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某些含氮杂环化合物对20^#钢的缓蚀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失重法、交流阻抗和极化曲线法研究了1mol/L HCl溶液中吡啶、喹啉及其衍生物对20~#钢的缓蚀作用。根据吡啶和喹啉在20~#钢表面上的复盖度与浓度及温度的关系,探讨了它们在20~#钢上的吸附行为,并提出了吸附模式。结果表明,吡啶和喹啉的吸附遵循Flory-Huggins吸附等温式。文中还估算了吡啶和喹啉吸附的热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2.
光电化学方法在铜缓蚀剂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徐群杰  周国定 《化学通报》2002,65(6):422-427
本文综述了笔者实验室采用光电化学方法在铜缓蚀剂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应用情况,采用此方法不仅可对铜缓蚀剂的缓蚀性能进行评定,而且还可对缓蚀剂的作用机理级缓蚀协同效应与作用机理进行研究,可以得到其它一些常规电化学方法及表面分析所不能得到的一些信息,此方法不失为一种研究缓蚀剂作用机进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用量子化学半经验计算方法MNDO和CNDO/2程序,研究了芳腈类化合物在钢铁表面抑制腐蚀的机理,提出了该类分子在钢铁表面的吸附方式.  相似文献   

4.
两种席夫碱缓蚀剂对碳钢材料的缓蚀性能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了电化学方法研究了2种席夫碱缓蚀剂水杨醛基邻苯甲酸亚胺(SB-I)和N,N’-二水杨醛基-1,2-邻苯二亚胺(SB-II)在1 mol/L盐酸溶液中对20#碳钢的缓蚀性能。通过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谱研究该席夫碱对碳钢的缓蚀效果表明:席夫碱对碳钢材料具有良好的缓蚀作用,其最大缓蚀率可达到83%。研究了席夫碱在碳钢表面的吸附模式,结果表明,席夫碱在碳钢表面上的吸附吉布斯自由能在-30 kJ/mol之间,表现为混合型缓蚀剂,即通过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之间的一种混合吸附在碳钢工作电极的表面,通过抑制、阻止延缓金属的电化学过程而起到缓蚀的作用。另外,实验还发现,SB-I比SB-II具有更好的缓蚀性能,该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合。  相似文献   

5.
噻二唑型缓蚀剂对银片的缓蚀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琳  刘璐  张月  钱建华 《应用化学》2013,30(4):453-457
采用增重法和金相显微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沉降硫-石油醚溶液对银片的腐蚀作用,以及噻二唑型缓蚀剂TSJ-T6在不同浓度、不同温度下的缓蚀效率。 研究表明,TSJ-T6缓蚀剂对银片具有很好的缓蚀性能,且随着缓蚀剂浓度的增加,缓蚀效率也随之提高,当缓蚀剂浓度达到10.0 μg/g时,缓蚀效率达到94.37%。 经过吸附等温线拟合,得到缓蚀剂TSJ-T6在银片表面的缓蚀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吸附过程为放热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6.
咪唑啉类化合物能够提供π电子和杂原子使其吸附在金属表面,从而达到缓蚀作用。而分子中不饱和键的引入有助于缓蚀效率的提高。用苯甲醛、三乙烯四胺及丙烯酸为原料合成了咪唑啉型化合物SEI,进行了IR表征,  相似文献   

7.
利用动电位极化方法 ,研究了有机膦酸醇酯类缓蚀剂 (YKI_0 5 )对 90 7A钢在天然海水中的缓蚀行为 .实验表明 :静态海水中 ,浓度为 30 0mg/L的YKI_0 5缓蚀剂能在 90 7A钢表面形成稳定的缓蚀膜层 ,是一负催化阴极型缓蚀剂 ,于实验周期内其对 90 7A钢的缓蚀效率可稳定在 90 %左右 ;在周期性间歇浸没情况下 ,此种缓蚀剂所形成的膜层很不稳定 ,随着间浸次数的增加 ,膜层破损程度愈甚 ,缓蚀效果减弱 ,缓蚀膜对 90 7A钢表面仅仅是个覆盖层 ,起到抑制了部分阴、阳极反应的作用 ,从而可将缓蚀机制归结为覆盖效应  相似文献   

