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揭钧 《大学化学》1989,4(5):61-63
1957年,滑铁卢大学的创办人Dr.Joseph Gerald Hagey校长创设了工读结合学制,到1969年他退休时,在工读学制下读取学位的学生达7千人,如今已增至9千人,另有7千人在常规学制下进修,此外还有9千人参加函授学制进修.化学系增设工读学制,是在1965年的一次化学教授会议上决定的.Dr.W.Elsdon自告奋勇负责筹备.一年之内他走访了安大略  相似文献   

2.
由美国H.Clark Metcalfe John E.Williams Joseph F.Castka三人合著的美国高级中学化学教科书“Modern Chenistry”(1984年版)中的一个“离子的迁移”演示实验,译者经初步实验后认为,此实验能生动直观地表现阴、阳离子在电解过程中的定向迁移,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掌握电解原理。同时该实验  相似文献   

3.
黄鸣龙(1898—1979)是国内外著名有机化学家,他对有机化学特别是甾体化学、改良Kishner-Wulff还原反应和山道年立体化学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纪念他逝世十周年,将于1989年11月7至10日在上海举行黄鸣龙有机化学讨论会。这次会议已邀请了国际上著名有机化学家多人参加并作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4.
袁翰青 《化学教育》1983,4(6):53-55
阿佛加德罗是意大利人,1776年8月9日生于都灵市。他出身于一位著名律师的家庭。他在1792年16岁时也取得了法律学士学位,1796年20岁时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并且做了好几年的律师。从1800年24岁起,阿佛加德罗的兴趣转到数学和物理学方面,因此在1820年被聘为都灵大学数学物理教授。尽管他的学识很渊博,但由于政治变化的原因,不久他就失去了这个职位。到了1832年,这个讲座才又恢复了,但是请法国人柯西(AuguatinLouisCauchy,1789—1857)担任,他是当时很有名的数学家,可是他在1833年就离开意大利,到布拉格任教授去了。  相似文献   

5.
β—榄香烯(2)是一种重要单环倍半萜化合物,存在于多种精油中,对它的化学性质、结构和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标题化合物(1)是合成(2)的关键中间体,Vig等人曾以(E)—2—甲基—2—庚烯—6—酮酸乙酯的乙二醇缩酮为原料,通过七步反应合成了1。但步骤  相似文献   

6.
自然科学与宗教本质上是根本对立的。因为自然科学的对象是运动着的物质,而这些物质及其运动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可是,宗教却硬要人们去相信上帝,相信“上帝主宰一切”,因而也主宰自然的谬论,所以在神学的统治下,在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初期,“它还得为争取自己的生存权利而斗争”。(《自然辩证法》8页)不少著名的自然科学家被送上宗教裁判所和火刑场。然而,在历史上也有不少这种现象,有些人既是自然科学家,又是神学家,牛顿是一个典型,俄国化学家布特列洛夫是另一个典型。布特列洛夫(1828—1886)在自然科学的研究工作中,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在1861年提出的结构理论,对有机化学作出了有益的贡献。然而,他又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积极地宣传招魂术,并企图为它找寻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他还在俄国及国外的好些杂  相似文献   

7.
贾菲(Benard Jaffe)曾把阿累尼乌斯(Svante Arrhenius,1859—1927)与奥斯特瓦尔德(Wilhelm Ostwald,1853—1932)、范特霍夫(Jacobus Henricus van’t Hoff,1852—1911)并称为电离理论的三大战士。三大战士中,阿累尼乌斯的年龄最小,他是斯万特·古斯塔夫·阿累尼乌斯(Svante GustavArrhenius)和卡诺琳娜·克里斯蒂娜·阿累尼乌斯(Carolina Christina Arrhenius)的第二个儿子,1859年2月19日诞生在瑞典乌普萨拉附近的维克村。阿累尼乌斯从幼年起就  相似文献   

