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纳米Mg-Al层状双氢氧化物表面包覆SiO2纳米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纳米Mg-Al层状双氢氧化物表面包覆SiO2纳米膜. 通过酸溶分析、透射电子显微镜、FT-IR、XRD、TG和DSC分析, 证实了在Mg-Al层状双氢氧化物表面包覆了一层连续致密的、厚约5 nm的SiO2纳米膜. 根据Al 2p, Mg 2p, Si 2s及O 1s的电子结合能的变化, 可推知在纳米Mg-Al层状双氢氧化物和SiO2纳米膜表面形成了Mg-O-Si和Al-O-Si键, 并据此分析了形成SiO2包覆膜的机理. 经热分析表明, SiO2包覆的纳米LDHs和纳米LDHs两者在40~700℃之间失重过程大致相同, 均出现了三个较为明显的质量损失阶段, 至700℃时包覆量越大的质量损失越少. 纳米LDHs在244.67和430.13℃有两个明显的吸热峰, 吸热值分别达412.28和336.30 J/g; 而包覆纳米LDHs只在243.60℃处出现一个较明显的吸热峰, 其吸热值为221.25 J/g.  相似文献   

2.
采用乳液聚合法制备阻燃性聚苯乙烯MgAl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对不同合成条件下复合材料的XRD谱,讨论了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过程;经SEM图证实了LDHs是以剥离的纳米级层片分散在基体中的;TG和DSC谱图揭示了LDHs纳米层板可有效提高PS的热稳定性,并可使PS的玻璃化转化温度明显提高;当层状双氢氧化物在插层复合材料中含量为14.92%时,纳米复合材料的氧指数可达23.5%,其用量比在PS中直接添加纳米LDHs时要少约一倍.文中还分析了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3.
采用复合氢氧化物媒介法(CHM), 以SrCO3和TiO2为原料在200 ℃、48 h的生长条件下合成了立方相SrTiO3纳米晶体, 它由大量的平行四方片层自组装成为长约500-800 nm、宽约100-150 nm的弯曲条状. 生长时加入少量水可以改变晶体的形状得到尺寸略大的立方SrTiO3颗粒. 探讨了CHM法制备纳米SrTiO3粉体的形成机理, 指出SrTiO3纳米条的生长经过了“溶解→均相成核→片状晶体的生长→片层自组装”四个过程, 此外分析了水在CHM方法中对晶体生长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TiCl4、SnCl4为原料, 尿素为沉淀剂, 纳米级碳黑为模板, 可溶性淀粉为阻聚剂, 采用微波加热, 均相沉淀法合成出了一系列Sn掺杂纳米TiO2介孔材料. XRD分析证明反应前驱体为非晶态, 400℃以上转变为锐钛矿结构. TEM形貌观察, 粒子基本为球形, 平均粒径20 nm. EDS分析证明产品中Ti︰Sn的分析测定值与实际的投料值基本一致, 并且掺杂均匀性好. 光吸收及光催化实验发现Sn含量(摩尔浓度)为10%时, 光催化效果最好, 在日光照射70 min后, 此Sn掺杂的TiO2对藏蓝染料溶液降解率可达到100%, 其光催化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5.
Pt、N共掺杂TiO2在可见光下对三氯乙酸的催化降解作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氮掺杂纳米TiO2(N-TiO2), 并用光分解沉积法在N-TiO2表面负载微量金属Pt(0.5%(w)), 形成铂-氮共掺杂纳米TiO2(Pt/N-TiO2). 实验结果表明, Pt 、N共掺杂纳米TiO2紫外可见光吸收边带较纳米TiO2红移约20 nm, 并在400~500 nm处有弱的吸收. Pt/N-TiO2电极在可见光区的光电流约为纳米TiO2电极的6倍. 以Pt/N-TiO2为催化剂, 催化三氯乙酸(TCA)光降解反应, 室温下经可见光照射2 h后TCA降解率约为8%. N掺杂减小了TiO2的禁带能隙, 使它在可见光区具有光催化活性, 适量Pt掺杂抑制了光生载流子的复合, 加速了电子界面传递速度, Pt、N共掺杂使两种效应相结合, 进一步提高了光催化反应性能.  相似文献   

6.