8.
分子结构对硫脲类化合物在铜表面自组装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春涛  陈慎豪 《化学学报》2007,65(5):390-394
利用电化学阻抗谱和极化曲线研究了硫脲、烯丙基硫脲、苯基硫脲在金属铜表面上的自组装膜的质量和缓蚀效率, 并通过量子化学计算进一步研究了各种分子和金属铜的相互作用. 结果表明硫脲类分子在金属铜表面上的成膜能力顺序为: 苯基硫脲>烯丙基硫脲>硫脲, 并揭示了分子结构对硫脲类化合物在金属铜表面自组装影响的本质, 为进一步寻找和制备优良的缓蚀功能自组装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缓蚀剂的加入可使金属材料在环境介质中的腐蚀速度降低,同时还能保持金属原来的物理、力学性能不变,已成为防腐蚀技术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植物型缓蚀剂成本低、来源广、环境污染小,是一种绿色环保型缓蚀剂,在缓蚀剂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天然植物提取物在酸性介质下对低碳钢、金属铝、金属锌腐蚀的抑制作用和相关的研究进展,展望了天然绿色缓蚀剂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以喹啉为母体、 1,4-对二氯苄和顺-1,4-二氯-2-丁烯为联结基, 制备了2种具有疏水结构的水溶性双喹啉季铵盐(BQA-1和BQA-2). 通过失重实验、 电化学测试、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量子化学计算等手段研究了BQA-1和BQA-2对1 mol/L盐酸中Q235钢的缓蚀性能, 并讨论了其在Q235钢表面的吸附机理. 失重结果显示, BQA-1和BQA-2对盐酸中的钢片均具有良好的缓蚀效果, 30 ℃下, 当浓度为0.5 g/L时, BQA-1和BQA-2的缓蚀率均超过94.59%; 升温导致BQA-2的脱附速率比BQA-1更快. 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 BQA-1和BQA-2是以抑制阴极为主的混合型缓蚀剂. 分析热力学参数可知, BQA-1和BQA-2在钢表面的吸附为自发、 放热过程, 符合Langmuir等温式, 且以化学吸附为主. 量子化学计算结果表明, BQA-1和BQA-2的吸附活性集中在喹啉环及杂原子上, 且BQA-1和BQA-2分子得电子与Fe作用的能力要强于供电子与Fe作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硫脲自盐酸溶液中在低碳钢表面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失重法研究硫脲对低碳钢表面在盐酸溶液中的吸附特性及缓蚀作用.应用吸附理论和Frumkin等温式及Flory-Huggins等温式处理实验数据,发现低浓度的硫脲自2mol·L-1盐酸中在低碳钢表面上产生的吸附过程是一个取代吸附过程,而且是一个熵增过程.尤其应该注意侧向作用力和被吸附的硫脲分子所代替的水分子数,其表面覆盖度随温度和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并认为这种吸附是产生缓蚀作用的重要原因.实验结果还表明在30℃时,吸附过程中侧向作用力影响较大,并遵循Frumkin等温式,其吸附分子垂直地吸附在金属表面;在35℃-50℃时,吸附分子在金属表面水平吸附,其侧向作用力可忽略,遵循Flory-Huggins等温式.根据这些结果计算出吸附自由能、吸附焓、吸附熵,说明表面覆盖度中温度的影响起因于吸附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苯并三唑和六亚甲基四胺的缓蚀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含氯化钠和盐酸的流动介质中研究铁的腐蚀行为以及苯并三唑和六亚甲基四胺对阳、阴极过程的影响。这两种含氮有机物均对铁上的析氢反应产生强烈的阻化作用,归因于阻塞效应和静电效应。发现有机物浓度的对数与缓蚀效率的对数成线性关性,它们的吸附遵循修正的Freundlich等温线。  相似文献   

13.
采用旋转圆盘-圆环电极研究4-甲基咪唑的缓蚀作用吴庆余钮淦襄(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化工系430070)关键词旋转电极缓蚀作用工业锅炉使用一段时间后要进行酸洗除垢,以便有效地利用热能,避免意外爆炸事故发生。各种钢铁件在电镀、涂装及其他表面处理之前也经常要利...  相似文献   

