2)用7~8mm的玻璃管拉成一个1mm的玻璃尖嘴(a),一个2mm的玻璃尖嘴(b),在距(b)尖嘴150mm处弯成60°弯管。  相似文献   

10.
1问题的提出现行高二化学课本(人教版)中苯与溴反应的演示实验笔者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实验时由于溴易挥发,有剧毒,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影响了师生健康。(2)反应不易控制。由于反应物和催化剂一次加入,反应比较剧烈,不易控制反应速率。(3)产品不易检验。生成的气体中混有一定量的溴蒸气,造成对HBr检验的干扰。鉴于此,笔者从师生身体健康和教学效果出发,对本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2实验用品2mL液溴,4mL苯,CCl4液体,AgNO3溶液,10%NaOH溶液,提拉式铁丝网,脱脂棉,20×200mm、18×180mm具支试管各1支,U型管,试管,橡皮塞等。3实验装置1苯和…  相似文献   

11.
戚万友 《化学教育》2010,31(9):73-73
在初中化学教科书中,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时,选用了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部分氯化氢气体,导致部分性质实验难以完成。  相似文献   

12.
过氧化钠是呈白色还是淡黄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心奇 《化学教育》2009,30(2):69-70
高中化学教材认为过氧化钠是淡黄色固体,这是一种旧观点。笔者认为过氧化钠是白色固体。钠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是白色的Na2O、Na2O2和淡黄色的NaO2组成的混合物;钠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颜色主要是由NaO2的存在引起的,过氧化钠并不是淡黄色物质。所以,应该恢复过氧化钠是白色固体的真相,不能再以讹传讹了。  相似文献   

13.
快速制甲烷     
邓景兴 《化学教育》2004,25(6):51-51
甲烷的实验在初三和高二时都要求做。而传统的方法是用无水醋酸钠与碱石灰混合加热制甲烷。由于固体反应物之间接触不充分,有时试管被加热软化了,产生的气流量还是很小,收集的气体不多。后来有同行改用无水醋酸钠与固体烧碱制甲烷,效果比传统好多了,但转化率不理想。笔者后来采用无水醋酸钠与晶体氢氧化钠、晶体氢氧化钾3种物质以物质的量1:0.5:0.5混合,迅速研磨后倒入试管中加热,混合物很快成似熔融状,产生的气流量大,如果收集500mL气体,只需100s左右。  相似文献   

14.
孙树彭 《化学教育》1984,5(4):42-43
一、水的电解现行四年制中等师范学校化学课本第一册第319页水的电解实验,从电解液中取出试管和检验气体,都不方便。我们做了以下改动。将12×120mm小试管底部在酒精喷灯火焰上加热至红软,用嘴吹出一个小尖嘴。用氢氟酸腐蚀试管,制成若干刻度。使用时先用肥皂将尖嘴封佳,使之不漏气。其它按书中要求做。检验两极产物时,先用大头针刺破肥皂封膜,迅速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15.
高中化学(试用本)第一册第160页的演示实验和第229页的学生实验中均使用了橡皮管和橡皮塞。不但易被 NO_2腐蚀而且一般只能作一、二次。我们将这一平衡实验改在玻璃管中进行,充气玻璃管可长期保存,使用十分方便。一、充 NO_2玻璃管的制作将直径为6-10mm 的软质玻璃每隔10cm在有鱼尾的灯焰中拉一约1 cm 长的毛细管;并  相似文献   

16.
朱孝斌 《化学教育》2007,28(1):29-29,33
详细记录了在“钠”一节的课堂教学中,当演示实验出现异常现象时,作者未按预设轨道进行常规教学,而是和学生共同探究,最终得出钠在空气中燃烧,不仅与氧气反应生成淡黄色的过氧化钠,而且也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黑色的碳和白色的碳酸钠。  相似文献   

17.
岳金辉 《化学教育》1985,6(4):44-44
我们把证明MnO2在KClO3分解中起催化作用的三个演示实验(见初中化学课本第25页)合并为一个实验,简化了操作,效果较好。兹介绍如下。一、实验装置如附图1所示。图中A、C为试管,B为橡皮塞,D为尖咀玻璃管。二、操作步骤 1.在A中放入适量KClO3晶体,在C中放入少量MnO2粉末。  相似文献   

18.
实验6.氢的制备及其性质准备:制备氢的装置如图8。试管尖嘴玻璃管,橡皮塞,锌粒盐酸,(1%)氧化铜,酒精灯。实验目的:1)氯的制法及其性质的介绍。氧化,还原反应举例。2)练习纯氢的检验方法。实验步骤: 1 氢的制备在试管 a.中放入2—5粒锌,再加入约占试管体积1/5的盐酸用带导管的橡皮塞把试管  相似文献   

19.
张守法 《化学教育》2003,24(2):38-38
氯化氢和氨气反应时生成氯化铵 ,该反应是一个生成固体且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 ,但过去在演示该反应时 ,通常只能看到有白烟 (NH4 Cl)生成。笔者对该实验做如下改进后 ,不仅能看到白烟的生成 ,还能感觉到反应的热效应 ;并从实验现象反映出气体体积的减小。  如图 ,A、B为 2个三角烧瓶 ,A瓶塞为双孔橡皮塞 ,B瓶塞为单孔橡皮塞 ,A、B 2瓶的瓶塞用一根短的粗玻璃管 (10mm× 80mm )相连 ,A瓶另一孔插一玻璃导管 ,在瓶内的一端导管紧扎一气球 ,另一端和大气连通。  操作时 ,先在A、B 2瓶中分别用向上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满氯化…  相似文献   

20.
翟菊红 《化学教育》2009,30(9):70-71
铜与浓硫酸反应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人教版)第四章第四节"氨硝酸 硫酸"的演示实验,若按教材中的方法和装置进行实验,很难得到蓝色的溶液,实际操作过程中现象如下:(1)加热初期,Cu片表面变黑,溶液近乎无色(略带蓝);(2)继续加热,有大量刺激性气味气体,黑绿色浊液出现,管底灰白色固体沉积;(3)再加热管中"白雾"涌出,浊液澄清(略带蓝),管底灰白色固体增多,Cu片消失;(4)冷却、静置,将试管中溶液倒入另一支装水试管中,管壁发烫,溶液只略带蓝,将管底固体倒入水中,溶液蓝色十分鲜明!为何会出现如此多变的现象呢?为了搞清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进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主要从查阅资料、实验探究、实验启示与改进3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