单根TiO2纳米线一维电子输运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化学诱导溶胶-凝胶法, 在多孔氧化铝模板(AAO)的纳米孔道内制备了直径分别为60 和20 nm的锐钛矿型TiO2纳米线阵列.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技术, 在半接触模式下得到了TiO2纳米线的形貌像, 在接触模式下测量了单根TiO2纳米线的I-V曲线. TiO2纳米线的电子输运性能表现为半导体的性质. TiO2纳米线的导通电压值明显小于TiO2块体,并且随着TiO2纳米线直径的减小, 导通电压值增大.  相似文献   

7.
纳米TiO2膜的可控制备及膜结构与光催化活性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钛醇盐为原料, 普通玻璃管为载体, 制备了纳米TiO2薄膜和固定床型光催化反应器. XRD, AFM以及厚度分析表明, 通过工艺的优化可以实现纳米TiO2薄膜的可控制备. 在优化工艺条件下, 薄膜中TiO2为锐钛矿型; 晶粒度为3~4 nm, 颗粒度为20~80 nm且大小可控; 单层膜的厚度为纳米级, 在纳米膜层上增加的膜层, 其粒子尺寸及膜厚仍可控制在纳米级, 从而并可以有效地防止薄膜龟裂. 采用UV-Vis吸光光度法对罗丹明B降解作用的试验结果表明, 反应器中纳米TiO2薄膜的光催化活性与TiO2的粒径有很大关系: 当粒径在20~30 nm时, TiO2薄膜的光催化活性很高, 表现出明显的量子效应; 当粒径超过60 nm时, 光催化活性显著降低. 膜的光催化活性不随膜层数及总厚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实验结果说明, 纳米TiO2薄膜对紫外光的透过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结构、性质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评述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s)的化学及其应用。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具有结合紧密的氢氧化物层和处于层间的阴离子,其比较突出的化学性质是可逆的阴离子交换和热分解性质。不过,因为受到氢氧化物层的局限,处于层间的阴离子表现出的特殊化学性质近年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利用上述三个方面的性质,人们发掘了层状复合金属氢氧化物在材料(包括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制备、离子交换与有害阴离子脱除、异构体化学分离、化学反应控制、阻燃材料、活性分子储存与缓释、局部化学反应合成、催化剂及催化剂载体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β-CD对纳米TiO2引发DNA损伤的抑制效应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波长为365 nm的紫外灯催化下, 纳米TiO2引发了Teasy plasmid DNA解旋损伤反应, 应用凝胶电泳检测DNA氧化损伤程度和β-CD的抑制作用, 同时用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技术和紫外分光光度计研究了抑制作用的机理. 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不同浓度的β-CD, DNA解旋反应得到了抑制, 当两者质量比为4︰1时, 损伤抑制率高达97%. 通过紫外和红外检测分析, 在水溶液中, 纳米TiO2的Ti—O键和β-CD空腔内的—OH发生键合反应, 并且纳米TiO2表面的—OH消失, 从而阻止了·OH的生成, 抑制了氧化损伤反应. 纳米TiO2应用广泛, 但有研究表明其具有致癌性, 在分子水平上β-CD对DNA的保护作用为纳米TiO2的表面修饰以降低毒副作用提供新的思路, 同时也是一条利用高分子特性减小无机纳米材料生物毒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TiO2纳米棒阵列,研究了无水乙醇作为前驱物替换去离子水对纳米棒阵列的形貌的影响。实验发现,当无水乙醇的含量达到100%的时候,在生长的TiO2纳米棒阵列的上面获得一层以TiO2纳米棒为基本单元的微米球, 从而制备出TiO2复合纳米阵列薄膜。通过XRD和TEM发现,样品为单晶四方金红石结构TiO2构成的阵列薄膜,将样品组装成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后,电池的开路电压和短路电流分别为Voc=0.63 V,Jsc=10.9 mA·cm-2,填充因子FF=56.3%,转换效率达到η=4.1%。  相似文献   

11.
