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红色铱配合物磷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具有驱动电压低、高亮度、高效率等优点,引起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在固态照明和平板显示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在绿、蓝、红三基色器件中,绿光器件和蓝光器件的性能普遍优于红光器件,基本满足了产业化的需要;目前红色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 因为红光材料的能隙较窄,致使主客体材料之间能级匹配困难,导致红光器件普遍效率低、色纯度差,但是,红光材料是获得白光器件必不可少的材料。 因此,如何获得高性能红光材料对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红色铱配合物磷光材料及器件的研究进展,对提升效率和色纯度的方法进行重点阐述;并结合现有工作,对红色有机电致磷光材料与器件的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菲并咪唑作为一类新型的蓝色荧光材料的构筑基元, 其以合适的禁带宽度、 较高的发光效率、 优异的光热稳定性和相对平衡的载流子注入和传输能力, 引起广泛关注. 发展性能优良的蓝光材料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进一步应用十分重要.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基于菲并咪唑基团的蓝色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系统地介绍了菲并咪唑基团的结构特征以及各类衍生物的器件性能, 展望了这类化合物在电致发光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是有机光电子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平板显示和固体照明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由于器件效率和稳定性的问题,蓝色磷光器件是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瓶颈,而蓝色磷光主体材料的选择是影响蓝色磷光器件性能的关键因素.综述了小分子蓝色磷光主体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各类小分子蓝色磷光主体材料的设计思想、器件性能.包括空穴传输性主体材料、含硅主体材料、电子传输性主体材料、双极主体材料和可湿法加工的蓝色磷光小分子主体材料的结构、特点及相应器件性能.最后对小分子蓝色磷光主体材料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苏玉苗  林海娟  李文木 《化学进展》2015,27(10):1384-1399
咔唑及其衍生物因其特有的电学性能、电化学性能和光物理性能而被广泛研究。由于这类材料不仅可以作为良好的空穴传输材料,而且在咔唑化合物的不同位置引入电子传输修饰基团,可以使得电子和空穴更加易于注入,并且可以很好地调节两者的平衡,因此,咔唑及其衍生物被认为是一类重要的蓝光荧光材料。咔唑及其衍生物不仅可以以小分子形式应用到蓝光荧光材料、蓝光磷光材料和热致延迟荧光材料,同样可以以高分子形式应用到蓝光荧光材料中。近年来,关于咔唑及其衍生物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应用成为蓝光OLED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小分子咔唑及其衍生物作为蓝光有机电致发光主体材料的研究状况,对其分子结构设计光、电子轨道结构、物理性质、热学性质、电化学性质及器件性能等方面作了详细归纳比较,同时归纳了含咔唑结构的聚合物蓝光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咔唑基蓝光有机电致发光主体材料的发展前景和趋势。从光电转换效率及价格方面来说,热致延迟荧光材料和聚合物(含咔唑类基团)发光材料是最具有前景的蓝光OLED材料。  相似文献   

5.
职怡缤  于兰  李欢欢  陶冶  陈润锋  黄维 《化学进展》2022,34(5):1109-112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OLEDs)在固态照明和平板显示等领域显现出巨大的商业应用前景,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芳基硅基团的易修饰性和多功能性,可以通过连接结构不同的功能单元构建性能优异的主体材料,以此来实现高效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因此近年来芳基硅基团在合成高性能电致发光主体材料方面获得了广泛的研究和关注。本文从材料的设计分类出发,综述了芳基硅主体材料的研究现状,对其分子结构特征、热力学性质、光物理性能、电化学性质及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等做了详细的归纳总结,讨论了芳基硅主体材料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方面存在的不足,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1 引言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件作为一项前景广阔的技术 ,近年来已得到了迅速发展。 1 988年日本九州大学斋藤省吾 [1] 等人首次以口恶二唑衍生物为电子传输材料和采用多杂结构 [2 ] ,获得了发蓝光的器件。其发光辉度更高 ,寿命更长 ,从而推动了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口恶二唑类衍生物(Oxadiazole,OXD)是荧光性很强的一类化合物 ,过去用做荧光闪烁剂 [3] ,近年来已用于有机电致发光材料 ,并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它们既可作电子传输材料 ,又可作发光材料 ,且波长范围都在蓝光和紫外区。本文设计的 1 ,3-二 (5-对叔丁基苯基 -1 ,3,4-口恶二唑…  相似文献   

