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戈  亢美娟  杨金宝 《色谱》2016,34(3):351-355
建立并比较了正相色谱与反相色谱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的方法。利用乙醚和石油醚提取婴幼儿配方乳粉中的油脂,经旋转蒸发浓缩后,分别采用银离子色谱柱和C18色谱柱,配合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其中采用银离子色谱柱以二氯甲烷-丙酮为流动相梯度洗脱的正相色谱法完全分离了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OPO)和1,2-二油酸-3-棕榈酸甘油三酯(OOP)两种同分异构体,方法的重复性和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为93.0%~101.5%,精密度(RSD)为2.89%~4.56%,检出限为20 mg/kg。该方法可准确测定婴幼儿配方乳粉中OPO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UPC2-MS)快速分析3种单甘酯乳化剂(单油酸甘油酯、单亚油酸甘油酯、单硬脂酸甘油酯)中单棕榈酸甘油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单油酸甘油酯和单亚油酸甘油酯等4种主要的单甘酯的方法,并比较了这3种不同类别的乳化剂中此4种单甘酯的含量差异.采用正己烷/异丙醇(7∶3,V/V)直接溶解样品,以ACQUITY UPC2 BEH 2-EP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为分析柱,以超临界CO2-甲醇/乙腈(1∶1,V/V)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在电喷雾正离子模式下进行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单棕榈酸甘油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单亚油酸甘油酯在0.20 ~ 50 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线性,单油酸甘油酯在0.25 ~ 62.5 mg/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系数不小于0.9983);定量限(S/N≥10)为0.018~0.046 mg/L;在3个加标水平下,样品的回收率在88.0%~110.5%,相对标准偏差为1.1% ~4.1%.本方法简单、快速、分离效果好,无需对单甘酯样品进行衍生化,为乳化剂中单甘酯的含量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色谱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3.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油松籽中的油脂,得油率为42.9%;对油脂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其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油松籽油中含有7种脂肪酸,分别为肉豆蔻酸10.38%、硬脂酸3.05%、油酸21.98%、亚油酸(13,16-十八碳二烯酸)3.53%、亚油酸(9,12-十八碳二烯酸)38.38%、亚麻酸20.06%和二十碳三烯酸2.62%,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7%。  相似文献   

4.
SPME/GC-MS鉴别地沟油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研究了油脂内源及外源物质的微量化学成分。结果发现:纯正花生油和大豆油不含反式脂肪酸,地沟油含有反式脂肪酸trans-C18∶1、trans-C18∶2;纯正花生油和大豆油中含有正己醛、正壬醛和正癸醛等杂质,而地沟油中除了这几种醛类外还含有乙酸、3-丁烯腈、2,5-二甲基吡嗪等特征杂质成分。通过测定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的存在,两种检测结果互相印证,综合判断,最终可确定是否为地沟油,据此首次建立了SPME/GC-MS鉴别地沟油的新方法。该方法不但可用于地沟油的鉴别,还可用于掺假食用油的检测。  相似文献   

5.
食用油中甘油三酯(Triacylglycerols,TAGs)的含量及种类快速高效的检测方法对保障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MALDI-FTICR-MS)技术建立了一种用于食用油中TAG的直接快速定性分析方法。采用2,5-二羟基苯甲酸(DHB)的丙酮溶液作为基质,二氯甲烷作为食用油的溶剂,在激光能量为15%、频率为100 Hz、辐照次数为100 Shots条件下可以获得重复稳定的信号(RSD9%)。利用一级质谱和二级质谱对食用油中TAG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分析。在置信度为95%的条件下,采用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可对34种食用油进行很好的分类。利用本方法可以直接识别出橄榄油中掺杂5%的菜籽油,表明本方法可以用于食用油样品的快速筛查分析。  相似文献   

