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太湖、巢湖、鄱阳湖中褶纹冠蚌寄生蚌螨的感染调查,发现3个湖泊的褶纹冠蚌中有3种蚌螨寄生,但蚌螨群落组成不同。弯弓蚌螨是巢湖的绝对优势种,优势度指数为99.7%;太湖的优势种是Y纹蚌螨,优势度指数70.3%,次优势种为弯弓蚌螨,优势度指数23.4%;鄱阳湖优势种是Unionicola spp,优势度指数52.4%,次优势种为弯弓蚌螨,优势度指数29.5%。蚌螨在宿主褶纹冠蚌内都呈聚集分布,但3个湖泊中不同种寄生蚌螨的分布参数不同,说明其聚集强度不同。利用卡方对种间关联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鄱阳湖中Y纹蚌螨与弯弓蚌螨之间呈负关联关系(x^2=5.95〉x0.05^2 =3,84,V=-0.57),弯弓蚌螨与Unionicola spp.呈正关联关系(x^2=4.22〉x0.05^2=3.84,V=0.48)。由群落相似系数可以看出3个湖泊寄生蚌螨群落相似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2.
利用浮游藻类种群组成和数量的变化,以及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和初级生产力等生物学指标对湖泊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价,具有直观、准确和易操作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rli)对三角帆蚌病源的抗病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3种方式对池蝶蚌进行感染试验。第一,在三角帆蚌蚌瘟病发病区同时吊养的池蝶蚌育珠蚌未见有感染现象;第二.将已经发病的三角帆蚌蚌肉组织捣碎后,放入水簇箱中,箱内分别为1—4龄4个年龄段的池蝶蚌和三角帆蚌,25d后,水温为20—26℃下.四个不同年龄段的三角帆蚌感染率超过65%,感染死亡率大于70%,而池蝶蚌的感染率低于25%,感染死亡率为40%-60%。第三,注射嗜水气单胞菌感染试验,三角帆蚌感染率为50%-90%,以2龄和3龄较重,感染死亡率67%-95%,池蝶蚌的感染率为20%-35%,感染死亡率为75%-100%。初步结果表明,池蝶蚌对三角帆蚌蚌瘟病相关病源和嗜水气单胞菌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且抗病力明显强于三角帆蚌。  相似文献   

4.
对鄱阳湖地区4种蚌螨在褶纹冠蚌(Cristaria plicata)内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褶纹冠蚌内弯弓蚌螨(Unionicola arcuata)种群数量最大,丰盛度为20.26±50.00;丫纹蚌螨(U.ypsilophora)种群数量最小,丰盛度为0.29±1.28。弯弓蚌螨和丫纹蚌螨在外鳃分布数量最多,分别为9.031 7±20.153和0.206 3±0.975 4;簇刺蚌螨(U.penicillatus)在内鳃分布数量最多,为0.688 5±6.764;敏捷蚌螨(U.agilex)则在斧足上分布较多,为0.615 1±0.443 9。弯弓蚌螨的时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为0.240 7;敏捷蚌螨的宽度值最小,为0.099 6。簇刺蚌螨与弯弓蚌螨的时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为5.221 2;簇刺蚌螨与敏捷蚌螨之间没有时间生态位重叠。敏捷蚌螨的空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为0.526 7;丫纹蚌螨的宽度值最小,为0.287 8。弯弓蚌螨与丫纹蚌螨的空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为2.649 4;丫纹蚌螨与敏捷蚌螨的重叠值最小,为1.910 0。弯弓蚌螨的时-空二维生态位宽度值最大,为0.103 8;敏捷蚌螨的宽度值最小,为0.052 8。簇刺蚌螨与弯弓蚌螨的时-空二维生态位重叠值最大,为11.598 9;簇刺蚌螨与敏捷蚌螨之间没有时-空二维生态位重叠。褶纹冠蚌内4种蚌螨对资源的竞争可能集中在时间上;经过长期的协同进化,弯弓蚌螨较适宜在褶纹冠蚌内生存,簇刺蚌螨有可能与之发生竞争。  相似文献   

5.
利用自制趋光性装置研究了3种蚌螨趋光性,结果表明Y纹蚌螨 (Unionicola ypsilophora)、弯弓蚌螨(U.arcuata) 和簇刺蚌螨 (U.penicillatus) 的趋光性与光强以及光色有关.在不同光强下,3种蚌螨的趋光性指数差异均显著(P<0.05);在1 300,1 000,400和100 Lux光强下3种蚌螨的趋光性差异极显著 (P<0.01);在700 Lux光强下差异显著 (P<0.05).Y纹蚌螨随着光强增加,趋光指数有随之增加的趋势;簇刺蚌螨在光强度为1 000 Lux时趋光指数达到最大;弯弓蚌螨只有在光强度为700 Lux表现为正趋光性,其它条件下均表现为负趋光性.弯弓蚌螨在3种颜色的光照下均表现为正趋光性,其对红光的趋光性反应较黄、蓝光更敏感;簇刺蚌螨只有在黄光条件下表现为正趋光性,在蓝光和红光条件下均表现为负趋光性,并且在红光条件下负趋光性行为相当显著;Y纹蚌螨在红光下表现为正趋光性,在黄光和蓝光条件下表现为负趋光性.由此可见,不同的蚌螨种类对不同光色也具有不同趋向性反应.  相似文献   