7.
有机电致发光技术在通信、信息、显示和照明等领域显现出巨大的商业应用前景, 十几年来一直是光电信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相对于无机电致发光材料,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具有许多优点。芴作为一种具有刚性平面联苯结构的化合物,由于具有宽的能隙、高的发光效率和结构上易于修饰等特点,已成为一类受到各方关注的蓝光生色团。因此,芴类蓝光生色团在合成高效稳定电致蓝光材料、聚芴β相结构的调整、多功能化、主体材料、白光材料、有机激光及有机纳米发光材料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从材料合成的角度综述了芴类蓝光生色团在合成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方面所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芴类蓝光生色团在上述领域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功能拓展方向,并对下一步需要研究的热点问题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芴类蓝光材料的长波发射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电致发光技术在通信、信息、显示和照明等领域显现出巨大的商业应用前景, 十几年来一直是光电信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对于无机电致发光材料,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具有许多优点. 芴作为一种具有刚性平面联苯结构的化合物, 由于具有宽的能隙、高的发光效率和结构上易于修饰等特点, 是一类受到各方面广泛关注的蓝光材料. 芴类蓝光材料的一个缺点是薄膜在空气中退火或器件在长时间运行后会出现长波发射, 严重影响其综合电致发光性能. 目前认为是由分子间激基缔合物、芴酮或者两者共同作用引起了该长波发射. 经过各方努力, 芴类蓝光材料的长波发射问题趋向于被完全解决. 本文结合自己的工作, 从材料合成的角度综述了国内外在研究芴类蓝光材料的长波发射问题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并对下一步需要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新型有机及高分子光电材料的制备与器件设计是目前国际上一个十分活跃的领域。与液晶平面显示器相比,有机和高分子电致发光平面显示器(OLED和PLED)具有主动发光、无角度依赖性、对比度好、轻、薄、能耗低等显著特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红、绿、蓝3原色是实现有效全色显示的必备条件。与红光和绿光材料相比,蓝光材料的效率、稳定性和色纯度都与前两者相去甚远。开发好的蓝光材料不仅可以作为OLED或PLED中的发光层,还可作为主体来掺杂制备绿光和白光光源。在蓝光材料中,基于芴的齐聚物和高分子拥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高荧光量子效率和优异的电致发光特性,但其存在电荷注入与传输困难、易发生聚集、C9位易被氧化等缺点,这些缺点正是导致器件效率低、色纯度低、光谱稳定性差的原因。综述了基于芴的蓝光小分子和高分子的研究进展,主要针对含有电子给体、受体的齐聚芴和聚芴的材料设计、合成及电致发光性能,结果表明,既含空穴传输又含电子传输片段的材料比相应的只含电子给体或受体的材料性能更佳。  相似文献   

10.
有机、聚合物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邱勇  高鸿锦  宋心琦 《化学进展》1996,8(3):221-230
有机、聚合物薄膜电致发光器件是近年来国际上的一个研究热点。与无机材料相比, 有机材料具有更高的发光效率和更宽的发光颜色选择范围, 并且具有容易大面积成膜的优越性。本文介绍了有机、聚合物薄膜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和制备、发光机理以及有关材料的选择, 并对该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器件的稳定性问题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Rubrene超薄层的发光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光荧光染料5,6,11,12-Tetraphenylnaphthacene(Rubrene)作为超薄层, 制备了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并采用改变荧光超薄层厚度的方法, 通过表征器件的电致发光光谱, 分析了超薄层中染料浓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在荧光染料Rubrene的厚度为0.3 nm时, 器件可以同时实现黄光和蓝光的等强度发射, 从而得到性能优良的白光器件, 最高亮度达到3700 cd/m2, 颜色坐标为(0.32, 0.33). 器件中蓝光来自N,N′-Bis-(1-naphthyl)-N,N′- biphenyl-1,1′-biphenyl-4,4′-diamine(NPB)的电致发光, 而器件优良的光电性能是由于Rubrene分子直接载流子陷阱(DCT)效应和NPB分子向Rubrene分子传递能量的协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由于潜在的优势, 在全彩显示领域引起了高度重视. 电致磷光材料因其优异的发光性能, 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 对于实际应用的平板显示器, 蓝、绿、红三基色是必不可少的. 相对于高效的绿光材料, 红光磷光材料仍然存在色纯度差、效率低和亮度不足等问题, 因此设计合适的红光材料成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稠杂环化合物因发光量子效率高、发光颜色可调、平衡电荷注入及迁移等优越性能而广泛应用于红色磷光铱配合物.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稠杂环化合物在小分子、树枝状及高分子红色磷光铱配合物中的应用, 阐述了铱配合物分子结构对材料光电性质及器件性能的影响, 最后展望了稠杂环化合物在红光磷光材料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s)在平板显示和固体照明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发展十分迅速,已实现了商业化.而可溶液加工的OLEDs采用喷墨打印、卷对卷印刷等低成本方式进行加工,在实现低成本、大面积显示及照明器件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引起了广泛关注.实现高效溶液加工型OLEDs的实用性需要在光电材料设计合成及器件制备方法上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总结了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可溶液加工型OLEDs材料及器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单分子有机电致白光材料及器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鸿基  黄维 《化学进展》2008,20(4):538-547
有机电致白光二极管在白光照明和背光源应用中具有材料来源广、驱动电压低、节能和环保等优点,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实现电致白光的方法主要有小分子掺杂、多层器件、激基复合物和缔合物发光以及单分子白光等方法。其中,单分子白光材料由于要控制能量的不完全传递、单分子实现多色同步发射和优化器件结构等,目前研究得还比较少,器件的总体性能相对还不是很理想。本文从材料合成的角度,简要综述了国内外在单分子白光材料的合成与器件性能优化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并对下一步需要研究的热点问题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Two stable blue-light-emitting molecular materials containing twisted binaphthyl and peripheral triphenylamine groups were synthesized by Suzuki and Heck cross-coupling reactions. Both compounds exhibit excellent thermal and morphologic stabilities, high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and good fluorescence quantum yield in films. They serve as both hole-transporting and blue emission materials i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good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ies.  相似文献   