6.
采用基于氢键相互作用原理的固相萃取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建立了食用油和地沟油中天然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快速分析方法。该方法中油脂样品经正己烷稀释后直接进行固相萃取。优化了一系列影响萃取效率的参数,包括固相萃取材料用量、解吸液种类、解吸液体积、上样液中油脂基质的含量等。在优化条件下,以上两种目标物在0.01~1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83),检出限低至4.5pg/mL,日内、日间相对标准偏差分别小于12.2%和14.1%。该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多种食用油和地沟油中天然辣椒素和二氢辣椒素的分析检测,具有简便快捷,有机溶剂消耗少等优点,为地沟油的鉴别提供了一种新选择。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实时直接分析-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DART-QTOF-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快速鉴别油茶籽油的方法。4种食用油(油茶籽油、菜籽油、花生油和大豆油)用甲醇-异丙醇(50∶50,含5 mmol/L乙酸铵)稀释后经实时直接分析离子源解吸电离,在正离子模式下以TOF MS和信息依赖采集模式获得质谱数据,对4种食用油的质谱图进行了初步鉴定,并采用化学计量学建立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以实现数据可视化和油茶籽油的快速鉴别。结果表明,4种食用油的质谱图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为甘油三酯(TAG)氨加合离子[TAG+NH4]+(m/z 850~1 100)、甘油二酯(DAG)氨加合离子[DAG+NH4]+(m/z 600~700)和DART源内碎片离子,共检出20种甘油三酯和6种甘油二酯。进一步采用化学计量学对4种植物油指纹图谱进行分析,发现该方法可准确鉴别和预测油茶籽油、菜籽油、花生油和大豆油,具有前处理简单、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和准确可靠等优点,可用于油茶籽油的鉴别研究。  相似文献   

8.
杨芹  石先哲  单圆鸿  窦阿波  许国旺 《色谱》2012,30(9):876-882
针对甘油三酯(TAG)类化合物的复杂性,建立了分析小鼠血清中TAG类化合物的方法。采用经典的氯仿-甲醇溶剂体系对血中的TAG类化合物进行提取。脂质提取物经Varian ChromSpher 5 Lipids柱分离,在0.75 mL/min的流速下以乙腈-正己烷(1:99, v/v)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采用大气压化学电离源正离子模式电离,质谱增强型全扫描、增强型子离子扫描和中性丢失扫描模式检测。根据银离子色谱对双键的保留规律以及质谱所给出的碎片离子信息,对血清中TAG类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可以从小鼠血清中鉴定到66个TAG类化合物以及5个胆固醇酯。该方法简单,重现性好,可通用于其他样品中TAG类化合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9.
王龙星  金静  王淑秋  王幸福  田玉增  陈吉平 《色谱》2012,30(11):1094-1099
非正常食用油(俗称地沟油)是我国食品安全领域亟须解决的问题。准确可行的地沟油检测方法被分析工作者广泛关注。由于国人的饮食习惯,辣味调料在餐饮业应用广泛,而辣椒碱是引起辣味的主要化学物质,因此可作为鉴别地沟油的潜在指标。本文采用固相萃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建立了食用油中3种微量辣椒碱(辣椒素、二氢辣椒素及壬酸香草酰胺)的检测方法。首先用20 g/L氢氧化钠水溶液提取油样中的辣椒碱,再将提取液用C18小柱富集净化后进行液相色谱-质谱检测。用该法对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提供的67个盲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辣椒碱是一个良好的地沟油特征指示物。凭借这3种辣椒碱指标,阳性样品正确识别率达到75%,阴性样品正确识别率达到100%。目前本方法已经成为国家卫生部最新公布的4种地沟油仪器检测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金静  陈吉平  田玉增  邹黎黎  王龙星  李芳 《色谱》2013,31(6):556-560
结合非正常油脂(地沟油)的来源(加热植物油和动物油)及反映其不同来源的重要特征指示物,即连接在甘油酯上的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建立了内标法测定油脂中甘油酯上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的方法。多维气相色谱-质谱采用不分流进样和选择性切割可以实现在线净化和富集,提高分析的灵敏度和分离度。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的方法检出限分别达到0.070、0.006 mg/kg。此外,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正常植物油中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的含量比非正常油脂中二者的含量低。通过待测油脂中十一烷酸和13-甲基十四烷酸的含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断食用植物油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提出使用甲酸甲胺作为新型电离增强剂改善反相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LC-ESI-MS)检测甘油三酯灵敏度的方法.使用反相C18色谱柱,以玉米油的异丙醇溶液为样品,选择文献中常用的异丙醇-乙腈-甲醇-水,异丙醇-乙腈流动相,在考察甲酸、乙酸、甲酸铵、乙酸铵、甲酸丁胺、甲酸二丁胺、甲酸三乙胺、甲酸二乙胺、甲酸甲胺、甲酸乙胺等不同电离增强剂的基础上,比较了甲酸甲胺和常用的甲酸铵电离增强剂对LC-ESI-MS分析甘油三酯检测灵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甲酸甲胺可以使其中三亚油酸甘油酯组分的质谱峰响应值和信噪比均约为使用甲酸铵的5倍.考察了使用甲酸甲胺时,甲酸甲胺电离增强剂的浓度、流动相流速以及雾化气流速对检测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玉米油浓度与其中甘油三酯总离子流色谱峰面积的关系曲线,显示玉米油中甘油三酯组分在不同流动相的电喷雾过程中出现聚集的最小浓度相差不大,三亚油酸甘油酯峰面积与浓度在7×10-7~2×10-4 mol/L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较好,相关系数R2=0.9997,在更高的浓度时则峰面积增加缓慢.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甲酸甲胺改进检测的机理,提出含有疏水性基团的加合甲胺单电荷离子具有较低的溶剂化能,在雾滴表面富集的加合甲胺离子容易被蒸发,从而提高了电喷雾离子化效率.本方法为LC-ESI-MS分析食用油中甘油三酯时提高检测灵敏度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运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建立了乳制品中的乳化剂单棕榈酸甘油酯、单油酸甘油酯和单硬脂酸甘油酯分析新方法.乳制品中目标物用二氯甲烷提取,经硅烷化试剂(BSTFA+1%TMCS)进行衍生,对提取及衍生化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条件下,单棕榈酸甘油酯、单油酸甘油酯和单硬脂酸甘油酯分别在1~20 mg/L、5~1...  相似文献   

