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 毫秒
1.
导管在循环生理学和临床医学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血管中介入导管后必然会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和受检者的正常生理状态。许多学者讨论过导管的介入对压力测量结果的影响,但还未见有讨论导管介入对正常生理状态影响的文章报导。本文基于动脉中血液流的刚性管分析模型,从理论上讨论了血流量和纵向阻抗等生理状态参数在导管介入前后的变化情况,为进一步全面分析导管介入对动脉中血液脉动流的影响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轴对称空泡流的脉动性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高速摄影技术对定常来流中1/4平头轴对称体的不稳定的空泡形态特征进行了水洞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揭示了由于空泡形态断裂而产生的低频脉动现象,这一现象在跨空泡流情况下尤为明显,常使空泡长度和厚度在大幅范围内拟周期地变动,其频率特性比较稳定,有别于空泡末端局部泡团脱落而产生的脉动。 相似文献
3.
动脉局部狭窄时脉动流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利用有限元方法研究动脉局部狭窄下的脉动流流场,重点考查在50%与80%面积狭窄下的速度分布、压力分布、壁面剪应力分布及流动分离情况。几何形状及边界条件均模拟相应的脉动流实验模型。采用测得的随时间变化的速度分布作为入口端条件,并利用罚函数和逆风格式等计算技巧得出了光滑的与实验基本相符的速度、压力波形。本文讨论了不同狭窄下速度、压力、壁面剪应力的分布形态,给出了脉动流中狭窄处局部流动分离的间歇性变化规律,并结合实验与临床应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脑循环脉动流的集中参数模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脑血管疾病和脑循环动力学异常改变密切相关.脑循环系统和体循环系统具有不完全相同的血液动力学特性.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一种既能反映脑循环的基本特性,又容易从中分析脑血管动力学参数的力学模型.本文在Wilis环定常流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描述脑循环血液脉动特性的集中参数模型,归结出了模型控制方程及求解方法.通过实例计算发现:理论计算结果和实验检测数据相当吻合,说明模型是符合生理实际的.这将为脑循环研究提供一个较理想的血液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5.
6.
自激振荡脉冲射流喷嘴装置系统频率特性理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相似系统原理和流体网络理论建立了自激振荡脉冲射流喷嘴装置的等效网络模型,利用系统传递函数推导了系统频率特性方程并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喷嘴装置的固有频率主要由喷嘴形状、结构参数、入口流速、射流中压力扰动波波速决定;自激振荡腔腔径、自激振荡腔腔长、上喷嘴直径、下喷嘴直径都对系统频率特性影响很大。提出了相应的自激振荡脉冲射流喷嘴设计准则,即喷嘴装置在最佳阻尼比下产生谐波共振。 相似文献
7.
8.
气液两相流中旋涡诱发圆柱振动时的脉动升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定条件下 ,垂直上升矩形截面管内的气液两相流横向冲刷水平布置的圆柱时 ,圆柱在与来流垂直的水平方向上受到了脉动升力的作用。本文在 1.6× 10 4到 6 .0×10 4的 Re数范围和 0到 0 .32的来流含气率范围内 ,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中 ,流体工质为由空气和水混合而成的泡状流 ,采用弹性梁 -电阻应变式小力值传感器来测量圆柱受到的脉动升力 ,利用计算机对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进行连续采集 ,采集频率为5 0 0 Hz。对由实验得到的脉动升力数据进行自功率谱分析 ,得出在两相流中只有在小于 0 .10~ 0 .12的来流含气率范围内 ,圆柱后部才会形成涡街 ,且此时的 Strouhal数随来流含气率的增大而增大 ;由脉动升力数据的均匀方根值算出脉动升力系数 C′L发现小 Re数时 C′L 随来流含气率的增大而增大 ,而在大 Re时 C′L 随来流含气率的增大先稍下降后再增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给出高超音速湍流分离不稳定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试验条件是:自由流马赫数为 7.8,单位长度雷诺数为 3.5×10~7/米。分离流场由有限展长前向台阶产生,并用有高空间分辨率和快速响应的一列平齐安装的铂膜电阻温度计和多通道系统测量其表面热流率脉动。信号的条件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分离激波的根部由一束压缩波构成,流向展长约二分之一来流边界层厚度,在边界层外汇聚成单一主激波。这种激波结构极其不稳定,出现大尺度运动,流向运动的尺度约为分离激波上游影响区域长度的22%。激波振荡频率为一宽频带,主要集中在 1~3 千赫。在分离激波运动区域,热流脉动呈间歇性,在无扰动和激波扰动间跳跃。可以认为这种间歇性是分离激波系统大尺度振荡的结果。在激波运动区域的下游为分离区,流体继续压缩,热流脉动无间歇。 相似文献
10.
