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桑色素-过氧化氢体系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锰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建立了基于过氧化氢氧化桑色素这一新指标反应催化光度法测定痕量锰的新方法。该法的检出限为0.004μg/mL,线性范围为5~80ng/mL。该法已用于白酒中锰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采用荧光法研究了桑色素合镧 (Ⅲ )配合物与核酸的作用。研究了溶液的pH值、缓冲溶液含量、有机试剂、外加干扰离子对桑色素合镧 (Ⅲ )配合物与核酸体系荧光光谱的影响 ,同时还研究了变性DNA与桑色素合镧 (Ⅲ )配合物之间的作用。在溶液 pH =8 0~ 9 0的条件下 ,体系的荧光强度最大 ,最大激发波长为387nm ,最大发射波长为 5 35nm。缓冲溶液的用量控制在 10 % (体积 ) ,乙醇用量也控制在 10 % (体积 )。配合物荧光强度在核酸存在时有所增加 ,据此确定了测定核酸的一种方法 ,简便、快速 ,线性范围宽 ,灵敏度较高 ,结果准确。并对可能的增色效应和酸度对荧光光谱影响的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核酸-桑色素-铝(Ⅲ)三元荧光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基于核酸对桑色素 铝 (Ⅲ )配合物的荧光增强作用 ,以桑色素 铝 (Ⅲ )为荧光探针 ,考察该探针与核酸的结合反应 ,建立了新的准确测定核酸的方法 ,并研究了该三元荧光体系的作用机理。在 pH 8 5时 ,fsDNA ,ctDNA ,smDNA和 yRNA的浓度与桑色素 铝 (Ⅲ )的荧光强度成线性关系 ,响应范围分别为 0 2 5~1 5 0 ,0 2 5~ 2 0 0 ,0 10~ 1 6 0和 0 2 5~ 2 0 0 μg·mL-1,检测限 (3σ/K)分别为 3,2 ,2和 3ng·mL-1。测定了合成样品 ,回收率 93 3%~ 10 7 9% ,相对标准偏差小于 3 6 %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桑色素与Ce(Ⅳ)反应形成的络合物与DNA作用的共振光散射(RLS)特征,发现小牛胸腺DNA(ctDNA)或鲱鱼精DNA(hsDNA)的加入都能使桑色素-Ce(Ⅳ)体系在320 nm处的共振光散射峰增强。在最优条件下,RLS强度与ctDNA的浓度在0~25 μg·m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3 μg·mL-1;但是RLS强度对hsDNA的浓度却没有线性响应。并且,由于RLS强度对hsDNA浓度的响应值大大低于同浓度的ctDNA,因此可用于hsDNA存在下对ctDNA的选择性测定。将该法用于4种合成样的测定,回收率在93.7%~108.4%之间。 相似文献
7.
8.
桑色素荧光法测定痕量锗的反应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桑色素荧光法测定痕量锗的反应机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确定了该反应的络合比,用荧光法,紫外吸收法和红外吸收法确定了反应的位置,从而得到了桑色素荧光法测痕量锗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在生理pH条件下桑色素与牛血红蛋白(BHb)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桑色素分子与BHb发生反应生成基态复合物,导致BHb内源荧光的猝灭,该猝灭属于静态猝灭。测定了不同温度下该反应的表观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结合热力学参数,热力学参数的变化表明上述作用过程是一个熵增加、自由能降低的自发分子间作用过程,桑色素与BHb之间以疏水和静电作用力为主;根据F-rster能量转移理论,测得供体与受体间结合距离r和能量转移效率E;并用同步荧光光谱法探讨了桑色素对BHb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在羟丙基-β-环糊精(HP-β-CD)和曲拉通X-100(Triton X-100)存在下,以NaAc-HAc缓冲溶液为介质,5-溴水杨基荧光酮(5-BrSAF)为荧光试剂,建立了用荧光猝灭法测定痕量锰的新方法.研究了缓冲溶液、显色剂用量、表面活性剂对体系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实验条件.体系的最大激发波长λex=375nm,最大发射波长λex=535nm,Mn2+含量在0.026-3.5μg/25mL范围内与荧光猝灭值△F呈线性关系,方法检出限为1.02μg/L.已用于面粉中锰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采用水相硅烷化方法,将γ-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H2N(CH2)3Si(OC2H5)3](APES)组装在石英表面,在基底表面修饰上氨基为末端的单层膜,并进一步在这种功能化的单层膜基底上组装金纳米粒子得到金纳米粒子/APES/石英的纳米复合结构。以制备的金纳米粒子自组装膜修饰石英为基底及DL-半胱胺酸为中介,利用桑色素(Morin)和DL-半胱胺酸的化学吸附作用,将桑色素间接组装在金纳米粒子自组装膜修饰石英基底表面,所构建的桑色素修饰金纳米粒子自组装膜对三苯基锡有灵敏的荧光识别作用。文章着重研究了桑色素修饰金纳米粒子自组装膜的制备以及组装条件对其荧光行为的影响,探讨了膜的响应特性及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2.
