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四氯化钛(TiCl4)、二氯乙基铝(AlEtCl2)、倍半铝(AlEt1.5Cl1.5)、三氯化铝(AlCl3)等路易斯酸为共引发剂,水或枯基醇(CumOH)为引发剂,在-80℃下的正己烷/二氯甲烷(V/V=6/4)的混合溶剂内,研究了异丁烯(IB)与对氯甲基苯乙烯(p-CMS)的正离子共聚合.利用示差凝胶渗透色谱仪(GPCRI)以及核磁氢谱(1H-NMR)对共聚物的表观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共聚组成等进行分析,采用KelenTüd?s与Yezreielv-Brokhina-Roskin法计算了单体竞聚率,初步探讨了p-CMS与IB正离子共聚合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AlEtCl2、AlEt1.5Cl1.5、AlCl3均可催化大分子间的烷基化反应,产生凝胶;TiCl4作为共引发剂,可以得到无凝胶单峰分布共聚物;邻位氯甲基苯乙烯(o-CMS)不能参与共聚,p-CMS的共聚活性较低,IB与p-CMS的单体竞聚率为rIB=4.67,rp-CMS=0.70;随反应时间延长,共聚物中p-CMS的含量及共聚物分子量均逐渐增加;p-CMS单体自身几乎不参与引发,共聚到大分子链后,苄基氯缓慢参与引发,形成支化.提高共聚合温度至-60和-40℃,聚合速率降低,p-CMS的引发活性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四氢呋喃为极性添加剂、在环己烷中进行α-甲基苯乙烯与苯乙烯阴离子共聚合。通过共聚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提出了聚合机理,求得了两种单体通过不同聚合活性种增长反应及解聚反应的速度常数及活性种间的络合平衡常数。 相似文献
3.
4.
研究了氘代氯仿中N-丁基马来酰亚胺(NBMI)和苯乙烯(St)的络合性能。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正戊醇(PTL)为复合乳化剂,配制了含有NBMI(M1)和St(M2)的O/W微乳液。用过硫酸钾引发该体系进行微乳液共聚合。固定乳化剂的浓度为〔SDS〕=0.21mol/L,〔PTL〕=0.28mol/L,详细研究了聚合温度、单体配比和引发剂用量对共聚合动力学的影响。用元素分析法确定共聚物的组成,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四氢呋喃为极性添加剂,在环己烷中进行α-甲基苯乙烯与苯乙烯阴离子共聚合。通过共聚组成及聚合活性种研究,由反应机理推导了该体系的共聚组成方程,求得了不同[THF]下的表观竞聚率值r1和r2。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四氢呋喃为极性添加剂、在环己烷中进行α-甲基苯乙烯与苯乙烯阴离子共聚合。通过共聚反应动力学的研究,提出了聚合机理,求得了两种单体通过不同聚合活性种增长反应及解聚反应的速度常数及活性种间的络合平衡常数。 相似文献
7.
8.
9.
本文研究了以正丁基锂为引发剂、四氢呋喃为极性添加剂,在环己烷中进行α-甲基苯乙烯与苯乙烯阴离子共聚合。通过共聚组成及聚合活性种研究,由反应机理推导了该体系的共聚组成方程,求得了不同[THF]下的表观竞聚率值(?)和(?)。 相似文献
10.
11.
MMA—St无皂乳液聚合成核机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讨论了MMA-St无皂乳液聚合,当[KPS]=2.77×10~(-3)mol/L,[MMA]0.51mol/L,[St]=0.49mol/L,70℃反应5.0小时,能得到较高的聚合转化率,较小的胶乳粒径和较大的粒子浓度,并对不同反应时期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进行了测定,认为该无皂乳液聚合体系为均相沉淀成核机理。当转化率大于30.9%时,胶乳粒的凝聚程度大于胶乳粒的生成速度。KPS分解产生的自由基起到了稳定乳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反相乳液共聚合制备两性丙烯酰胺共聚物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Span80-Tween80复合乳化剂和AIBA引发剂,进行丙烯酸钠(NaAA)/丙烯酰胺(AM)/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反相乳液共聚合.研究了聚合温度、引发剂用量、单体浓度、共聚单体中DAC和AM含量、乳化剂用量及其HLB值、水/油比和水相pH值等聚合反应工艺条件或参数对聚合反应单体转化率和聚合物特性粘度的影响,聚合物特性粘度随引发剂用量和单体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的实验结果证实了该两性丙烯酰胺共聚物反相乳液制备过程中凝胶效应的存在.傅立叶红外光谱组成分析表明了两性丙烯酰胺共聚物的成功合成,扫描电镜观测乳胶粒粒径范围在0.6~8.0μm. 相似文献
13.
