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氨基葡萄糖及羧甲基氨基葡萄糖分别与铁(Ⅱ)、锌(Ⅱ)、钴(Ⅱ)、铜(Ⅱ)形成配合物的UV,IR和^1H-NMR光谱特征。配合物紫外的λmax发生了明显紫移;在IR谱中,配合物的面外振动峰655cm^-1较未配位的氨基葡萄糖中的面外振动峰670cm^-1低,且在990cm^-1附近出现新的吸收峰;在^1H-NMR谱中,配合物C3上羟基中的质子化学位移较未配位的均移向高场,氨基上质子的化学位移较未配位的也移向高场,其他碳上羟基中的质子化学位移值不变,从而初步证实了配合物中的氨-金属(N-M)键的形成。本文还研究了羧甲基氨基葡萄糖及其与铁(Ⅱ)、钴(Ⅱ)、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其配合物的IR谱线较未配位的IR谱线并没增多,指出这种反常现象是糖环的刚性所致。它们的IR和UV光谱均证实了分子中不存在游离的羰基峰,并证实了它们分子中内盐的存在,配合物的IR谱中出现新的一组吸收峰:433.1和408.9cm^-1(O-Fe),507.1和495.0cm^-1(O-Co),403.1和389.0cm^-1(O-Cu),证实了配合物中的氧-金属键(O-M)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壳聚糖与不同金属锌盐配位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壳聚糖和硫酸锌合成了一系列不同配比的配合物。通过对这些配合物红外光谱的分析和比较,考察了主要吸收峰随不同配比的变化规律,照发了它们的主要红外吸收峰,研究还表明,不同锌盐与壳聚糖形成的配合物有不同的配位环境。  相似文献   

3.
新型多氮杂环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溶液析出法,合成了以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HMPB)为配体的多氮杂环金属配合物M(HMPB)2(M=Co, Ni),利用元素分析、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等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新配合物的红外特征光谱和紫外-可见电子吸收光谱。结果表明:HMPB配体通过N和O原子与中心金属以二齿形式配位,中心金属的配位数为4;配合物红外特征吸收谱带位于400~2 500 cm-1,形成金属配合物后,2-(2′-羟基-5′-甲基苯基)苯并三唑的羟基的伸缩振动吸收、CN振动峰和C─O特征吸收有明显改变,同时确定了配位键M─N和M─O的特征峰位置;配合物在紫外区有强吸收,其最大吸收峰位于335~345 nm。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热合成法以4-乙烯基联吡啶(dpe)为有机配体与铜,锌和镉的硫酸盐合成了三种金属有机配合物,利用红外、拉曼、紫外-可见光谱对dpe及合成的配位化合物进行了对比研究,对主要红外和拉曼谱带进行了归属,讨论了配体dpe和配合物的特征谱带与其结构间的关系。红外吸收光谱上,dpe中C—C伸缩和C—N面内弯曲的复合振动,在Cu-dpe,Zn-dpe和Cd-dpe配合物中分别位移到较高的波数处。在拉曼光谱中,对于相应的C—N,CC, C—C和C—H键的振动频率也看到了相同的变化规律。在紫外-可见光谱中,Zn-dpe,Cd-dpe分别只有一个配体本身的跃迁吸收峰,而配合物Cu-dpe由于发生了d—d电子跃迁,产生两个吸收峰,分别归属为配体本身的跃迁吸收谱带和配位体场吸收谱带,可见同一种配体与不同的金属离子合成的配位化合物,由于金属离子核外电子分布的不同,其紫外-可见光谱有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采用常规溶液反应蒸发法以4-巯基吡啶(简写为4-MPy)为有机配体与银、镉的硝酸盐合成了两种金属有机配合物。并利用红外、拉曼、紫外-可见光谱技术对4-MPy及合成的配位化合物进行了研究,对主要红外和拉曼谱带进行了经验归属,并进一步讨论了配体和配合物的特征吸收谱带与配合物结构间的关系。在红外光谱中,配体在1 459cm-1处的吸收峰归属为CC和CN复合振动峰,形成配合物后在两种配合物中,此吸收峰分别向高波数位移至1 464和1 464cm-1。在拉曼光谱中,两种有机配位化合物在1 004和1 008cm-1处归属为环呼吸振动峰、在1 617和1 615cm-1处归属为环伸缩振动峰、在720和720cm-1处归属为β(C—C)和ν(C—S)的复合振动峰,各自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6.
采用非水体系中牺牲金属阳极的电化学方法分别合成了稀土金属镱与 3 羟基黄酮及 3 羟基 2 甲基 γ 吡喃酮的配合物。对配合物进行了IR和Raman光谱测定。两种光谱提供了互为补充的信息 ,配体经配位后—OH的伸缩振动谱峰消失 ,部分相关的谱峰频率发生了明显位移 ,特别是羰基伸缩振动红移十分明显 ,在Raman光谱的低波数区间检测到可指认为金属和配体键合的伸缩振动。根据这两种光谱的研究结果推断了所得配合物的可能结构。  相似文献   

