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冲突法是皮亚杰理论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利用当已有知识与新事物发生冲突产生的不平衡打破了原有的知识结构时,通过学习新的知识来达到新的平衡。这种由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也就是冲突的解决过程,学生在冲突的解决过程中,获取了新的知识。 1 运用冲突法,引入新课教学  相似文献   

2.
为迁移而教     
心理学认为,学习的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习得知识、获得技能或形成态度的影响.简而言之,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迁移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把新学习的内容纳人到原认识结构中去,从而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的积极作用,心理学上称为正迁移.另一种是已有的经验对于新经验的获得产生消极影响和干扰作用,这即是负迁移.怎样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促进正迁移的产生,  相似文献   

3.
现代认知建构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实际上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在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之间产生无法包容的矛盾,即存在认知冲突,将会引起学生认知结构上的不平衡,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学习兴趣,促使他们去自觉地解决认知冲突,使其认知结构进行新的同化和顺应,以达到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静电场知识是静电学的核心,静电场知识的教学,在物理电学中有着重要的启领作用.面对新的刺激情境,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将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这就是同化;如果主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或解释刺激,其认知结构将由于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这就是顺应.显然,个体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顺应要比同化付出更多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黄国龙 《物理通报》2009,(12):17-20
1学生认知结构拓展构建特点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构建认知结构的方式有二种,其一是将原有的认知与新的情景发生相互作用(例如新课教学中对新知识的学习),其二是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重组和整合.物理习题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原有认知与问题系统发生相互作用(解答问题)来对原有物理认知结构(包括物理知识和技能、物理解题方法、思维方法等)进行重组和整合,以构建一个相对概括化、稳定化、清晰化、系统化的良好物理认知结构(图1).  相似文献   

6.
认知冲突可以激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高度关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习热情.认知冲突会打破学生原有认知平衡,让学生认知心理达到愤悱的状态,从而更好地认知错误、纠正错误,最终实现破旧立新,达到新的认知平衡.物理教学中可以采用归谬、佯误、实验、追问、反例等策略,创设矛盾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  相似文献   

7.
1 问题的提出 认知冲突是指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所学新知识之间不能包容时产生的一种矛盾.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头脑中并非一片空白,而是具有了形形色色的原有认知结构.在学习新知识时,他们总是试图以这种原有的认知结构来同化对新知识的理解,当遇到不能解释的新现象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在教学中如果教师适当引发认知冲突,在很大程度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在物理教学中,概念的形成、规律的获得是学生学习中的最重要一环.为延缓学生的概念判断进程、凸显学生的规律探究过程,可以通过教师精心创设的具体、典型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纠正错误、形成概念、获得规律、完善认识、整合或优化认知结构.  相似文献   

9.
所谓“香蕉球”是指足球比赛中,当运动员踢中足球的侧后面时,沿曲线(香蕉弯曲状)路径飞行的球.这样的问题频繁出现在竞赛题或中考试题中,其中的物理道理可应用初中物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来解释.但初中学生获得这一知识时,所呈现的知识的方式,无论是现行的教科书,还是相关的物理杂志提供的实验,都是受力物体是静止或受流体(电风扇吹风)运动时产生的力.因此,当出现物体运动时,将周围的空气相对地看作运动流体时,与学生所建立的原有实验模型的表象不符合,从皮亚杰的认知结构来看,将知识的学习成为“顺应”方式变为难点.本文利用玩具电动机将物体变为运动,使演示的现象符合日常生活中的物理事实,从而将知识学习成为易于接受的“同化”方式.  相似文献   

10.
学生知识的获得、学习习惯的养成、能力的提高,归根到底是学生自己学习的结果.传统的教学偏重于结论的告知,学生是接受者和吸收者.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打破教师讲、教、论的模式,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精神为目的,尝试多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倡导新的形式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