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同位素交换法研究了Eu3+离子在D72和D751树脂内的扩散过程.应用分步孔道扩散方程将粒内有效扩散系数De分解为孔道扩散系数Dp和固相扩散系数Dg,表明该方程可用于描述多孔树脂内的动力学过程.实验表明,De、Dp、Dg均随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计算了实验条件下的Eu3+的自扩散活化能;D72树脂的Dp和Dg对温度的响应比D751树脂大,其De、Dp、Dg值亦均大于D751树脂;Eu3+在溶液中的自扩散系数Ds>Dp,说明离子在树脂孔道内的自扩散不能完全等同于其在溶液中的自扩散.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稀土离子在Amberlyst15、D001、XN1010多孔树脂内的自扩散。结果表明,扩散过程遵循二级分散扩散机制。用粒内扩散方程求算了有效粒内扩散系数e,将e分解为树脂孔道扩散系数p及树脂固相扩散系数s,p与该离子在外部溶液中的自扩散系数相近,而s接近于与实验用的多孔树脂交联度相同的凝胶树脂内的自扩散系数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EDTA溶液中稀土在大孔树脂内的扩散,用同位素交换法测定了ce,Tb、Yb的有效粒内自扩散系数(D_e)。D_e值受外部溶液浓度的影响。应用Kataoka双分散大孔扩散方程将D_e值分解为孔道扩散系数D_p和固相扩散系数D_g,表明该方程可用于描述大孔树脂的动力学过程。D_e随树脂粒度增大而增加,D_p远大于D_e,D_g接近于D_e,固相扩散是控制离子在大孔树脂扩散速率的决定步骤。  相似文献   

4.
多孔介质内的扩散有分子扩散和表面扩散两种。在吸附温度较高时 ,表面扩散可忽略 ,而在温度较低的吸附过程中 ,两种扩散均须考虑。Schneider和Smith[1 ] 曾用色谱法探讨了一种计算扩散系数的方法。他们认为等温吸附呈线性变化 ,引入了曲折系数 ,计算出分子扩散系数 (下称气相扩散系数 ) ,表面扩散系数 (下称吸附相扩散系数 )则由综合扩散系数减去分子扩散系数得到。文献 [2 ]则认为吸附过程非线性变化 ,服从Frundlich方程或Langmuir方程。从质量平衡方程得出相对吸附量方程 ,再求出各扩散系数。前一种方法将…  相似文献   

5.
将酞菁锰(MnPc)掺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的氯仿溶液,并涂布于热解石墨电极表面,待氯仿挥发后即制得MnPc-DDAB薄膜电极。循环伏安实验表明,在KBr溶液中,该薄膜电极有两对还原氧化峰,第一对峰的Epc1=-0.27V,Epa1=0.01V;第二对峰的Epc2=-0.76V,Epa2=-0.62V(vs.SCE)。本文着重探讨了第二对峰的电化学行为,估计了该体系的电荷传递扩散系数Dct和表观非均相电极反应速率常数K0′等电化学参数,并可将该薄膜电极用于催化三氯乙酸的电化学还原。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麻醉镇痛药物芬在尼的衍生物双-N-(1-苯甲基-4-哌啶基)-草酰对甲氧基苯基胺(DMPPE)在汞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循环伏安法表明,在NaOH底液中,DMPPE可在汞电极上还原,Epc=-1.53V(vs.饱和Ag/AgCl),并可吸附于电极表面。着重考察了DMPPE的吸附特性,认为吸附型体是DMPPE中性分子。利用吸附伏安法进行微量DMPPE的测定,在最佳条件下,最低检测限可在4.0  相似文献   

7.
芳香氨基酸在吸附树脂上的传质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测量芳香氨基酸在吸附树脂上传质速度的方法。引用Boyd方程模型测定了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的有效内扩散系数;研究了树脂结构与芳香氨基酸扩散速度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了温度、pH值诸因素对扩散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Zn2+、Cd2+、和Hg2+离子在碱式纤维素基磁性聚偕胺肟树脂(BMAO)上的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吸附速度受粒内扩散所控制。测得粒内扩散系数分别是1.22×10-4、2.42×10-4和3.90×10-4cm2·s-1;Hg2+离子在树脂上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浓集因数随Hg2+离子浓度降低而上升,有利于从稀溶液中除去Hg2+离子。将树脂加至Zn2+、Cd2+或Hg2+离子浓度为50ppm的溶液中,离子去除率分别是96.1、99.9和99.3%。  相似文献   

