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复合增塑剂增塑淀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甘油/尿素/甲酰胺复合增塑剂对玉米淀粉进行增塑处理制成了可塑性淀粉.研究了复合增塑剂中醇和酰胺的配比对可塑性淀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醇/酰胺复合增塑剂可赋予淀粉可塑性,两类增塑剂之间存在着协同效应,最佳协同配比为3/7~4/6.  相似文献   

2.
为预测醇类增塑剂所含碳原子数以及羟基数对淀粉增塑效果的影响,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法在COM-PASS力场下模拟计算不同醇类小分子对直链淀粉增塑后玻璃化温度的影响,并测定不同醇类小分子对直链淀粉增塑后旋转扭矩、氢键削弱作用和力常数的变化。通过比较不同醇类化合物对直链淀粉增塑前后的玻璃化温度、旋转扭矩、氢键削弱作用和力常数变化预测醇类化合物增塑效果。结果表明,三类醇类化合物对直链淀粉的增塑效果依次为:乙二醇〉丙三醇〉1,2-丙二醇。由此可推断,当醇类增塑剂含羟基数相同时,碳链越短,对直链淀粉的增塑效果就越好;当所含的碳原子数相同时,醇类增塑剂中所含的羟基数越多,对直链淀粉的增塑效果就越好。  相似文献   

3.
采用尿素/三乙醇胺为复配增塑剂的方法,将大豆蛋白(SPI)与聚乙烯醇(PVA)经溶液共混流延成膜,并用红外光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失重分析仪、紫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其性能.结果表明,复配增塑剂的最佳含量为40%,加入复配增塑剂后,SPI/PVA薄膜具有良好的相容性,熔融温度和热稳定性降低,拉伸强度略有下降,断裂伸长率明显增加,综合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各类表面活性剂对聚氯乙烯增塑糊流变行为的影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使其增塑糊有较高致流值,呈明显假塑性流动;阳离子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使其增塑糊有低的表观粘度,接近牛顿型流动。测定了聚氯乙烯粒子表面的Zeta电位和接触角,并讨论了表面活性剂影响增塑糊流变性能的机理。  相似文献   

5.
以石油溶剂为稀释剂,4-甲基-2-戊酮(Ⅰ)和2-乙氧基乙醇(Ⅱ)为分散剂,研究了不同PVC树脂增塑糊的粘度特征。结果表明,由于PVC是极性聚合物,分散剂的分散效果主要决定于它的极性,Ⅰ的分散效果优于Ⅱ。若PVC含有聚氧乙烯基型表面活性剂,其糊用PVC树脂颗粒能较好地分散。  相似文献   

6.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是一种对环境不友好且具有生殖毒性的增塑剂。为了获得一种新型的生物基增塑剂,利用异丙醇胺和多聚甲醛通过Mannich反应得到腰果酚Mannich碱(MC),将MC与巴豆酸酐进行酯化反应合成腰果酚Mannich巴豆酸酯(MCC)增塑剂。采用FT-IR、1H NMR及13C NMR对增塑剂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证明成功合成了MCC。进一步将MCC与聚氯乙烯(PVC)共混制得MCC/PVC复合膜,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MCC/PVC复合膜与DOP/PVC复合膜相比,拉伸强度提高,当MCC含量为30 phr时,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12.9 MPa),比DOP/PVC复合膜提高46.6%,断裂伸长率降低;当MCC含量为20 phr时,断裂伸长率达到最大值(490.9%),比DOP/PVC复合膜提高2.3%,拉伸强度提高35.23%,其综合力学性能最好。极性基团(羟基、氨基、酯基)的引入与腰果酚上的刚性基团(苯环)的协同作用提高了MCC/PVC复合膜的力学性能,所合成的MCC增塑剂有潜力作为DOP的生物基辅助增塑剂。  相似文献   