PAm-g-PMAA亲水性聚合物微球的合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链转移自由基聚合和端基置换反应法 ,合成了苯乙烯基单封端的聚甲基丙烯酸叔丁酯 (PBMA)大分子单体 .在N ,N′ 亚甲基二丙烯酰胺 (Bis A)存在的条件下 ,使PBMA大分子单体与亲水性单体丙烯酰胺(Am)在乙醇 水的混合介质中进行分散共聚反应 ,得到了表面为PBMA接枝的聚丙烯酰胺 (PAm g PBMA)聚合物微球 .将所得PAm g PBMA微球在酸性条件下水解 ,得到了整体亲水的聚甲基丙烯酸接枝的聚丙烯酰胺(PAm g PMAA)聚合物微球 .用激光光散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对聚合物微球的直径、形态及表面组成进行了表征 .研究结果表明 ,在共聚反应中PBMA大分子单体的分子量与浓度、Bis A浓度和介质的组成对微球的形成与颗粒直径的大小有明显影响 ;所形成的聚合物颗粒是以PBMA为壳、以交联PAm为核的核壳结构微球 . 相似文献
14.
15.
合成并表征了聚(苯乙烯(S)-丙烯酸(A))镨配合物(SAAC·Pr)。红外光谱表明它具有双配位结构:Pr?C—R。计算了共聚物中单体单元的序列分布。苯乙烯和丙烯酸单元长序列分布随其在共聚物中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丙烯酸长序列分布高时,配合物的催化活性低。苯乙烯和丙烯酸的平均链长分别为ns=3,nA=1时,配合物的催化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6.
溶有增粘树脂的丙烯酸酯乳液共聚及压敏胶的性能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用一步法将溶有松香或氢化松香的丙烯酸酯单体进行乳液共聚合时,由于增粘树脂分子的自由基链转移作用使单体的转化率明显降低.先将大部分丙烯酸酯单体进行乳液共聚制得种子乳液,再将溶有增粘树脂的剩余丙烯酸酯单体加到种子乳液中进行第二步乳液共聚合,可显著提高单体的总转化率.用TEM对分步聚合所得复合乳液的粒子形态进行了观察并对第二步乳液共聚合的机理进行了讨论.用分步乳液共聚合的方法制得的增粘树脂 丙烯酸酯复合乳液共聚物的压敏胶粘性能较一步法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MMA/BA/AA/HEMA无皂乳液体系的合成与性能表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分步控浊结合种子人聚的新方法合成了MMA/BA/AA/HEMA无皂乳液体系,并对其粒径、耐水性以及贮存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合成的无皂体系不仅固含量较高,反应稳定性和贮存稳定性较好,而且具有优良的耐水性。 相似文献
18.
反相非水乳液法制备聚酰亚胺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N,N-二甲基甲酰胺(DMF)/Pluronic-F127、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液体石蜡(LP)反相非水乳液体系中,以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为单体合成聚酰胺酸(PAA),采用吡啶/乙酸酐脱水剂,对PAA化学酰亚胺化,并进一步热酰亚胺化,制得PI耐热微球.产物通过红外、热重、扫描电镜表征.结果表明,较高的固含量和良好的乳液分散性有利于PI微球的形成;反相非水乳液体系稳定的配比条件是,VDMF∶VLP为1∶4,MF127∶MSDBS为3:2,乳化剂用量为9 wt%;在此配比条件下,当固含量为20%,热酰亚胺化温度不高于330℃时,可制得分散良好、球形规整、高热稳定性的PI微球,其粒径约为10μm. 相似文献
19.
丙烯酸与淀粉微波固相接枝共聚反应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自由基共聚是淀粉接枝共聚的主要形式,常用的方法有化学引发和Co60辐射引发等。目前这些方法多数都必须在通氮除氧的条件下进行,而且多数体系因含水或溶剂需干燥、洗涤等后处理,使成本增加[1]。固相接枝共聚反应目前报导不多[2]。本文研究了微波辐射下丙烯酸与玉米淀粉的固相接枝共聚反应并得到了比较满意的结果。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导。1 实验部分1.1 原料与仪器玉米淀粉,市售,一级,使用前在真空烘箱中干燥至恒重;丙烯酸(AA),化学纯,使用前经减压蒸馏精制;引发剂过硫酸铵(APS)、过氧化二苯甲酰(BPO),均为化学纯,经重结晶… 相似文献
20.
The interaction of acid comonomers, crotonic acid, maleic monoesters, maleic acid with the surfactant, the sodium salt of sulfosuccinic acid semiester with nonyl phenol etoxylated with 25 moles ethylene oxide (NPEO25SS) depends on the hydrophilicity of comonomers. The rate of initiator splitting reaction (potassium persulfate - KPS) in presence of NPEO25SS and of comonomer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acid comonomer concentration. This rule is valid in copolymerization of acid comonomers with vinyl acetate (VAc) below a small comonomer concentration, then the rate increases. The presence of some more hydrophobic comonomers maleic diesters, lowers the decomposition rate of KPS. These results are the effect of the stronger interaction of NPEO25SS with more hydrophobic polymer particles. In their presence the concentration of free NPEO25SS is lower and it can participate in the KPS - surfactant reaction and rise its rate to a lesser extent. Owing to some secondary acid comonomer - KPS reactions the productivity of initiator splitting decreases with acid comonomer concentration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of the thin films obtained in presence of acid comonomers, may increase or decrease, depending on the volume of the substituents of these comonomers. 相似文献