铂(Ⅳ)-钼酸盐-乙基罗丹明B离子缔合显色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在聚乙烯醇(PVA)存在下用钼酸盐与乙基罗丹明B(ERB)形成离子缔合物,该缔合物的最大吸收位于580nm,摩尔吸光系数为1.12×106L·mol-1·cm-1,服从比耳定律范围0—2.5μg/25mL,缔合物至少稳定1周,考察了50多种共存离子的影响,除生成杂多酸元素和Au(Ⅲ)、Os(Ⅷ)、Pd(Ⅱ)、Ir(Ⅳ)外,大多数元素不干扰。测定铂的条件为:〔HClO4〕=1.2mol/L,〔MoO42-〕=9.1×10-4mol/L,〔ERB〕=3.2×10-5mol/L,0.08%PVA。缔合物的摩尔比为Pt(Ⅳ)∶ERB=1∶2,本法已用于铂矿中铂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利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Ge(Ⅳ)与槲皮素配合物的形成条件,测定了其配比和条件稳定常数。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pH 6.0),当Ge(Ⅳ)不足量时,可以与槲皮素形成1∶1型配合物,当Ge(Ⅳ)过量时,可以与槲皮素形成3∶2型(Ge3Qu2)配合物,条件稳定常数为βGe3Qu2=1.15×1020。 相似文献
14.
2(8-羟基喹啉)-2(苯酚)合锆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2(8-羟基喹啉)-2(苯酚)合锆(Zr(OPh)2q2),制备了Zr(OPh)2q2薄膜,并利用红外光谱、差热-热重谱、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谱、UV吸收谱和荧光光谱等方法研究了其晶态、热稳定性、能带结构以及光致发光机理。结果表明,Zr(OPh)2q2的熔点为381.2 ℃,分解温度为467.1 ℃,具有非常高的热稳定性,利用真空热蒸镀方法很容易在经过净化处理的玻璃基底上形成高质量、无定形纳米级薄膜,在390 nm紫外光的激发下,Zr(OPh)2q2薄膜产生发光峰为525 nm、半峰宽度为107.6 nm的强黄绿色荧光,其粉体产生强黄色荧光,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电致发光材料。 相似文献
15.
分光光度法研究钯(Ⅱ)的三元离子缔合物与锑(Ⅲ)、锆(Ⅳ)和铈(Ⅲ)浮选分离的条件。在水溶液中,钯(Ⅱ)与溴化钾和四丁基溴化铵形成不溶于水的三元离子缔合物,此三元离子缔合物浮于盐水相上层形成界面清晰的液-固两相。当溶液中溴化钾和四丁基溴化铵的浓度分别为1.5×10-2mol·L-1和2.0×10-3mol·L-1时,钯(Ⅱ)被定量浮选,实现了钯(Ⅱ)与锑(Ⅲ)、锆(Ⅳ)、和铈(Ⅲ)离子的定量分离,对合成水样中的钯(Ⅱ)进行定量浮选分离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运用荧光光谱、圆二色(CD)谱法研究了K2Cr2O7与细胞色素c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r(Ⅵ)酸根离子与细胞色素c相互作用引起细胞色素c的α-螺旋含量降低,使酪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增加,色氨酸残基的疏水性增加。Cr(Ⅵ)与细胞色素c的作用位点更接近于色氨酸残基,引起色氨酸残基的微环境变化的程度要大于酪氨酸残基。 相似文献
17.
18.
采用紫外 可见光谱法研究了在pH 6 5的缓冲溶液中Cu(Ⅱ )离子对多巴色素的催化作用。在通氮除氧的体系中 ,Cu(Ⅱ )离子显著加快多巴色素 (DC)于 4 75nm波长的褪色速度 ,并同时出现在 30 0~ 80 0nm波长范围内的全程吸收。实验结果表明 :Cu(Ⅱ )离子催化重排多巴色素生成的主要产物为 5 ,6 二羟基吲哚 2 羧酸 (DHICA) ,其反应前期对于DC为动力学一级反应 ;而且Cu(Ⅱ )离子可进一步催化 5 ,6 二羟基吲哚(DHI)和DHICA形成吲哚醌 (即吲哚 5 ,6 醌和吲哚 5 ,6 醌 2 羧酸 )的反应 ,吲哚醌一经生成 ,立即聚合形成黑色素。 相似文献
19.
20.
本研究了吐温-80水溶液中硫氰酸铋配合物的吸收光谱,最大吸收波长λmax=335nm,其摩尔吸光系数ε335=2.61×10^4,与PAR、偶氮胂(Ⅲ)与铋(Ⅲ)的配合物的ε610=2.70×10^4相近,性 种新的三元配合物,并用解释在吐温-80水溶液中硫氰酸铋为一种灵敏的显色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