8.
应礼文 《化学教育》1983,4(3):62-63
1825年6月16日,在英国皇家学会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宣读了他的关于发现苯的论文,叙述了他是怎样从一种复杂的混合物中分离出这种碳氢化合物的,还介绍了这种化合物的性质和测定组成的方法和结果。当时年轻的法拉第还只有三十四岁,但是他已经在皇家研究院工作了十二年之久。  相似文献   

9.
卓越的美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欧文·朗缪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文·朗缪尔(Irving Langmuir)是本世纪卓越的美国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他在1906—1956年期间的研究工作包括高温低压下的化学反应、表面化学、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电子理论、热离子发射、等离子体物  相似文献   

10.
应礼文 《化学教育》1984,5(3):61-61
煤气灯是化学实验室常用的加热器具,在世界各地,人们普遍地把煤气灯称为本生灯,因为它是德国化学家本生(Robert Wilhelm Bunsen 1811—1899)发明的。1852年本生接替格曼林(Leopold Gmelin,1788—1853)的工作,成为德国海德尔堡大学的教授,它在那里只能继承一间古老的实验室,所以本生在接受聘请时,就向学校当局提出,要按照他本人的计划建造新的化学实验室。  相似文献   

11.
酸催化作用     
酸硷催化作用,是在1887—1888年 Arrhenius 根据他的解离学说提出来的,并曾以此测定离子浓度,但随后他亦发现在糖转化时,水溶液中加中性盐对速度有显著的影响,他就认为除去 H~ 的催化作用外,还必须假设糖分子的活度增高。到1895年 Goldschmidt 发现在酒精溶液内的 H~ 催化作用,很显著的由于加进水而降低,他说明这种现象是由于水分子影响乙醇化氢离子(Hydrogen ionalcoholate)的催化效应,C_2H_5OH_2~ H_2O(?)C_2H_5OH H_3~ O。在这一时期内 Lapworth 又认为催化作用完全由于未水化的 H~ ,绝大部分的 H~ 是水化的,只有极微量的 H~ 。稍后在1913—1915年 Taylor 及 Dawson 倡议一  相似文献   

12.
尼禄(公元5 4~68年在位)是有名的暴君和吸血鬼,他放荡不羁、挥霍无度、缺德和残忍,被称为疯子。加尔伯(公元68~69年在位)是位贪食者,他的四肢因患痛风而畸变,以致不能穿鞋和拿书。维泰利厄斯(公元69年在位)被人描绘为“躯体和味觉的奴隶”,生活奢侈而残忍,大腹便便,脸色晕红,靠服催吐药而得以幸存。多米香(公元81~96年在位)专制妄为,赏赐告密,诛除显贵,在生活上每夜都要用从喷泉(贮存器)喷出的酒流冲身,最后在政变中被杀。纳夫(公元96~98年在位)是大酒豪。图拉真(公元98~1 1 7年在位)是大酒豪和好色者。黑德里恩(公元1 1 7~1 3 8年在…  相似文献   

13.
基于拓扑化学理论,原子类型电拓扑态指数(E_n)和电性距离矢量(M_k)被用于表征19种苯基噻唑衍生物的化学微环境。采用最佳变量子集回归方法,分别建立上述化合物对HT29(人结肠癌细胞系)、Hela(人宫颈癌细胞系)和Karpas299(人淋巴瘤细胞系)的体外细胞增殖抑制活性(L_i:L_t,L_e,L_a)与E_n和M_k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模型。它们的最佳三元QSAR模型的判定系数(R~2)依次为0. 865、0. 924、0. 937,逐一剔除法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_(cv)~2)依次为0. 679、0. 898、0. 878。经R_(cv)~2、V_(IF)、F_(IT)、A_(IC)等统计指标检验,该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健性及预测能力。结果显示—CH_3、—CH_2—、—NH—、—N=(芳环中)和—OH等分子结构单元直接影响这些化合物的抑制活性。据此提出苯基噻唑衍生物分子与生物受体之间的主要作用是疏水作用、氢键。此与文献[1]的分子对接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中国炼丹家最先发现元素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的化学史家们几乎一致认为:最早从化合物中分离出单质砷并发现了这种元素的是十三世纪德国罗马教修道会学者,炼金术士大阿尔伯特(AlbertusMagnus,1193或1206或1207—1280)。他曾用一份雌黄与两份肥皂共热,游离出了所谓“金属雌黄”(arsenicum metallinum),但他对这种物质没有更多的描述,那时的炼金术士们都把它当做是一种水银;及至十六世纪,瑞士的医药学家帕拉塞斯(P.A.Paracelsus,1493—1541)“将古代砷(硫化砷)与蛋壳共热”而得到  相似文献   

