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韵  马晓燕  林元华  王煦 《化学学报》2012,70(5):591-598
用聚乙二醇(PEG1500)和甲醇先后与共聚物(P(MMA-MAh))发生酯化反应,合成得到交联聚合物P(MMA-MAh)-PEG1500.以该交联聚合物P(MMA-MAh)-PEG1500、碳酸丙烯酯(PC)和锂盐(LiClO4)为三种组分制备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电解质性能必会受到这些组分间存在的微观相互作用的影响.采用FTIR来研究PC和P(MMA-MAh)-PEG1500中存在的极性基团(C=O和C—O—C)与Li+的相互作用.对于PC/LiClO4和polymer/LiClO4体系,FTIR定量分析显示,极性基团对Li+的吸收系数分别为0.113和0.267,说明在红外光谱中Li+键合C=O和C—O—C极性基团比自由极性基团吸收灵敏度高;另外,计算该二体系中Li+键合极性基团(C=O和C—O—C)的当量百分数极限值分别为94%和45%,表明极性基团与Li+间存在的相互作用是可逆的,并且体系PC/LiClO4中相互作用强度大于体系polymer/LiClO4.  相似文献   

2.
用流变学方法对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苯酚甲醛间苯二酚交联体系的弱凝胶化过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基团转化率和高分子交联转化率的分析,发现凝胶化过程在接近凝胶点时,处于反应动力学的初期,这使得交联点增加的动力学是比较简单的.通过在不同聚合物浓度和交联剂浓度并在地层温度和矿化度条件下线性粘弹性行为的研究,得到了交联体系凝胶化动力学过程的完整数据,发现聚合物浓度与交联剂浓度对凝胶点与凝胶强度的影响比较类似,反映出交联点增加的共同动力学特征.复数粘度在一个诱导期后,是以指数上升的,类似一个一级反应的特征.产生交联的临界聚合物浓度约为250mg L左右.并提出了剪切粘度数学模型,可以描述凝胶化过程中流变性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MMA/MAh共聚物的合成及其凝胶聚合物电解质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型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制备一种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马来酸酐型凝胶聚合物电解质.采用溶液聚合法,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顺丁烯二酸酐(MAh)为单体,其MMA与MAh单体摩尔配比为1∶1,合成了P(MMA-co-MAh)共聚物;采用凝胶色谱(GPC)、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MNR)、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热失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分析(XRD)对所合成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合成的共聚物为无规非晶型聚合物,其数均分子量Mn为6.40×104,共聚物中MMA与MAh链段摩尔比大约为8∶1,热分解温度为300℃,玻璃化转变温度(Tg)为121.3℃.以P(MMA-co-MAh)共聚物为树脂基体,环状碳酸1,2-丙二酯(PC)为增塑剂,LiClO4为电解质盐,制备了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当共聚物含量为45 wt%时,GPE具有好的成膜性,其室温离子电导率为3.0×10-5S/cm.  相似文献   

4.
孟祥利  殷金玲  任娟  张宝宏 《电化学》2007,13(1):101-105
以碳酸丙烯酯(PC)和碳酸乙烯酯(EC)作增塑剂,LiClO4作支持电解质,高比表面积活性炭为电极,内聚合法制作PMMA-PC+EC-LiClO4体系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双电层电容器.应用交流阻抗、循环伏安、恒流充放电等方法研究了该电容器的性能.结果表明,PMMA-GPE的离子电导率在室温下达3.7 mS.cm-1,电容器的工作电压达3 V,比容量达41.6 F.g-1(I=1 mA.cm-2),等效串联电阻仅为几欧姆.  相似文献   

5.
曾蓉  冯志程  SMITH Ray  邵正中  陈新  杨宇红 《化学学报》2007,65(21):2459-2465
采用变温核磁共振技术对壳聚糖/磷酸甘油盐温敏性水凝胶体系的凝胶化过程进行跟踪研究. 实验结果表明, 壳聚糖中氢和磷酸甘油盐中磷的化学位移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变化, 其中壳聚糖中氢的化学位移向高场移动而磷酸甘油盐中磷的化学位移向低场移动. 在凝胶温度附近, 壳聚糖中H-2(D)的化学位移变化出现转折点, 表明其所处的化学环境发生了突变. 随着体系中磷酸甘油盐含量的增加或者pH值的增大, 壳聚糖中H-2(D)的化学位移愈加偏向高场, 体系的凝胶温度则越低. 由此, 我们提出如下壳聚糖/磷酸甘油盐温敏性水凝胶的凝胶机理: 随着温度的升高, 壳聚糖通过氨基正离子与磷酸甘油盐形成的静电吸引被破坏, 随之由于壳聚糖分子链间形成大量氢键而发生凝胶化.  相似文献   

