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130ka中国的古季风——Ⅰ.古季风记录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现今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可以作为辨认古季风气候记录的线索。文中着重阐述最近130ka东南季风区的各种古季风记录,它们主要是:历史记录,包括黄土-古土壤序列、沙漠、湖泊、雪线和林线、大陆架沙漠化现象等的地质记录,由植被和哺乳动物代表的生物记录。其中,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反映了过去亚洲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环境效应突出气候期相互交替的历史。亚洲古季风变迁是中国古气候和古环境变迁的一个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
中国黄土磁颗粒分析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运用岩石磁学方法,对各地黄土和古土壤样品进行低温磁化率、频率磁化率和低温剩磁退磁的研究,证明了黄土中的磁颗以顺磁(单畴和多畴,即>0.03μm)为特点,而古土壤以超顺磁(<0.03μm)为主要特征.黄土中的磁铁矿相对含量(占天然剩磁强度的百分比)比古土壤高,黄土频率磁化率的波谷、波峰分别与剖面黄土和古土壤的风化或土壤化程度相关,说明在黄土形成古土壤的成土过程中,是由于许多细小铁磁性矿物(磁赤铁矿和磁铁矿)生成,使其磁化率增高.这些细小铁磁性矿物的含量反映了古气候温湿程度的强弱和持续时间的长短.  相似文献   

3.
山东庙岛群岛的红色风化壳与棕红土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首次论证庙岛群岛的红色风化壳和棕红土的成因、时代及古气候变化。红色风化壳属于湿热气候环境下脱硅富铁铝型的风化产物,而棕红土是在半干旱温暖气候条件下由风力作用堆积而成的黄土物质。它们分别与我国北方内陆的上新世红土和早更新世午城黄土相当。在渤海海域的上新世和早更新世之间气候环境发生过突变。这种变化具有全球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黄土磁学性质与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对陕西渭南黄土剖面古土壤层位S8和黄土层位L8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确定中国黄土和古土壤的主要磁性矿物是磁铁矿。赤铁矿是次要矿物,对剩余磁性贡献较小。磁性质不稳定的磁赤铁矿存在于黄土和古土壤中。但不影响剩磁稳定性。稳定的天然剩磁载体主要是磁铁矿,而不是赤铁矿。磁性矿物的粒度是以准单畴(PSD)为主。古土壤到黄土之间过渡带磁性矿物的矫顽力、剩磁矫顽力和饱和剩余磁化强度的变化为渐变过程。这一过渡带记录的气候由温暖逐渐变为干冷。  相似文献   

5.
末次冰期以来塔里木盆地沙漠、黄土的沉积环境与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论述了诱发塔里木盆地沙漠及南缘亚砂土和黄土的搬运、沉积,至少在末冰冰期初,即已由现代本区盛行的NE和NW风系所奠定,在此风系作用下沉积的沙漠、亚砂土和黄土未有显著变化。其间,盆地虽多经流水作用,但并未能够改变沙漠及其以南的亚砂土、黄土存在的基本格局。风成相和流水相地层中的古气候证据揭示,末次冰期以来本区沙漠与黄土沉积主要是在连续干旱的气候环境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末次冰期旋迴兰州黄土剖面与南极东方站冰岩芯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临夏市北塬阶地剖面的磁化率曲线与南极东方站2083m冰岩芯的同位素曲线变化趋势十分吻合,剖面厚35m,马兰黄土之下出现5层古土壤,上部3层(S_(1-a),S_(1-b),S_(1-c))对应末次间冰期的3个温暖阶段,末次冰期的间冰段(南极冰岩芯的C阶段)在北塬黄土剖面中有清楚的反映,形成3层古土壤和两层黄土,剖面底剖已属于倒数笫二次冰期,发现有耐干冷的哺乳动物和软体动物化石。  相似文献   

7.
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是国际上研究的热点问题,一般是提取与古气候相关的代用指标进行研究。从湖泊沉积物、树木年轮、冰芯、石笋、孢粉、海洋沉积物、珊瑚等方面,研究了国内近年来对过去近2000年来气候和环境变化的证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北疆巴里坤湖内陆型全新世气候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对巴里坤湖内陆封闭湖泊A孔剖面进行了综合分析,阐明了西风带内陆型间冰期暖干、冰期冷湿的气候特征。并利用内陆封闭湖相沉积的敏感度高、指示性强的标志,列举了沉积地层、生物地层、沉积地球化学、沉积年代学等论据,揭示了内陆型气候的各种古环境、古气候形成过程和相互作用的信息,进而讨论了内陆型气候形成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
我国历史时期以来降尘的天气气候学初步分析   总被引:81,自引:0,他引:81  
根据我国史料中的降尘记载、历史气候资料和现代气象记录,给出了我国近三千年降尘地点分布图和近一千七百年降尘频数曲线.文中指出:历史降尘地点与黄土分布及现代浮尘日数分布三者相近;降尘频繁期对应于冷干气候期;降尘由天气系统作用所致,沙尘的升空—运移—沉降皆与水平流场和垂直速度密切配合;我国西北干燥沙漠地带是沙尘的源地;我国黄土粉尘曾历经风力搬运过程。  相似文献   