6.
圆背角无齿蚌的主要营养成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取珠后圆背角无齿蚌肉(Anatonta woodiana pacifica)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蚌肉的含水量为81.35%;干燥后的蚌肉中蛋白质含量为56.54%,灰分5.78%,脂肪3.48%,糖类32.17%,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氨基酸(EAA之和占总氨基酸量的39.73%)和呈味氨基酸(Glu、Asp、Gly等),此外蚌肉还含有丰富的Ca、P、Fe和一定量人体必需的Zn、Cu等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7.
笔者探讨了西湖氮、磷营养物和作为一般营养物的钙、镁、钾离子及溶解态二氧化硅的时空分布,同时也探讨了西湖磷的平衡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西湖水属严重富营养水.(2) 西湖水的氮、磷营养物浓度以及一般营养物浓度均有月际变化,并随测点而异.(3)为 西湖藻类生长为磷所限制.(4) 浮游植物体中的磷是西湖水中磷的主要形态.可溶性磷短暂的停留时间表明浮游植物代谢活动很活跃.(5) 西湖的主要磷污染源是入湖污水,而沉积物则是西湖水潜在重要的磷源.(6) 目前西湖容许磷负荷是0.5043吨 /年.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池蝶蚌非繁殖期和繁殖期鳃的结构与功能的适应,取池蝶蚌的鳃制作组织学切片,对非繁殖期和繁殖期的鳃进行组织学形态结构的观察。结果表明,池蝶蚌内、外鳃的鳃丝上密布纤毛,鳃丝从外到内,其结构可以分为:上皮、基膜和结缔组织。繁殖期与非繁殖期比较,雄性池蝶蚌的内、外  相似文献   

9.
池蝶蚌外套膜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组织学方法对池蝶蚌不同部位外套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池蝶蚌外套膜由边缘膜和中央膜组成,边缘膜包括3个突起,分别是生壳突起,感觉突起和缘膜突起。不同部位外套膜的组织结构基本相同,由外表皮、内表皮和结缔组织组成。内表皮细胞间分布有3种类型的分泌细胞,分别是嗜碱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提供了棘胸蛙人工养殖技术资料。单养蛙的单位产量可达2.06 kg/m~2。蛙鱼混养的单位产量为成蛙1.09kg/m~2、成鱼1.33kg/m~2。  相似文献   

11.
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 Gray.1835]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贝壳切片法鉴定背瘤丽蚌年龄。分析了背瘤丽蚌年龄、壳长、壳宽、壳高、体重和软体组织重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背瘤丽蚌壳长(L)、壳宽(W)、壳高(H)之间均呈线性关系,直线方程分别为:W=0.2651 L+7.2227(R^2=0.9694),H=0.3723 L+4.7466(R2=0.9725),H=1.3639W-4.4018(R^2=0.9466);背瘤丽蚌的壳长、体重(Wb)、软体组织重(W1)和壳重(W)之间呈明显的幂函数关系,方程分别为:Wb=0.0007 L^2.6382,Wt=0.0001 L^2.5588,Ws=0.0006 L^2.6514。背瘤丽蚌的壳长与年龄(A)呈对数关系,方程为:L=30.558ln(A)+20.036(R^2=0.9939);壳年增长(△L)与年龄也呈对数关系,方程为:△L=-5.591ln(A)+16.157(R^2=0.8828)。背瘤丽蚌自然种群中,最大年龄为17龄,最大壳长为101mm。  相似文献   

12.
池蝶蚌(Hyriopsis schlegeli)原产于日本琵琶湖,1997年引入中国并繁殖成功。实践证明,池蝶蚌的育珠能力强,质量优,已在全国淡水珍珠主产地推广养殖。为了解不同投饵施肥方式所提供的食物和生存的环境,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间对池蝶蚌养殖池塘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9次调查。全年共检测到浮游植物103种(属),不同施肥方式浮游植物的密度范围分别为:未施肥池塘在1.8×105~289.5×105 cells/L之间;施含益生菌发酵有机肥的池塘在12.9×105~705×105 cells/L之间;施发酵后的鸡粪肥池塘在5.4×105~481.6×105 cells/L之间。全年采样中未施肥池塘浮游植物密度显著低于施肥池塘的浮游植物密度;施含益生菌肥池塘与施发酵鸡粪肥的浮游植物密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益生菌肥用量是鸡粪肥的一半,因此益生菌肥更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且对池塘污染小。3种施肥情况的全年群落组成5,6,7月均以绿藻占优势;8,9,10月以绿藻占优势,蓝藻占次优势;11,12和次年3月以隐藻占优势。抚州池蝶蚌养殖基地四季不分明的特点,春较短,冬季较长,夏、秋、冬季分割明显;蓝藻门、硅藻门主要分布秋季,隐藻门主要分布在冬季和早春。  相似文献   