16.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作为新一代的显示技术,因其启亮电压低、厚度薄、能效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而被世界各国研究人员所关注。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器件的发展一直备受关注,根据发光机理的不同,有机发光材料可以分为荧光材料和磷光材料。 蓝色荧光材料作为OLEDs发展中的重要部分,拥有磷光材料无法比拟的优势,近年来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蓝色延迟荧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和趋势。  相似文献   

17.
胡波  姚婵  黄旭日 《结构化学》2011,30(10):1447-1451
Theoretically,1,2,3-benzotriazole(BT)-based derivative is designed by the struc-tural tuning in 2,1,3-benzothiadiazole(BTD)-based derivative and presents potential for applications i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Calculations show that the emission spectrum of BT-based derivative is located at the blue scope,so it can act as a blue-light-emitting material.Importantly,the oscillator strength of emission spectrum i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by replacing BTD with BT,implying it possess large fluorescent intensity.Additionally,BT-based derivative exhibits improved hole transporta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BTD-based derivative.  相似文献   

18.
Narrowband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s) are receiving significant attention and have demonstrated impressive performance in blue and green OLEDs. However, developing high-performance narrowband red OLEDs remains a highly desired yet challenging task. Herein, we have developed narrowband red fluorescent emitters by utilizing a boron-dipyrromethene (BODIPY) skeleton in combination with a methyl-shield strategy. These emitters exhibit small full-width at half-maxima (FWHM) ranging from 21 nm (0.068 eV) to 25 nm (0.081 eV) and high photoluminescence quantum yields (ΦPL) ranging from 88.5 % to 99.0 % in toluene solution. Using BODIPY-based luminescent materials as emitters, high-performance narrowband red OLEDs have been assembled with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as high as 18.3 % at 623 nm and 21.1 % at 604 nm. This work represents, to our knowledge, the first successful case of achieving NTSC pure-red OLEDs with the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Éclairage (CIE) coordinates of [0.67, 0.33] based on conventional fluorescent emitters.  相似文献   

19.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 (OLEDs) based on fluorescent materials has made a great progress in improving light emitting efficiency and full range colors. But it still encounters the low singlet excitons generation ratio of 25% in device. As a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t (TADF) materials can convert the triplet excitons to the singlet ones, thus achieve theoretically 100% exciton utilization efficiency. Up to now, the small TADF molecules have achieved great breakthrough in realizing high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and full color range including blue, green, and red. While the OLED devices based on macromolecules possess the inherent advantages of simplicity and lower cost in the rapid deposition of large areas at room temperature, especially on large flexible substrates, it is still relatively difficult to realize TADF effect in macromolecules, although several reports have partially confirmed them promising candidates for practical applications.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field of TADF polymers and their device performances in OLEDs, and also gives some outlooks for the further exploration in this field at the end of this paper. © 2017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2017 , 55, 575–5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