6.
利用配备热台的偏光显微镜(POM)、红外光谱仪(FTIR)和示差扫描量热器(DSC)等实验方法研究了高氯酸锂(LiClO4)与聚氧化乙烯(PEO)之间的络合作用对PEO结晶行为和结晶形态的影响.DSC测试结果表明在LiClO4/PEO二元共混体系中,PEO的熔融温度、结晶温度随着锂盐含量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降低的现象;而结晶度则是先不变后降低.FTIR结果表明LiClO4影响聚合物结晶性能的原因是Li+能和PEO中的醚基的络合作用.POM观察结果发现LiClO4/PEO共混体系中存在聚合物的球晶,共混体系中聚合物的球晶生长速率都随着结晶温度的升高而下降,并且球晶生长速率还随着体系中随LiClO4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7.
孟亚斌  杨亚江 《分析化学》2004,32(8):998-1001
碳酸丙烯酯 (PC)在凝胶因子 4 ,4′ 二 (硬脂酰胺基 )二苯醚 (BSDE)的作用下形成分子凝胶。交流阻抗法研究发现 ,含二 (三氟甲基磺酰 )亚胺锂 (LiTFSI)的PC分子凝胶在室温下的电导率达 5 .5 6× 1 0 -3 S·cm-1 。在较低温度下 (≥ - 35℃ ) ,温度对分子凝胶电导率的影响比其溶液电解质的影响大。在 - 35℃时 ,含LiTFSI的PC分子凝胶的电导率为 5 .91× 1 0 -5S·cm-1 。以不锈钢电极为工作电极 ,锂电极为参比电极 ,用循环伏安法 ,测定PC分子凝胶电解质体系的电化学稳定窗口为 0 .0~ 4 .7V。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弱凝胶的形成过程,并把高分子弱凝胶用于三次采油,采用三维Monte Carlo模拟了高分子溶液凝胶化过程. 模拟预测了凝胶化开始的时间,得到了凝胶化过程中分子量分布的演化规律和胶团生长的三维图像. 发现生成溶胶与凝胶团的歧化过程,初始聚合物的浓度对能否形成凝胶至关重要,低于临界浓度不能形成凝胶. 模拟了凝胶化速度和聚合物浓度以及交联剂浓度的关系,并与粘度随凝胶化时间变化的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表明, 聚合物浓度较高时,浓度对交联反应的影响减弱,这一趋势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9.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凝胶化正丁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月桂酸钠/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SL/CTAB)成功实现了正丁醇的凝胶化, 并借助流变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该凝胶的流变性质和微观形貌. 实验发现,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及混合比例对正丁醇凝胶的形成具有较大影响, 只有在合适的浓度和混合比例下正丁醇才能被有效地凝胶化. 在正丁醇能够形成凝胶的前提下, 固定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混合体系中某一组分的浓度, 体系的粘度随着另一组分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流变结果表明该凝胶具有剪切变稀的非牛顿流体特性. 微观形貌的研究表明所形成的凝胶具有典型的三维网络结构, 厚度相对均一的带状纤维是组成网络的结构单元.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正、负离子表面活性剂碳氢链的疏溶剂作用、极性头基间的静电吸引作用、表面活性剂与正丁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对凝胶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原位热聚合法制备了聚乙烯醇缩甲醛(PVFM)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PVFM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热稳定性, 并利用热重-红外/质谱(TGA-FTIR/MS)联用技术比较研究了液态电解质和PVFM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升温过程中逸出气体的成分及变化. 结果表明, 相比于液态电解质,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中PVFM热聚合产生的三维网络结构可以有效抑制有机溶剂的挥发, 降低体系中HF的含量, 从而改善电解质体系的热稳定性, 提高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旋转异构态近似模型 ,用半经验势函数计算了聚氧乙烯 (POE)链在三级相互作用下构象能 ,并用三级相互作用近似下的统计权重矩阵方法计算了POE链的特征比、偶极矩比等构象性质 .结果表明 ,当考虑了三级相互作用时 ,计算结果和实验值符合得比较好 ,与由二级相互作用近似得到的结果相比 ,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2.
魔芋精粉与黄原胶协同相互作用及其凝胶化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魔芋精粉与黄原胶均为非凝胶多糖,但二者共混可以得到凝胶.当魔芋精粉与黄原胶的共混比例为30/70、多糖总浓度为1%,可达到协同相互作用的最大值.同时也讨论了制备温度(Tp)和体系盐离子浓度对凝胶化的影响,并从其FTIR谱图上分析了这两种多糖分子间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3.
星形聚硅氧烷的热稳定性研究和结构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含六苯基环三硅氮烷 (P3N)的聚硅氧烷的低温性能与普通聚硅氧烷相当 .35 0℃ ,封闭氮气中老化2 4h后 ,含P3N 聚硅氧烷的热失重比普通聚硅氧烷低 4~ 10倍 ,随聚合物含氮量增加 ,其失重呈下降趋势 ,最低失重为 1 1% .六苯基环三硅氮烷三锂盐 (P3NLi)引发环硅氧烷聚合得到的含P3N 聚硅氧烷的2 9Si NMR谱、IR谱和分子量 (GPC)与特性粘数的关系证明其具有星形结构  相似文献   

