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赵尔曾 《化学教育》1988,9(6):36-37
我在化学总复习中为学生归纳出一种迅速配平烃类完全燃烧化学方程式的方法,简而易行,很受学生欢迎。作法如下:先让学生复习甲烷,乙烯、乙炔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略),再分析这类反应的特点。归纳出:烃完全燃烧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系数受烃分子中碳原子数制约;因反应物中氧原子总是偶数,所以水分子的系数应取偶数才有可能平衡左右氧原子数。归结起来,配平要从烃分子组成出发,综合运用观察法与奇数配偶法。继续练习乙烷,苯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时,学生显得不象上述练习那样从容,迅速。  相似文献   

2.
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和电荷守恒原理建立多元一次方程组配平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可以判断同一个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是否有无数种配平结果.通过对多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内在规律的探索,可以得到同一个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有无数种配平结果的配平方法和配平通式,有无数种配平结果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关系,有无数种配平结果的离子方程式和电对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家的通用语言,也是化学计算的依据。常用的配平方法有:观察法、解代数方程组法、氧化物法以及专门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计量法等。还有以线性代数为基础的矩阵法,但  相似文献   

4.
根据自编的“初中生化学方程式前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探查问卷,了解初中生可能在化学方程式的概念内涵(概念、意义、“+”和“=”的含义等)和外延(化学符号的重要性、化学方程式的唯一性、化学方程式与数学方程式的关系)方面存在的前概念认识,探查学生背景信息以及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已有化学知识水平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对石家庄市某中学即将学习化学方程式的学生的176份有效问卷和8位学生的访谈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化学方程式的前概念虽然在班级类型、数学成绩、课外书阅读类型、已有化学知识水平方面存在差异,很多已有认识与科学概念一致,但学生的认识并不全面,甚至有部分偏差认识。分析初中生化学方程式的前概念内容,建议化学方程式的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理解不同化学符号的功能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熟记一些简单的化学分子式、化学方程式;并能独立的书写和利用它们进行计算。”这是大纲中明确规定的任务之一。我认为首先是化学方程式,对于教育学生使其了解化学原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着重大的意义。但初中学生对这一知识往往不能牢固地掌握,甚至感到是一件头痛的事。因此,有些学生就会因为难记而失去学化学的信  相似文献   

6.
骆仁新 《化学教育》2001,22(7):37-39,42
需要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的化学问题称为数学-化学问题.例如,"计算1 g碳充分燃烧,需要消耗密度为1.429 g/L的氧气多少升?","已知某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2,该元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电子数是几?""配平Fe3O4+CO→Fe+CO2"都属于数学-化学问题.数学-化学问题较通常所说的化学计算范围更广.解决数学-化学问题的思维,称为数学-化学思维.本文就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化学思维能力的意义,培养学生数学-化学思维能力的最基本原理,最一般的教学程序、教学中心等问题作出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刘松伟  刘雅莉 《化学教育》2013,34(10):20-22
以九年级化学上册“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教学为例,分析了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价值与学生学习的困难,阐述了基于任务和问题促进学生建构化学思想方法的整体思路,并就其中关键环节的设计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突出以任务和问题为驱动,实现新知识的自然增长;以化学实验和拼插分子模型活动为手段,渗透“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及“分与合”等化学思想方法;以展示学生作品说明化学方程式书写步骤;以对物质化学性质的解释凸显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价值。  相似文献   

8.
谭寿文 《化学教育》1983,4(4):33-37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种类繁多,各有特点,也各有弱点。我认为:有总结的必要,应该总结出规律,构成一套较完善的配平方法。它应具有简便、易学、省时的特点。化学方程式配平,应解决“如何入手和怎样入手”这两个问题。我归纳现在已知的配平方法,可用“三入手”加以概括,即:从原子入手,从分子入手,从化合价入手。其顺序是:先原子,后化合价,再分子。  相似文献   

9.
乔金锁 《化学教育》2016,37(6):75-76
一些现行大学化学教材,在配平化学方程式时,对含有中圆点的化学式的处理不当,使得化学方程式出现错误。就存在问题,分析了原因,给出了正确表达与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中规定:“在学生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还应该使学生获得熟习各种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能独立地写出简单的分子式和化学方程式,并能运用它们进行计算的技巧。”在几年来的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化学方程式和基本化学计算是学习化学的基础和工具之一,但是由于教师的讲解不深不透,初学的学生容易犯下面一些错误: 甲、化学方程式方面: (1)脱离实际,臆造化学方程式。如:  相似文献   