7.
聚氯乙烯(PVC)是我国第二大化学树脂,随着PVC生产过程、内部结构以及产品性能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绿色环保的特殊性能终止剂的要求日趋强烈。本文研究了环氧植物油复合终止剂的配方及其对氯乙烯聚合效果的影响,对PVC树脂的人稳定性、光学性能、塑化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在PVC聚合后期加入的复合终止剂不仅能终止聚合,而且其中的环氧植物油还能原位增塑PVC,改善PVC树脂的热稳定性、加工性和光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增塑剂对玉米醇溶蛋白成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为了进一步提高玉米醇溶蛋白膜作为生物可降解材料的机械力学性能,改善其柔韧性和耐水性,研究了不同增塑剂(油酸、硬脂酸、聚乙二醇400)对玉米醇溶蛋白成膜性能的影响。对各种改性增塑蛋白膜的质构分析、表面结构观察和热力学分析的结果表明:添加3%(体积分数)的油酸可使膜的抗拉强度提高30%、伸长率提高20倍,柔韧性大为提高,吸水率降低2倍以上,而且膜的表面结构更加光滑。  相似文献   

9.
几种极性增塑剂对淀粉/PVA混合浆相分离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初显分离时间为量化指标,选取丙三醇、尿素,1,2-丙二醇及乙二醇四种淀粉和PVA的常用增塑剂,定量研究了这些极性化合物对淀粉与PVA-1799及PVA-1788混合浆液相分离速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这4种极化化合物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淀粉与PVA-1799混合浆液的相分离速度,尿素还具有提高淀粉与PVA-1788混合浆液稳定性的功能,此外,本还研究了丙三醇和尿素的用量,淀粉与PVA的混合比例对混合浆液相分离速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不同PVC增塑糊粘度与凝胶化时间的测试,以及吐温80在糊树脂表面吸附量的分析,讨论了表面活性剂对糊粘度影响的可能作用机理.结果表明:3种增塑糊的凝胶化时间依次为IPPP< DINP<DOA,增塑糊粘度则相反.表面活性剂吐温80对增塑糊的降粘效果最佳.吐温80的降粘机理在于其在PVC糊树脂表面的优先吸附,从而阻碍了增塑剂对糊树脂颗粒表面的吸附、浸润与溶胀、溶解等作用,因此,使得增塑糊的凝胶化延迟.吐温80的饱和吸附量约为7.23 mg/100 gPVC树脂.  相似文献   