14.
三头季铵盐表面活性剂导向合成新型立方相介孔二氧化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孔分子筛因具有大而均一的孔道、高比表面积及相对良好的热稳定性而在精细化学品催化剂[1,2 ] 、生物大分子分离 [3] 和功能材料的主体 [4 ] 等领域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自 1 992年 Mobil公司合成 M41 S[5,6 ] 系列介孔材料以来 ,HMS[7] ,MSU[8] 和 SBA[9~ 12 ] 系列以及 FDU- 1 [13] 等不同结构的介孔分子筛材料相继被合成 .立方相介孔分子筛因具有三维网状结构和可通性较高的孔道而在反应中不易堵塞 ,相对于一维孔道结构的六角相 MCM- 41和 SBA- 1 5 ,其应用前途更加广阔 .迄今 ,人们已经合成了 MCM- 48[14~ 16 ]( Ia3d) …  相似文献   

15.
PEO/LiClO_4纳米SiO_2复合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将实验室制备的纳米二氧化硅和市售纳米二氧化硅粉末与PEO LiClO4复合 ,制得了复合PEO电解质 .它们的室温离子电导率可比未复合的PEO电解质提高 1~ 2个数量级 ,最高可以达到 1 2 4× 10 - 5S cm .离子电导率的提高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无机二氧化硅粉末的加入抑制了PEO的结晶 ,是二氧化硅粉末和聚合物电解质之间形成的界面对电导率的提高也有一定的作用 .在进一步加入PC EC(碳酸丙烯酯 碳酸乙烯酯 )混合增塑剂后制得的复合凝胶PEO电解质 ,可使室温离子电导率再提高 2个数量 ,达到 2× 10 - 3 S cm .用这种复合凝胶PEO电解质组装了Li|compositegelelectrolyte|Li半电池 ,并测量了该半电池的交流阻抗谱图随组装后保持时间的变化 ,实验观察到在保持时间为 144h以内钝化膜的交流阻抗迅速增大 ,但在随后的时间内逐渐趋于平稳 ,表明二氧化硅粉末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抑制钝化膜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聚氨酯-接枝-磺化聚氧乙烯的合成及其血液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梳状的磺化聚氧乙烯接枝共聚醚和4,4’ 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反应,合成了磺酸根离子和聚氧乙烯复合修饰的聚氨酯(PEU g PEO SO3Na).通过血小板粘附试验对材料的体外抗凝血性试验表明将具有“类肝素”生物活性的磺酸根离子通过PEO为“间隔臂”固定在聚醚氨酯上,不仅可以有效地阻抗血小板的粘附、活化,还可以有效地阻断内外源凝血途径,具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  相似文献   

17.
长寿命高选择性液膜碘离子电极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合成了PVC-双硫腙-Hg(Ⅱ)载体.以该载体物质制备了高选择性碘离子电极,其选择性次序为:I-》ClO4->SCN->NO2-》Sal-~Br->NO3->Cl-.电极对碘离子的线性响应范围为1×10-3~5×10-7mol/L,检测下限为2×10-7mol/L,斜率为(59±1)mV/decade(16℃).并研究了电极的响应机理,表明系碘离子与载体中金属汞原子直接作用.将该电极应用于食盐中碘的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Polymericlightemittingdiodes(LEDs)havedrawnconsiderableattentionfortheirpossibleapplicationsinlargeareaflatpaneldisplaysincethe1990swhenagroupatCambridgeUniversity[1]reportedthatpoly(pphenylenevinylene)(PPV)exhibitselectroluminescence.Significant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19.
微乳液聚合制备聚 N-异丙基丙烯酰胺温敏超细微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微乳液聚合制备了未交联及交联的聚N 异丙基丙烯酰胺 (L PNIPAM及CL PNIPAM)超细微粒 .CL PNIPAM的聚合动力学方程为 :Rp=k[M]1 1 6 [E]- 1 2 0 [I]0 5 3.测得其平均微粒粒径约 10 0nm .用SEM ,迎头色谱法测得交联的CL PNIPAM超细微粒的内比表面积为 49 0 48m2 g ,孔径大小为 1~ 10nm .气体吸附量为1784 8cm3 g .用浊度法及目视法研究了其在水介质中的温敏特性 ,测得其相变温度为 31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