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彭小平  徐宇峰 《化学教育》2018,39(15):20-24
分析了“化学平衡常数”的教材内容和相关教学设计,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2个问题:简化的数据探究难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复杂性;纯粹的知识性教学难以体现科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提出在教学中融合化学史和数据探究,能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概念,促进学生进一步认识科学本质和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2.
詹发云 《化学教育》2019,40(19):11-17
分析了“铁的性质和冶炼”复习教学中的2个问题:未注重实验室与工业生产流程对比,缺乏真实的认知体验;只重视知识的概括和重组,缺乏基于实证的科学探究和思辨后的知识重构。设计真实的生产场景让学生感知化学的社会价值,在科学实验场景中探寻化学的本体价值,同时将化学的育人价值贯穿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3.
以探究氢氧化钠变质为依托点,融合酸、碱、盐相关知识,在复习知识的同时,将结构化认识和解决物质转化问题的思维方法贯穿于课堂实验探究始终,帮助学生从“概念理解-模型建构-学习活动-真实问题-模型评价”5个维度,体验模型认知的具体过程。利用实验探究的手段解决学生的认知冲突,修正和完善模型,实现结构化认识和解决物质转化问题的思维模型建构,提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4.
朱鹏飞  陈敏  徐惠 《化学教育》2019,40(9):41-45
针对"二氧化硅和信息材料"这部分内容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缺乏合适的实验探究活动、教学情境素材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对高纯硅制备的反应原理分析不够深入等问题,通过创设真实而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手机芯片),设计纳米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等实验探究活动,设计帮助学生深度理解高纯硅制备原理的问题等一系列措施进行相应的教学改进,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5.
以调查问卷的方式,分析了“水的净化”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认知层次较浅,难以体会水净化的实践和内涵;教师认知程度不够,难以体会水净化的价值和意义。提出在教学中应融合“水文明”变迁史,通过开展“看、动、做、品”等4个方面的活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水的净化过程,真正体会到化学学科的价值,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制盐”为项目教学主题,拆解“自制独特风味盐”和“海洋资源综合利用设计”2个子任务,在学科实践活动中完成初中化学“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核心概念的学习,形成物质分离提纯和资源综合利用的思维模型,逐步建构“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学科大概念,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间的依存关系,提升对化学学科价值的认识水平。  相似文献   

7.
在“食盐精制:从微观角度看粗盐中可溶性杂质的去除”的单元教学中,通过初识粗盐中的杂质、微观角度看氯化钠、微观角度看粗盐溶液、微观角度认识除杂方法、设计除杂方案并实施等活动,促进学生理解与应用电离、离子反应等核心概念,引领学生解决真实问题,形成解决除杂实验问题的基本思路,实现能力素养的发展。经过多轮次教学改进,结合教学实践及其教学效果抽提出“聚焦核心概念和学生必做实验,实现认识能力的进阶与实际问题解决过程高度融合”“通过学科实践及实验探究,建立宏观、微观、符号关联,突出证据推理,构建思维模型”“通过持续性评价活动,外显学生的前概念,促进概念转变,形成化学学科思维方式”等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高杰  刘银 《化学教育》2015,36(9):26-29
以“暖宝宝”为情境素材,以实验探究和小组讨论为主要活动方式,设计并实施了“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的探究教学.在教学设计中,详述了2个核心探究: “暖宝宝”发热原理的探究和金属电化学防护原理的探究,分析了核心探究活动在培养学生高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功能价值,反思了教学素材的选取和整合、情境创设的全程性及哲学思想的渗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动机情感和创造力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食盐的工业生产是一个理想的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教学素材。盐场的生产环境安全可考察,学生可以完整地了解所有生产环节,与溶液及粗盐提纯的部分关联较为紧密。本课程以“食盐的旅程—从自然界中的盐到餐桌上的盐”为项目主题,开展初中化学“溶液和粗盐提纯”的教学。通过赴大清河盐场考察,针对食盐生产过程中纳潮、晒盐、收盐、洗盐中的问题展开讨论,解释生产过程的核心环节和关键问题,模拟食盐生产过程,自主建构饱和溶液、溶解度等概念,掌握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技能,建立物质分离的模型。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制备”教学内容,分析了文献中相关的教学设计;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淡化知识情境、忽略学习兴趣和缺少实验创新等弊端,提出了构建真实情境、融合化学史实、构建系统化认知等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体验学科价值、发展学科素养。  相似文献   