7.
用聚丙烯腈纤维 (PAN)改性制备的偕胺肟纤维 (AOCF)分别与三氯化铁、氯化钴、氯化镍、氯化镉和氯化汞在酸性介质中反应 ,制备偕胺肟 铁 (Ⅲ )、偕胺肟 钴 (Ⅱ )、偕胺肟 镍 (Ⅱ )、偕胺肟 镉 (Ⅱ )和偕胺肟 汞 (Ⅱ ) 5种偕胺肟 重金属配合物 (用通式M AOCF表示 )。用红外分光光度计分别对偕胺肟纤维和 5种配合物在 4 0 0 0~ 4 0 0cm- 1 范围进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 ,对各M AOCF的FTIR主要吸收峰做了经验归属 ,并将各M AOCF的特征吸收峰与AOCF的相应吸收峰作对比分析 ,结果表明 :配合物中C—N ,CN ,N—O等键的吸收峰位置均向高波数方向移动 ,且峰的强度增加。说明纤维材料中的偕胺肟基团与重金属离子在酸性介质中进行了配位反应 ,偕胺肟基团与重金属离子之间形成了配位键。  相似文献   

8.
以硝酸铕、2-(4-氟代苯甲酰基)苯甲酸(HL),1,10-菲咯啉(Phen)和三苯基氧膦(TPP0)合成了EuL3(H2O)6,EuL3 Phen(H2O)4和EuL3(TPPO)(H2O)5三种固态配合物.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配合物进行了组分确定和结构表征.IR表明,2-(4-氟代苯甲酰基)苯甲酸与Eu3+形成配合物后,位于1 692 cm-1处羧基的νc=0,峰消失,2 500~3 200cm-1处羧基的νo-H峰也消失,出现了羧酸盐特有的反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va(CO2-))和对称伸缩振动吸收峰(νs(CO2-)),且△ν(νas(CO2-)-νs(C(O2-))与钠盐的△ν相近,说明羧酸根与Eu3+以对称双齿桥式配位.在HNMR中,形成配合物后第一配体苯环上的质子峰变为宽峰且移向高场,Phen和TPPO中质子化学位移移向低场.室温下测定了配合物的荧光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激发光谱表明配合物EuL3(H2O)6,EuL3 Phen (H2O)4和EuL3(TPPO)(H2O)5的最佳激发波长分别为353.0,355.0和357.0 nm;发射光谱均显示Eu3+离子的特征发射光谱,且表明Phen对Eu3+离子的荧光发射有明显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拉曼光谱研究了镧系金属镧 ,钕 ,钐和镱与环庚三烯酚酮配合物的配位方式及结构。研究结果表明 ,金属与环庚三烯酚酮配位后原对应于OH的伸缩振动谱峰消失 ,同时部分相关的谱峰频率也发生了明显的位移 ,在低波数 4 0 0 -5 0 0cm- 1区间检测到新的谱峰 ,并且该谱峰的位置随配合物中金属的不同而不同。根据拉曼光谱的研究结果推断了金属与配体的配位方式以及所得稀土金属配合物可能的结构。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 4种茜素黄R稀土配合物 ,通过对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的分析 ,确定它们的组成为 :Na[REL2 ]·2H2 O(RE =Sm ,Eu ,Tb ,Y ,NaHL =茜素黄R)。红外光谱表明 :配体以羧羰基的氧与稀土离子以单齿配位 ;配体的酚羟基离解 ,脱去质子后羟基氧与稀土离子配位 ;即酚氧和羧羰基的氧与稀土离子形成一个六元螯合环。配体的吸收峰 398nm在形成配合物后移于 35 1~ 35 5nm ,发生了较大位移 ,这说明稀土离子与配体成键 ;配合物IR在 4 15~ 4 35cm-1之间出现的新吸收峰归属为RE—O键的伸缩振动 ,佐证了配合物的形成 ;硝基中的氧和偶氮的氮原子未参与配位 ;IR还说明有两个水分子配位于稀土离子。紫外灯下可以看到Eu(Ⅲ )的配合物很强的红色荧光 ;荧光光谱测定 :Na[EuL2 ]·2H2 O有两个荧光发射峰分属于Eu的 5D0 → 7F1和5D0 → 7F2 跃迁。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