9.
LDPE-g-MALa离聚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详细地研究了LDPE熔融接枝马来酸镧(MALa)的反应。产物LDPE-g-MALa的IR表明在波数1549cm-1和1628cm-1处出现了羧酸盐的C=0伸缩振动峰,说明MALa已接枝在LDPE上;WAXD衍射结果则表明在2θ=17.20°、14.20°处出现了新的衍射峰—离子峰。为了控制熔融接枝过程,考察了各种瓜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同时,DSC的结果表明离聚物中离子微区的存在在结晶过程中可以起到较好的成核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两性树脂解吸动力学的研究──温度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浅床法对阳离子在弱酸强碱两性树脂相内的扩散速度进行了研究。发现温度升高 ,其粒内扩散系数增大 ,离子价态越高 ,扩散过程的活化能就越大 ,表明温度的改变对高价阳离子的扩散速度的影响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大孔树脂吸附苯和甲苯的平衡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并比较了四种大孔吸附树脂对正庆烷中低浓度苯、甲苯的吸附平衡及动力学。Langmuir方程能够良好地描述吸附等温线,由单组分吸附平衡得到的参数;可以很好地预测双组分吸附平衡。动力学研究表明,内扩散过程是决速步,并估算出粒内扩散系数。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胸腺五肽(TP5)在NH-1树脂上的离子交换过程.结果表明,在pH 2.O的条件下,其等温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最大吸附量为221.07mg/g wet resin;静态吸附动力学的研究结果显示,NH-1树脂对TP5的吸附过程主要受颗粒扩散控制影响,TP5的颗粒内扩散系数为4.50×10-9cm2/s;对比Nernst-Planck与Fick动力学模型,可用Fick动力学模型来描述TP5在NH-1树脂内的颗粒扩散行为,其有效扩散系数为5.58×10-9cm2/s;采用固定床吸附数学模型,对TP5离子交换柱行为进行模拟,该数学模型考虑了颗粒扩散、轴向返混、非线性平衡以及液膜扩散.结果显示,模拟数据与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符合.  相似文献   

13.
二安替比林对甲氧基苯基甲烷光度法测定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二安替比林对甲氧基苯基甲烷(CApMOPM)与Mn的显色反应条件,在磷酸介质中,Mn(Ⅱ)存在下,DApMOPM与Mn(Ⅶ)生成黄色产物,λmax=450nm,ε=1.04×10^5L.mol^-1.cm^-1,锰含量在0-400μg.L^-1内符合比耳定律,体系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用于茶叶和水样中锰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将酞菁镍(NiPc)掺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的氯仿溶液中,并涂布于热解石墨电极表面,待氯仿挥发后制得NiPc-DDAB薄膜电极。循环伏安实验表明,在KBr溶液中,该薄膜电极有两对良好且稳定的还原氧化峰,第一对峰的Epc1=-0.64V,Epal=-0.60V(vs.SCE);第二对峰的Epc2=-0.84V,Epa2=-0.80V。本文着重探讨了第二对峰的电化学行为,  相似文献   

15.
将酞菁锰(MnPc)掺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双十二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DAB)的氯仿溶液,并涂布于热解石墨电极表面,待氯仿挥发后即制得MnPc-DDAB薄膜电极,循环伏安实验表明,在KBr溶液中,该薄膜电极有两对还原氧化峰,第一对峰的Epct=-0.27V,Epa1=0.01V;第二对峰的Epc2=-0.76V,Epa2=-0.62V(vs.SCE)。本文着重探讨了第二对峰的电化学行为,估计了该体系电  相似文献   

16.
在HAc-NaAc底液中,卡可西灵在汞电极上有两个还原峰,第一峰峰电位Epc1=0.04V(vs.Ag/AgCl),为2电子转移的可逆过程;第二峰峰电位Epc2=-0.39V,为4电子转移的不可逆过程,第二峰具有明显的吸附性。本文探讨了该吸附特性,认为吸附型体为中性分子,属于不可逆吸附体系。测得其电极反应动力学参数αnα和卡可西灵在汞电极上的饱和吸附量,估计了每个卡可西灵分子所占的面积,建立了测定  相似文献   

17.
在碱性介质中,空气氧化Mn(Ⅱ)为Mn(Ⅳ),然后在酸性介质中,Mn(Ⅳ)氧化二安替比林对甲氧基苯基甲烷(DApMM)生成黄色产物,λmax=450nm,ε=5.45×104L·mol-1·cm-1。锰含量在0~20μg/25mL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钢样中锰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Simmonds等报道异戊烯基化的查耳酮和黄烷酮对昆虫具有拒食活性[1],Echeverri等发现,从植物Passiflorafoetida树脂中分离到的4,7-二甲氧基莰非醇(1)在很低的浓度下(40μg/g)对昆虫Dionejuno的幼虫也具有...  相似文献   

19.
互贯网络三乙烯四胺弱碱树脂吸附铼的性能和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了三乙烯四胺类互贯网络弱碱树脂从弱碱体系中吸附铼的性能和机理.结果表明,pH=10时,铼的分配系数(DRe)为10.80l/g,钼的分配系数为零,铼和钼可完全分离.吸附平衡服从Freundlish吸附等温式.树脂对铼的静态和动态饱和吸附容量分别为4.80、5.03m.mol/g.化学分析表明吸附物中树脂功能基(=NH2Cl)与的摩尔比接近1:1,以离子交换机制吸附.测定了吸附过程的热力学函数,并探讨了铼钼分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以木质素磺酸钙(LS-Ca)、丙烯酸(AA)为原料,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制备了木质素磺酸钙改性丙烯酸复合吸附树脂(LSAA).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比表面分析和吸附实验对LSAA树脂的性能进行表征.结果显示,LSAA树脂的初始分解温度为291.2℃,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表面粗糙,介孔丰富,树脂表面有较丰富的羟基等活性基团.LSAA对甲基橙的吸附过程受p H值的影响,298 K,p H=3时,24 h吸附量为188.33 mg/g;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均能较好地拟合甲基橙在LSAA树脂上的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为以物理吸附为主的放热过程.KannanSundaram模型拟合说明,LSAA的吸附过程分为吸附剂表面吸附、孔道缓慢扩散及小孔缓慢扩散3个阶段,直线都不经过原点,内扩散不是控制吸附过程的唯一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