14.
十六烷基吡啶在玻碳电极表面上的吸附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交流阻抗法在长光程薄层光谱电解池中研究了溴化十六烷基吡啶(CPyBr)在玻碳电极上的吸附过程。在复数平面图的高频区获得了与电解池结构电容有关的半圆,低频区获得了与CPyBr吸附有关的阻抗及Warburg阻抗,建立了CPyBr的单分子层吸附模型及电极过程的交流阻抗等效电路。理论预测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喹啉(QL)对低碳钢在盐酸中的缓蚀作用已有报道.近几年来,国内外均有人用Mylius量热法研究金属腐蚀速率.本文采用Mylius量热法研究QL对铝在盐酸中的缓蚀作用。实验部分仪器和试剂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抑制剂对银核和硫化银核的不同作用,本工作考察了1-苯基-5-巯基四氮唑(PMT)和苯并三氮唑(BTA)作为抑制剂在银核和硫化银核上物理显影的阳极抑制和解抑制效应.实验结果表明: 1)PMT和BTA对Ag核和银离子过量时制得的硫化银核,Ag2S(Ag),的显影催化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对硫离子过量时制得的硫化银核,Ag2S(S),无明显的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由于过量硫离子在硫化银核上的吸附要强于这两种抑制剂;2)S2O32-或I-离子的存在对BTA在Ag核上有解抑制作用,不仅可恢复甚至提高Ag核的显影催化活性,而对Ag2S核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影响; 3)与BTA不同,S2O32-或I-离子对PMT在Ag核上没有解抑制作用,对Ag2S(Ag)核的抑制作用还稍有增强,而对Ag2S(S)核稍有减弱;4)银溶胶中的表面增强拉曼谱(SERS)测量证实:BTA在Ag核上的吸附导致Ag核显影催化活性的下降,加入S2O32-或I-离子后致使BTA的SERS信号消失则意味着BTA在银核表面的脱附.以上这些结果说明阳极抑制机理在抑制效应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综述了酚醛 重氮萘醌正性抗蚀剂的溶解抑制机理,主要包括(1)分子间氢键作用机理;(2)偶联反应机理;(3)两步即静态、动态溶解抑制机理;(4)表面沉积溶解抑制机理;(5)酚醛树脂的分子溶解及相关的抑制机理.  相似文献   

18.
After the reduction and carboxymethylation of disulfide bonds, arrowhead proteinase inhibitors A and B were cleaved either by proteinases or by cyanogen bromide, the fractionated and purified peptides were then subjected to sequencing by a gas phase automatic sequencer, the primary structures were completed by the alignment of the peptides sequenced with overlapping peptides. Both inhibitors A and B consist of 150 amino acid residues with three pairs of disulfide bonds, share 90% homology in structure, and are markedly different from all other Ser proteinase inhibitors so far known. Hence, the arrowhead inhibitor may belong to a new inhibitor family. Based on their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it was deduced that both their two reactive sites might be located in the positions of Lys-Ser (45-46) and Arg-Tyr-Lys (77-79), respectively. Among 13 mutated residues in inhibitors A and B, the substitution of residue Arg in position 87 of inhibitor B for residue Leu in A might be the main cause of leading to diffe  相似文献   

19.
利用分子烙印技术,以啶虫眯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合成了对啶虫脒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模板聚合物,通过平衡吸附实验,评价了其对啶虫眯的亲和力和选择性.与空白烙印聚合物相比,对啶虫脒表现了很高的亲和力.Scatchard分析表明,在啶虫脒模板聚合物中存在对啶虫脒有不同亲和力的两类作用位点,高亲和力的吸附位点的离解常数为Kd1=4.68×10-4mol/L,最大表观吸附量QMAX1=18.8μmol/g,低亲和力位点的离解常数为Kd2=7.93×10-3mol/L,最大表观吸附量QMAX2=142μmol/g.通过与啶虫脒类似物质在啶虫脒模板聚合物上的吸附行为比较,表明对啶虫脒具有很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wo novel homoallylic alcohols, E-4-(4-methoxyphenyl)- 1-phenyl-3-buten-1-01 and E-4-(3,4,5-trimethoxyphenyl)-1-phenyl-3-buten-1-01, were synthesised by the reaction of methelentriphenylphosphonium ylide with epoxide. The reaction first gave an initial betaine which upon treatment with butyl lithium gave a new ylide. When this new ylide reacted with the proper aldehyde, gave the corresponding homoallylic alcohol. Preliminary biological screening showed that the former alcohol possesses a significant estrogenic activity in rats. The latter alcohol was found to have partial antiestrogenic activ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