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于非共沸混合制冷剂R410A在外径9.52mm、5mm的两种不同的几何参数的内螺纹的流动沸腾换热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讨论了制冷剂质量流速、管外水流量变化、强化管的参数、强化管的压降对换热系数影响以及其机理。试验的结果表明:换热系数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增大,管径的大小对换热系数的影响较大,在相同的流量下,9.52mm的换热系数比5mm的大到110%~230%,5mm管的压降比9.52mm的大200%~300%。  相似文献   

2.
R410A和R22在水平强化管内的蒸发和冷凝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调器高效节能、环保及小型化发展的要求,促进了高效换热管及新型冷媒应用的发展。本文建立了无润滑油的实验台,并比较了混合工质R410A和单一工质R22在两种9.52.mm外径水平强化管:新型铜管Turbo-DWT和常规应用的内螺纹铜管Turbo-A中蒸发和冷凝的换热性能。在蒸发100-400 kg/m2·s和冷凝209-800 kg/m2·s的实验范围内,对比综合性能可知:新管型Turbo-DWT冷凝性能优于Turbo-A,效率高63%(R410A),而蒸发性能却略弱;无论是蒸发还是冷凝工况,R410A的综合性能均高于R22在57%以上(DWT)。  相似文献   

3.
利用软件EVAP-COND,模拟对比了在室内换热器中分别采用R22与R410A制冷剂时冷凝器的性能随支路数的变化,结果表明:室内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R410A的换热量比R22的要大,换热量的差别是由两排管共同造成的,两排管中R410A的换热量都比R22的要大;随支路数的增多,第一排管对冷凝器换热量差值的影响越来越显著,而第二排管的影响逐渐减弱;第一排管换热量的差别主要受传热系数的影响,而第二排管受传热温差和传热系数的综合影响。因此,支路增多时制约R410A和R22冷凝器换热量差别的因素,从传热温差和传热系数共同作用逐渐转变为传热系数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验研究了环保替代制冷工质R410A和R22在冷凝温度40℃时在内螺纹强化管(外径为9.52mm)内的冷凝换热特性,对二者的冷凝换热性能进行了对比,并研究了测试管外冷却水流量对换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管外冷却水流量相同时,R22的总换热系数K普遍比R410a小,而管内传热系数hr比R410A大。R22与R410A的总传热系数K均随管外冷却水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制冷剂流量Gm大于300kg.s-1.m-2时,管外冷却水流量对总传热系数K的影响变小。  相似文献   

5.
随着京都议定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的执行,寻找HCFCs制冷剂的替代制冷剂成了当务之急。环保制冷剂HFO-1234yf的ODP为0,GWP为4,已经在欧洲国家应用于汽车空调中替代R134a。文中对HFO-1234yf替代R22进行理论循环分析对比。通过理论分析,结果发现:标准工况下HFO-1234yf单位制冷量比R22低37.6%,单位容积制冷量低47.6%,同时排气温度比R22低23.78℃,在高温环境中有利于压缩机的运行,适用于高温工况。高温工况下HFO-1234yf单位制冷量比R22低31.9%,排气温度低21.71℃,使用HFO-1234yf替代R22需要增加制冷剂充注量,并加大压缩机工作容积。同时对润滑油分析表明,HFO-1234yf可以使用PAG、POE及PVE润滑油,与矿物油的互溶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1引言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和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加剧,吸收式制冷以及吸收制冷工质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氟利昂与有机溶剂组成的工质对是当前人们研究得较多一种工质对,其中R22/DMF(二甲基甲酸胺)体系曾被认为是较有前途的一种新型制冷一吸收工质对[‘]。然而,随着蒙特利尔议定书所规定HCFC禁用日期的;临近,R22即将被淘汰,因此,研究吸收制冷中R22的替代问题已变得越来越重要。ZI质物性本文涉及的主要计算有:溶液的汽液平衡计算、制冷剂的汽液平衡计算和工质的恰值计算等。本文中制冷剂之间的汽液平衡由改进PT…  相似文献   

7.
R404A和R507A在双级制冷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R404A、R507A、R22和R502在一次节流中间不完全冷却双级压缩制冷系统中的运行性能进行模拟,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R404A和R507A的各项性能比较接近,R404A的压缩机耗功比R507A高2.86%;低压压缩机排气温度比R507A高0.58%,高压压缩机排气温度比R507A高2.65%;COP比R507A高0.01;中间温度比R507A低6.14%。  相似文献   