脉动压力分布同步测量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态气动力的研究是实验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特别对于二元模型动态气动力的测定,必须从脉动的压力分布通过面积加权积分来得到气动力的时间历程,而其先决条件为各测压点压力的时间历程必须是同步的,也就是要测得同一时刻诸多测点的压力。本文介绍了一种比较经济的多点同步测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实施进行了探讨。分别对A/D卡采样的同步性、整套测压系统的同步性以及频响特性进行了测试和验证。经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 9999和 0. 99。最后以圆柱表面脉动压力系数分布的测试为例,给出了单圆柱不同瞬间的压力向量图、按照瞬间压力沿表面积分得到的单个圆柱脉动升力的时间历程,以及升力的脉动频率,表明整套同步测压系统具有很好的实用性,能满足实验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自振脉冲气液射流振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提高射流利用率出发, 在自振脉冲水射流喷嘴振荡腔上开孔自吸入空气, 以形成一种自振脉冲气液射流, 研 究其振荡频率以及打击力的实际影响因素.基于水声学与流体动力学原理建立自振脉冲气液射流频率模型, 并以悬臂梁为靶物, 通过考察射流冲击悬臂梁时的振动特性获得其时域及频域特征.结果表明, 自振脉冲气液射流的振荡频率随腔长增加单调递减, 随含气率变化存在极小值, 且在初始段发生骤变, 实测值与理论值相吻合;对应自振脉冲气液射流产生最大谐振峰值的最优腔长略小于自振脉冲水射流, 且前者最大谐振峰值较后者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2.
圆形月池流激振荡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基于经验模态分解(EMD)的本征模态函数(IMF)分析方法和对比研究的实验方
法,实验研究了圆形月池在均匀流条件下的流激振荡特性.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尽管腔内的
流体在不同来流的条件下运动趋势有所不同,但归纳起来对于月池结构,其内部存在两类振
荡源,一类是腔内流体的固有振荡,该频率与腔体结构形式、尺寸、腔内流体深度有关,与
来流无关;另一类则是流体流经腔口时产生的流体动力振荡,该频率与来流特性、速度有关.
当二者频率相近时将会激起腔内流体的共振,即会有``活塞(piston)'现象产生.
实验中,还在腔体侧壁上布置了压力传感器,用来分析腔体侧壁受到的流体压力特性及
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二维大涡模拟方法进行了空腔水流场的数值计算, 考察空腔前缘动量损失厚度及来流速度等因素如何影响空腔流的振荡, 同时考察了空腔长深比与空腔流振荡模式的关系. 用空腔水流场的粒子图像测速测量结果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可信性.结果表明, 空腔水流是否发生振荡取决于壁面摩擦速度.瞬时涡结构和空腔阻力系数2个方面的特征显示空腔水流场有2种典型的振荡模式, 剪切层模式与尾流模式, 确定振荡模式的关键因素是空腔长深比. 相似文献
14.