10.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盐湖沉积特征及其古气候演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论述了察尔汗盐湖沉积的特征:(1)盐类沉积发育在碎屑岩系中,碳酸盐、硫酸盐沉积都不发育;(2)沉积分异不充分。石盐层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含泥砂、碳酸盐和石膏等;碎屑沉积物也都掺杂膏、盐,从而形成一套化学岩和碎屑岩的混杂沉积;(3)含盐岩系中有马兰黄土堆积。古气候演化:大量蒸发岩开始出现于距今约2400—2500年,在此之前,有过一段相对湿润期;距今约16000—9000年,气候最为干旱,出现钾盐沉积并成为干盐湖;距今约9000年,又出现相对湿润期。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全新世大暖期的气候波动与重要事件   总被引:180,自引:0,他引:180  
根据70年代以来中国全新世孢粉及其他古植物、古动物、古土壤、古湖泊、冰芯、考古、海岸带变化等多方面研究资料,推断中国全新世大暖期(Megathermal)出现于8。5—3ka BP,延续达5.5ka,其间有多次剧烈的气候波动与寒冷事件。8.5—7.2ka BP为不稳定的暖、冷波动阶段,伴随着降水增加和植被带的北迁西移。新石器文化的迅速发展。7.2—6ka BP为稳定的暖湿阶段,即大暖期的鼎盛阶段(Megathemal Maximum)。夏季风降水及新疆与蒙古,北方降水显著增加,植被空前繁茂,为仰韶文化的盛期。6—5ka BP是气候波动剧烈,环境较差的阶段,出现强降温事件,影响文化发展。5ka BP后,气候和环境较前改善,文化遗址数量猛增。4.0ka BP左右,气候一度恶化,出现大洪水灾害,此后直到3ka BP左右气候仍相当暖湿。  相似文献   

12.
60年代北半球夏季气候跃变——Ⅰ.降水和温度变化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引用气候跃变概念,结合主相关型和EOF(经验正交函数)的分析,揭示了北半球夏季气候状况在60年代发生的大规模交化的主要时空分布特征。第Ⅰ部分介绍1951-1980年全球夏季降水、气温和海表水温的变化特征。降水变化在空间上呈带状分布型,自北非到日本一带在60年代出现突发性降水减少,而其南北两侧则各有一条降水增多的地带。北半球温度的主要变化为60年代前期中高纬温度普遍突降,较低纬则有部分增温区,从而形成南北温差的突增。不同地区和不同要素的气候跃变在时间上可能有不同,其间的动力学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马兰黄土的热释光年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了利用石英晶格中的热释光性质测定黄土形成年龄的理论基础。明确了计算黄土形成年龄的起始时刻,并用石英中积存能量的阳光晒退性质证实这个起始时刻的可靠性。文中报道了对陕西省洛川县黑木沟秦家寨一段剖面上所采集的41块马兰黄土标本的热释光年龄值。获得了一条马兰黄土的形成年龄对黄土深度的曲线,从而证明了马兰黄土的形成是不均匀的,可以看出形成速度快慢不同的时期。  相似文献   

14.
对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间作用的认识、分离提取、综合利用及其人工合成,是化学学科研究的内容之一。结合我国特有、丰富矿产资源的特点,研究其成因演化、分离提取及其综合利用,乃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盐湖科学工作者,应根据我国盐湖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科学探讨,创立并发展盐湖化学。经历漫长地质年代的地球,由于地壳内部矛盾变化,相对隆起和沉降对立统一的运动,形成了不断运动变化着的古地形,在古气候等外部因素的作用下,在我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利用石英的热释光性质测定黄土年龄的理论基础。指出阳光对石英晶格中贮存纯量的作用,并用它来确定计算年龄的起点,才使热释光技术成功地用于黄土年龄测定具有真实的意义。给出了六个剖面测定的结果,连同过去已经发表的数据,首先提出马兰黄土的形成年代应在距今10万年。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察尔汗湖区古气候波动模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14)C,~(230)Th和古地磁等方法测定了察尔汗盐湖CK6孔沉积物的沉积年龄。在综合分析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变化、孢粉组合及岩性等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750ka B.P.以来古气候的波动模式,将其划分为21个气候波动阶段,其中11个为温湿期,10个为干寒期。  相似文献   

17.
对下扬子区五通组沉积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板块构造为背景,讨论了下扬子地区五通组沉积时的古地理轮廓、沉积特征和沉积相格局;阐述了五通组不仅有陆相沉积,而且有海陆过渡相和海相沉积;进而论述了五通组沉积区或盆地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以及古气候状况.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海洋、湖泊、土壤及河流沉积物的生物地球化学研究领域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其中生物标记化合物的研究,不仅可以揭示有机质在沉积、成岩作用过程中的演化,而且还可为反映古环境和古气候状况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9.
庐山第四纪环境演变和地貌发育问题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庐山地区第四纪气候变冷主要发生在晚更新世,当时1,000米以上的山地有过冰缘环境,发生寒冻风化及融冻泥流作用。孢粉、古动物群、古土壤及古雪线资料说明庐山在第四纪早、中期没有发育冰川的条件。叶家垄和大校场冲沟的典型沉积剖面的分析未发现冰川信息。在庐山大量存在的是湿热地区的地貌遗迹,不存在冰川遗迹,并讨论了庐山地貌发育史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孢粉植物群和有机岩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要地记述了我国白垩纪至早第三纪的孢粉植物群特征和它们所反映的气候条件,以及沟鞭藻类和疑源类在我国的已知地理分布。根据有机岩的形成受控于气候条件、沟鞭藻类和疑源类可能是油源生物的观点,认为贺兰山以东,秦岭、伏牛山一线以北地区;冈底斯山至南岭一线以南地区;东部沿海及新疆西部地区是我国白垩纪至早第三纪有机岩形成的最有利地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