聚氯乙烯/层状双氢氧化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氯乙烯(PVC)/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纳米复合材料相比于纯聚氯乙烯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阻燃抑烟性、耐候性与耐光性等,是一种性能优异并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本文首先介绍了LDHs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并对其制备过程和性质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然后综述了PVC/LDH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及性能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LDHs的表面有机化处理及其对PVC/LDH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的重要作用;最后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2.
Fe3+掺杂TiO2光催化降解聚乙烯薄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快速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TiO2光催化剂,并用Fe3+对其掺杂改性,在室温条件下, 用于固相光催化降解聚乙烯(PE)包装薄膜的研究. 对催化剂和薄膜进行了X衍射分析(XRD)、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形貌观察. 结果表明, 60 W紫外光辐射240 h后, PE失重为8.43%, 锐钛矿型纳米TiO2光催化剂使PE失重30.66%;用Fe3+掺杂后,0.5%Fe2O3/TiO2、1.0%Fe2O3/TiO2和2.0%Fe2O3/TiO2分别使PE失重35.91%、20.72%和13.30%. 光催化剂加速了PE的失重,碳链的断裂和光氧化腐蚀,在薄膜表面形成大量的坑洞,降解产物中的小分子量的石蜡含量明显增高. Fe3+掺杂有一个最佳量, 0.5%Fe2O3/TiO2光催化降解PE的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3.
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氢氟酸为氟源、乙醇为溶剂,采用溶剂热法合成了氟化改性的TiO2空心微球,并利用XRD、FE-SEM、FTIR、XPS等手段对氟化TiO2微球的晶体结构、形貌、分子基团以及元素形态等性质进行了表征,同时将TiO2微球应用于光催化降解甲基橙溶液。结果表明:氟化TiO2空心微球由奥斯瓦尔德熟化过程获得,其中TiO2以锐钛矿存在,氟以化学吸附态存在于TiO2的表面,形成≡Ti-F基团。相比纯TiO2,氟化TiO2空心微球光催化活性有很大提高,对初始浓度为20 mg·L-1的甲基橙溶液进行光催化降解30 min,其降解率达到98%。氟化改性TiO2空心微球光催化活性的提高是源于TiO2独特的空心微球结构以及TiO2表面≡Ti-F基团的存在。TiO2表面≡Ti-F基团有很强的吸电子能力,抑制了光生电子与空穴的复合,同时有利于羟基自由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纳米无机阻燃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概述了纳米三氧化二锑、纳米氢氧化铝、纳米氢氧化镁、纳米层状双氢氧化物无机阻燃剂的制备方法、阻燃性和在纳米阻燃复合材料中的应用,并总结了纳米阻燃剂对复合材料的阻燃机理,提出了在阻燃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方向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氮掺杂二氧化钛粉体(TiO2-xNx)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硫酸法生产钛白粉的中间产物偏钛酸为原料, 利用盐酸溶解-氨水中和沉淀法制得前驱体水合二氧化钛, 再在氨氩气氛的管式炉中进行掺氮反应, 制备出了具有可见光活性的纳米TiO2-xNxx粉体. 重点讨论了反应温度与反应时间对纳米TiO2-xNxx粉体的粒径、晶型及掺氮量的影响, 并研究了TiO2-xNx粉体的吸光性能和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6.