13.
无需任何样品预处理,采用表面解吸常压化学电离质谱(DAPCI-MS)技术直接对涂覆在载玻片表面的食用油样品和地沟油样品进行检测,快速获得了不同油类样品的质谱信号;并运用改进的反向传输(BP)人工神经网络对DAPCI-MS所得到的油类样品质谱数据进行有监督的分类识别,建立多分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DAPCI-MS能够承受食用油中复杂基体的影响,可对油类样品进行直接快速质谱分析;误差反转(BP)神经网络具有良好的分类判别能力,对食用油样品质谱数据识别效果比较理想,能够在对地沟油和非地沟油样品进行有效区分的同时,实现对不同品种的食用油的分离及分类判别。本方法分析速度快,信息提取准确,识别精度高,对快速质谱技术结合神经网络在该领域的应用以及食用油品质的快速鉴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HPLC-ELSD与GC-MS法测定牛乳甘油三酯sn-2位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建立了快速、准确测定牛乳脂肪甘油三酯sn-2位脂肪酸组成的方法.利用胰脂酶专一水解甘油三酯sn-1和sn-3位置上的脂肪酸得到sn-2单甘油酯和游离脂肪酸,再通过蒸发光散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出sn-2位单甘油酯,然后对其进行衍生,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sn-2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用蒸发光散射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sn-2位单甘油酯时方法的回收率达到83.3%~85.1%,该法省去了传统测定中费时费力的薄层色谱分离步骤.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产物进行分析,精密度高,结果可靠.分析结果表明,牛乳脂肪sn-2位脂肪酸由2.57%月桂酸、7.68%豆蔻酸、34.74%棕榈酸、11.56%亚油酸、22.53%油酸和15.21%硬酯酸组成.  相似文献   