15.
М.В.罗蒙诺索夫(Ломоносов)在1711年11月3日诞生于阿尔罕格两省的德尼索夫克村,罗蒙诺索夫是把化学建立起来、使它成为一门科学的人。他的父亲是一个富裕的渔人。从童年时起,罗蒙诺索夫就帮助父亲打渔,帮助父亲运送货物。他在严冷的北方一直居住到十九岁,这给予他很大的影响。由于他很善于观察周围的事物,他看到了边区自然环境的特征。他随父亲走了北方边区的许多地方,熟习了不少行业。直到他的晚年,他对各种工艺还是抱有很大的兴趣。渔人的劳动和北方的环境使人养成坚强的意志和韧性,这种性格的特征在罗  相似文献   

16.
负吸光度法——一种新的光度分析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光度分析从1730年朗伯(Lambert)与波格(Bouguer)提出吸收定律算起,已有200余年历史。因此,它是建立最早、资料最丰富、应用最广的仪器分析。 光度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朗伯-比耳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 A=abc (1) 式中A——吸光度 a——吸光系数 b——吸光介质厚度 c——吸光物质浓度 在一定条件下,吸光度与被测物质浓度成正比。对于测定反应: M R=R (2) 式中 M——被测定物 R一反应物 P——生成物 比耳定律适用于生色(广义是吸光度或光吸收  相似文献   

17.
余嘎尔  徐和德 《色谱》1987,5(2):94-97
间接光度色谱法(Indirect Photometric Chro-matography—IPC)一般指间接紫外光色谱法。这一方法是针对检测无吸收紫外光能力的常见离子如Na~ ,NH_4~ .K~ 等由Small等人在1982年首先提出并使用的.这一方法可以说是1975年Small等人提出的离子色谱法的又一大发展。 离子色谱法分为双柱法和单柱法。这两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门捷列夫以其伟大的发现—元素周期律而闻名于世,他根据周期律作出了许多正确的具有深远意义的预言,尤其是他对镓、锗、钪的预言,有力地证明了元素周期律的正确性,后来又于1889年预言了钋的存在(1898年被发现)以及为铼等其它元素留出了空位。以上这些预言都具有可靠的科学根据,这些没有被填满的空位都能有逻辑地从元素周期律推断出来。  相似文献   

19.
徐寿(1818—1884),字雪村,江苏无锡人,是中国近代化学的先驱和杰出的开拓者。他的卓越贡献之一,是介绍和翻译了十几部重要的西方科技著作,其中大约一半是化学著作,这些著作将西方近代化学系统介绍到中国,对于中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了水合硝酸铁与苯并—15—冠—5(L_A)二苯并—24—冠—8(L_B),4′—硝基苯并—15—冠5(L_C),3′、4′—二硝基苯并—15—冠—5(L_D)的反应及固体配合物的合成。进行了元素定时分析及摩尔电导测定,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差热—热重分析以及X—射线粉末衍射他析进行了性质表征。证明合成的配合物组成为Fe(NO_3)_3·2L·nH_20O(L=L_A=L_C时,n=2;L=L_B时,n=1;L=L_D时,n=0的非电解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