8.
以单元式空调的IPLV测试工况为依据,进行某船用空调系统R404A和R407C替代R22的性能测试,得出了吸、排气压力,排气温度,制冷量,功耗及COP随冷凝器进水温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本文自行设计、安装和调试了一个小型制冷实验装置,并且在此小型制冷装置上进行绝热毛细管流动过程的实验研究.详细阐述了实验系统的设计,各个部件的机构以及制作工艺.利用此实验装置测量了制冷剂R22的替代制冷剂R134a、R407C和R410A在毛细管中的流动参数,并与已经过验证的绝热毛细管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实验值与计算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对R41/R404A复叠式制冷循环进行理论研究,分别对高低温压缩机的排气温度、压缩机的功耗、系统性能系数COP、系统的效率η、损失X以及系统中各个部件的损失所占的比例随蒸发温度T_e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41/R404A复叠制冷系统存在一个最高COP对应的最佳低温循环冷凝温度T_4opt,且T_4opt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高低温循环的压缩机排气温度随着蒸发温度T_e的降低而升高,低温级压缩机排气温度升高的幅度远大于高温级压缩机排气温度;压缩机的输入功率随蒸发温度的升高而降低;COP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蒸发温度从-60℃升高到-30℃时,COP从1.04增加到1.83;系统损失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从蒸发温度-60℃到-30℃,系统损失从5.4k W降到3k W。系统的最佳效率随着蒸发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蒸发温度为-36℃时,最佳效率最大值为44.4%;损失主要部件是冷凝蒸发器、高温级的节流机构和高温级压缩机,三个部件的损失之和最大为60.4%,最低为57.6%。蒸发器和冷凝器的不可逆损失最小,其比例不到10%。  相似文献   

11.
热管式吸附床制冷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热管作为吸附床的传热部件,有效地提高了船用柴油机废气的热量回收。本文将热管式吸附床与传统的壳管式吸附床进行了性能对比。同时,选择氯化钙-氨作为吸附工质对,通过实验测定解吸、吸附过程的变化情况。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热管式吸附床使得初始解吸和吸附速率有明显提高,从而有效缩短解吸和吸附周期,并能有效提高系统的SCP和COP。  相似文献   

12.
R410A与R22在水平微翅管内流动沸腾传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水平管流动沸腾试验台,采用恒热流加热方法,对 R410A 在水平微翅管内流动沸腾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影响 R410A 在水平微翅管内换热系数的因素,考察了工质质量流量、热流密度、质量干度以及微翅管的几何参数对工质的流动沸腾换热性能的影响关系.通过对比 R410A 与 R22 的实验数据,分析比较二者的换热系数,结果表明R410A 与 R22 相差不大,R22 比 R410A 的换热系数大约高 7.5%.  相似文献   

13.
在吸附式制冷系统中,回热过程起到了重要作用。理论上可回收的热量很多,实际上,由于吸附床传热系数的限制,使得回热量大大减少。同时长时间回热也减慢了吸附床的升降温速率,影响了系统运行的制冷量和能效比。本文通过对计算数据和实验数据的分析,确定了回热过程及回热时间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太阳能制冷系统的优化分析陈金灿,严子浚(厦门大学物理系厦门361005)关键词:制冷系统,太阳能集热器,优化分析一、引言确定太阳能热力循环系统集热器的最佳工作温度,一直是集热器优化设计中的一个重要问题[1-4]。特别是应用有限时间热力学理论来研究这个...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了HT-6A托卡马克平衡系统及第一期平衡实验结果.讨论了HT-6A上铜壳对平衡的贡献;观察到改变垂直场形态因子n而产生的水平位移及垂直位移不稳定现象;介绍了正常放电时的平衡实验,观察到等离子体位移与MHD扰动是紧密相连的;用沙弗拉诺夫薄壳理论计算了对多大的等离子体电流应施加多大的垂直场,结果与实验完全符合。  相似文献   

16.
美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特色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对美国大学物理实验教学特色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针对国内工科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集中参数和相界面移动法为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建立了动态仿真模型,用MATLAB进行了求解。该模型能够完整地反映跨临界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多输入多输出关系,研究控制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为二氧化碳制冷系统的优化设计和优化控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基于模型的制冷系统智能化仿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仿真方法对实际制冷空调装置多样性和复杂性的自适应性,将人工智能引入到制冷系统仿真研究中,构建基于数学模型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方式的制冷系统智能仿真理论.本文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在此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本项研究有利于推进制冷装置设计方法现代化,研究思路对于一般热力系统仿真亦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高性能太阳能固体吸附式制冷与供热联合循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电加热器为热驱动源,对所提出的太阳能供热与制冷联合循环的复合机系统进行了实际测试及性能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供热与制冷联合循环的复合机装置,能有效地应用于太阳能为驱动源的固体吸附式制冷装置之中,并在制冷的同时对外供热,系统的总能利用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为太阳能制冷技术的有效利用作出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