15.
采用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UPLC-HRMS)技术的脂质组学方法,分析比较了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的甘油酯组成,并总结了不同甘油酯的液相色谱保留行为。利用提取离子流图、母离子谱图和子离子质谱图,依据中性丢失质量计算甘油酯的脂肪酰基链组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共检测到55种甘油酯,其中在油茶籽油中检测到全部55种甘油酯(43种甘油三酯和12种甘油二酯),橄榄油中检测到44种甘油酯(34种甘油三酯和10种甘油二酯),未检测到9种甘油三酯和2种甘油二酯。油茶籽油和橄榄油中最主要的甘油酯均为TAG 54∶3,但其相对含量在油茶籽油中更高。以55种甘油酯分子的峰面积作为变量进行多维变量统计分析,聚类热图分析、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表明,油茶籽油和橄榄油具有显著的分类趋势。结合VIP值 > 1.0且p值 < 0.01筛选出油茶籽油的3种关键甘油酯和橄榄油的6种关键甘油酯。该研究揭示了油茶籽油与橄榄油中甘油酯的分子组成差异,可为解析油茶籽油的功能和营养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检测面包中3种单甘油酯(单辛酸甘油酯、单癸酸甘油酯和单月桂酸甘油脂)含量的分析方法。样品以二氯甲烷-正己烷(1∶1)提取,提取液经浓缩后,用正己烷饱和乙腈萃取,气相色谱测定,外标法定量。3种单甘油酯在20~1 000 m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大于0.999。3种单甘油酯的定量下限分别为35.2、23.3、12.8 mg/kg,加标回收率为81.1%~95.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9%~8.8%。该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和选择性好,可用于面包中3种单甘油酯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采用超高效合相色谱-质谱(UPC2 -MS)技术,建立了一种快速分离植物油单脂肪酸甘油酯中单软脂酸甘油酯、单硬脂酸甘油酯、单油酸甘油酯和单亚油酸甘油酯4种单甘酯的测定方法。以葵花籽油为原料,通过脂肪酶催化甘油解反应制备单甘酯。样品用正己烷/异丙醇(体积比7:3)溶解,采用超临界CO2-甲醇/乙腈(体积比1:1)梯度洗脱,经ACQUITY UPC2 BEH 2-EP(100 mm×2.1 mm,1.7 μm)色谱柱分离,通过质谱检测器在正离子电喷雾模式下对目标化合物进行分析,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4种单甘酯化合物在线性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83;目标物的检出限(S/N≥3)为0.036~0.093 mg/L;3个加标水平下的回收率在88.50%~110.0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1.01%~4.04%。本方法具有检出限低、分析速度快、分离效果好、分析成本低等优点,为脂肪酸酯类物质的分离测定提供了新的色谱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8.
海棠果种子油脂肪酸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乙醚萃取海棠果种子油,油脂皂化后的脂肪酸采用三氟化硼-甲醇溶液进行甲酯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出7种主要脂肪酸,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法定量测定脂肪酸,分别为肉豆蔻酸0.02%,软脂酸8.64%,硬脂酸8.96%,油酸37.7%,亚油酸20.1%,亚麻酸0.38%,二十碳酸0.85%.结果表明,海棠果种子油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58%,值得作为不饱和脂肪酸食用油来源开发.  相似文献   

19.
扁桃油中脂肪酸组成的GC-MS法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正己烷为提取剂,采用超声法提取油脂,经KOH-甲醇甲酯化处理后,以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鉴定出陕西蒲城3个品种扁桃油中的脂肪酸主要组成为:油酸、亚油酸、9-十六碳烯酸、硬脂酸、棕榈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总量占91.4%以上,主要成分油酸占73.3%以上。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食用植物性油中脂肪酸检测的方法。植物油中的脂肪酸甘油酯在碱性条件下被水解为游离脂肪酸,随后采用三氟化硼将其转化为脂肪酸甲酯。采用同位素标记脂肪酸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在94%以上。通过质谱的选择离子检测模式对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等10种目标脂肪酸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可用于油品的质量检测和日常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