低速轴对称层流射流流动形态和失稳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应用染色液和悬浮粒子显示方法,进一步实验研究轴对称层流射流的流动形态及其失稳机制。首次成功地在从一定口径的喷嘴流出的低速轴对称层流射流中观察到环形回流流动。给出了射流随速度演化及实验容器边界对其流动形态影响的显示照片,发现实际射流的轴对称波动及失稳过程正好对应射流在容器底部产生的环形旋涡的生长和破碎过程。本文认为由于实验空间有限尺度对流动的限制改变了原来射流的流动形态和流场空间的拓扑性质,射流与实际边界的相互作用对实际射流的失稳和转捩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流向振荡圆柱绕流的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一种新近发展起来的格子Boltzmann方法(LBM)在相对较小的雷诺数(Re \le 200)条件下模拟了不可压缩的流向振荡圆柱绕流问题, 考查了涡脱落模态和升阻力特性. 通过模拟, 在近尾流区发现了实验研究中已经发现的对称/反对称的涡脱落模态, 包括有些传统数值方法未发现的模态. 研究了频率锁定区域的范围及其与振幅的关系, 发现振幅越大, 发生锁定的频率区域越宽. 此外还对升阻力进行了定量意义的模拟,研究了振荡频率和振幅与升阻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冲击高度对自由冲击射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线风速仪测量了雷诺数为 23 000时四种冲击高度下率流自由冲击射流流场,并给出详细的结果.表明壁面的“阻尼”影响主要集中在近壁面0.5D以内.小冲击高度时径向速度下降得比大冲击高度时明显要快,量值也较小;在r/D≤1.5处,小冲击高度时紊动能的数值大小和分布趋势与大冲击高度时不同,特别是在喷管出口距冲击板高度Z与喷管直径D之比Z/D为8时分布特殊,在其它测点处,紊动能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只是大冲击高度下的值较大;流动结构在Z/D为6~8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与势流核心区有关,在势流核心区的顶端以及下游的一段距离内紊流度都很高. 相似文献
17.
18.
合成射流对失速状态下翼型大分离流动控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低速状态合成射流在抑制翼型气流分离和推迟失速方面的控制机理, 开展了NACA0021 翼型失速特性射流控制的风洞试验研究. 通过系统性的模型测力、翼型瞬态流场粒子图像测速和边界层速度测定的对比试验, 深入探索了合成射流各参数对翼型失速特性控制效果的影响规律. 试验结果表明射流偏角在翼型升力和失速迎角控制方面的效果对射流动量系数较为敏感: 当动量系数较大时, 近切向射流的控制效果更好. 射流动量系数为0.033 时, 偏角30°的射流使得翼型升力系数峰值提高23.56%, 失速迎角增大5°; 而动量系数较小时, 偏角较大的射流能够获得最佳控制效果. 射流动量系数为0.0026 时, 法向射流对翼型最大升力系数控制效果最好(提高9.2%). 相似文献
19.
前体涡发生器对轴对称高超声速进气道激波振荡流动的影响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波振荡是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过程中常见的流动现象,会显著降低进气道气流捕获与压缩效率、产生剧烈的非定常气动力载荷而危害飞行器安全. 从激波振荡的控制出发,实验研究了前体转捩带位置的涡发生器对轴对称高超声速进气道激波振荡流动的影响. 分别在起动和激波振荡两种进气道流态下,选择无、0.5 mm与1 mm高度涡发生器工况进行对比研究. 并采用高速纹影与壁面动态测压同步记录非定常流动特征. 结果表明,1 mm高度内的涡发生器对起动状态的进气道主流流场结构、壁面压强分布影响不显著. 但对于激波振荡流动,涡发生器会明显缩小外压缩面分离区运动范围,缩短振荡周期,提升振荡周期内壁面压强的时均值. 涡发生器的影响程度随其高度的增大而增强,其中振荡周期从无涡发生器的4 ms缩短到1 mm高度涡发生器的3.13 ms. 此外,0.5 mm高度涡发生器会使得进气道内部测点的压强振荡幅值整体下降,相比无涡发生器工况的下降幅度可达23%. 流场结构与壁面压强信号的分析表明,涡流发生器主要通过其产生的流向涡影响激波振荡流动,包含流向涡对下游边界层的扰动以及流向涡与分离区的相互干扰. 相似文献
20.
基于线性稳定性理论,建立了描述同轴旋转可压缩流动中超空化条件下液体射流稳定性的数学模型,并对数学模型及其求解方法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对模型中考虑的射流及气体可压缩性、气体同轴旋转以及超空化等因素对射流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模型中考虑射流及气体的可压缩性后,与不考虑可压缩性相比,计算得到的射流稳定性明显变差,最小液滴直径减小,分裂液滴直径变化范围变宽,且小液滴数量增多. 气体的同轴旋转在轴对称与非轴对称扰动下对射流稳定性的影响完全相反;轴对称扰动时,气体旋转使射流稳定性增强,而非轴对称扰动时则正好相反;气体旋转有可能导致影响射流稳定性的扰动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 超空化使射流稳定性变差;超空化程度较弱时,超空化使分裂液滴最小直径减小,分裂液滴直径变化范围增大;而超空化达到一定程度后,进一步提高超空化程度,分裂液滴最小直径几乎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