11.
简析化学文化与化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勇  房寿高  吴星 《化学教育》2006,27(6):12-14
从文化的角度看待化学,分析了化学文化的内涵,阐明了化学文化的教育功能,并根据化学文化的研究,论述了化学文化观下的化学教育,以及在化学教育中体现化学文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了修订,构建了从校内模拟到校外基础实习和应用实习的化学教育实践课程体系,逐渐提升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将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奠定了基础。但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安全保障措施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3.
14.
刘玲玲 《化学教育》2003,24(Z1):17-20
本文从环境教育角度对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的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 4部分做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盛国定  马国春 《化学教育》2002,23(12):41-43
21世纪 ,人类正迎来信息时代。目前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 ,已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方式 ,这种影响已开始深入到大、中学课堂。在化学课堂上 ,教师越来越多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 ,因此越来越多的关于如何在化学课堂中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问题需要化学教师和化学教育研究者去研究。笔者认为 ,在这些问题中 ,如何将化学教育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是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教师要在课堂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那么他 (她 )必须要解决 2个大问题 ,即硬件问题 ,如电脑、投影仪 ,甚至需要网络 (包括局域网或因特网 )…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传统文化进入化学课堂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对《天工开物》与高中化学契合的内容进行整理,列举其在化学课堂导入、工艺流程教学及试题编制等方面的应用并运用于实践,并就如何促进传统文化更好地应用于化学课堂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吴俊明  梁琨 《化学教育》2004,25(3):10-14
“全面的化学教育”理论凝聚着中国化学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和心血,是具有中国特色、学科特点和时代特征的学科教育理论。本文介绍了戴安邦先生对“全面的化学教育”理论的贡献,并通过辑录我国化学教育工作者的有关论述介绍了这个理论的主要内容。作者认为,努力学习、研究和实践“全面的化学教育”理论,是提高化学教育质量、发展化学教育的需要。“全面的化学教育”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当前特别要注意以社会需要和化学教育功能为基础,树立新时代的化学教育使命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树立新的“基础”观;以学生为主体,树立新的教学观。  相似文献   

18.
中学化学中的科学方法教育与课程教材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吴俊明 《化学教育》2002,23(6):6-10,20
本文论述了什么是科学方法;科学方法的特点、性质、类型和结构;为什么要重视科学方法教育;中学化学中应该着重进行哪些科学方法教育;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等问题。指出:科学方法是科学素质的重要构成因素。加强科学方法教育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搞好当前的课程教材改革的需要。文中提出了确定中学化学中科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原则、各年级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的设想,还就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和原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科学方法教育要力戒教条式灌输,要注意让学生在积累经验基础上进行归纳;重视组织学生参加有关的实践活动;科学方法教育要跟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知识的教育相互结合,跟人文精神教育结合。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还应该重视技术方法教育。  相似文献   

19.
Chemistry is an experimental science whose research subjects are often not directly available within the close dimensions of a time or space. To optimize a particular teaching process or research, it is necessary to visualize phenomena, processes, or objects. Consequently, visualization is significant to problem solving in research and teaching. Visualization is applicable in those situations when it is required to reduce the dimensions of experimental objects to given numbers and values accessible to direct experience. In educational practice, this is related to one of the following situations: (1) the experiment is too long or too short; (2) the dimensions of the examined object are too small or too large; (3) the environment of the experiment is not accessible; (4) the parameters of the experiment or its effects are not directly available to the observer's senses; (5) there is a need for multiple revisions of the experiment; (6) the experiment is difficult to arrange or revise effectively; (7) the experiment is dangerous; (8) the experiment is too expensive; etc. The presentation of models of physicochemical processes and phenomena, models of atoms and molecules, and mechanisms of reaction, as well as experimental data and their mathematical models, provides a basis for considering the formulation of correct conclusions. The appropriate choice of visualization algorithms is decisive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oretical analyses. The main aspect of visualization is obviously its application to teaching or research. Thus, the choice of techniques depends on whether it is used for recognition, explanation, memorization, inspiration, or motivation. In research, the importance as well as area of usefulness of three main categories of visualization have also been established. These categories are: illustration—relating to the presentation of an existing picture of object; representation—the presentation of an image assigned to an object; and visualization—related to the presentation of an image created for the object. Research work on preparing means for visualization confirms that, depending on the particular aspect of categorizing visualization, it may be useful, as well, to assign additional criteria such as dimensions, degree, functions, methodological contexts, experimental relationship, and medial effectiveness into visualization. In recent years, at the Institute of Chemical Education of Poznan's Adam Mickiewicz University such research was undertaken. Its main aim was to determine the educational effectiveness of different types of chemical visualizations. Methods for the visualization of chemical issues were developed and a series of original video and animation sequences presenting different aspects of chemical visualization prepared. Interactive Internet instructions sets were produced and methods of visualization categorized. Effectiveness in using different types of chemical visualizations was estimated. © 2002 Wiley Periodicals, Inc. Int J Quantum Chem, 2002  相似文献   

20.
基于化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教学要求,为改善学生存在的不足,提高教学效果,改革教育方法,将挫折教育方法应用于实验课程教学.分析了改革实施的可行性,探讨了改革内容与方法,总结了改革成效与经验,针对关键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