11.
以初显分离时间和沉降率为量化指标,研究了正丁醇、1,2-丙二醇、丙三醇、季戊四醇、木糖醇和山梨醇6种具有不同羟基数目的增塑剂对氨基甲酸酯淀粉和PVA混合浆相分离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羟基增塑剂的加入能改善混合浆液的稳定性,随着增塑剂中所含羟基数目的增加,混合浆液的稳定性逐渐提高.当羟基数目等于3时效果最佳;但进一步增加羟基数目,氨基甲酸酯淀粉/PVA混合浆液稳定性反而会有所降低.此外,本文还研究了丙三醇的用量、PVA的聚合度和醇解度对混合浆液相分离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利用旋涂法制备了一种PEO(聚环氧乙烷)和PVA(聚乙烯醇)的复合薄膜,通过金相显微镜、红外光谱和接触角测量仪对其性能迚行了测试。研究表明,当聚合物配比不同时,薄膜的形貌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而且,薄膜的接触角均较小,该复合材料表现出较好的润湿性。红外光谱的结果表明,两种聚合物之间有一定的化学键合,故薄膜的红外光谱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利用旋涂法制备一种PVA(聚乙烯醇)和PBC(聚碳酸丁二醇酯)的复合薄膜,通过金相显微镜、热重、红外光谱、接触角测量仪对所得薄膜进行表征测试,探究不同比例的PVA和PBC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聚合物比例不同,薄膜表面形貌差别较大。PVA与PBC的比例越大,薄膜的接触角越小,润湿性能也越好。PVA和PBC间通过化学键形成分子间的缔合,两者比例不同对薄膜的失重情况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实验利用旋涂法制备了一种明胶(Gelatin)和聚乙烯醇(PVA)的复合薄膜,通过金相显微镜、红外光谱、接触角测量仪对所得薄膜进行了表征测试,探究了不同比例的Gelatin和PVA对薄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两种聚合物比例的不同,薄膜性能差异较大。Gelatin和PVA的比例越大,薄膜的接触角越小,润湿性能也越好,并且所有样品的接触角均小于90°,说明薄膜具有良好的亲水性。随着Gelatin与PVA比例的增大,复合薄膜的厚度也逐渐增加,说明Gelatin的加入量决定了复合薄膜的厚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流延成膜的方法制备了聚乙烯醇(PVA)/聚氨酯(PU)共混薄膜.当PU摩尔分数小于10%时,可得均一连续的共混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示差扫描量热仪(DSC)、拉伸测试及表面接触角测试等手段对PVA/PU共混膜的形貌及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PU可以与PVA形成分子间氢键,破坏了PVA分子内及分子间氢键,进而改善PVA薄膜的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从4个样品中筛选出一能够高效降解聚乙烯醇(PVA)的混合菌系,并对其驯化培养及分离纯化,得到了7株菌株,均能够降解聚乙烯醇.通过菌落形态和生理生化实验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同时考察了混合菌系与单菌株降解效果的比较.结果说明混合菌系的降解效率远远大于单菌株,48h降解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7.
氯化锂对静电纺PVA纳米纤维的拉伸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静电纺丝过程中,如果纺丝液完全绝缘或者使用的电压不够高,静电力就不能克服表面张力,这时无法纺制纤维.在纺丝液中加入适量的盐,可以增加射流的表面电荷,射流在电场中的受力发生改变,使得纤维容易纺出.在聚乙烯醇(PVA)中添加不同质量分数的无机盐氯化锂后,对静电纺丝过程中的纤维形态产生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氯化锂显著降低了PVA溶液的表面张力,纺丝过程变得容易,纤维拉伸更显著.实验结果与理论研究的结果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18.
以聚乙烯醇(PVA)包埋反硝化污泥,制得粒径为2.7、3.6和4.8,mm的3种包埋微球,考察p H值、温度和溶解氧(DO)对不同粒径微球的短程反硝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球在厌氧条件下对NO2--N的降解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且随粒径的增大,NO2--N降解速率(以NO2--N计)由14.2,mg/(L·h)降至13.3,mg/(L·h).与游离污泥相比,包埋微球对p H值和温度的耐受范围显著扩大.在p H=5.7时,粒径2.7、3.6和4.8,mm微球的NO2--N比降解速率(以N/MLVSS计)分别是游离污泥的1.5、1.8和2.1倍;而4,℃和48,℃时,不同粒径微球的NO2--N比降解速率差异并不显著.当DO为0.5~0.7,mg/L和1.0~1.2,mg/L时,受到NO2-和O2传质的双重影响,粒径为3.6,mm的微球表现出最高比降解速率(22.0和16.2,mg/(g·h)),是相同条件下游离污泥的2.8和8.0倍.  相似文献   

19.
采用改进的环锭纺细纱小样机,试纺了9种不同规格参数的驼绒/水溶性维纶包芯纱,考察芯纱张力、芯纱含量和捻度等因素对包覆效果的影响,并测试包芯纱的拉伸性能、条干均匀度和毛羽指数等指标,获得了最佳纺纱工艺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适中的芯纱张力可以提高包芯纱的包覆效果;芯纱含量越小,纱线包覆效果越好,断裂强力越高;捻度越大,包覆效果越好,毛羽指数越小,但断裂强力先增加后降低.优选工艺参数:芯纱含量为19.1%~19.9%;捻度为300~325捻/m;在芯纱不断裂的情况下,提高芯纱张力有利于改善包覆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