探索了一种合成规则的层状双金属氢氧化物(简称LDHs)六角纳米片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传统的共沉淀法,并借鉴了尿素法的优点。 系统研究了沉淀剂、反应溶剂、反应时间和沉淀剂滴加速率对最终得到的粒子结晶度和形貌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NH4OH为沉淀剂,以乙醇/水混合溶液为溶剂得到的LDHs纳米粒子结晶度高,晶型发育完美,呈现规则的六角片状,单分散性良好,粒径介于100~250 nm之间。 乙醇的加入一方面减慢了NH4OH电离出OH-的速率,降低了溶液过饱和度;另一方面,乙醇分子包裹在LDHs粒子周围,其表面的羟基起到了空间位阻作用,阻止粒子之间的团聚。 最佳反应时间既要保证LDHs晶粒的充分发育和成长,又要防止粒子之间的团聚。反应时间较短(1 h)时,晶粒发育不完全,粒子呈现不规则的六角片形;反应时间较长(4 h)时,LDHs粒子出现了六角片状重叠现象;只有当反应时间适中(3 h),LDHs粒子因晶胞生长充分而粒径分布均匀,并呈现规则六角片状。 沉淀剂滴加速率的不同会改变体系的过饱和度,从而影响LDHs粒子的形貌,滴加速率较低(0.025 mL/s)时,得到的粒子形貌规则、单分散性良好,且随着滴加速率的降低,粒子粒径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7.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层状双氢氧化物(LDHs)纳米复合材料是一种性能优异并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与纯PET相比, 其力学性能、热稳定性、阻燃性能与耐紫外线功能等均有明显提高或改善.本文对近年来PET/LDH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 对LDHs 的化学组成和结构特点进行了简要介绍, 并且对其制备方法和物理化学性质等进行了简单论述, 然后, 对PET/LDH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结晶行为、机械力学性能以及耐热、阻燃和耐紫外线等功能性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重点综述; 最后, 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纳米TiO2-MnO2复合材料的合成、结构与光催化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TiCl4, MnSO4·H2O, NH3·H2O为原料, 把TiCl4和MnSO4·H2O按照化学计量比共同水解, 得到的水合氧化物中间体放入高压釜中在150℃, 0.5 MPa下进行反应, 经过滤、洗涤、烘干, 得到纳米TiO2-MnO2复合材料. XRD结合DTA-TG分析证明产品为非晶态, 780℃以上转变为金红石型的Ti1-xMnxO2. TEM形貌观察, 粒子基本为球形, 平均粒径20 nm; 将样品均匀分散在甘油-水混合液中, 利用UV-1200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试了样品的光吸收性能, 发现该纳米复合材料秉承了纳米TiO2和MnO2两者的优点, 对紫外光和可见光均有很强的吸收. 利用该纳米复合材料作为光催化剂对有机染料溶液进行了降解实验, 发现在日光照射60 min后, 对酸性红B、酸性黑234以及两者混合染料的降解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9.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Y2O3/纳米碳管复合粒子, 并用SEM, XPS, FT-IR和XRD对Y2O3/纳米碳管复合粒子的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纳米碳管有效承载了Y2O3, Y2O3连续均匀地负载在纳米碳管的表面, 负载量为19.53%. FT-IR 和XPS证明了Y2O3粒子和纳米碳管表面之间发生了化学键合. 用三种方法将相同比例的Y2O3/纳米碳管复合粒子与高氯酸胺(AP)进行混合, 采用差热分析(DTA)研究了三种混合样品中Y2O3/纳米碳管复合粒子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三种混合样品中的Y2O3/纳米碳管复合粒子都能催化高氯酸铵的热分解, 其中通过水溶剂混合的样品中Y2O3/纳米碳管复合粒子的催化效果优于另外两种. 与纯高氯酸铵相比, 其样品中高氯酸铵的高温分解峰温降低了168.5 ℃, 表观分解热由371 J•g-1提高到1410 J•g-1. 并用不同样品中高氯酸铵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对所得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20.
周龙梅  侯立权  刘宏英  李凤生 《化学学报》2006,64(15):1548-1552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Y2O3/纳米碳管复合粒子, 并用SEM, XPS, FT-IR和XRD对Y2O3/纳米碳管复合粒子的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纳米碳管有效承载了Y2O3, Y2O3连续均匀地负载在纳米碳管的表面, 负载量为19.53%. FT-IR 和XPS证明了Y2O3粒子和纳米碳管表面之间发生了化学键合. 用三种方法将相同比例的Y2O3/纳米碳管复合粒子与高氯酸胺(AP)进行混合, 采用差热分析(DTA)研究了三种混合样品中Y2O3/纳米碳管复合粒子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性能. 结果表明, 三种混合样品中的Y2O3/纳米碳管复合粒子都能催化高氯酸铵的热分解, 其中通过水溶剂混合的样品中Y2O3/纳米碳管复合粒子的催化效果优于另外两种. 与纯高氯酸铵相比, 其样品中高氯酸铵的高温分解峰温降低了168.5 ℃, 表观分解热由371 J•g-1提高到1410 J•g-1. 并用不同样品中高氯酸铵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对所得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