13.
蚌科贝壳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对蚌科10种蚌贝壳的细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贝壳棱柱层的厚度在各类群中较为稳定,其角柱状结构随种类不同而有单层和复层之分;珍珠层“砖块”状结构的大小及排列方式也表现出多样性,这些差异很可能具分类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不同年龄、体重三角帆蚌在不同温度下耗氧率、排氨率。结果表明,温度和蚌的年龄、体重对耗氧率、排氨率均有显著影响。三角帆蚌的耗氧率、排氨率与其体重之间呈负相幂函数关系。温度在(9~27)℃范围时,耗氧率、排氨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30℃时,耗氧率、排氨率显著降低。三角帆蚌在低氧(0.2 mg.L-1)环境中至少能存活120 h。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淡水珍珠育珠蚌养殖水域水质因子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对珍珠蚌生长的影响,以优质淡水珍珠蚌池蝶蚌养殖为对象,2017年6月~2018年5月对两个不同养殖基地进行了为期1年的水质变化监测和池蝶蚌生长观测,分析了部分水质因子与池蝶蚌生长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夏季是池蝶蚌最佳生长季节,该季节的养殖水体内悬浮颗粒有机物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16.
三角帆蚌肠道菌群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于不同时间,对绍兴市灵芝镇育珠蚌养殖基地三角帆蚌直肠肠道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厌氧活菌总数和好氧活菌总数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对病蚌和健康蚌、新鲜蚌和清水放养7天蚌、绍兴市灵芝镇蚌和苏州吴江蚌的直肠肠道菌群进行了对比研究,以期为三角帆蚌的生态养殖和疾病控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产气荚膜梭菌为过路菌群,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为常住菌群;三角帆蚌的直肠肠道菌群可在肠壁和肠内容物之间随时交流互换,没有菌群和肠壁共生;常住菌群大肠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以及好氧活菌总数、厌氧活菌总数等指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厌氧活菌总数以及其中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好氧活菌总数呈正相关,厌氧菌与好氧菌之间呈现互生关系;直肠肠道菌群主要靠吸收食物中的养分而生存;肠道菌群增多不利于三角帆蚌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7.
利用壬基酚对三角帆蚌进行急性毒性试验,获得三角帆蚌在壬基酚溶液中的安全浓度;在安全浓度范围内设定了2个浓度的实验组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并取蚌的鳃、肝脏、性腺进行石蜡切片观察。结果表明壬基酚对三角帆蚌的急性毒性24、48、72、96h的LC50分别为65.924、45.182、27.374和16.226mg·L-1,安全浓度为1.623mg·L-1。利用0.5和1.0mg·L-1壬基酚浓度进行慢性毒性试验21d后,三角帆蚌鳃和肝组织的损伤随壬基酚浓度增加而加深;而2种浓度壬基酚处理的精巢症状基本相似,表现为精原细胞破裂,精子外泄且大多数死亡,精子细胞数目减少,细胞排列紊乱,说明NP对三角帆蚌精巢的损伤比其它组织严重。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8.
对褶纹冠蚌肝脏线粒体mtDNA进行了提取,纯化,内切酶分析和电镜观察。BamHI和Bgl I单酶切结果分别产生两个和三个片段,测得其分子大小为15.49kb,分子量为9.57×10~6。电镜观察显示mtDNA呈环形,大小为15.40kb。褶纹冠蚌肝脏DNA与其它动物的mtDNA在形状和大小上相似。  相似文献   

19.
背角无齿蚌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背角无齿蚌(Amodonta woodiana woodiana)的胚胎为材料,采用秋水仙素-低渗处理-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对该蚌的染色体组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背角无齿蚌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38,NF=76,核型为18m 20sm,未发现性染色体的异常。  相似文献   

20.
利用柱状黄杆菌为刺激物,对褶纹冠蚌进行注射感染,在注射后3、6、12、24、48h后分别取血清、肝胰腺,测定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活性和谷胱甘肽(GSH)、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的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经柱状黄杆菌感染后,实验组血清中的SOD活性在6h时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GPX的活力在3h与对照组有明显的差异,GSH的含量在24h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实验组肝胰腺中GPX的活力在24和48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血清和肝胰腺中MDA和H2O2的含量与对照组没有明显的差异。褶纹冠蚌注射柱状黄杆菌感染后,血清中各抗氧化指标比肝胰腺中的变化大。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