11.
朱鹏飞  陈敏  陈凯 《化学教育》2018,39(23):37-42
以高中化学“离子反应”概念教学为例,阐述了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例研究思路和教学活动设计。围绕离子反应概念、离子方程式书写、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等知识内容,挖掘教学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联系,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开设高水平的实验探究活动,注重微观分析过程,将离子反应概念的学习与从微观离子角度分析水溶液中反应的认识思路进行整合,力求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帮助学生形成对“离子反应”概念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2.
高珊 《化学教育》2010,31(10):83-83
在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七章溶液[1]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存在理解困难.教材中对这部分内容没有设计实验探究环节,只是给出理论上的结论[1].初三学生还处于直觉经验性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对概念的理解、判断、推理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离不开直观形象的支撑[2].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利用廉价易得的一次性注射器和雪碧饮料设计了一组实验,形象地展示了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的影响情况.通过创设具体的实验情境,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和压强影响,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吴殿更 《化学教育》2013,34(12):41-43
通过梳理教材中电化学基础的知识结构及核心概念,并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师生活动和问题情境等方面的教学设计。以人教版《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电解池”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以核心概念为本的教学设计可以促进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陈德成  黄琦  钱扬义 《化学教育》2022,43(23):16-21
从课标、概念组织结构、教学资料对新旧人教版选修“反应热”内容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新课标在内容上更加强调“反应热”概念的学科理解,渗透变化观与守恒观等基本观念,突出学习素材的重要性;(2)新教材在内容组织上厘清了“反应热”“焓变”“能量转化”等核心概念之间的关系,重视对“反应热”内容的结构化认识;(3)新教材在图片、实验、习题增强了情境性与科学性。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增进对“反应热”的学科理解,运用概念构图策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化,创设真实情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刘燕  王红轩  黄素兰 《化学教育》2023,(23):104-108
结合具体教学实例,阐述了如何利用化学实验课堂中“异常状况”的发生,抓住教学契机,顺“势”而为。通过创设真实且富有价值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互动,创造“灵活动态”的化学课堂。在具体教学策略实施分析的案例中,预设课堂可能的“异常状况”,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学生对复杂情境的认知能力;面对课堂偶发的“异常状况”,通过“多角度辨析”,增强学生对复杂体系的分析能力;基于课堂典型的“异常状况”,通过“进阶式实验探究”,提升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处置能力。对“异常状况”处理的过程中,注重化学知识结构化,认识思路结构化,关注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情境、活动和问题解决的整体设计,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黄萍  冉鸣 《化学教育》2018,39(17):51-57
探讨了"物质的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应用自主探究的交互教学软件,以探究活动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方法和逻辑推理能力为主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具体的可理解和可操作的问题入手,形成任务并在任务驱动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结论、建立概念和导出公式。实践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有关摩尔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消除对概念的迷茫,并在定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中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久华  王磊  刘宇红 《化学教育》2005,26(9):24-27,44
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真正理解概念,形成并发展科学认识,面对化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提高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开展中学化学概念的探究教学?本研究构建了适合学生具有前概念的探究教学模式,并以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为例,进行了初步的实践研究,提出了中学化学概念探究教学的核心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杨大岭 《化学教育》2023,44(5):60-68
为了克服现行教材编写的不足及现有教学研究的局限性,在“化学平衡”主题教学中设计和实施“素养为本”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可逆反应及化学平衡状态,再从微观上对化学平衡进行解释。通过猜想、演算、验证、推广等探究活动认识化学平衡常数,从而实现化学平衡的定性分析到定量判断。通过“收集证据、提出假设、构建模型、模型预测和实验验证”等活动探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创新了“勒夏特列原理”的认识方式。整节教学中设计“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具体问题为驱动,以实验事实为证据,以思维模型为导向”的基本教学程序,让学生在系列探究活动中逐步发展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当前国际科学概念学习研究显示了从“概念转变”到“概念理解”的转向。通过分析概念转变教学研究的结果,得出影响概念转变的关键因素在于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阐释了概念理解的内涵、特征,探讨了概念理解与高级思维的关系、概念理解水平、概念理解的教学和评价等内容。  相似文献   

20.
活动表现评价是通过学生在一个真实的活动情境中的行为表现,对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方面的水平做出评判的评价方法。在“分子和原子”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目标运用实验探究、模型分析或图示表达等多种活动表现评价方法,深化学生对分子原子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